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8】海浪永远会来
【1】@游识猷:七年前,reddit上出现了一个只有一句话的帖子――我的朋友刚刚去世了,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许多人安慰他,有个叫 GSnow的id写了一段回复。 那段话非常贴近我自己对死亡的感觉。 简单翻译了一下,送给所有曾经失去过的人。 清明节,是海浪来袭之日,也是我们铭记所爱而继续生活的又一天。 GSnow: 「好了,开始说吧。 我老了。 这意味着我活了下来(截至目前),而我认识和爱过的很多人却没有。 我失去了朋友、最好的朋友、熟人、同事、祖父母、母亲、亲戚、老师、导师、学生、邻居,还有一大堆其他人。 我没有孩子,我无法想象失去孩子的痛苦。 但这是我的一些小建议。 我希望我能说你会渐渐习惯了人们死去。 但我从来没有。 我不想习惯。 每当我爱的人死去,不管是什么情况,这件事都会在我身上撕开一个洞。 但是,我不希望它“没什么大不了”。 我不希望它“就这么过去了”。 我的伤痕证明了我对那个人的爱,以及我和那个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伤痕很深,爱也同样很深。 随它去吧。 伤痕是生活的见证。 伤痕在见证着,我可以深刻地爱,用力地活,被割伤,被刺伤,我可以愈合,继续生活,继续爱。 疤痕组织比原来的肌肉更强壮。 伤痕是生命的见证,只有看不见这点的人才会觉得伤痕丑陋。 至于悲伤,你会发现它是一波又一波的。 当海难刚刚发生,大船刚被海浪打翻时,你会溺水,周围都是残骸。 所有漂浮在你周围的东西都会提醒你,这艘船曾经多么壮丽,如今却已不复存在。 你所能做的就是拼命让自己浮在水上。 每次你找到一部分残骸,就能坚持一会儿。 也许是靠着你自己的身体,也许是靠着一段美好的回忆或者一张照片,也许是靠着另一个同样在努力浮起的人。 在最初一段时间里,你所能做的就是浮起来, 活下去。 一开始,海浪有十层楼那么高,毫不留情地冲向你。 它们每10秒来袭一轮,你连喘息的时间都几乎没有。 你所能做的就是坚持和漂浮。 过了一段时间,也许几周,也许几个月,你会发现海浪仍然有十层楼高,但它们不再那么频繁来袭了。 它们冲来时仍会把你完全击倒,让你溃不成军。 但是在两次来袭之间,你可以呼吸,你可以运作。 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会引发悲伤。 可能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个十字路口,一杯咖啡的味道,可能是任何东西…… 然后海浪就来了。 但是在大浪之间,出现了生活。 然后你会越过某条线。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会发现海浪只有八层楼高。 或者五层楼高。 虽然海浪依然会来,它们来的间隔更长了。 你甚至可以预测它们何时到来――周年纪念日,生日,祭日,阖家欢聚的节日,降落在某个熟悉的城市机场时。 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预见到它,做好准备。 当它呼啸着冲垮你时,你知道不管如何,你会,再一次,从水底出来。 浑身湿透,滴着水,仍然紧紧抓着一小部分残骸,但你会出来的。 听我这个老家伙说一句吧。 海浪永远会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你并不真的希望它们停止。 但你慢慢知道,你会挺过去的。 别的潮水还会到来。 但你会活下来。 如果你幸运的话,你会带着许多伤痕,来自许多份爱,和许多场海难。」
【2】@知书少年果麦麦:日本公布新年号之后,张衡居然意外火了!还上了日推的热搜榜。 ――对,就是发明地动仪那个张衡。 还是看书去了。
【3】@王志安:瑞典那个新闻,许多人看到的是人性层面的虚伪,当然这不是没可能,人性层面的虚伪,哪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但是不是证明到这里你就哈哈一笑,说,你看,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真的不太一样。 许多人没法理解一个长期安定,社会福利完善,人与人,人与社会缺少激烈冲突,也很少看到苦难的人们,是如何思考社会问题的。 那样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的同情心,普遍更容易被激发。他们对付出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也缺乏警惕,甚至即便认识到,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有一次我在国外和朋友讲起,国内有许多幼儿园的老师,用针头扎孩子,他们听到后不是愤怒,而是无法理解。因为这个完全超越了他们的脑回路。他只是简单地问,为什么? 同样,我们对这些国家普通人的思考和选择也是很难理解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你看北欧还有德国这帮傻子,他们不知道接受难民有各种各样的风险”。 全世界最聪明的可能就是中国人了吧,可为什么,我们才刚刚摆脱贫困呢?聪明真的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复兴繁荣的最重要的因素。 常出国的人一定会意识到,许多发达国家的普通人,往往看起来比较傻,比较呆,他们没有我们这么精明警惕,我常和国外的朋友说,如果你们来我们这,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坑死。 有个问题值得思考,为啥这些看起来傻乎乎的人组成的社会,却更早进入了富足的发达国家,而我们,却戴着一个聪明的脑袋,一直挣扎在积贫积弱的第三世界? 我认为,在利益之外,还有价值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富足文明的重要动力。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利益,才是进步的引擎,真的不是。 所以,什么叫价值观?就是超越个体利益,我们依然信奉它。 如果价值观完全服从于利益,那就不是价值观了,那才是真正的虚伪!
