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69】“极端”在讨论里已经成了有害的形容词
【1】@董董Mercurio 【再谈割裂、圈层与共同体】 我持这个观点:2020年,是人们观点彻底割裂的“元年”。我从方方日记的例子讲起。 我的母亲过了惶恐不安的一个春节——她是我见过最谨慎、最温柔、最有教养的人之一。我的父亲一月中旬和很多人聚餐。我的大伯是湖北省两个项目的总队教练,二十年前就出国打比赛。这次事情完全改变了他——他变得很愤怒很愤怒。这些人恐惧的共同来源很简单: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整个一月份到处跑,并在看了“辟谣”之后正常活动。 比较讽刺的是,全家最“安心”还给家人存了口罩的姑姑,是整个大家族唯一一个相信谣言的人。姑姑年前频繁的去医院,但谨慎的在外面等叫号、每次带口罩。大伯曾嘲笑姑姑。妹妹要姑姑别造谣了。最后是姑姑的库存保护了大家。 母亲的乒乓球馆,去世的球友就有三个。叔叔和阿姨是前线的医生和护士,每天所见的事情,包括现在所见的事情,数不胜数。我不希望自己影响叔叔和阿姨的工作。我只能说,没写出来的,比写出来的,多得多。比如,“出院标准”和“治愈标准”这件事。 方方有她自己的问题:至少两次发表没有查证的消息。但我们全家人没觉得方方夸张到哪里,或者故意歪曲到哪里。有的社区管理好,有的社区管理混乱,而无序本身就持续了很长时间。我天天在家人群里看到的真实,比方方的,不知道严重多少呢。而且恰好我了解市场和媒体,太熟悉舆论操作的手段,以及流量买卖生意了。我不认为那么多本地人觉得方方乱写。 但这件事,我不想把讨论停止在这一步。我想说,现在是真正割裂的社会。 社会割裂的标志,不是“观点不同”——每个健康的社会,观点不同是常态。社会割裂的标志,是“互信的消失”。 就是,已经不是“观点不同”了,而是“事实不同”——就是,一些人相信的事实,看到的事实,和另一些人相信的事实,看到的事实,已经不同了。而且互相不相信。 这就是为什么,网上受害者求助,但是评论区居然有毫无同情心的“教训”。因为人已经“去人格化”了,同理心失去了,只有大词,或者带着“施加压力让对方删帖”的“任务”而来。不明真相的普通人,失去了信任。 “观点不同”的社会,可以讨论改进;“事实不同”的社会,绝无弥合的可能。 我厌恶我的这个判断,我希望人和人之间有极大的理解。但客观判断不能以主观喜好转移。它真正的发生了。 没有大共同体,只有小圈层。只有小圈层可以是积极和健康的,可以是正向的。 只有熟练使用谷歌、熟练阅读外语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外文媒体不一定对,但至少你在广场,而不是在过滤过的电话线这头。 如果说二十年前,外语是打开社会的一个窗口;现在,外语几乎可以说,是避免封闭的必经之路了。 至于社交媒体,因为巨大的利益和流量生意,对于观点型博主,若保持理性和正直,且主要目的是交友以及结交善良和积极的人,数十万读者也很可能是到顶了。 我常和一些写微博朋友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更大影响力,但是对社会冷静和客观认知后,就觉得不必什么都想要,掉粉不是坏事,读者多未必是好——除非你想卖流量。 如果你真的是希望交友和交流,小圈层就是到顶了。这样很好,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事。但这样积极和互相改变的力量,足以。 温柔有力量,关怀值得关怀的人。
【2】@Ent_evo “极端”是一个很方便的标签。它的内部逻辑是,该观点持有者很少,所以该观点值得批判。 但,“极端”不等于“错”。 五百年前日心说是极端的,两百年前女性选举权是极端的,一百五十年前演化思想是极端的,一百年前种族平权也是极端的,五十年前同性婚姻合法化还是极端的。 没有任何依据说光谱中间的一定好或者对,光谱两端的一定坏或者错。 而且,“极端”也不一定是真的极端。 如果一个受压迫的群体开始觉醒,那么这一思想难以打动压迫者和既得利益者,是无比正常的事情。你的圈子里见不到这个观点,也许不是观点的问题,是你圈子的问题。 严肃讨论科学问题不能靠生活里的道听途说,但其他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何况,“极端”作为标签很容易变成反向的诉诸纯洁谬误。 批判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一旦遭到转发评论批评,就澄清说“我批判的只是那些‘极端’的”。实际上这往往只是在逃避责任而已。引发众怒才做出自己接受“温和”的假象,换了平时其实连“温和”都不接受。 所以说,“极端”在讨论里已经成了有害的形容词。本来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观点的光谱位置,但实际上几乎都被用来混淆道德判断、隐藏认知偏见或者逃避言论责任。原本的意义反而几乎见不到。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句话唯一的信息就是“这是极端”,那这句话差不多等于是语言暴力了。 @祝佳音:我见过更简洁的例子,即,当胖虎正在抽大雄的时候,你只有2种选择:1.帮大雄、2.帮胖虎、3.装看不见、4.呼吁理性沟通。之所以说2种选择而非4种,是因为后3种都是帮胖虎。
