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98】人生,本就是一个下坠的过程
【1】@他山之鹤 简体中文一到店,所有喝酒的文字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简中,听说你又有东西不能写啦!昨天是同性恋,今天是自杀啦?” 简体中文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简体中文世界里不是不能写喝酒吗?你怎么能来买酒呢?” 简体中文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叫审查部门看到,我讲不清的!” “什么清白?前脚刚说不能写炼铜,后脚炼铜无罪。昨日刚说淫秽要打,今日强奸判三年。不过有个写了性交的,倒是被抓住了,吊着打!” 简中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都是为了孩子们好!为了孩子们好……审查的事情怎么能算是坏事呢……挨打是应当的,合法的……”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泱泱五千年,文化传统”,什么“大国自信”之类,引得众文字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反正此后简中再难走出这片小村子,能懂简体中文意思的,不过寥寥。
【2】@推倒王道:在东亚文化里,自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母题,相比起基督教文化里对自杀的严重排斥,且不说日韩两个国家以自焚和切腹为荣,窝巢可是对自杀有种种美化和褒奖。自杀明志啦,引刀一快啦,绿珠坠楼啦,甚至为了赴朋友的约会,立刻自杀让鬼魂前往这都是相应的美德,更别提各种花式殉国,麻溜死节,饿死首阳山,唐僧的老妈在报仇成功之后,都要从容投缳,自杀是国人将精神追求放在肉体存在之上的一种超绝浪漫方式,千百年来除了质疑让妇女为了名节自杀有问题之外,男人死国死义死节都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表达。到了今天,自杀仍然是一个人拒绝与外界妥协合作的方式之一,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容许人们起码在文学创作之中保有最后一点尊严吧。当然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简中已经一路向下,留你这点脸面又有何用。
【3】@管鑫Sam:憋了好几周都没说,今天憋不住了。第一期《姐姐》营销刷黄晓明的“低声下气”、“求生欲”,我就很不适,没想到真的还有人“被圈粉”。 这个姿态何其傲慢啊:我预设了你们不讲道理、胡搅蛮缠、无法沟通,所以我“让着你们”,展示“怂”来换取你们“消停”,你看我多尊重你们。来自社会的很多规训都是包着糖衣的。你在亲密关系中或许可以这样(虽然亲密关系中的两性互动方式也是建构出来的,但这里不展开吧),将亲密关系中的互动逻辑无限放大到社会交往中,就透着那么一股恶心。 有问题的不仅是你面对这个预设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更是这个预设本身。你不是你,你是“你们”,而你们“都这样”。 30个姐姐阅历不同、性格各异,(与黄先生不同的)共同点只有“女性”而已,因此就将她们整齐划一地理解,这本身就很糟糕。“我都弯着腰对你们了,你们总该满意了吧?” —— Condescending。 这期更藏不住了,姐姐做力量训练,来了一句“我觉得你们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爷们”…… 觉得这句没问题的,放学别走张伟丽想找你聊聊,签生死状的那种。你换个语境想象一下,一个黑人教授站在哈佛的讲台上,被评为“学术杰出,身体里好像住着一个白人”。你细品。 姐姐们已经凭实力和个人魅力圈粉了,节目组的话题营造适可而止吧。请意识到,是这些杰出而各异的姐姐们成就了这个平庸烂俗的赛制设计,让它好看了,而不是相反。 作为男性,我不觉得自己读了几本女性主义作品就能把女性话题聊得足够好,个体体验上的局限没有办法被抵消。但我大体上能把自己的不适感产生的原因叙述出来。以上。
