【浮世汇20】整个视野的海面上就这么一块冰一只熊,像寓言一样

dasheng @ 2019年03月20日 浮世汇

 

 

【1】@北京厨子卖包包 :为什么关于父亲的内容会意外收到这么多关于父亲的负面评论? 我管这个叫做匿名社区的民意测验聚合效应。平时我们看不到、被公众普遍道德所压制的观点,会以匿名方式获得震荡认可放大,而普通人的观点反而被淘汰出局。

 

【2】@水晶苍蝇拍:一般我不对股市波动做什么评论,投资人做好自己本分就好没必要掺乎经济学家那套。但作为一个关注国家命运的普通人,我也想说几句。股市如此悲观,其实并不是对短期经济数据波动的反应,而是对执政能力的担忧。这几年放了不少卫星,一带一路振新东北国企改革万众创业千年大计等等,基本都是泥牛入海。国内经济几年下来除了延续放水炒房就没什么实质性改革。减税叫了这么多年结果增速最快的还是财政收入。你让大家怎么想?


通过老路子GDP是看起来还可以(但以美元计价就不那么好看了),但几年下来搞得全民焦虑不堪,六个钱包基本掏空,所有干实业的相比炒房的都像个纱布,所有人都被货币洪水裹挟着拼命狂奔。关键众多人空有纸上千万资产却不敢消费不敢休闲不敢生孩子,这是你想要的生活?这是你想你孩子继承的生活模式?关键是就算你能忍,这个路径可持续吗?就算真是干电池,也有充个电的时候吧?

这次贸易战为什么慢慢的变成给金毛叫好的越来越多了?都是汉奸吗?我想可能是越来越多人对我们自我推进改革的能力越来越失望,而期望在外部压力下驱动真正的改变。这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我认为市场的悲观不是针对经济指标暂时的低迷,而是对改革决心的怀疑和对重新老路径作死的巨大担忧,也是对新路径的迷茫。我相信如果真正有力度的鼓励实业和创新,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不再对人竭泽而渔,哪怕经济数据再差些,市场的预期也会明显的改善。

当然我无意解释和预测市场,那对我的投资行为都没有意义。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做一个自己的理解。我依然对中长期的未来充满乐观,但实话实说对过去几年是失望的。我希望国家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少些调控的迷之自信多尊重规律对未来真正有历史担当。不是因为股市那点自身利益,而是因为那才是我们应该的生活,那才是我们好意思让下一代承接过去的社会。

 

【3】@洛杉矶房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流行起“60%定律”,意思是一个国家的GDP总量达到美国的60%时,美国就会打压这个国家,听得好多人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完全出自臆想,毫无根据和考究。

有关这个定律,引用者用的最多的例子就是日本和苏联。

先说日本,美日贸易摩擦始于1950年代,当时日本纺织品大行其道,但当时美国的GDP总量是日本的15倍之多,美国这时对日本的“打压”是什么逻辑呢?


“60%定律”的支持者最爱引用1985年“广场协议”,他们认为这是“60%定律”的明证。很可惜,在1985年时,日本经济总量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图1 - 美国/中国/日本 1960-2017 GDP总量对比),距离定律指标还差得远。反而是日元连续的升值,让日本经济在以美元计价的算法下不断上升,到1995年时达到了美国的71%,而这个时候美日在经济上的矛盾反而少了很多,和上述“60%定律”的判断完全相反。

补充一下“广场协议”,这并不是针对日本的协议,而是美日英法德5个国家的协议,不仅日元,德国马克/英镑/法郎也对美元大幅升值(图2-广场协议维基百科),日元升值也谈不上打压日本,因为升值也让日本进口优势大增,之后日本人在巅峰期买下美国其实也是拜“广场协议”所赐。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主要来自于老龄化严重的人口结构和互联网产业的错失,和美国真没什么关联。

再看苏联,苏联终其70年国祚也没能在经济总量上达到美国的60%水平,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总量达苏联的4倍(参考图3-苏联和美国人均GDP,图4-苏联和美国人口),苏联经济规模远不到美国的60%,但自那时起美国对苏联的打压称得上是尽全力并且无死角的,苏联解体后,美国再也没有那样认真地打压过其他国家了。

还要说一下欧盟,美国经济最重要的两个优势:一是经济规模,二是美元体系,从这两点看欧盟才是美国经济上最大的威胁。在很多经济活动和统计方法中,欧盟都是算作一个整体的,2014年之前欧盟的经济规模不仅远超美国的60%,甚至高于美国,近几年由于欧洲经济疲软和欧元贬值才被美国超越,但仍逼近美国(图5 - 2017年全球GDP排名);而欧元更是全球唯一有可能威胁美元地位的货币,欧元在国际支付中的比例达到31%,仅次于占比42%的美元(图6-国际支付中的货币占比)。按照“60%定律”的逻辑,美国早该和欧洲打起来了,而现实情况是美欧文化同宗、价值同源、利益一体,如今零关税区可能也快成型了。