【3】@荐见 刚一荐友转了萨义德的这段话: "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节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做法。 " 这是一个维度。 我们讨论知识分子有许多维度,能用知识作为谋生手段的,以为职业,意味着他掌握的知识具备了和社会的交换价值。泛义说,他们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这些年火的知识付费,主要就是这类人将自己的盈余知识,交付市场,参与流通。 这类知识分子,根据其掌握知识的深入程度、技能的熟练、专业程度,段位不同,可体现在市场价值的量化上。 而在这之上,就是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是贡献社会思维价值的。是社会顶层智慧的建设者。"无用"是他们的特点。一个社会能多清晰识别"无用",能多准确的价值化"无用",能多开阔地容纳和开发"无用",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力的体现。 当年忽必烈其实爱才爱得不得了,从他对赵孟頫的百般关照就能看出。但整个元制是歧视"无用",所以有了知识分子的老九地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这个歧视链复刻到文革,就成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 不要误会,就如忽必烈,统治者从来都知道知识的价值。他厌恶的只是知识分子里天然的独立性的一面。所以他就把批斗的权杖交给庸众,由他们去完成肃清。真正骂臭老九那个臭字骂得刻骨铭心骂得锣鼓宣天的,不是权力,是庸众。 因为知识分子这个定义的模糊和多维,混进这个池子里摸鱼的混混也多。这更给了挑事者以话柄。 但无论如何,一个污名化知识分子的朝代是必然短命的。
【4】兰小欢 中美财富的压舱石 这几天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出了个报告,是关于全国3万余户城镇居民的债务和财产情况。这个样本量不小,很多调查结果,和我们已知的北大或西南财大的调查结果,出入不大。 这两个饼图,对理解局势有帮助。
【5】洛之秋 《纽约书评》近日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叫“我们读不懂的书”。里面有一个奇特的比喻,说读一本让你费解的书,就如同开始一段危险的感情关系,心理学上称之为enigmatic episode,你和对方在各种意义上都缺乏共鸣和交集。 这很像《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萨宾纳和弗兰茨的爱情关系,在最初的性爱冲动退去之后,他们找不到彼此的公约数了。 所以,亲爱的读者,你有多久没像萨宾纳和弗兰茨那样去恋爱了?
【6】@荣大一姐 从结果看,深圳特区的形成是非常偶然的,它是特殊时间、特殊环境下,由中央和地方基于不同目的共同打造的一场制度实验,而不仅仅是在经济活动上突破了一些禁锢。 除了在财政体制上从中央拿回了部分自主权,深圳从1981年到1992年前后,先后进行过五次行政体制改革,其中曾提出的“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等,都是现代宪政制度的探索和尝试。 而所有这些在当时是被北京默许的。海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们对80年代早期中国改革和深圳特区有一个相似的共识,那就是改革目的很大程度是“以特区良好的经济表现为后期更大的改革提供实践支持”为基础的。 胡鞍钢当年抨击“特区的发展是靠吸全国其他地方的血”,其实应该反过来讲,为什么全国其他地方被特区吸了血,一言以蔽之,深圳早期确实吃到了“先行一步”的制度红利。 只不过这种制度红利本身,是基于投放全国做的实验——深圳搞特区建设的时候,其他地方的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也是大方向——特区的“活”和“特”,只是整体改革思路的放大和极端化。 没有这一点做根基,所谓特区之“特”,就会成为“国中之国”,这是海南从去年到今年,自由港的地位虽然被捧的很高,到目前却还在不停试探,不断向外喊话的原因。 不过,单就海南本地而言,还是有希望的。当年建设深圳特区除了隐秘的改革任务外,还有和香港澳门的统一问题和外交军事的考量,如今台湾问题被确定是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说了分歧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那还是有可能在全国之外,给海南开一点更大的口子。
海南的未来大概可以用三句话来分析:一是中国成功的改革基本都遵循“下层发起,中层默许,上层确认”的路子;二是改革就是变法,是突破既有限制,把不合法变为合法,而变法不仅需要硬环境,也需要软环境;三是重大改革通常都是悄无声息的。比如入世,并不在全会协议。
【7】郑一嫂名叫香姑,本来是个妓女,因为长得好看,26岁那年,被海盗头子郑一抢了去。聪明的她很快明白做海盗夫人比做妓女有出路,靠着自己的机灵能干成为了郑一的贤内助。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浮世汇892】“美国罕见致命病毒”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