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67】未来的巨浪会要他们自己用身体去挡,没有了那些可以帮助他们的人

dasheng @ 2020年04月23日 浮世汇

【1】@雨后蘑菇 

我想了下,WTI五月原油期货收报-37美元/桶。

这是原油历史上首次收于负值。

也就是说中国银行创造了这个世界历史奇迹。可牛逼坏了呢。

世界金融圈估计都懵了。 玩期货的也懵了。全球经济师都沉默了。

然后你以为是华尔街多大的局。套路了中国人。

结果一看就是中国银行,犯了最低级的失误,忘了换票了。

比如本来只是想倒买倒卖1000只鸭子的,马上下班关门了,才想起忘了把鸭子卖给下家,那就得自己开车把鸭子接了来,自己喂鸭子。

这一下子傻了,求着让人接鸭子去,人家不乐意,只好倒贴钱。

当然,可能不是忘了,就想赌一把,等好价钱,结果输掉底裤,鸭子砸在手里了,也没卖掉。

上百亿中国银行客户的钱,于是灰飞烟灭。

想到以后每次说到原油负数,世界人民都要笑着解释这故事.........

这画面.......

 

 

【2】@王小山 

总结一下

批评《方方日记》的正确方式:
1、指出她的事实错误,用证据告诉她,她错了。比如,那位可敬的护士并没有殉职。这样,有利于事实的传播。
2、反驳她的观点,方方在日记里就封城以来发生的很多事情表达了她的看法。这些观点都可以讨论,可以批评,可以驳斥。

批评《方方日记》的错误方式:
1、我要打你。
2、你坏你坏你坏。
3、你递刀。
4、呼吁封杀你。
5、你到国外出版就是卖国。
6、你蹭武汉热度。(此条来自@悟空烈 。)

表扬《方方日记》的正确方式:(略)

表扬《方方日记》的错误方式:
1、方方捡起了中国全部作家丢掉了的脸。(中国没丢脸的作家很多,好多没了表达平台而已。)
2、站在方方一边就是站在了人的一边。(人的样子很多,方方能代表的很少。)

以上欢迎补充。

顺便说一声,我不喜欢《方方日记》,但是角度和方向跟小粉红们不一样,略。

 

 

【3】@王老板 

很多人对打工这个词充满误解,我认识不少去创业的,理由都是不想打工了,觉得未来年纪大了还在打工有点丢人。但你去做老板就不是打工吗?如果你认为不是,唯一的原因只是做的不够大不够好,你还没有遇到你的汇报对象,总有一天他会踏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带着税单、公章、文件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提醒你该交周报了。

打工、赚钱、养家——这毫不丢人,相反,这是普通人所能被赐予和享有的最好的命运,甚至在某一刻你会感激自己得到了这样的命运。没错,它是有一些平铺直叙,缺乏你期待中的大写和回车,但无论多么辽阔而丰富的世界,最终也就是这么搭建起来的。

互联网给了整整一代人幻觉,觉得我们终将拔地而起,抗拒生命的重力而永远年轻,用程序读取增长,用代码解构命运,沿着WIFI顺藤摸瓜,摘取科技革命的胜利果实。通往财富自由的旅途已经人满为患,反正我们一定可以赶上末班车,将铁轨铺就的旧时代远远抛诸身后。

别逗了伙计们,允许活蹦乱跳的午夜已经过去,有五十岁的果农就会有五十岁的码农,这中间可能要隔了五十年之久,但它总会来临,在那一天,我们要靠自己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打工、赚钱、养家——这六个字里面保管了我们所有尊严的证据。

 

 

【4】有盐电影  

改编自真实案件的《难以置信》里的强奸犯被捕后,法庭上,出庭的受害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其中一个受害者说,很多人觉得那不过是一晚而已,我的余生还那么长,一次短暂的袭击怎么会改变我的人生,但就是改变了。

另一个受害者问了罪犯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选中我?是我做了什么,让你选中我吗?从那以后,我不再浇草坪,不再坐在窗边看书,这让我的世界变得好小,但我仍然没有安全感。
最后强奸犯被判了最高刑罚,入狱327年零6个月。宣判的法官说,你将女性当成猎物对待,行为邪恶至极,因此你失去了生活在自由社会的特权。
就像林奕含说的,性暴力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快准狠的,而是绵长、反复一生的伤害。

