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20】看不见的启蒙者

dasheng @ 2019年10月07日 浮世汇

【1】@游识猷 

说到科学与迷信,我还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是台湾的刘育志医生在《刀下人间》里写的《保庇》。

有一天,刘医生遇到一个四十多岁的胃癌病人,从胃镜、病理报告看是胃腺癌。患者年轻,肿瘤进展往往比较迅速,预后不好,而且肿瘤大,造成梗阻,还持续有出血,必须手术切除。

这个病例本身不算罕见。罕见的是,跟患者及其夫人的沟通,特别顺利!不管是治疗计划、风险说明、术后照顾、住院安排……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配合。

和患者沟通,“吴先生,你这个应该是胃癌,需要手术切除,可能会切掉大部分的胃。”

患者说,“嗯嗯,我晓得,这个保生大帝有说,大概要切掉八成的胃,另外还要处理淋巴结。”

(保生大帝,是闽台潮汕民间信仰里的道教医神。)

刘医生:???

患者:“就是保生大帝指示我们来找你的啊。”

跟家属沟通,刘医生和患者夫人说,“吴太太,吴先生这个是大手术,开刀的风险高,也有可能会导致死亡,你要晓得。”

患者夫人说,“我晓得。保生大帝有说,我先生这是个大劫煞,要过这一关,只有六成的机会。”

刘医生:???

刘医生回到办公室越想越神奇,就跟同事说,“今天居然有神明指示患者来看门诊。而且这个神明超靠谱,不但没给患者胡乱吃香灰、喝符水,还告诉病人说,要开刀切掉八成的胃,而且需要清扫淋巴结呢!”

同事神秘一笑,呵呵,你还记得大明湖畔(没有)的曹学长吗?

曹学长,一个悲催的考运不佳的医学生,曾因解剖学当掉而延毕一年。好不容易毕业后还一直考不过医师资格考试,拿不到医师执照,也进不了医院工作,后来就不知去哪了。

这回,刘医生才知道,原来曹学长屡试不中,终于心灰意冷,认命回老家,继承了爷爷传下的济慈灵宫,当了庙祝,平常帮人算日子,排八字,顺便指点病人去求医。

过了一阵,刘医生去找曹学长(现庙祝)叙旧。

曹学长感叹说,“年轻时候没想到会回来继承家业,但有一天突然发现,这才是大有可为的事业啊!”

“我跟你们医生做的事情其实差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安慰人心,但受到的待遇可是大大不同。 在医院裡,家属或病人常常上个网或者道听途说,就自认懂得医学,而提出各种要求或是莫名其妙的建议。医生要是不听,就会被骂、投诉甚至控告。可是呀,任何人进到庙裡,庙祝说要朝东,他绝不敢向西;庙祝说拿一炷香,他就是一炷香。绝不讨价还价。”

“遇上了医学要自作主张,不认为这是复杂专门的学问。遇上了迷信则心悦诚服,各种宁可信其有。有一天下午,我终于想透了。与其拚命去走医学那条耗精费神、压力沉重、却又饱受苛责的坎坷路,还不如走这条康庄大道。”

“环境好,态度好,收入好,准时上下班。没有住院病人,不用值班,更不需要看急诊。虽然要学点干支四柱、阴阳五行、六壬七曜……但你想想,这些再难,能难得过神经解剖学吗?”

 

 

【2】@爱豆研究中心 

葛大爷是怎么成名的:

10多年前,葛优的母亲出过一本家庭传记叫《都赶上了》,这个书名是葛优起的,意思是像他这么一个长相平平,从小也没显露出什么表演天分的人居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这可不就是“赶上了”吗?当然这只是葛优的自谦,回顾他的成名史,并不是只靠运气那么简单。

葛优的父亲葛存壮是北影厂演员,当年演过不少配角,也算颇有名气,葛优的妈妈施文心是北影厂剧本编辑,资深文字工作者。北影厂是名人院,葛优的好几个同学是明星后代,他在其中属于默默无闻型。虽然出生文艺家庭,但从小腼腆内向,除了会拉点二胡,没什么文艺特长。