【4】@妙龄少女王栓肥:我以为女权是为了争取我们女孩子“可以”做什么,结果看到的所谓的女权,却在给女性更多束缚,告诉我们“不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撒娇,不可以可爱,不可以谈恋爱结婚,不可以生小孩,不可以穿符合男性审美的衣服,不可以和男人有任何关系…… 我想要的平权,是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做以往男人能做女人不能做的事,而不是有更多的事不可以做,只能做以往男人可以做的事,不能做以往女人可以做的事。
【5】王饿德 看到女的一遍一遍跟男的解释,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拿外卖、走夜路、坐电梯,是怎样被结构性的、普遍的性别暴力所威胁。真的好心酸。其实几乎每个女的,都被她的亲友教育过、自己总结过,提防被偷拍、性骚扰、强奸的经验。每次有性侵案出来,就会有帖子总结分享“被性侵后应该怎么办”,每次都有无数的人转,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担惊受怕的女孩。因为绝大部分男的根本不用花时间去看,因为他知道这些信息跟自己几乎没有关系。这些关于如何保留证据、如何维权、如何克服心理阴影的知识,他们会刻意去学吗?会有男的去研究防狼喷雾、报警器哪个更好用吗? 当然不是说男的就不会被性侵,而是所有人应该扪心自问,是谁在花时间金钱掌握这些工具、信息?为什么、凭什么女人要被迫去学习如何在不公义的性别暴力里生存?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付出,是一种劳动。一种单独被分配给女人的劳动。 这正是David Graeber所说的“诠释性劳动”(interpretive labor)。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里,通常是被压迫者不得不去理解这个体系的运作方式、理解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像奴隶观察奴隶主的生活、臣民揣测国王的行动,你我解读社会政策。而很少是反过来的,奴隶主不会体察奴隶的日常、国王不会想知道臣民的逻辑,也没人关心韭菜有什么生活哲学。这样的反身性只会发生在他们想要更好地剥削你的时候。更通俗地讲,一个社畜会思考怎么样在996这样压榨员工的工作体系里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大老板们不会思考,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这套体系就是他们定的!他们自己就是在其中受益的! 我们在强奸文化里生存的经验、知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传播、学习,就是这样的劳动。它常常表现为一种知识形态,比如关于如何保留性侵证据、如何在独居时更安全地点外卖,这些其实都是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的知识,和生产劳动一样也属于一种劳动形态。 更宏观地看待这样的劳动吧。想想为什么黑人需要去学习种族相关的理论,为什么是社畜反复为自己的呐喊寻找合法性?为什么性别研究里几乎没有男的? 因为是被支配者,被“赋予”了这个责任去弄懂这个不公平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弄懂它是如何压迫我们的。是不是很荒谬,你被剥削,你还要去解释这样的剥削是如何实现的,还要去观察、学习、分析、阐释你和剥削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这样的诠释性劳动中也常常导致一个结果——太会解释这个不平等体系了,以至于被支配者会去共情支配者。它常常表现为一种卑微的体谅,比如那句经典的“别寒了网络审查员的心” 而这其中最让人心酸的不公,就在于:是社畜们一遍遍去解释996的不合理之处,而老板不用;是黑人们一遍遍向白人解释什么是系统性的种族歧视,讲述饱含血泪的殖民历史,而白人只用恍然大悟地“原来如此”;现在,是女人在一遍遍学习、解释、传播强奸文化,性别暴力,对着根本无需“费心”去了解这些的男人。 一个男人如果对以上这些东西嗤之以鼻,就请你试着学习一下“被性侵后如何自救”,你算算自己花了多少时间;请你去搜搜防狼喷雾的价格和总类;请你了解一些去打一个性侵的官司,需要的律师费。这些只是强奸文化里,分配给女性的“诠释性劳动”的冰山一角。
