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55】之前的抑制策略越严苛,之后的反弹也越剧烈

chuntian @ 2020年03月18日 浮世汇

【1】安普若-外号安校长  

说说带病回国的黎女士啊:黎女士的情况,在波士顿这边已经被"人肉"出来了。为了不鼓励人肉,我就不转了。大致情况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美国的博士,理科背景。而且属于在美国的留学生中混的不错的。我这里只对她的情况做个简单分析哈,没别的意思,供大家谈资和批判哈:
第一,Biogen(渤健公司)在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中都算的上是最牛叉的公司之一哈,市值530多亿美元,7300多雇员。在美国留学,如果毕业了能进这样的大公司,对很多人(不只是留学生,也包括美国的毕业生)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
第二、黎女士几年的时间,工作也找好了,绿卡也办好了。她的绿卡我推测(瞎猜)是公司帮她办的,当然也有可能是跟着老公一起办的,但是应该不是投资移民(按成本推算),所以除了律师费,不需要花什么钱。现在在美国,对于留学生来说,办绿卡多难啊。基本投资移民50万,100万美元,都有人愿意办。
第三、她现在的职位已经是associate director(副总监),副总监差不多算中层管理人员了。以我了解的情况,Biogen这种大公司,这个位置的年薪一般在20万到25万美元。这个数在哪里都算的上金领了。所以,她才能参加公司的管理层大会,当然了,也才能不幸染上病。
第四、她的医疗保险应该覆盖她90%以上,甚至更多的费用,她自己out of pocket的费用最多不会超过1000美元。您了,都挣20万美元的年薪了,一个月小一万六七美元,还在乎这一两千美元?
因为她是参加公司的会议被感染的,所以除了她正常的医疗保险,这个在美国算工伤,还有一个工伤保险,叫Workers' compensation。这个保险是公司帮助雇员买的,法律规定强制性的。万一她医疗保险不包括的项目,这个保险可以cover。比如,她说,我得了冠状病毒,受刺激了,需要看精神病医生,万一医疗保险不同意,那么这个保险可以支付。或者,她说我不能上班了,需要在家卧床一年,这个保险也能cover。具体情况需要和保险公司商量。当然也不能骗保啊,需要保险公司认为你确实有这个需要。大部分情况挺松的,比如,我知道个例子,一个人在公司摔了一跤,后来总是腰疼,保险公司就让他去做理疗,做了一年多。
她在中国治疗的医疗费用,美国保险公司可能也会支付一部分。具体情况,就需要和保险公司商量了。所以不用担心她自费,美国保险公司也应该可以支付。
第五、关于她的医疗,她去看病的医院是麻省总医院(MGH)。麻省总医院是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很多主治医生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而且麻省总医院是全美国综合排名前三名之内的医院(有时排名第一,有时第二)。我们和麻省总医院有合作,所以对麻省总医院略知一二。至少我接触的麻省总医院的医生,水平都非常高,医德也非常好。可以这么说,至少我认为他们代表全美国最领先的医疗水平。
至于新冠病毒,麻省总医院的医生一直紧跟世界的发展。终南山的团队也在和哈佛大学合作,其实那些哈佛的教授也都是麻省总医院的医生,中国最顶尖的团队和麻省总医院在科研上有相互往来的。中国团队也会告诉美国教授中国在医学上最新的进展和发现,美国教授也会和中国同行分享他们的想法。毕竟对付病毒,这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在比如说,现在唯一可能有效的药——"人民的希望"Remdesivir。这个药现在也在美国做临床。麻省总医院的医生如果认为这个病人有必要用这个药(假设这个病人同时也符合临床试验的入组条件),他们一个电话就可以把药调过来。美国这些大大夫都是相互通气的相互认识的。这就和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和终南山他们相互都认识是一个道理,不是啥吹牛逼。
而且美国的医生权力很大,他认为能对病人救命的治疗,谁也拦不住。
知道美国医学院的教育理念的朋友可能知道,医生的医德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如果说麻省总医院的医生不给她好好治?有可能有,但是这种概率实在不高。
我估计她可能认为麻省总医院的大夫都是笨蛋,没有经验。那么美国最高水平的麻省总医院她都看不上,所以她只能去中国了。她现在应该在北京的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具体哪个医院不清楚)。我认为中国医生的经验肯定比美国人多,医院条件肯定也不错。当然,还可以喝中药。可能这些都是她去中国的原因之一吧。
第六、如果她真的被立案,判了刑。超过一年不能回美国。她本人的绿卡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因为绿卡超过6个月不回美国,有可能被吊销。但是也不用特别担心。比如她丈夫回美国了,5年以后她丈夫成了美国公民,她仍然能以美国公民配偶的身份回美国。只是现在比较可能有点小麻烦。
第七、其实我觉得她回国,多多少少还是有"爱国"的成分。你想想,一个人,如果遇到困难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对他最好,谁是他的亲人,对吧?黎女生,生病了,脑子发烧了,她这时想,肯定是伟大祖国是她的亲人啊,海外游子生病了,奔回母亲的怀抱,理所当然啊。而且中国人民向来宽厚朴实,即便自己有多大困难,遇到多大危险,也会接纳自己的海外游子的啊!她估计万万没想到全体中国人民一起骂她啊。