1976年,19岁的葛优高中毕业,到北京郊区的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成为最后一批知青。葛优喜欢小动物,没事就跑到养猪场,待着看猪。猪倌觉得这小伙子挺不错,就跟队里汇报,要求把葛优调过来养猪。于是葛优也成了一名猪倌,主要工作就是喂猪、打防疫针、给猪接生等等。这一干就干了两年半。

1978年恢复高考,知青们都跃跃欲试,各单位也纷纷到农村知青点去招工,葛优有点美术基础,家里希望他去考个电影学院的舞美或者摄影专业,但葛优突然说想当演员,父母都吃了一惊,家里人也知道他外型没什么优势,而且打小也看不出有什么表演天分,再有就是葛优性格有点蔫,放不开,父母都觉得他并不适合当演员。

但葛优执意要考演员,一开始,父母只是看着他折腾。他先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一试就被刷下来了。接着考青艺,考官让他表达对周总理逝世的真实感受,葛优哭得一发不可收拾,考官认为他自控能力不行。

葛优还不罢休,准备接着考,他父亲一看儿子是铁了心要考演员,那还是帮帮他吧。再考实验话剧院时,葛优父亲先是找老师辅导,又帮着咨询,还托陈佩斯的父亲陈强事先跟剧团打了招呼。这一次比较顺利地进入了复试。在即兴小品阶段,一位女考生表演“等待”,考官让葛优上去蒙上她的眼。葛优一声不吭,上去就捂住不撒手,他只知道考官让他捂眼睛,下面该做什么,考官没说,他也没想。最后女生挣脱了,问他,“你是谁,你要干什么?”葛优站在那不知道怎么回答。女孩接着就骂他:“臭流氓,混蛋!”最后葛优蹦出一句:认错人了。这场本来要考验临场应变能力的测试,显然葛优没完成好,最终又被刷掉了。

考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希望,葛优准备回农村继续喂猪,临走前一晚,他父亲有个朋友过来说,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要招学员,要不再去试试吧,葛优就留了下来。

这回当演员的父亲亲自上阵给他辅导,找了一个葛优最熟悉的表演题材,那就是喂猪。然后朗诵环节又找了配音专家张桂兰给他做辅导,唱歌环节找了作曲家李万里来指导。

这回考试葛优每一关都过得很顺利,尤其是小品表演《喂猪》,那些场景都是他最熟悉的,在台上挥洒自如,用他的话说,“别看台上没有猪,但我眼里全是猪。”

通过考试后,离正式办理录用手续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国家政策允许知青返城,葛优先去了储运公司当装卸工,但在这期间出了点问题。全总文工团突然改变了方针,只吸收还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可是葛优已经提前回城,他得知这个消息都快哭了。

家里又是一通忙乱,好在葛优在储运公司还是试用期,不是正式工,档案可以退回去,于是父母疏通了关系,约好了几家单位同时到知青办盖章。那天葛优父亲刚接到通知下午必须要到外地拍戏,没有请假的可能。只有一个上午可以办手续,如果办不成名额就被顶掉了。在焦急的等待之后,退档案的、接收档案的人都如约到了知青办,那时候的人办事还是很讲规矩的。就这样,几个红章盖上之后,葛优正式成为全总文工团的学员。跟他几乎同期,在那前后两年考入专业剧团或专业院校的演员有:濮存昕、张丰毅、张铁林、谢园、陈道明等等。导演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霍建起、张黎等等。他们都成了日后中国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

葛优进入全总文工团后,跑了整整十年的龙套。一开始演话剧,第一个角色是演领导的秘书,台上的表现非常生硬、拘谨。葛优每一次演出他父母都会去看,不管在哪里,无论刮风下雨,必定到场,看完后会给他提一大堆的建议。1985年,因为父母在北影厂的便利,葛优开始演一些电影的配角,第一部戏是《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之后又演了《山的女儿》、《女儿楼》、《私奔》等电影,都是反响平平,如果不提根本就没有人记得他演过这些片子。

那时候葛优母亲已经觉得他干演员这行不会有什么出息了。正好儿童电影制片厂刚成立,缺人,她想让葛优过去当个摄影助理,学点技术,可能还是正路。他母亲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因为她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演员,一辈子没演什么像样的戏,就老了,退休了,做了一场明星梦,几十年青春付之东流。而且葛优之前谈了个女朋友,家里条件不错,但是看着葛优一直是个龙套,事业没什么起色,就把他给蹬了。葛优现在的妻子贺聪是之后认识的,就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教师。