【6】@sven_shi 基层干部一般不会去讲,但是山东这次合村并居,搞事情的就是他们的村干部,为了个人利益刻意的误导民众,歪曲国家政策。山东一共有7万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相应的村干部,但是这些村干部相当数量是没有编制的。而且村子很小。被选中合村并户的村子都有一个特点,日常多数都是老年人,村里年轻人少,而且村子规模很小。 因为这些村子接下去不可能有新增人口了,所以面前摆着两个选择。要不就是国家不管,差不多十年内,这些村子自然消失。这对村民来讲是损失最严重的。另一个方案是国家出补贴,民众自己拿一部分钱,一起合资建房,搞社区。 这么一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民众吃亏吗?是政府想来坑民众吗?本来这些村子人均不到500人,都是要自然消失的,现在给笔钱一起建房子,哪里来的吃亏? 但是政策下去之后出了很多的谣言。比如说什么土地指标一百万一亩,国家拿地去偷偷开发,这些都是谣言。土地指标本来是“耕地占补平衡”的一个算法。意思就是农村把建筑用地退出来,换成城市的建筑用地指标,让城市建房。城市补钱给农村。 这套算法,本来就只是一个城市给农村送钱的转移支付的理由。因为山东人口变化,目前也只有青岛这样的地方才有钱。而山东各个地方都有无数的指标可以卖。因为山东行政村有7万个。现在的问题是青岛的人口增长都出了问题,青岛根本不要指标,也不愿意出钱来买所谓的指标给山东的农村送钱。 但是农民不那么想,这些人现在就是成天在网上搜关键词,挨个去刷评论。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的土地值那么多钱,现在是国家要坑害他们。 这些谣言哪里来的?就是基层的村干部。他们自己本来没有编制,但是作为村子的领导者,手里有资源。一旦合村并户,就彻底没有位置了。他们自己也不敢明着来对抗,就是忽悠基层的农民来做事。给他们放谣言,说他们的土地很值钱,是被政府看上了。后续有开发商要来。 因为站在他们的角度,村子十年后荒废掉,他就还有十年的村支书可以当。而基层农民错过了这个机会,真的让自己的村子等到荒废掉,就彻底什么都没有了。 这些土地,现在是准备撤掉之后,把整个村子都移平的。没有人开发的。唯一省下来的,就是公共服务开支,意思就是把那些村干部的饭碗砸了,大家集中到一起。因为砸他们的饭碗,所以他们特别着急。虽然山东省今年年初的时候,出过一些文件,说要选拔一些村干部给编制,还要提高待遇。但是多数村干部都知道一旦合村,他们就没有位置了,因为他们不被需要了。 从头到尾,就没有人想着要去买那些所谓的指标,没有买家。也没有人要去山东那些荒废掉的农村开垦土地。国家也没有想着要去坑害山东的农民,而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一笔补贴,帮助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避免在即将来临的农村淘汰当中,一无所有。 当然,你可以等,可以反对。和你们的村干部一起等着,不要国家政策。看看你们等来是高价来山东农村收地的开发商,还是自然淘汰的农村发展规律。
【7】sven_shi 我们在舆论上很少关心房地产市场的输家们。比起赢家,他们目前的现状真的很容易造成社会问题。去年鹤岗因为低房价火了。也有一些低收入者去鹤岗购房,在心理上希望有套房能让自己安家。可是现实要残酷的多,一个打工者跑到鹤岗花5万买了套房,因为疫情原因失业,想把房子卖掉套现,却发现房子根本卖不掉。 在这些人口净流出的地方,房地产市场根本不是跌,而是没有买家。那些房子你花5万买,讲的好听点就是被误导了。你可以看个新闻:“鹤岗“白菜房”房东:我有5套房,3年暖气费物管费比一套房还贵”。这些房屋的持有者其实非常痛苦,房子空着租不掉,物业费暖气费还是得交。所以“在鹤岗出租房子,暖气费是由房东出的。”黄友邻解释网上流传的“租户出暖气费和物业费,可以免费入住”的逻辑。” 这些房子,本质上就和美国底特律的一美元房产一样,没有任何价值。你花钱租,房东绝对不会赶你走。房东远比租客多,租客才是说了算的人。 你走到鹤岗,我相信几乎没有一个本地人会相信鹤岗经济突然腾飞,大量外地人涌入鹤岗拉抬鹤岗房价这样的故事。他们知道自己的房子其实压根不值钱,也不会在去花钱购买鹤岗的房子。今天一个人在鹤岗卖房,说他买房花了五万,就要五万卖,你肯定觉得他脑子有问题。 但是现实中更惨的根本不是鹤岗,而是那些人口流失更加严重的农村。