 

 

【2】箫汲 

重磅!帝国理工又出新报告了。今次他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非药物干预手段(NPIs)对遏制COVID-19死亡率的影响。所以方案1是缓解(mitigation),就是通过一些比较怀柔的策略来减缓病例增加的速度、保护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而方案2是抑制(suppression),这个策略更为激进,目标是逆转疫病增长的趋势,让新发病例持续在很低的水平。

两种方案都有各自的问题。方案1比较易行,但是这个策略尽管能够"压平病例增长曲线",但是病例数的增长在很多国家仍然会超过医疗系统的容纳能力。方案2最主要的问题是一旦放松警惕,病例数就会马上反弹,因此严苛的防控措施必须持续到疫苗出现为止。
然后他们就拿英国的数据做了个模拟。图1是他们模拟的英国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或者分别采取不同的缓解方案造成的重病人数的变化。即使采取了所有的缓解策略,英国的重病人数还是会在5月份超过英国的重病床位的能力。图2显示的是如果采用更激进的抑制策略,那么在措施实行期间,英国有可能把重病数抑制在英国重病床位能够接纳的容量之内,但是一旦放松,那么重病数马上会大幅度回升。而采取的措施越严重,则取消措施后的反弹也越严重。
听起来还挺绝望的,因为抑制策略会对社会经济文化一大堆东西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不太可能长期实行,所以不管怎么看英国都要面临灾难。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方案。图3就是他们的方案,就是采取间断性的采取抑制策略,紧一段松一段再紧一段松一段。这样就能把重病数控制在一个ICU能够容纳的范围内,同时又有可行性。
我自己的看法:谢谢帝国理工的研究团队,真的谢谢他们能做出那么多高质量且在每个时间点都发挥了巨大正面意义的工作。但是这个report提出的解决方案存在一个极度乐观的前提,即他们假设有效的疫苗能够在18个月内研发出来。这个事情虽然很多杰出科学家都在加班加点做,但是并没有疫苗能够在18个月内研发出来的保证。所以我们不知道如果病毒研发不出来,或者向流感疫苗那样只能提供30-40%防护率的情况下会怎样。

接着我要冒死说一些话。今次的报告对中国的情况也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国内目前的情况相比1-2月大为缓解,因此很多地方渐渐开始解禁,复工复学。而此份报告指出,采用更严格的抑制策略能够短时间内大幅度抑制重病增加的速度,但是一旦放松限制措施,重病增长的速度会马上回弹。更重要的是,之前的抑制策略越严苛,之后的反弹也越剧烈。因此各地绝对不可以放松警惕,而应该实时继续监控疫情的进展,在发现回弹苗头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冷月如霜 

川普"中国病毒"的推特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西洋周刊》几个小时前发了一篇文章,探讨这种刻意污名背后的原因(O网页链接

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里其实就提到,"对瘟疫的通常描述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瘟疫一律来自它处。"书中拿梅毒做了一个例子。"对英国人来说,是法国花柳病,对巴黎人来说,是日耳曼病,对佛罗伦萨人来说,是那不勒斯病,对日本人来说,是支那病。"

"在对疾病的想象与对异邦的想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它或许就隐藏在有关邪恶的概念中,即不合时宜地把邪恶与非我、异族等同起来。"