罪犯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女性应当得回应有的安全。

 

【5】@Ming_the_Great_大明 

#五車讀# 【“盛世”下的叫魂】1768年發生在乾隆表面盛世時代的叫魂案,被作者尖銳地指出實質上是一個已被人口過度增長、人均資源比例惡化、社會道德墮落所困擾的社會所遭遇到的一種道德報應。在這樣一個備受困擾的社會裡,人們對自己是否能通過工作或學習來改善自己的境遇產生懷疑。這種情況由於腐敗而不負責任的司法制度而變得更加無法容忍,沒有一個平民百姓會指望從這一制度中得到公平的補償。社會上到處表現出以冤冤相報為形式的敵意,而當皇帝因為皇權受到哪怕只是想像中的威脅,動用國家力量清剿異己時,無權無勢的烏合之眾便會抓住這種偶爾出現的機會,實行試圖改善自己的狀況或打擊自己的敵人的互害活動,進而從官場到整個社會陷入恐慌之中。

叫魂案發生一百年後,是明治維新;再過一百年,便是我出生之年。有的時候,感覺歷史離自己是如此之近,似乎眼前讀的就是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

 

 

 

【6】@黄瓜营网红张大白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公知是如何产生的。
就拿张文宏和罗翔来说吧。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网红出身,共同点就是情商非常高,高到说真话居然也能够被容忍的地步。但纸包不住火,时间一长,真话迟早会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
其实说真话不难,难的是如何在说真话的同时不和既得利益者们发生冲突。因为很多既得利益玩的是信息不对等,你把真相说出来了,让信息对等了,这就是吃饭砸锅了。
这次疫情就很典型。但很多事儿都没法说,因为我暂时还想要这个号。想半天,唯一能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张文宏前两天谈到了中医,虽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但这个钢丝已经走得很惊险了,这也是之前片叶不沾身的他忽然这两天在网上被人贴大字报的起因之一。
不错了,在真话边缘反复试探了两个多月才暴露,求生欲很强了。
但罗翔应该会更持久。我不是说法律是他的挡箭牌,而是身为搞法律的,他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强。虽然罗翔迟早也会暴露,但他的法外狂徒张三已经深入人心,这个时而狡猾时而愚蠢的反面角色使得多少人避免成为现实中的张三。
同样的,张文宏传递了很多真知灼见,他们都功德无量。
张文宏和罗翔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职业都具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但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职业的意义,在于对抗。
张文宏对抗的是疾病和苦痛。罗翔对抗的是张三这样的法外狂徒,以及人世间的不公。
对他们来说,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对抗很正常,而且对抗才是人类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之一。但当张文宏提倡吃三明治,当罗翔有朝一日和既得利益者打官司,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变成崇洋媚外,就会变成“死磕律师”。
然后,就会变成某些人所攻击的公知。
张文宏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罗翔暂时还没有,但我觉得是迟早的事儿。
医生这个职业按理说很和谐,对抗性往往局限于医学范畴,但特殊时期,先后出现了李文亮和艾芬这样的“吹哨人”和“发哨人”, 忽然就让人发现,原来医生这个职业也不安分。
作家是准入门槛不高的职业,但中国史上第一公知鲁迅当年就是医生转行的,冯唐和余华这些行医出身的顶流作家说明医生一旦跨界,对抗力也是顶流的。
但话说回来,有哪种知识分子是安全的呢?
好像没有。为什么?
说回公知。公知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也和他们身上的对抗性有关。污名者似乎认为,在国家内部的对抗是有害的,对抗应该发生在国与国之间,两种社会制度之间。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的语境里,体制是极其脆弱的,是弱者,仿佛只要你对体制稍作批评和揭露,体制就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李文亮在同学的微信群里透露了疫情的信息,就被视为整个防控体系的巨大威胁。
体制是不是这样呢?肯定不是。虽然体制内部的既得利益者只是一小撮,但体制控制的人却很多,或者说,相信体制的人很多。体制很脆弱的理念,来自于体制内部的人产生体制不再能控制这些人的焦虑。
如果你是体制内的人,享受最高级别的公费医疗和离休待遇,我觉得的确是应该维护体制。但作为大多数的体制外的人,应该做什么呢?
正常的逻辑是用对抗的方式保持体制的活力,同时迫使体制让出一部分利益给大部分人,这才应该是社会运转下去的正确方式。
我在《芳华》的影评里写过,体制需要你去对抗它,这不仅是你的义务,更是体制自身的需求。
这不是道德题,是道智商题。无论是作家,医生,律师,记者等等,任何稍微读过一些正确的书的会思考的知识分子,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我理解的知识分子,就是接受过正常的通识教育,具备正常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公知其实就是正常人嘛。
公知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这就是我一点粗浅的思考。

