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破的桥:困住现代人的“系统”到底是什么?

beifeng @ 2020年09月16日 一种生活

作者:@破破的桥

 

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外卖员身上,有空瞅瞅你自己

这是【破桥的不舒适区】的第 46 篇文章。本专栏主要讲解思维方式和舆论分析。iOS用户可用PC端付费然后返回苹果手机阅读本专栏所有作品。

××××××××××××××××××××××××××××××××××××××××××



前几天《人物》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作《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当天我发了微博说,这将是一篇阅读百万加的现象级作品,后来证明它的确是,也值得关注。



《人物》影响力自然远不及当年《南周》,该文也非堪称末日预言的《系统》。它只是一篇深度调查,记者号称采访了几十个外卖员并整理成文。有拔高主题的野心,但不大。讨伐外卖公司的呼声形不成气候——外卖员既然选择去送外卖而不是其它工作,自然说明前者有其优势,比如工资高。对于顾客来说,美团和饿了么这样的快递公司解决了大问题,方便了生活。



这个收入有多高?每天工作时间中位数是4个小时,中位数收入能达到每月5000元以上,而且劳动和报酬之间的反馈极其清晰,即便没休息日没社保没公积金没补贴没上升路径,即便这两年单价可能下降,但这依然是份很有吸引力的工作。吸引力具体有多大?24%以上的外卖员是大专或以上学历。有6万研究生/硕博在做美团的骑手。



所以标题中这个“困在系统里”的“困”字是值得商榷的。



文中提出了很多议题,包括:



【系统本身】

- 技术用于监控海量的外卖员,压榨剩余时间,极致提高劳动效率,将这个此前松散而自由的工作改造成紧张到停不下来。

- 系统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又有其脆弱性,比如一场大雨就可以让其运转不良。

- 系统有一些bug,包括让外卖员逆行、横穿马路,低估苦等电梯的时间等。

- 外卖员如何小幅度地反抗或适应系统。比如带一瓶可乐,万一骑路上摔倒了,把顾客点的可乐洒了,就用自己的这瓶可乐倒进去补满。

- 官僚主义如何通过系统可笑地表现出来。例如为了安全,骑手在送餐路上需要边骑车边看随时弹出来的安全教育视频,导致事故。

【外部性】

- 外卖员为了完成平台极限施压的需求,超速、闯红灯、逆(和谐)行,所有这些安全隐患,均由社会承担。

- 外卖员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劳动保障问题。



“系统”本身的问题,除了压榨剩余时间(因为这是系统设计的目的而不是弱点),系统自己都可以解决。



外部性问题,超速的外卖员侵害公共安全,需要通过处罚来反馈。



深层劳资矛盾,外卖员没有社会保障等,可以用立法硬性纠正。但这没有太大用处,因为外卖员在系统中的弱势地位不改变,零散员工和平台巨头议价能力不对等,羊毛就只会出在羊身上,保障的钱会从他现在的工资里扣除。这个问题至少目前在中国不可能解决。



如果想从这篇文章来谈外卖问题,那基本上逃脱不了上面这个讨论框架,都是已经讨论烂的问题。而我关注的呢,是“系统”这个东西本身。



什么是“系统”?这个问题很像《黑客帝国》里,尼奥问什么是“矩阵”。墨菲斯回答说,你看不见它,但是你又能感知到它,它无处不在。



系统也是如此,很难给这个东西下一个明确定义。但你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它造成的各种现象,描述出来大家就能隐约明白,“系统”到底是什么。



我先举第一个例子,从饿了么的危机公关说起。在《系统》一文发出后,饿了么的公号发了个公告,里头是这么说的:



“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新功能:在结算付款时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如果你不是很着急,可以点一下,多给蓝骑士一点点时间。”



我不知道它的公关是怎么想的,是想强调道德困境是用户造成的吗?当用户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系统中是有责任的,就会降低攻击力度?事后看,效果不是很好。



为什么会招致用户反感?相信很多人已经说了理由,但本质是:



在这套系统里,快递员是个弱势群体,订餐用户也是弱势群体,只有平台方是个强势群体。平台方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假如你要为平台说话,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混淆这一点。比如把用户或者外卖员说成是强势的,把平台说成是弱势的。(《人物》这篇文章也有这种倾向,甚至还专门描绘了几个难缠的用户,比如有人非要快递员画个小猪佩奇才收货。)