我们国家的人口流向非常明确,地区上就是大量人涌入长三角珠三角,农村里面大量的年轻人往外移居,导致村镇空心化,尤其是人口少于500人的小农村,基本只有自然消亡一条路。 但是你知道吗,哪怕在这样的地方,还有人在拿着自己的积蓄去建房。因为农村有土地,单独你拿个十几万就能建套别墅。这样的价格住别墅,很有吸引力,讲出去也很有面子。 但是你觉得这些房子在市场上能值多少钱? 他们自己本村的人都在往外走,谁来租?而且连完整的产权都没有,根据一般农村的管理办法,只能在同村村民内部交易。在接下去的十年里,随着人口的进一步不可逆的流失,他们的房子,就是一堆废砖头。因为没有配套的生活服务,这些房子,就是空置的垃圾。连房主自己都不会去住。 房产的核心价值,永远都是区位啊。 所以我自己看到像图一这样的私信的时候,我其实更多的还是同情。我们国家有很多这样的农民,花费了大量的积蓄,回欠发达地区的老家建房子,到最后往往是一无所有。房子这东西,从来不是你花了几十万去建,它就值几十万的。跟将来必然的荒废比起来,你有什么自救,挽回损失的办法? 所以有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很无奈,这些人面对国家伸出的援手,竟然会觉得是国家在坑害他们。对那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农村还没有回老家建房的人,我建议你也可以仔细想一想,你要买或者要建的房子,十年后,是怎么个样子? 舆论上有时真的只能忽视这些人,因为他们确实太不容易了。
【8】@写不出稿苏见祈 知乎上有个问题,既然找工作的时候单位普遍要求35岁以下,那35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问题下面,写着各式各样的中年故事。 有人北京行业前十的公司辞职回家,结果因为年龄,被远远不如上家的所有老家企业拒收。 有人年近中年工资太低,只能辞职开滴滴。 有人在24小时便利店打工上夜班。 有人被公司边缘化,39岁开始周末跑闪送补贴家用。 不仅35岁以上的求职者处处碰壁,就算已经有工作的人,35岁也要面临丢掉饭碗的风险。 原因很简单,中年人没法像年轻人一样。 身体衰老不允许加班了,家里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了,年轻人可以透支个人生活奉献给老板,但中年人没法扔下家人不管不顾。 对于老板来说,人就像一个物件一样,用旧了就扔。 有一种声音说,体制内工作可以稳定一些。 有个答主正是这么想的,他早就预料到自己35岁饭碗不保,所以提前跳进国企。结果国企被收购,整个部门被裁员。 还有个985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硕士,sci论文影响因子十几,如今因为身体原因和家事拖累,成了年轻时的自己最看不起的国企大姐。 不管是面对被裁员或者找不到工作的经济压力,还是为了稳定的收入苟延残喘,什么梦想未来早已抛诸脑后,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和我们年轻时的预期截然相反,人生,并不是越来越好的。 具体说说年龄渐长的变化吧。 希望递减(最终归零)。劳动精力递减。创造力递减。健康问题的拖累愈发严重。 社会和家庭对个人的物质要求递增。维持现有生活的成本递增。犯错成本及风险递增。生活被意外摧毁(如裁员等)的可能性递增。 改变行业重新开始的成本增加至不可承受,丧失一切其他可能。 一个年龄渐长的人,很难有余力思考未来,因为维持现有的生活都成了奢望。 我们很难接受这一点,所以身边的朋友们,纷纷寻找属于自己的慰藉。 有人选择混一份工资,生一个孩子,享受陪伴另一个生命成长的喜悦,把“自己”完完全全地遗忘。 有人没日没夜的加班,把给老板卖命当成信仰。朋友圈里全是打鸡血的励志鸡汤,落下一身病都能感动自己。 年龄渐长的经济压力不少来自婚育的支出,所以也有不少人坚持不婚不育。 哪一种选择能逃过坠落的命运? 我的答案是悲观的。选择或许能减缓下坠的速度,但不能逆转它。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我看到过很多人引述这段话,用来感叹自己的人生。 但发出这一段感叹的,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上一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人之一,一个姓名和作品至今流传的大作家。 