@王志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逃港事件时,一夜之间有十几万人涌入香港,对于弹丸之地的香港来讲,压力可想而知。但是,香港没有拒绝,民众还自发地掩护,帮助这些来自内地的难民。 现如今,中国富裕了,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对待难民的接受程度,看起来就像个乍富的暴发户,他们不但自己拒绝难民,还嘲笑那些接受难民的国家和人民。 想想看,不过四五十年前,我们就曾经是那难民队伍中的一员,如果当时的香港拒绝内地的难民,会怎样? 我一直认为,香港当年的这种慷慨和包容,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经济上富裕相对容易,精神上成为富裕的人格外难,前者虽然有钱,但在泰坦尼克上会率先逃走,而后者,却总是能在别人危难时挺身而出伸手相助。 我敬佩这些愿意接受难民的国家,和他们的国民。 当他们看到苦难,他们的首相在议会说,来吧。我们这里至少是安全的。是,我们过去没有共处过,或许会有矛盾,但我们要先把你们救出来,咱们再讨论共处的方案。 许多人为什么要对那些崇高的价值流露出鄙夷呢?我想,是他们的内心,从不曾有过高尚吧。
【4】@荣大一姐:说到“土地是国家的,房子是自己的”,想起来《南周》几年前写过的天津一个企业家“平移”房子的事儿。 缘由是企业家的两栋厂房处在新规划的绿化带上,占了两排树的地方,企业家也软磨硬泡不少时间想着不太碍事儿,能不能就别拆了。没成功。最后在“讲党性”、“做点牺牲”的教育下签了拆迁协议。 签是签了,企业家心里还是不舒服,刚建成十多年的房子,眼睁睁要看着毁掉,可惜。其中一栋还是办公楼,里面都是精装修,政府给的补贴远不够重建,按照每平米算,连毛胚都不够买。 怎么办?企业家灵机一动,地是国家的,房子是我的,地不让占了,房子还是我的啊,我把房子挪走行不行? 说干就干,企业家打听了一下,还真有挪房子的专业公司。算了算账,让房子长脚走,确实花费不少,也要几百万,但总算还是比拆迁重建要便宜,于是三下五除二,跟平移房子的公司合同一签,就动起来了。 大部分天津人都是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见到房子长脚走,包括当地的领导。看热闹看得都高兴,还有领导当场拍板,你要能尽快把房子挪走,我奖给你10万。 说是这么说,后来事情就变味儿了。 等到房子挪到企业家另外一块承包的土地上之后,领导托人带了话:政府给了1400多万的拆迁补偿,结果你平移房子,一共只花了480万,省了近1000万,这怎么行?当时是按拆迁给的他补偿款,你要是说平移,我们就给平移的钱了。 最后两栋房子平移到新地块后的房子,因为“没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被认定为”违建“。 企业家想不通,两栋房子当初建的时候,已经拿到过许可了,现在给换个证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拆了,平移就不行呢? 多方走动,得到个答复:政府已经对两栋建筑给了拆迁补偿款,就有权以拆迁方式处置,私自移动,应视为违章建筑。 有理有据。两栋房子最终还是依法被拆了。 也不知道企业家明白了没有,“土地是国家的,房子是自己的”,这句话不能较真。
【5】@英式没品笑话百科:中国式家长有个特点:假装自己很无私很大方,为孩子舍弃自己的生活、理想,而且好像一点也不在乎,因为值得这么做。只不过20年后再跟孩子一笔笔算账,让孩子知道欠了家长多少东西。
一言以蔽之,虚伪。 ――l1989127x @还没醉呢:中国式小孩有个特点:吃喝玩乐拿用尽父母一生,结束以后蹲在墙角说原生家庭毁了自己,要自由又不肯自立。东西方价值观说变就变,哪个好用用哪个,虚伪吗?彼此彼此。
【6】北野武的「教育观」: 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我们不要再对孩子说这种假惺惺的话啦。 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认清现实。人不是平等的,你没有那种才能的。这是爹娘应该告诉孩子的现实。不管怎样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这是爹娘必须教会孩子的。 有人可能会说,说这种话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那么一个没什么运动细胞的孩子就能摘得奥林匹克的金牌了吗? 告诉自己的孩子他没有哪方面的才能,绝不是什么残酷的事。如果你觉得这么说实在受不了,那就应该去帮助孩子获得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某种才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任何才能,那至少你应该培养他有一颗坚韧的心,这样在他今后走上社会时哪怕被现实整得一塌糊涂、遍体鳞伤,他照样还能活下去。