葛优母亲让他写申请报告调到儿童电影制片厂,他没说写,也没说不写,就是一直磨磨唧唧,他母亲挺着急的。但父亲葛存壮却说,演员这行当,摔摔打打就会了,随他去吧。

让葛优迎来命运转机的是1988年拍摄的电影《顽主》,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米家山导演在选角的时候看到了葛优的照片,觉得他这个蔫不拉叽又相貌平平的样子特别符合戏里无业青年的形象,于是给他定了机票,让他到成都试镜。葛优第一次坐飞机,给吓的够呛,根本就坐不住,跟另外一个演员李耕来回在过道溜达。两个人长的都挺怪的,其他乘客以为要劫机,也吓的够呛。后来乘务员硬是把他们摁到了座位上。那次一起去试镜的还有另一个长得怪怪的演员,就是梁天。

到了成都以后,葛优一直觉得就是演一个小配角,试镜的时候很放松,米家山一看这状态不错,就把“杨重”的这个主角给了葛优。

演完这个戏,葛优拿了800块片酬,高兴坏了,之前他去北影厂拍电影都属于借调,本身拿着文工团的工资,北影厂最多也就发点补贴。

葛优根本也没觉得这片子能火,因为这个电影在当时属于“非主流”,演员除了马晓晴有点名气,其他包括张国立几个都不红,而且长相很普通,跟那些全是帅哥美女的电影一比,简直拿不出手,加上这个题材也比较冷门,原著是王朔写的,当时本来就是很有争议的,电影讲的是几个城市无业青年的故事,跟主旋律完全搭不上边。

忽然有一天,葛优妹妹葛佳的一个同学鸣鸣来他们家玩,鸣鸣在电影学院读书,她说,你们家葛优震了,我们刚看完《顽主》,大家都说葛优演得太棒了。葛优妈妈听完还不信,心里想的是:我们家小嘎(葛优小名)还能让特别挑剔的电影学院表演系学生震了?

葛优父母赶紧去看了这个电影,果然葛优演得特别松弛,而且这个电影幽默调侃的风格,在当时相对严肃的电影氛围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电影院里笑声不断,观众反响非常好。不久之后,葛优父母去逛商场,有人指着葛存壮说,这是杨重父亲,这让老两口非常自豪。

葛优从此在全国有了名气,很多年后接受采访,他说:《顽主》是我的转折点,米家山是我的恩人。

之后张艺谋找上门来,让葛优在电影《代号美洲豹》里扮演了劫机犯郑贤平,这个戏的女主角是当时最红的女明星巩俐。《代号美洲豹》对张艺谋来说是一部无足轻重的片子,只是他临时垫一垫的作品,对葛优却很重要,这个戏拍完,他的知名度又上升了一个档次。有次在西安街头,有个开吉普车的认出他来,还捎了他一段路。还有一次在小吃店,两位观众特地买了两条手绢让他签名,这是葛优第一次给观众签名。

之后葛优片约不断,连续拍了《围城》《老店》《过年》几部戏,知名度越来越大。90年左右,冯小刚王朔几个人策划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戏里“李冬宝”这个角色,冯小刚当时脑子里的唯一人选就是葛优。那时小刚跟葛优还不认识,但之前看了《顽主》,对葛优印象极为深刻,可谓神交已久。王朔跟葛优见过几次面,算是认识,但也不熟,于是冯小刚拉着王朔,无论如何都要去找葛优。

那天下着大雨,两人找到葛优家,结果住在隔壁的葛优妻子的嫂子告诉他们葛优出门了,于是两人就在楼下自行车棚等着。王朔那时已经是大腕了,竟然被冯小刚央求着在凄风冷雨中站了俩小时,冯小刚的这种执着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成事,不是没有原因的。