但是饿了么的混淆,技巧上偏弱了一点。



“系统是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宣称饿了么在外卖系统中是个弱势群体,是改变不了系统的。这当然是谎言。



“人是活的”,“人”是谁?不是饿了么,是客户。它认为客户是系统中的强势群体,客户可以修改系统,让外卖员过得更好。这当然还是谎言。



饿了么的公告,给用户的感受就是,外卖员的困境,是用户不近人情,不给他们缓上5分钟/10分钟所致。这是事实吗?当然不是。大多数用户对外卖员是忍让的。不要说5分钟,10分钟,很多用户哪怕外卖员迟到15分钟,30分钟,也舍不得点一个投诉,而是自己忍气吞声算了。外卖员那套小动作,明明人没到却提早点到达,让你提早出门等待;把饭往园区或者小区门口一放让你自己来取;没送到却谎称送到,让你以为饭菜被偷了……有几个常点外卖的用户没见识过?



而且,即便能投诉又能怎样?外卖员迟到,经常是外卖平台给他们多派单子,发“不可能的任务”造成的。但用户很难惩罚平台,只能惩罚外卖员,即便想惩罚平台,也会被转移到外卖员身上,因为外卖员相对平台在议价上的弱势地位。



 

其实系统同样会惩罚用户。平常用户虽然能感知到,却无法归因到系统上。但饿了么的公告,引发了后续的各种讨论,反而把这模糊不清的一点给挑明了。

 

你对迟到、后送、饭菜配送质量的任何容让,以为自己为外卖员拓宽了空间,但这些空间很快会被系统所感知到,然后进一步被榨干。用户给外卖员宽限五分钟的行为成为常态后,系统会察觉并给外卖员多派一个单子,把愿意等待的用户推迟到非高峰期,送完苛刻的用户再送你。你容忍了劣质服务,快递员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一分劳动量,得利的是系统平台及背后的资本。

 

同理,美团所谓的“宽限8分钟”也不会起任何作用。因为外卖员在系统中的弱势地位不改变,所谓“宽限8分钟”,也就是从“30分钟送到”变成“22分钟送到,宽限8分钟”而已。外卖员这个群体在时限上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可言。

 

《人物》文章里还提到了另一个群体,就是平台的程序员。针对这一群体,文章里放出了两个对立的观点,构成了某种假想的争论。

 

一方的观点来自体验外卖员生活的短视频博主曹导,她提了个建议:

 

“可以让外卖平台所有的产品经理和算法工程师都去当一个月骑手,这样。他们才会知道这个系统对人的压迫有多么严重。”

 

另一方则是社科院研究数字化驱动劳务的研究员孙萍,她是这么说的:

 

“加强程序员的培训和价值导向很重要。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程序员大部分都是理工的直线性思维,很少有社会科学的这种思维,所以,他们对于公平和价值的这些问题,理念上都比较欠缺。

在调研的过程中,孙萍也与一些参与算法的程序员有过交流,她发现,程序员们有自己的逻辑,也会考虑到各种突发事件,但是,程序员只是执行者,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规则的制定者是外卖平台,而程序员也只是在履行平台的决定。”

 

 

曹导的话浅显易懂,但她可能不了解产品开发,产品调研时让开发者去做骑手体验是必然的。只有亲自体验每个环节的绝大部分细节,才能有效榨干骑手的时间。程序员的目标就是这个,而不是让外卖员过得舒服。

 

孙萍回复则太过冗长,我来翻译一下:

1.中国程序员大多是纳粹。

2.就算有些不是,他们也做不了主。

 

别嫌我翻译得不好,找谁都是这么译。

 

外卖平台的程序员,在这个系统中,是个强势群体。但在其他系统中,又可能是弱势群体,毕竟你很难说一个连自己工作时间也无法掌控的群体能有多少强势,尽管他们的收入还算不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在Facebook跳楼的华裔工程师。他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家庭内外交困的情况下,Facebook公司的任务机器人依然坚持不懈地给他派发任务并否决他苦苦的延期请求。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处在大大小小的系统之中。程序员被催着天天深夜加班开发外卖app导致差点猝死,送到医院后医生从家里赶来加班加点给他做手术,手术后又用程序员做的外卖app叫同样加班的外卖小哥送来夜宵。在这个系统下,程序员、医生和外卖小哥都有了幸福的生活。

 

系统的强势方在系统运行时近乎隐形。你甚至能看见很多知名的公号说,平台收的快递费用,70%以上都用来发骑手工资啦。它只用30%做点平台开发真的很残酷吗?很不公平吗?