【7】遇见吴杰臻 :【婚姻律师给全体女性“婚姻保命”的20条吐血忠告!】 婚姻法越来越严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男方负责买房,女方负责买车、装修”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了,大城市里的女性争相买房,就是对婚姻法变化的反应。为此,我在大量的实务中总结20条忠告,供大家“保命”。 一、结婚前的忠告 1.不要着急结婚。因为你刚毕业,还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随着事业发展稳定,你的需求就变得更加稳定。此时寻找到的伴侣,在概率上更适合结婚。也说不定,你压根就不想结婚。 2.要查对方的征信。一可以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里查询是不是“老赖”,二可以让对方在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打印征信报告。 3.要让对方在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查“婚姻登记档案”,看是否曾经离婚。离婚的话,要看民政局存档的离婚协议。要看离婚协议里是否还有巨额赔偿金尚未履行,这可能会影响婚后质量。 4.要争取在婚前自己买房。全款买房就完全是自己的;按揭买房,只有婚后共同还贷部分所对应的价值是共同的。如果是对方先按揭了,你婚后想买房,就属于二套房,可能给不起首付。 5.如果对方出钱给你买房或者共同出钱买房,要问清楚资金来源,是否存在借款或附条件的赠与,并以书面方式确认下来,最好能让对方父母签字。 6.婚前共同买房,最好以书面形式约定份额,避免离婚时有争议。 7.收彩礼、嫁妆,要在领取结婚证前收取,不要领证后才收。前者是个人财产,后者被推定为共同财产。 8.婚前一定要体检,查看对方的体检报告。 二、结婚后的忠告 9.不要学苏明玉,事业上大成功的女性,大多是“六亲不认”。所谓“六亲不认”,不是说不为人母、人女,而是不被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拖累。这种女性,必然成为家庭的主导,子女的榜样。 10.父母为自己婚后买房,建议全额出资(自己一定不要出钱),写自己名字,才能保证房屋是自己个人的。 11.如果自己父母只能出首付,那就去公证处做个人赠与公证,把这笔首付赠与给你个人。然后买的房屋,写自己名字。这样至少能保证首付部分所对应的房屋价值是个人的。 12.如果共同出资购房,房屋最好写夫妻俩的名字,谁也转不走。 13.对方父母出资购房,要保证不是附条件的赠与,保证不是借款。如果你证明不了是赠与,现在推定是借款。 14.不要挂名对方公司的法人、高管或股东。离婚时,对方可以把大额债务都解释成用于公司经营。这就是典型的“共同经营”,属于共同债务。 15.取消手机指纹开机,设置锁屏密码和sim卡的PIN码。避免对方用你手机或拔出sim卡插到其它手机里使用――搞网络借贷,向债权人发出确认/追认债务的短信。这样个人债务就变成共同债务了。 16.必须对家暴0容忍。因为,家暴是在夫妻关系里,一方对另一方的终极控制手段。如对方得逞一次,下次就会继续用这个手段来实现控制。你只有在家暴开始就懂得反击,才能让夫妻关系回归健康。具体参考:《老公全家打我,警察说:你们是互殴,不调解就一起拘留》 17.如对方每年都赚了不少钱时,要想办法把存款便成为不容易转移的固定资产。 18.要公证指定监护人,指定父母(若父母可靠)在自己丧失行为能力、重病昏迷时作为自己的监护人处理手术签字、财产管理等事项。 19.要掌握对方的银行账户、保险单、股票账户。离婚时,如果没有这些财产线索,等于分割不了对方的财产。除非你能找到有资源的人,花重金查询。 20.一定要保持学习婚姻法律实务知识的心态,时刻关注法律变化。在出现危机、作出重大决定前,最好能咨询专业婚姻律师。
【8】@Jeannels :娄烨:“我认为余虹和周伟最美好的瞬间是在颐和园湖面上泛舟的场景,虽然这个场景很短。这无异于是在宣布明日的黯淡。你站在山巅上,看到无数个明日跌落在泥沼里。” 这段话解释了片名的由来。