葛优回来后,三人在屋里聊,葛优说已经接了朋友张小敏朋友的戏《大冲撞》,怕是没法抽身了。冯小刚耍起三寸不烂之舌,开始说服他,劝他推掉《大冲撞》。

小刚说:反正都是得罪朋友,那你就权衡利弊吧,两害相权取其轻。上张小敏的戏,你得罪了我们,却只演一个配角;上我们的戏,得罪了张小敏,却演的是一个绝对的主角,而且保证戏一出来就炸了。主意你自己拿,我们等你的信。

葛优最终还是推掉张小敏的戏,接了《编辑部的故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选择。这部剧播完之后,葛优彻底火了。河南省漯河市肉联厂找上门来,请葛优和冯巩帮他们的“双汇”火腿肠拍了一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滚动播出,全国观众都牢牢记住了它的最后一句广告词:省优,部优,葛优。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葛优连续演了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拿了大奖,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通过《编辑部的故事》,葛优和冯小刚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97年他们合作了电影《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先河,从此,两人深度绑定,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冯氏喜剧,他们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最佳品牌。

 

 

【3】@王冉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最大区别:一级市场只需要一个疯子来定价】

今天看到新闻,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Mike Wilson)称WeWork首次公开募股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我非常同意,之前在公司内部会上也不止一次表达过同样的观点。

这个正在被结束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时代?简单来说,就是一级市场胡乱估值并且可以不受惩罚的时代。

传统经济发展了那么多年,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始终没有大的改变,总体上还是围绕利润与现金流,要么现金流折现,要么找市盈率可做参照的可比公司或可比交易。然而过去二十年,一级市场发明的新估值逻辑与方法论却层出不穷。总体来讲,这些逻辑与方法论会更加关注用户数、用户价值和增长,有时顺便也关注一下收入。

关注这些新的维度本身并没有错,因为你不能说亚马逊、谷歌、阿里、腾讯这些伟大公司的早期投资人都是错的。问题出在“可比”这件事上。

二级市场的“可比”基础是很多同类型的公司,他们背后是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的投资人给出的估值。而一级市场的“可比”往往就是一个公司和一个投资人给出的估值。只要有一个疯子跳出来给了一个高估值(特别是如果这个疯子还有很响亮的名字和很令人羡艳的成功案例),所有的投资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现实中的“可比”标杆,所有的创业者都觉得你要不给我同样甚至更高的估值你就是占我便宜。

没有人去想,那个疯子可能真的就是个疯子。

也没有人去想,这些年整个一级市场建立在一两家可比公司和一两个大牌投资人基础上的估值方法论可能真的就是错的。

这就是WeCo上市被打回原形的意义。这个We里面可能不仅仅包括WeWork和WeLive,也包括我们WeInvestors、WeBankers和WeEntrepreneurs。

 

 

【4】@小白的鹦鹉螺 

新拼爹时代?长辈给我讲了讲他们的朋友圈和微信群,挺让人哭笑不得的。不是所有人,但有相当多的人退休之后就活在父辈的世界里,群里发的永远是忠党爱军领袖万岁,言必称我们大院当年如何如何,我爸部队当年如何如何,父亲们之间的恩怨甚至今天还能诉至公堂。他们能为谁被邀请参加花车游行争风吃醋,完全以共和国的主人自居,他们能为合唱团里谁站在前排谁站在后排勾心斗角(少将的后代只能站在中将的后代后面);社交场合打招呼先问您父亲是什么级别的,哪年参加革命的,如果资历老级别高,立刻感觉高人一等。怼人的时候能说出: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爸当年不就是个小参谋!血液里都是浓浓的血统论和等级观。

 

 

【5】@宝石矿物研究博士后 

看了几期不同级别的鉴宝节目,归纳下节目流程。几个持宝嘉宾各搬出一个坛子,都在讲述自己收宝的艰辛,花了多少个万,坚信坛子是真的古董。听描述,觉得大部分持宝人的鉴宝能力处于懵逼状态,就是内心坚信是真的而已……接着专家开始点评哪真哪假,等答案公布出来时,总是会发现有专家的鉴定结果是错的。很多是来自收藏品公司的行家,也是一直在犯错,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说成假的,好不容易对了一回,把人家几千的坛子说成几万。讲的有理有据的,基本都是来自博物馆系统的专家。有一期,一个坛子5个来自公司的行家估价3到5万,结果节目公布的参考价格是2万左右。而有位专家直接说这个市场很多,就几百到小几千,说的有理有据。看多了这种节目,我也懵逼了……