 

不知道对方是真傻还是装傻,但大多数人看不出这个论述的问题所在。因为作为系统的掌控者和得利者,获取的是远超过那点费用的大利益。普通人非常难以理解这一点,因为即便企业家群体,理解这一点也是才十几年的事情。但是,你看看股价、市值,也能明白的。光是美团对整个系统的掌控力的估价,就值超过千亿美元。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其强势方的“强势”这个词,本身就值这个钱。

 

系统里各方的价值取决于系统涉及人员的紧密度和总价值,以及对系统的掌控能力。

 

外卖平台规模再大,跟你外卖员的价值并没有什么关系,外卖员并不会因此而涨工资,因为这个群体对系统的掌控力基本为0。

 

一个掌控你看见的信息流时间线的微博,和一个不掌控信息流时间线的微博,其估值是完全不同的。

 

能掌控粉丝购买方向的号,比如那种带货的号,即便粉丝数相同,其价值就比我这种不能带货的要高得多。

 

我在专栏中谈过不少在系统中获利的事,比如“系统性歧视”啊,“系统性不公”啊。这些概念其实很难理解,但现代社会你又必须去理解。很多群体的优势,你在平时体察不到,只有拿出数据你才会觉得非常惊讶,原来系统是这么运作的,而且影响会这么大。

 

不但社会本身是个大系统,而且在科技发展后,越来越多的领域都会被科技改造得更系统化。

 

包括微博、头条、微信。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个系统。为什么我文章写得很少,那些号们就能写那么多,这也是系统的某种激励倾向所导致的结果。有些人砸千颗核弹停止地球自转拿几万个赞,我辛苦写篇文章12个小时发不出来发出来也没人看。

 

我可以进一步谈谈社交网络平台的系统。这方面最典型的现象,也是我最熟悉的,就是谣言传播,但天天谈这个很无趣,今天聊点别的。

 

前两天游研社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衣服少了,钢琴会更好听吗?》。讲的是B站弹钢琴的热门视频里,女钢琴手衣着的问题。文章说的现象很简单,同一名钢琴手,在弹琴时衣服穿的少和多,视频浏览量可以差十几二十倍以上。这使得那些拍视频的钢琴手,衣服越穿越少。低胸、黑丝、渔网、情趣服、Cos服越来越多。

 


网络热门钢琴手的穿着



你不能说她是卖肉,因为钢琴弹的真是很好很专业。但现实是,光弹的好没用。

这种情形

不仅仅发生在钢琴手身上,其它乐器的演奏者也有这个趋势。

不仅仅发生在B站,You(和谐)tube什么的也一样。

不仅仅发生在女人身上,男钢琴手也开始学着赤膊露肌肉弹琴。



这种情况在社交平台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但是文字类的东西总没有图片视频来得直观。

 

以近期被取缔的“吃(和谐)播”为例。吃(和谐)播也是经历过长期发展的。

 

一开始大家是普通的吃,我去某个地方,比如说一家新开的饭店,或者我旅游到一个新奇的地方,于是我去点了几个菜吃了,让大家体验体验。也有的是自己做了几个菜拿出来吃。这些看起来都是挺正常的。

 

但很快,吃(和谐)播博主就开始演变,比如大胃(和谐)王博主。我吃得多,吃得很多,大家爱看。甚至有人是双胞胎,穿一样的衣服,通过视频调换,假扮成一个博主来吃。这样就可以吃双份,脱颖而出。

 

然后就是吃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野生的、别人不吃的,拿来吃。

 

接下来是生吃,你只敢做熟了吃,我敢生吃,厉不厉害?