就连这样的人,这样的少年心气,都没能逃脱“缓慢受锤的过程”。 《隐秘的角落》爆红后,饰演朝阳爸爸的演员张颂文老师的演技折服了很多人。 可是随后我们看到了他的访谈,他说自己40岁了,还没能买一套房子,很长时间里年收入没有超过两万。有一年没有工作一直没有出门,房东都不好意思涨房租。 这是个那么努力多么优秀的演员啊,吃云吞的那场沉默的独角戏,不用一句台词,把一位父亲无法言说的悲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和娄烨这样的大导演,巩俐这样的国际巨星都有过合作,这也不是普通演员能获得的机会。 就是个这么出色的演员,说起40岁没能买房,甚至用了“自卑”一词。 每当看到这样的例子我都在想,我这那点默默无闻的事业,比起这些站在行业顶端的前辈如何? 如果连那样优秀的人都无法逃过岁月的捶打,我又哪来的自信,自己可以是一个例外呢? 高三那年,我没日没夜地读书。那时候我想,只要做好这一件事,我就能拥有未来。 大学的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校园里满是年轻的面庞,夏夜的风里都带着青春的甜香。 毕业之后,我找了份旁人看来还不错的工作,自我感觉前途光明。 几年以后,我写出了第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又觉得人生有了新的希望。 那些年里,我走过了很多城市,认识了很多人,我们肩并着肩指着星空许愿,闲话着文学、创作和梦想。 而今天的朋友们相聚,讨论着薪水、房子和孩子。就算你想蹩脚地扮演少年,都找不到观众和舞台。 你没法责怪任何人,你也知道年龄带来的生存压力,你也知道比起梦想这种东西,人更应该考虑35岁之后怎么活。 那些绚丽而浓烈的色彩,陌生得像是另一个人的人生。 在我三十一岁这一年,经济下行,疫情席卷,无数个人生雪上加霜。 如果说高歌猛进的时代里年龄增长不算什么,那么现在,我们恐怕要再次下调对未来的预期。 是意外,也是常态。 每个时代的人都曾以为会越来越好,也都有终于跌落的时刻。 比如饥荒,比如国企下岗,也比如疫情。 人生,本就是一个下坠的过程。
【9】@JoannaBlue 我觉得对于同妻这个群体给予的关注太少了,同妻远远比男同获得的关注度小的多,印象里最有影响的一次事件就是几年前女博士同妻罗洪玲跳楼自杀事件。 罗洪玲最早意识到自己婚姻有问题曾去晋江匿名发帖,她发帖的初衷是吐槽和咨询,但因为当时晋江匿名是大批腐女的聚集地,很快就有网友意识到她老公的举动不寻常,特别是喜欢去健身房等细节,推测她老公可能是同性恋,这种推测得到了大批网友的支持,大家原意是给她提供思路和方向,如果真是同性恋骗婚,尽快分手。罗的第一反应的却是为老公辩护,她坚决不愿意承认这个思路,并且举了很多例子证明自己老公性取向正常,很多网友渐渐有怒其不争的心态,最后演变成长达两天的网络论战,并以罗的退出而告终。三个月后,罗发帖验证了大家的推测,没想到两天后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来从新闻得知,在三个月内,她经历了痛苦的焦灼,她的老公反复欺骗她,家中长辈、亲戚全都规劝她妥协,事情闹大她老公就要被迫出柜,在周边人看来这个后果比离婚严重太多了。 其实分析这个悲剧可以看出来,同妻所承受的痛苦不仅仅是背叛和欺骗,还有老公是同性恋这种事情一旦曝光社会、家庭方方面面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压力,后者甚至比前者更杀人,是罗的骗婚老公和她身边所有人合谋杀死了她,罗是一个高知女性,在大学里有非常体面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有经济基础,这样的女性仍然逃脱不了悲剧,那其他千千万万的同妻的遭遇又是什么样呢。 这几年看过几部反映同妻的电影,结果都让我感到比较失望,导演并没有真正直面当代中国同妻的现状,台湾的那部《谁先爱上他的》在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大背景下出炉,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对同妻的塑造比较刻板,导演首先就立了一个“这个女人很烦、神经质、控制狂”的人设来为接下来男人的骗婚、将保险金留给同性爱人等一系列“渣操作” 创造合理的逻辑。