 

【7】@河森堡 

我现在看90年代的一些文艺作品的时候,就觉得尺度特大,搁今天得被骂的头破血流。

你就好比说,葛优老师的《大撒把》,影片开头,就是一个丈夫为了出国抛弃流产的妻子,然后两个已婚男女又为了排解寂寞住到一起去了,最后互生情愫,影片的立场很显然是站在同情和理解的角度去看这段感情的,但在今天这种文化环境下,很少有哪些作品敢摆出这种立场,这要是有弹幕,得刷出些什么话来?

我就想,为什么那时候尺度很大呢?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时代不需要共识,电影这样的东西往往是一小圈子文化精英里玩的东西,他们一撮人玩的开心就行了,你看了不爽都没地方去骂,你说你站大街上骂,居委会和片警呲儿你,你说你登报骂,估计也难,因为报社里的也是那一小圈子里的人。

“我们哥几个最近玩这些东西呢,你们要是觉得有意思就跟边上看会。”

那时代的文艺作品就给我这种感觉,自由奔放,同时傲慢,而且我觉得这些个特质之间可能互为因果。

 

【8】@在下翩竹 

很多国内网友不是意识不到斗争的紧迫性,拿自己做例子,搞神话的不可能不知道旧约里是怎样一套为牧童式经济配套打造的道德文化价值观与宗教军团体系,所以说不可能对逆全球化潮流并无所觉,也不会对西方所谓的糖衣炮弹或者“以德报怨”抱有幻想。

但是我们失望的是什么呢?我们失望的是即便只是将眼光放在墙内,我们的文化需求也无处安放——从电视剧到网剧,从院线电影到线上影院,从剧本到实体书,从网文到同人……麻烦大家找找哪里还有一块可以安心创作不必担心会被扣帽子指黄暴上升意识形态的地方?

现如今整个文化产业看起来还勉强为继,不过是从00年到10年左右纸媒与网媒过渡期间累积下来的一波IP储量还没有消耗殆尽。但是已经快了,自去年开始从不同渠道获悉有不少制作公司和IP中介已经陷入了剧本荒,今年的疫情不过是将影响后延,往年我们可能还会期待每年出那么两三部的口碑爆款,接下来可能就是一年一部,甚至多年一部的节奏。

为什么这些年资本会倾向于幻想类言情类乃至耽改类内容呢?因为相对于现实题材,这些IP在成为影视题材以前就是“低风险类别”,相对于被“不可抗原因”下架的现实主义题材,这些类别相对来说容易存活下来,完成流量与基础受众积累,从而更有机会被资本发现,也因此更有机会形成潮流……让现实主义创作奇缺的主要原因不是别的,每一次创作题材的收紧就是在把整体文化风向往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上推远一把——趋利避害,永远避害是首位的。当某些类别、元素乃至台词都不再“安全”的时候,一味指望创作者和资本去克服风险追求品质化而非商品化,是不现实的。

另外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国内目前的内娱消费群体,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极少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引领的消费口味造成了某些错觉,事实上国内广大乡村、哪怕是二三线城市城郊结合部,都可以感觉到非常强烈的传统文化控制力。换句话说,这两拨人,从消费力到文化价值取向都不会是一群人,而我们的互联网用户下沉过快,在双方都还未试出彼此间圈层壁垒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覆盖,再加上现如今举报已经成为某些圈层赖以存续的常规手段之一,指望尝试过权力逾越快感的普罗大众意识到自己在伤害怎样的产业生态,意识到自己造成的是怎样的资源浪费和信息流挤占,也是不现实的。

现在木桶效应已经形成,内娱最大的问题不是长板不够多,而是那块最短的板子已经几乎低到了极限——文化产业是一个生态链,现在从源头的创作者层面就已经断裂,极少数头部作者撑不住一个生态圈的空白,而受众的娱乐需求与消费需求不会因为生态位的缺失就随之消失,他们只会往外去找,并顺势接受文化灌输与文化认同。