 

 

【6】@巧克力榛子酱 

加拿大最好的医学院之一,麦克马斯特大学牵头的一个关于“红肉对健康的影响”的全球性研究,复查了过去几十年采用的证据,发现“红肉致癌”的证据并不充分。“红肉不健康”这个结论,确定性很低。

这篇论文遭到学界权威“歇斯底里”式的批评和反对。哈佛大学营养学系主任说:“就算证据不充分,告诉公众这样的信息也是不道德的。你的目的是什么?动机值得怀疑”。

多大的一位教授批评说:“科学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你得考虑这么说对其它方面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化、环境破坏,还有动物权利等等。”还有批评认为,反对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说法,会动摇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

所以科学到底是什么?

 

 

【7】@免庖丁 

高铁、飞机上的熊孩子问题。

这个问题只有家长自己能解决,任何人都不行。从理论上来说,儿童必须要学会遵守社会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压抑天性,学会自律与自我约束。再有天赋和才华的人,没有这两样,也没办法成功。

说实操。

家长要预防熊孩子行为,首先需要明白,儿童无法忍受长时间旅行,最重要的是无聊。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忍受无聊。因此大人必须提供旅途中充足的娱乐。Pad、手机里下满动画(小张爱看的纪录片)、绘本、有声读物,为了不打扰隔壁,给儿童带一副头戴式耳机。

很多家长在这里犯的错是,提供的娱乐错了。比如,带了赛车玩具,这东西需要场地来跑的……

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注意培养小孩几项“安静的兴趣”,比如画画、读书、听故事,这时候就能用的上。

带零食不能取代娱乐,除非你能保证小孩上交通工具到下交通工具之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吃东西。很多小孩到了高铁飞机上因为兴奋是不爱吃东西的。另一种小孩,像小张,是会因为焦虑从头吃到尾。无论哪种,老年人旅游的常见零食:西红柿、黄瓜,小朋友是不会有兴趣的。小朋友这时候想吃的东西都是能让爸妈尖叫的垃圾食品:薯片、巧克力、棒棒糖。

别给!要让他们吃水果!原因一会儿说。

最好的办法是带一个漂亮得像日本动画片里一样的小饭盒,什么西红柿黄瓜香蕉苹果桃,现削一盒,削好皮切小块放进去,拿给小朋友。小孩都是视觉动物,只要饭盒漂亮,树叶子也能啃两口。

最后是很鸡贼的两招。

旅行当天,早点叫起床,如果中午有午睡的习惯,就别让小孩午睡,登机/乘车前,比如要候机时,一刻不停地遛他/她,路边有商店就进去逛逛,等到了交通工具上很快就睡了。

上车/机之前,少吃东西,让小朋友对于食物的兴趣大于捣乱,旅途中只给他/她吃水果,不要吃淀粉零食,水果不顶饿,旅程不长的话能吃一路。

 

 

【8】日推有个很有名的网友叫中岛太一,工作就是让满足他的筛选条件的人请他吃饭,作为交换,他会跟请客者交谈,并把谈论的话题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发到网上。请他吃饭的人还挺多的,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对话,建议有时间读一读。

 

【9】@蓝色三小姐 

今天看到一个消息,涅槃字幕组的创始人因病离世,一时间真的很难过。

我一直觉得,字幕组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他们躲在字幕后面,日日重复找资源,翻译,打轴,校对,分享。不被官方认可,手里没有版权,冒着风险,无私分享。

可就是这些灰色的字幕,改变了一代人的文化接受方式。我们的人生被他们影响着,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找不到地方去感谢。很多书籍的翻译者,都能在书的封面留下名字,享受着版权收入和文化传播者的荣誉。而同样是传播着文化的他们,却不能拥有名字。

也许多年以后“字幕组”这个概念会出现在历史书上,人们会啧啧惊叹,原来“为爱发电”是可以做到程度的。真正给了这些字幕生命的人,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出现在历史书上,却是那么渺小而伟大。

STS一路走好。

@季业 :字幕组是真正的公民社会的地下原型,看不见的启蒙者。看过很多美剧英剧的人,不会太蠢。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