另一部内地的《再见,南屏晚钟》,女导演作品,影片对同妻的刻画比前者更立体,角色的行为方式也更合理,本来可以做得不错,但导演却在影片中埋了一条奇怪的暗线,即同妻本人其实是个女同性恋,她当年选择和丈夫结婚其实也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同性取向,结果结了婚后却发现丈夫也是同性恋,发现后不但不离婚还要勉强维系这段痛苦的婚姻,最后导致更大的痛苦。我认为这个“天下大同”的设定非常无趣,破坏了整个影片所呈现的现实感,而且也将原本合理的行为变得不合理,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女主角自己活该。目前,我最满意的还是《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王平妻子”的形象塑造,仅仅几场戏就把同妻的隐忍、不甘、痛苦、压抑、愤怒、妥协、爆发刻画的接近完美,但可惜不是主角,没有深入展开。
【10】@有效改善腋毛分叉 南韩女权运动呼吁争取女性可以不化妆上班出街,追求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是一种勇敢,而在北韩女性日常化妆却是一种试图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勇敢之举;在中东,伊斯兰女性拒绝戴头巾,不愿意穿罩袍,表达的是她试图挣脱束缚的渴望,是一种勇敢,但是在欧洲,即使她们的父母希望她们不要这么做,新一代的年轻穆斯林女性还是主动戴头巾,穿传统服饰(注意不是全黑罩袍,就是普通的中东女性服饰),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对抗世界对自己这个文化身份的偏见,用自己的行动和自我试图让世人对这个宗教的看法有所改变,或者就只是她想这么做,以自己的文化自豪,这仍然是一种勇敢。 某种事物或者行为本身没有意义,它们的意义来自于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这就好像“虱子是一种很小的虫子,这样的虫子寄生在庞大的生物身上,这只是他们的本性而已,并不是勇敢。勇敢来自于你心生恐惧,却能挣脱它,面对恐惧依然昂首向前,这才是人类,人类的伟大就在于勇气的伟大。”(JOJO说的) 女性也只是人类而已,她们的伟大并不来自于化妆或者不化妆,戴头巾或者不戴头巾,结婚或者不结婚,生子或者不生子,而是来源于面对父权制制造的恐惧和偏见,她们决定发起冲锋,决定自己爱干嘛干嘛。
【11】沉迷电影的赵闻道 最近内卷化这个词又火起来了,说白一点,这个词就是缺少增量的情况下,大家陷入抢夺存量状态的意思 使用黑话这个习惯是从某神棍阿姨开始的,内卷化、武德、费拉、马基雅维利主义等词汇都是被他挖掘出来发扬光大的 使用黑话能让人产生虚幻的智商优越感,好像自己掌握了别人不懂的知识。各种圈子有各种圈子的黑话,不混圈子的也喜欢使用最热门的网络新词,在名称和宣传上造高大上的新词一直以来也是种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 但这也不算是坏事情,语言就是这样经过创新筛选淘汰从而不断打磨完善的,精准简洁好用的词汇会不断补充或者替代现有的词汇库。
【12】吴向宏_投资无国界 给大家严肃论证一下,为什么说,流量明星不择手段刷流量,是一件可鄙并且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今天因为批评了一下某明星刷流量的行为,有该明星的粉丝就不同意了,发帖认为我对流量有偏见,质问道:“流量是贬义词吗?有人买单愿意一首歌重复购买破纪录,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流量,如果是这种重复购买刷出来的流量,当然是贬义词。在道德上就是可鄙的。 因为,我们每个生产者,无论是企业家、发明家、还是艺术家,创造出产品来,不但要赚钱,而且从道德上说,还应当有一个最终的积极的目标,即增进全社会的净福利。骗子为什么可耻?因为骗子赚钱,是靠损害全社会的净福利,损人利己。所以,道德上说,每个生产者在赚钱的同时,都应该努力增进全社会的净福利。 从经济学和伦理学上说,产品带给人的福利,除了有形的----帮助人们吃饱穿暖----之外,绝大多数是无形的,亦即:带给人们愉悦和快乐。一件产品带给人们的愉悦和满足越多,它增加的社会净福利就越高。反过来,能带给人们更多愉悦的产品,就应当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购买和使用,这样社会净福利的增加最快。