昨晚的某条微博让我一夜没合眼啊……对岸已经连用户画像都做出来了,我们还在彼此攻诋,还在争论“文化举报”的正当性——主观举报和基于客观事实的事件举报,从来都不是应该被放在同一个层面讨论的问题。

但现在三岁稚儿手里,个个拿着屠龙刀。

 

【9】@李静睿的昨日世界 

《昨日的世界》里有一段,1914年茨威格和朋友从巴黎去都兰,准备小住几日,凭吊达芬奇的陵墓。到了晚上,两个人去一个郊区小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院里挤满了工人、士兵、市场上的女小贩,各种真正的老百姓,那时候看电影之前会有一个《世界各地新闻》,一开始是无人注意的英国划船比赛和法国阅兵式,但第三个画面则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维也纳拜会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当威廉二世出现在画面上的那一瞬间,昏黑的电影厅里开始完全自发地响起一阵尖利的口哨声和跺脚声,所有的人都吹口哨和喊叫:男人、女人、 孩子,都发出嘲笑,好象有人侮辱了他们自己似的。善良的图尔人除了知道自己报纸上登载的消息外,并不知道关于政治和世界的更多的事。可是他们在那一秒钟之内就象疯了似的。我感到吃惊。我浑身不寒而栗。因为我感到经过多年来煽动仇恨的宣传,流毒是多么深,甚至在这里,在一座外省的小城里,这些毫无恶意的市民和士兵都已经对威廉皇帝、对德国抱有这样的成见,以致银幕上一幅匆匆而过的画面就能引起这样一场骚动。那只不过是一 秒钟,仅仅一秒钟。当接着映出其他的画面时,一切又都忘记了。”茨威格说,在那一秒钟之后,整个晚上他都心灰意懒,无法入眠。 

 

【10】@李静睿的昨日世界 

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称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说他“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那一年的五四纪念会上,北大学生当众朗读这篇檄文,到了1949年1月,北大校园里开始出现大字报转抄的《斥反动文艺》。这件事几乎摧毁了沈从文,他自杀未遂,随后精神崩溃,家人爱他而不理解他,埋怨他为什么不够“进步”,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张奚若这些好友虽然担心他,把他接到清华园休养,但他们也并没有真正理解沈从文的孤独,他们更没有想过,沈从文经历的事情,只是一场又一场浪潮的小小开端,而这场浪潮,最终会把所有人席卷进去。1949年1月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信:”我没有前提,只是希望有个不太难堪的结尾。没有人肯明白,都支吾开去。完全在孤立中。孤立而绝望,我本不具生存的幻望。“刚才看到方方上了热搜第一名,我想到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已经做不了什么了,我们只能让她知道,她不是完全的孤立。

 

爸爸当年因为写日记表达文革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痛苦,被同宿舍的人举报,判了八年。那时候除了家人,也没有人理解和同情他,只有还在和他谈恋爱的妈妈,承诺会等他八年,妈妈的领导让她和爸爸分手,她就可以立刻入党,妈妈不肯,就一直没能入党,之后也一直无法升职。这些选择在今天看来没什么了不起,但在那时候是一种巨大的叛逆,而妈妈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她只是靠着一股直觉和勇气。我有时候会想,如果目前这些考验我都经不起,那到了更困难的时候,我会变成什么人呢?我不想变得自己都不认识,我的父母不会同意。 

 

我们60、70后体验过的文化多样和剧变在人类史上大概少有。文革,反苏,反美,批林,批邓,粉碎四人帮,否定文革,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出国,下岗,下海,XX,市场经济,撞机,炸使馆,世贸,911,奥运,网络,贸易战,渔村,新冠……跨越历史,转换视角,观念碰撞,最易见人间真相,最能体会世事无常,也最容易滑向虚无的深渊。

  

【11】@雨后蘑菇 

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物质贫乏和残酷的。

不要说出国,就是离开你的城市,一般都不可以的。

住旅店要你所在单位开介绍信,否则你根本没地方住。

吃饭要粮票,否则你有钱都没有用。

肉,火柴,粮食,肥皂,香烟,布,鸡蛋,家禽......都是定量供应,凭每人分配的票子买。

过春节,凭着票,还要大冬天排队几小时为了买只鸭子。

那时的电影,男女是不能牵手的,更不要说接吻。

邓丽君的歌都被认为靡靡之音,要打倒的。

会外语就足够被怀疑通敌了。

吃块蛋糕都是很奢侈的

世界流行音乐,电影,经典作品等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

这些都过去没多久。

中国人吃饱饭没多少年。

而那个年代的人们却以为自己过得很幸福,全世界人民都在受苦,需要他们去解放。

改革开放这40年的意义,特别是加入wto,对中国起飞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

这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日子,珍惜得到的一切。

 