【9】@石扉客2018 :楼上装修,又懒得跑办公室,去肯德基干活。上海市区里的肯德基麦当劳照例被老人们填满了,我对肯麦以及必胜客(包括后来的宜家)这样的企业真的是内心充满敬意,他们进入中国后,短短三十多年间,为害怕被宰的顾客提供卫生靠谱的标准化食品,为街头找不到厕所的行人提供体面的卫生间,为孩子们增加难忘的童年快乐,为老龄化社会袭来的大妈大爷们提供带24小时空调的无偿的社交与发呆空间,为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提供深夜小憩的一角,为所有的顾客坚持绝不妥协的无烟公共空间。最后,他们还要为这个民族每一次发疯时提供被打被砸被示威的出气筒。他们一视同仁,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店大欺客,从不自我吹嘘光荣伟大正确。对我们来说,他们带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商业文明的体验,他们是精神文明委、劳动与养老保障局、社保局与控烟办,他们伴时代而生,与改开同在,义务打造与守护着这块土地上最为奇缺的公共空间。
【10】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日本学者都有着不畏权势的风骨和传统,这在战前和军国主义时代就有所体现。例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京大学国际法教授横田喜三郎公开谴责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践踏国际法,他因此被当作“卖国贼”遭到右翼团体的猛烈攻击。1933年京都大学刑法教授泷川幸辰因其刑法理论被视为违反“国体”而被文部省勒令辞职,当时京都大学全体39名法学教师(包括法学院长、教授、副教授、助教)为抗议政府的做法递交了集体辞呈。由于文部省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有一部分人收回了辞呈,但还是有一批法学教授毅然离开了京都大学。一向反对“天皇主权说”而主张“天皇机关说”的日本宪法学权威美浓部达吉,1934年公开批判日本军部过度干预政治,1935年他在国会主张追究新闻审查法西斯化的责任。当年,美浓部被迫辞去贵族院议员,但声明表示他不改变自己的学说和看法。 战前这些有风骨的日本法学教授与纳粹德国的法学教授形成了鲜明对比。1933年纳粹党掌权后,所有犹太人教授和非保守派法学教授都被清除出大学,所以出现了不少卡尔•施密特(C. Schmitt)之流的凭政治嗅觉迎合希特勒的机会主义法学教授。施密特就强调:“今天整个的德国法律……必须完全地、唯一地接受纳粹主义精神的指导。”在纳粹德国时期的法学界,到处都充斥着学习和赞美元首思想、纳粹秩序和种族净化政策的“法学论文”。(摘自FT中文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龚刃韧:《追忆和平主义宪法学者深濑忠一――兼议日本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者风骨》)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 【浮世汇911】人类从来没有真正追求幸福..
- 【浮世汇910】审讯他的人要他记住,永远不要第一..
- 【浮世汇909】互联网当初第一句是hello world..
- 【浮世汇908】水果含糖量和热量排行榜..
- 【浮世汇907】究竟是谁杀死了恐龙?..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911】人类从来没有真正追求幸福..
- 【浮世汇441】姥爷的花盆
- 【浮世汇467】你最怀念疫情前的什么?..
- 【浮世汇695】沙漠上长不出大树
- 【浮世汇232】拉姆,不要下山,观音桥镇无好人..
- 【浮世汇257】全世界其他疫情得不到控制,中国始..
- 【浮世汇270】这个学生在去世之后,还在持续不断..
- 【浮世汇413】没有被遗忘的战争
- 【浮世汇447】中产阶级陷阱 ,总有一款你逃不掉..
- 【浮世汇533】年轻人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一下什么是..
- 【浮世汇581】反派不可怕,就怕梦想太远大..
- 【浮世汇718】加缪说,自杀就是生活不值得过下去..
- 【浮世汇909】互联网当初第一句是hello world..
- 【浮世汇83】那就是个生意,做生意赚钱而已..
- 【浮世汇271】现在也苦,但和那时候的苦真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