可见“60%定律”毫无依据。作为理性的大国国民,面对问题应该就事论事,杜绝被害妄想症,自信一点。

 

【4】@我们1班王悦微:卖鱼弟小孟因为喝百草枯而上新闻,再一次备受关注,大家再一次关注他的家庭和成长,穷困是那个绕不开的标签。在我工作的这十几年里,见过太多城市里类似的家庭:清洁工的孩子,家就住在垃圾站里;路边流动烟摊小贩的孩子,全家四口人,孩子的床挂在墙上,睡觉时放下来,因为出租房太狭小;市场外无证菜贩的孩子,一间路边小平房,前半间卖菜,后半间住人,去家访时候,桌上就两碗菜,一碗咸菜,一碗酱萝卜。

当网上热议“读书已经无法打通上升阶层”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卖鱼弟和那些城市贫民孩子们,他们需要读书,读书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不是说一定就能改变什么阶层,人生有太多未可知、也不能保证的状况,但读书会给他们力量,这种力量会给他们去对抗惨淡人生的勇气,他们的人生会因此丰厚,不会被轻易打败。人生实苦,若有一处可供停靠、可供安抚之处,便不那么容易绝望,乃至放弃。读书便是这样一个去处。

我不奢望每个从我教室里走出的孩子都能飞黄腾达,既没那个可能,也没那个必要,我希望他们能从这间教室里得到温暖和勇气,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教育心愿了。

 

【5】@刘夙:一位科技史同行刚在微信群分享的真实经历,征得他同意后转发(发生在呼和浩特)。

痛陈刚刚发生的诈骗经历:
      家里老人瞒着我参加了一个什么保健品的展销会,说是交点保证金就可以免费体验若干产品,不满意就退钱~结果我老妈交了一万元就不能退了,销售方立马变脸态度强硬说是自愿买卖!不把钱留下的话不让出会场!我妈打电话向我求救,我马上报警但根本没用,警察不管!我只好把退了役的军装又穿上,只身跑去和对方几个彪形大汉硬怼~好不容易把我妈捞出来~一万元钱也退了~可是现场还有300多个老人不知咋办呢!
因此,
各位家中有老人或本身上了年纪的老师请注意:
1.现在全国各地流窜的针对老人所谓“保健品展销活动”都是诈骗!送鸡蛋、送小礼物、免费听讲、先交钱再退钱啥的都是忽悠,千万别上当;
2.如遇这样的事报警一般没用,警察也不会出警,除非当地派出所有朋友;
3.需要本人去解救老人时,请尽量多带些朋友一起去帮忙,因为对方都有准备,甚至勾结地痞流氓守场子~务必小心!

 

【6】@老鸡灯儿:我说两个真事儿,大家听了的话就当给自己一个警醒,没有要吓唬谁的意思,也没有瞧不起谁。

第一个事是我有一个同事,很早之前在广州生活,一个人住的,叫外卖,外卖送到了以后和她说开门收一下外卖,然后她就说,你放门口好了,别人又说,你开门看一下吧,可能汤有点撒了。我朋友就说我在打游戏我腾不开手!你放那儿就好!那个人也没说话就没声儿了,过了一会儿她开门拿了外卖了就吃起来了。结果没过一会,又来了一个人说送外卖,她就很奇怪去问,刚刚不是送了吗?漏了啥吗?那个外卖员气喘吁吁的说对不起啊你外卖丢了,上来道歉。我同事就说她已经拿到了呀?外卖员也奇怪,他说他把车停在楼下,送隔壁单元,回来就发现车上丢了几个外卖,以为是谁偷的。后来我们自己人分析,可能是什么不法分子,看她名字是女孩子,就偷了外卖,有电话有地址,还好当时没开门。

第二个事是这样,一对情侣合租的,女的特别爱叫外卖,有一天外卖到了,女的就说放门口吧。结果过了一会儿,男的出去拿外卖,一开门发现送外卖的躲在猫眼看不到的地方,就盯着她家大门,那个男的当场把他暴揍一顿,送去了派出所,结果你猜咋回事,一直以来女的都直接开门,他也知道他家有两个人,结果今天因为打游戏女的说放门口,他以为家里就女的一个。

我他妈当时就想,游戏真好!
当然了说这个没别的意思。提醒一下广大姐妹注意自己安全,警惕性高不是什么坏事儿。
 

 

【7】@李静睿的北方大道:看得笑死。书里说我们四川人:“别说实现计划了,制定计划都根本不可能。”作者九十年代在川大留学,那些去北京上海的留学生,缺了几节课奖学金就泡汤了,但是在四川,“根本没人管”:意大利室友花了大把时间打麻将,丹麦学生每天逛公园,和看上去体质孱弱的老师傅学武术,有个德国人本来是成功的电影制作人,来了之后放松得要命,每天和当地人摆龙门阵。“至于我,第一个月还努力想做个本分刻苦的学生”,但是呢,“经历了几个星期的阴郁情绪之后,我决定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丢掉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也就是说,滚球哦,老子啥子都不想干。