例如像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萨、阿尔的天空,这些艺术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便能增加社会的净福利。 如果大街上本来贴的都是这些高尚的艺术品,但是有个人跑出来,硬把自己的一个恶俗涂鸦,到处张贴,覆盖了这些高尚艺术,那么,这个人做的事情,就损害了全社会人们的普遍愉悦程度,减少了全社会的净福利。 高尚艺术品和恶俗涂鸦是容易分辨的。但一般好的艺术,和一般差的艺术,并不那么容易分辨。而市场经济的一个益处,就是通过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方式,帮助人们找到那些相对比较好的产品,包括艺术品。 比如两部电影,一部好一些,一部差一些。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哪个更好。有一些消费者去看了,口碑传播,就慢慢分出高下。比较好的那部电影,开始有了更高的票房。而后来的消费者,便可以根据票房高低,去选择比较好的那部电影——也就是说,一部电影带给消费者的愉悦和福利,相对较多一些,那么票房就会上去,这会让市场把这部电影推送给更多消费者,从而使得整个社会获得的愉悦和福利更多。 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一个正常的市场,起到的增加社会福利的作用。 但,如果那部明明比较差的电影,靠一个有钱的金主,自己买了一千万张票,一下子把票房刷了上去呢? 首先,一个人买一千万张票,和一千个人各买一张票,产生的全社会净福利是大大不同的。一个人买一千万张票,他也不可能重复看一千万次。根据边际效应原理,一个人的愉悦程度,随着重复消费次数的增加,会迅速递减。即使他硬着头皮看一千万次,也绝对不可能得到一千万倍的快乐。到最后,恐怕还会变成一种折磨,变成一种死忠粉丝的奉献和牺牲了。 而一千万个人,真实地去买了一千万张票看某部电影,那就是真实地产生了一千万份快乐。全社会的总福利是大大提升了。 更重要的,这个刷了一千万票的金主,通过刷票,让市场产生了错误的信号。后来的消费者,如果光看票房,就很可能被误导,选择了这部其实相对较差的电影,失去了获得更多快乐的机会。这样,全社会的净福利,因为这个人的刷流量行为,进一步遭到了损害。 总结一下就是:刷流量的行为本身,不产生足够净福利,是一种低效的经济行为。而因此对市场产生的误导,更会损害其他消费者的福利。可谓损己害人。 因为这个缘故,很多市场上,对于刷流量的类似行为,都定义为损害市场秩序,进行打击,甚至归为违法犯罪。 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如果刷流量,制造虚假交易,就属于操控市场的刑事罪行。拿我自己创办的公司UC Asset来说吧,它在美国上市,目前股价虽然上涨了,但是交易量很小。那么,我可不可以一个人开两个户头,自己和自己每天对敲一千次,把我司股票的交易量给刷上去?做一个股票市场上的流量明星? 如果我胆敢这样做,现在估计已经在美国大牢里了。
【13】洛之秋 :以前传统新闻媒体的使命,是行使第四种权力,是塑造并引领民众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进入网络媒体时代之后,新闻流是为你量身定制的,算法自动分析你的喜好,你越喜欢看什么,你的时间轴上越出现什么。现在看网络新闻不是为了了解世界,不是为了了解自己认知之外另一种可能,不是帮助你去除偏见扩大见识,而是让新闻每日巩固你的三观,巩固你对世界已有的看法,帮你找到和你有相同思维的人,让你们在茧房里共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舒舒服服每天都徜徉在“观察者网”给你量身打造的信息流里,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一切,直到世界尽头。
【14】@十年砍柴 :如果司机出了大问题,一辆车哪怕性能再好,再坚固,上面的乘客远不如挤在敞篷的农用车上的老乡安全。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浮世汇892】“美国罕见致命病毒”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