西班牙流感的得名则有些不一样。在这场流感肆虐的当时,欧洲正处于战事之中,各个参战国为了避免士气的降低,有意隐瞒了流感的存在。而作为当时的中立国,当流感在西班牙爆发时,得到了许多媒体的宣传,也让流感被冠以西班牙之名。

莫名泼来的脏水给西班牙人带来了很大的污名。1918年的一篇报道记载,在一个港口,美国联邦和州的卫生人员对远道而来的西班牙旅客进行了烟熏消毒。而讽刺的是,目前的主流理论之一认为,所谓的西班牙流感,有可能起源于美国。

在过去,很多疾病/病毒的命名,只是简单来自其起源地。如埃博拉病毒,命名自一条叫做埃博拉的河流;而寨卡病毒,则反映了当地一片树林的名字。这样的命名方式容易引起对特定地区的歧视,因此全球的卫生专家们在命名疾病/病毒时变得格外谨慎。如SARS仅为"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之意,并没有任何地理上的意味。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曾表露出对类似"武汉病毒"等名字的不满。世卫组织将本次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称为COVID-19时,他就提到,这不仅是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标准,还能通过使用这个名字,去避免使用另一些污名化的名字。

而在这一系列认知的演化,以及有官方病毒名/疾病名的背景下,川普在内的一些美国政客依旧固执地用中国化的符号来称呼这种病毒,则显然有着其他目的。当然,对川普及其幕僚来说,背后可能没有太多思考——外国的就是不好的。

然而病毒不在乎。它只会寻找公共卫生的空子,也只会屈服于有效的防控手段下。在各种文字游戏上,有些人花的功夫,可比防控病毒扩散要多多了。

 

 

【4】@阑夕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那个每天都会定时受到丈夫病危通知书的武汉妇女的新闻,真是充满了绝望和无力。

一个月前,她的丈夫患上黄疸性肝炎,这本不是重病,治疗起来难度也不大,只是恰逢新冠肺炎爆发流行,武汉市内的各大医院悉数全力应对抗疫,停掉了其他的门诊,于是这对夫妇寻遍武汉三镇,也找不到能够收治的医院。

妻子眼睁睁的看着丈夫由轻症拖为重症,直至医院腾出余力同意他们住院的时候,患者已是病危状态,全身器官都在衰竭,因为随时都有可能不治而亡,医院会依照惯例每天给亲属下发通知并要求签字表示知情和接受。

想象一下这是何等伤痛的场面吧,每天都要面对一份预告丈夫可能死去的免责文件,上面还特意写明了「人财两空」的最坏结果,也就是花了巨额的治疗费用还是没把人给救回来,然后每天无论情绪如何,也必须得写上「同意」两个字,连躲避的机会都没有。

最要命的是,在这个事情里,你甚至无法去指责任何一方,因为所有人都做了他应该做的工作,包括最初无法收治的医院,那时正值社区传播的高峰期,肺炎患者同样求治无门,而每一个携带病毒的病人若是回到家去,又会造成新的失控传染,所以才会倾尽所有的医疗资源,集中解决新冠肺炎的挤兑危机,这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分配算术题,这边的蛋糕多了一些,那边的蛋糕就会少上一些,此消彼长,不得尽善。

我记得有过外媒报道武汉其他疾病的重症病患家庭强行闯开高速公路的封锁线意图前往外省就医的新闻,或许也正因为是外媒在报道的,那个故事的发展很是让人欣慰:防疫指挥部在摄影镜头前发挥了特事特办的人道主义精神,批准并调度了一辆救护车,亲自把患者护送到了外省医院移交,也提供了新冠肺炎安全检测这些措施。

但是自从封城以来,能够拥有这样的幸运实在是少之甚少,忍让仍是绝大多数武汉市民的日常,当医院看不了其他病症时,那就不去添乱了,在家硬生生的扛着,若是扛不过去,也就扛不过去了,只怪这病生得不是时候。

一场残酷的战争获胜之后,活下来的人或许还有授勋的机会,死掉的人,就只是伤亡报告里的数字罢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又谁是注定该死的呢?