 

【12】@雨后蘑菇 

当初问革小将们批斗,打死,打伤老师,以及各种知识分子。

然而也就横行了一年,他们就发现不再有书读,没有人教育,启蒙他们,随后被装在车里送到农村,远离家乡和亲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干着繁重的农活。很多人和文化不相称的当地农民结婚生子。

再后来很多人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获得考大学的资格和回自己城市的资格, 而他们的青春也就这样过去了。

缺乏教育,年龄已大等等,让他们过着低质量的一生。

中国的大学也历史性的断了三年。

所以年轻人在围攻,举报每一个可以传递学识和思想的人的时候,都在让自己的未来之路变得更艰难更窄。

未来的巨浪会要他们自己用身体去挡,没有了那些可以帮助他们的人.......

 

【13】释不归  

#囧历史# 看看当年他们是如何评价胡风的。
阶级敌人一刻也没有睡觉,他们处心积虑地在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缺口,他们在磨刀,窥测方向。(夏衍,著名戏剧家)
应该作出决定,把胡风从中国作家协会清洗出去,撤销一切职务,并建议政府依法处理。(冯雪峰,作协副主席)
他的文章里引证了多少马克思、列宁、毛主席的名言呀,可是他要用钢筋皮鞭毒打党内作家和进步作家,杀人不见血!这是什么心肠呢?我猜不透!我只能说,除了受过美蒋特务训练的人,谁会这么想一想呢?(老舍,著名作家)
胡风原来就是一个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装着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混在我们里面,口称朋友,实际上包藏着那末阴暗的、那末仇视我们的、鄙视我们的,恨不能一脚踩死我们的恶毒的心情,进行着组织活动的阴谋家。(丁玲,著名作家)
现在不容许胡风装死了,我们要把他从我们的队伍里清理出去,清理出去。(冰心,著名作家)
胡风集团已经不是小集团,而是反党、反人民的反动集团了,他们一直戴着藏刀的面具干那些不见伤的阴谋勾当。(巴金,著名作家)
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胡风这样的恶人!这样狠毒,这样阴险,这样奸诈,这样鬼祟,这样见不得阳光,人坏到了这样的地步,真是今古奇观!(曹禺,著名剧作家)
还有如著名演员赵丹的《我的愤怒已达极点》、史学家翦伯赞的《坚决反对胡风集团的罪行》、画家丰子恺的《肃清阴险的反革命分子》、豫剧艺术家常香玉的《坚决镇压胡风》、音乐家马思聪的《胡风——蛀墙角的白蚁》,诸如此类,全民皆兵。
要求依法处理胡风的冯雪峰,几个月之后,莫名变成了“胡风反党集团”的成员。同为鲁迅旗帜下的丁玲,在发文批判胡风的当年,很快成为另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反党集团”首脑。周扬、夏衍、冰心、巴金、曹禺、老舍、赵丹、翦伯赞、丰子恺、常香玉、马思聪,无一不在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饱受凌辱,老舍自沉太平湖,翦伯赞携妻赴黄泉。马思聪逃港转美避难,并递出“刀子”——《我为什么逃离中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可怕真相》。
那是一个荒诞的年代,一个互相伤害的年代。有些人是积极投入的,有些人是被动输诚的,更多的人是被裹挟的。但所有的人,当灾难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也都感受到了痛。
想起周恩来1971年托基辛格转达给出逃美国的马思聪那句话:“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4】@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我帮张文宏把难听的部分说出来:

国人的饮食习惯大都是穷出来的。

——tdtw (#小修改 )
(没有说国内比国外穷的意思,农耕文明大家都是节省着活下来的。只是我国人民更勤奋和聪明,用有限的食材,发明了更多的美食烹饪方法。为我国人民点赞!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喜欢其风味也可以吃,但也要明白,喜欢吃、习惯吃,不等于就健康。)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