 

最后是吃土、吃屎……当然这个就重口味了,传得不是很广。

 

与之相仿的还有极限运动,到各种危险的地方去拍摄,故意不穿安全设施。最后还有摔死的。

 

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竞争?我们当然可以把锅扣在人性身上。但不要忘了,千百年来,人性一直都是如此,可只有在这套系统的驱动下,他们才会变得这么不像人。

 

就拿钢琴手来说,现实中也有弹琴的啊,也有钢琴表演啊,也有大批人去看啊,现场看或者电视看,这批弹钢琴的怎么就穿得不那么少了呢?

 

因为信息传播的加速让一个人可以从毫无名望迅速地火爆起来,而社交平台又希望能够不停地更新新人以保持活力,而导致每个热点都凉得很快。而整个内容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又使得长期缓慢的经营来养一个号显得得不偿失。迅速、便捷的成名方式,在这套系统里面是被鼓励的。同样,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激发观众最底层的欲望。

 

科技在这个系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它大大加速了系统成型和定型的周期,其次,它大大降低了一个复杂系统的运营成本。

 

听起来这似乎没有什么,好事儿啊。

 

但其实这几年你完全可以体会它的负面影响,原本割韭菜的事情,即便是传销组织,也要花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建立一套体系,培训、拉下线、搞宗教洗脑。但现在的P2P和空气币,借助网络,可以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把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韭菜割完。

 

竞争的速度加快,一两次懈怠就可以让一家公司死亡。在《南风窗》对《人物》外卖系统一文的评论里,提到一个事件。2016年春节,排名外卖平台第三位的百度外卖,选择付钱送骑手回家过年,而排名前两位的美团和饿了么则选择用补贴让骑手留下来送餐。立刻分食了前者的剩余份额。虽然这不是百度竞争失败的全部原因,但这一案例的意义,《南风窗》并没有多少夸大。

 

这算是百度在舆论场里难得有的一个正面新闻。然而,问题在于,让骑手回家过年,在中国文化里,这简直是最基本、最底线的一个需求了。仅仅是满足了一个最底线的要求,排名前列的外卖平台就立刻失去了竞争优势。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竞争?

 

而科技降低管理成本,这一现象在外卖这样的小系统中就不用说了。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迅速普及的结果就是构成了赛博朋克。

 

什么是赛博朋克(cyberpunk)?

 

赛博朋克是科幻小说、漫画、游戏中所构造出来的场景,权力和金钱通过科技控制了世界,到处都是大型的宏伟的科技造物,但是底层小市民们只能生活在狭小肮脏无保障无安全的地方。

 

游戏界的巨著最终幻想7(Final Fantasy VII)就是一个赛博朋克场景。控制世界的科技公司神罗,有着极其先进的科技、庞大的机械、深入云霄的城市。但底层贫民们连太阳都晒不到。

 

 

赛博朋克


如果你没有玩过这个游戏,可能不太好理解。但试想一下,当你加班到深夜,走过街头,被几十个高清的高科技摄像头拍摄、它们在0.1秒内识别出你的所有信息,并传上政府的云端,和你手机里的健康码位置比对,最终添加到已经保存了已有几个T的你的私人信息备档中,规划出你每秒中的位置,预判你的行走路径。走过长长的街道,你通过人脸识别进了小区,最后回到自己9平米的、和五个人共租的小屋里,开始用这几十年文明的最高成果——手机刷着抖音,泡上一包方便面。房间里各种杂物、脏衣服堆得到处都是。你吃完面条,用腿把床上臭衣袜拨到一边,累得立刻进入了梦乡。

 

什么是赛博朋克?这就是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的本质就是权力、金钱和科技,将整个社会营造成了一个紧密的大系统。而普通人,对这个系统却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

 

系统的逐步庞大和社会联系的广泛、紧密,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进一步集成、垄断、自动化,科技的发展趋势就是如此,它是单向的,没有回头路可言。

 

能改变的,只能是系统的掌控者,是系统的掌控权力。

 

在这套系统下,无论什么群体,如果没有对系统的任何掌控力,那么它们最终会沦落到人肉电池的地步。而掌控系统的人,随着系统逐步庞大,其权力将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唯一的出路,就是这些在系统中弱势的群体,能不能通过另外一套系统组织起来,在整个系统中获得改变系统分配的话语权。小到外卖平台,大到整个社会,都逃不开这一步。走对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带我们进入人间的天堂,而走错了,那么我们将长期地处于赛博朋克的社会之中。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