哪怕是霍布斯这样的酷厉者,都认为「保全自己免受痛苦的冲动是人的根本动力」,但在事实上,我们永远不能忽视那些以自己遭受痛苦为代价——无论这里面有多少自愿成分,又有多少无奈成分——继而保全了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免遭痛苦的人,道德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轻佻、厌倦和忘却,都是背叛。

这是我的武汉封城日记,第五十五天。

 

 

【5】@王冉 

写在美股熔断*3之后

1. 按时间推算,今天活着的人基本都没有经历过一个世纪前的全球大流感。因此,对所有活着的人来说,我们都已经驶入未知水域。

2. 全球市场在变得更好之前会变得更坏。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在变得更好之前会变得更坏。

3. 正如三维世界的人无法理解四维世界,习惯了生活在正利率环境的我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零利率时代甚至负利率时代的世间万象。

4. 中国经济半年内恢复原有的转速几乎不太可能。而在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恢复原有转速很可能是最早的之一。

5. 在创业市场,美元不会枯竭,毕竟有那么多美元基金融完了总得投出去,投的时候还想顺便抄个底。但今年下半年,真正的大钱一定不是美元。

6. 还记得四五年前人民币如日中天的时候吗?这一次很可能会有过之无不及。下半年流动性一定会大水漫灌,央企、国企和金融机构面对投资机会配资便宜的杠杆会容易到想睡觉。

7. 因此,对很多一级市场上的创业企业来说,拿银行的钱、拿保险公司的钱、拿央企国企的钱、拿国家队和地方队的钱,要比拿需要讲英文的钱容易得多。

8. 什么样的企业能拿到前面说的那些钱?第一,符合政策导向;第二,符合A股、尤其是科创板审美;第三,有一定规模和品牌,投了能交差第二天死不了。

9. 但熔断*3,世界已变。至少就估值而言。你的可比参照如果都跌了50%甚至更多,再守着原来的期待出来吆喝肯定就会有问题了。况且前面提到的大水漫灌的那些人民币对估值天然敏感,对一切不是基于现金流和利润的估值模型都理解有限。雪崩的时候雪花们别什么行业都想拿SAAS十倍P/S的估值模型去勇闯天涯。

10. 当然,形势所迫,各行各业都会出现一些千载难逢的整合和控股权收购机会。国际上也会有一批平时只能望而却步的顶级品牌公司成为中国资本(包括人民币并购基金)眼中的饕餮。当然前提是,第一钱能出得去,第二人能出得去。前者看政府,后者看病毒。

 

 

【6】@仗剑天涯新垣平 

这次事件,要选边站很容易,但要坚持真正的"理客中"就太难了,事情本身纠缠复杂,很多结论看起来都是相互矛盾的,虽然其实不是,但仍然容易把人绕晕,要得出一个总体的看法太难了……一切仍然在摸索中。

比如,稍微整理一下我的看法:

1. 很多新冠患者被诊断为流感,说明美国问题很大。

2. 这不等于说美国就是新冠的起源,也不等于美国一开始流感就包括了新冠。

3. 存在着新冠起源于美国或者其他地方的抽象理论可能。

4. 但中国(武汉)是新冠的发源地,仍然是最合理的解释。在有其他过硬证据之前,应该当成事实。

5. 发源地不等于要对其散播负责,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比如大概没多少人觉得刚果应该为艾滋病的扩散负责。

6. 因为种种因素,中国没有能力从一开始就扼杀和杜绝新冠。

7. 但中国的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在初期延缓和遏制疫情,无论国内和还是国外的压力都小很多。

8. 但是反而可能因为压力小而导致更加轻视,正负因素相抵消,仍然无法阻止后面的爆发。

9. 这不能为具体的遮掩,压制,低能,媚上,误判等问题开脱,对此仍然应该严厉追问。

10. 但中后期的措施仍然比较高效地扑灭了大部分地方的疫情,如果不考虑国外输入问题,几乎已经取得惨胜。

11. 这又是在付出巨大代价之下取得的,很多牺牲者再也看不到了,其中还有可能存在用力过猛,侵犯私权等问题。有些严重的同样要问责。

12. 但是这种几乎史无前例的危机,要求恰到好处的完美应对也是不现实的,外国的大部分应对也都有各种问题,总体看很不理想。

13. 但是不应该以比烂而树立某种虚妄的"自豪",不顾巨大的牺牲就欢呼"厉害了我的国",对于国外的情形,也有目前看做得比较好的,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应该好好吸取。

14. 和你意见相左的人,并非都是毫无同情心的冷血动物/邪恶的敌对势力/发国难财。

15. 但有些的确是的。

16. 对了,有些和你意见一样的人也是。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