 

【8】经济学人: 英国律师心甘情愿地穿难受死了的行头


在很多法庭场合下,英国律师都必须带假发,穿罩袍。 理论上,法官可以禁止律师出庭如果他不遵守穿着规定。

但是夏天戴假发穿罩袍就热死了。据说不热的季节,也不舒服,假发很痒。

而且这是花钱买罪受,因为假发和罩袍都不便宜。在Ede & Ravenscroft法律服装店(legal outfitter, 相信hi有英国人才有这种铺子)一个假发是£560 英镑($742) , 罩袍是£199英镑。 放假发的帽桶也要£270英镑。所以这身行头价钱超过1000英镑。有的律师比较幸运,某律师挂掉了可能会把行头传给他。还有花不起钱的不买假发桶,干脆放饼干盒子里。(一大盒丹麦饼干才几英镑, 把饼干吃了,盒子用纸擦擦,留下来放假发, 很好。)

那么又贵又难受,是不是大家都想要改革呢? 经济学人说,不是。

根据十年前的一项调查, 2500多名律师中的三分之二都说不要改革,就这样挺好。

 

【9】@青游记 :一个非著名旅游博主抄来的警告,望各位童鞋深入学习,避免上当!

 1. 不要接近峨眉山的和尚。
2. 不要接近崂山的道士。
3. 不要买九寨沟的牦牛肉。
4. 不要买三峡船上的玉器珠宝。
5. 不要在西双版纳参加“抢亲”游戏。
6. 不要在西安的古玩一条街购买古物。
7. 不要在大理购买所谓“老乡”的便宜珠宝。 
8. 不要在阳朔的酒吧里消费。
9. 不要招惹泰山景区的当地人。
10.不要参观少林寺时走“捷径”。
11.不要逛十三陵“***” 玉石店。
12.不要单独去海南旅游。
13.不要在坝上草原骑马。
14.不要在吐鲁番买葡萄。
15.不要在深圳中英街购买任何物品。
16.不要参加北京当地的长城一日游。
17.不要在张家界住便宜小旅馆。
18.不要在井冈山为“老区 建设”捐款。
19.不要在杭州的娱乐场所消费。
20.不要在苏州的茶楼喝茶。
21.不要在丰都鬼城照“免费”像。
22.不要在北海乘坐摩托艇。
23.不要在北戴河吃海鲜。
24.不要在三亚海边接近小商贩。
25.不要随导游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吃烤全羊。
26.不要在庐山乘个体计程车上山。
27.不要在宏村的路上坐计程车。
28.不要去黄山让人“免费带路”。
29.不要在千岛湖码头的排档吃鱼。
30.不要参观乐山景区周边的付费景点。
31.不要在郑州黄河游览区骑马。
32.不要到恒山算命。
33.不要随旅游团环游青海湖。
34.不要买神农架的土特产。
35.不要在敦煌的夜市吃地摊饭。
36.不要在花果山的海鲜一条街吃饭。
37.不要随导游逛清明上河园。
38.不要在南京做“免费美容”。
39.不要在上海外滩让人给你照数码像。
40.不要买“便宜票”看黄果树大瀑布。
41.不要随导游在香港买名表和珠宝。
42.不要投大钱在澳门赌博。
43.不要在威海韩国城购买没经狠杀价的商品。
44.不要在丽江洗桑拿浴。
45.不要到五台山的五爷庙烧香。
46.不要在平遥摸“鱼洗”。
47.不要在武夷山景区买茶叶。
48.不要在白洋淀景区买鸭蛋。
49.不要在乌镇让道士“免费看相”。
50.不要去太阳岛坐“热心人”介绍的船。
作为我的博友你要是还上当我真の瞧不起你…

 

【10】@王轶庶:破冰船轻声靠近时它还在团在冰上睡觉,整个视野的海面上就这么一块冰一只熊,像寓言一样。一船人安静的看了几分钟,它突然就醒了,看到眼前这个巨大的核动力破冰船楞了好半天,打了个滚,趴在冰上观察我们,在空气中闻个不停,探头探脑,充分评估对方,然后就攀附着冰准备下水逃跑。大雾又起来了,船也转向离开,雾里看到它还在扒在冰壁上琢磨怎么下水。后来船上的极地专家们讨论,幸亏是把它惊醒了,因为冰是在往南漂,再漂到孤立无援的巴伦支大海里就可能是绝路,它现在醒了赶紧往回游一个多小时才能回到法兰士约瑟夫岛。我回到船舱很久想着这一幕都还感动不已,尽管这不算好的摄影。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