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流量反噬,罗翔说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kailuo @ 2021年01月08日 人物

面对流量反噬,

罗翔说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罗翔,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原本就是不少高校都有的、需要抽签才能听到他讲课的老师之一,在自己的群落里,一年一年延续传奇。



他在厚大讲课的视频被搬运至B站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他以更符合B站的、年轻一代的段子式表达的语言方式,某种意义上的故事会为内容,成为B站从建站以来,以三个月为周期,粉丝增长最快的up主。




2020年9月,罗翔的B站粉丝数在全站排名第四,视频截图又被各社交平台频频转发,被推至流量峰尖。但很快遭遇了流量风口,2020年9月8日,罗翔因微博言论:





而受到一系列怀疑和攻击:

"罗翔真的好一股绿茶味,最烦的就是这种人……"

"罗翔也承认在那天说那样的话不合适,是不是巧合?只有天知地知罗翔知了。"

"他配老师这两个字吗?"





当天下午,他在微博回应:

"确实被有些人的捕风捉影弄的生气失望,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暂时不再更博……"



退博七天后,罗翔接受了《十三邀》访问。



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罗翔似乎对流量有了应激反应。节目中的他十分冷静,与"法外狂徒张三"给人的印象相比,对言辞的选择更为谨慎甚至有点小心翼翼,仿佛他深切、诚恳、成熟的自我表达,在交谈的形式下流向了它应该流向的地方。





虚荣会带来痛苦



许知远说,人到中年才发现,年轻时相信的竟然是一种边缘。与边缘理想对位的、时下这股"流量主流",也催生了他们的不适和挫败感。



"走红"是因为视频被二次创造,"被黑"是因为言论被误解,中年学者罗翔,受一股被迫的力量挟持,浅尝了流量时代下"短暂的快乐",经受了流量PTSD的"虚荣带来的痛苦"。





流量本质上是获得的关注,它给人本能的精神享受。罗翔也不例外,享受过虚荣的快乐。但如果一个人足够自省,这种快乐很快会导致内心的冲突,这是虚荣带来的痛苦。十多年前他被评为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大老师,起初强烈的骄傲感,很快就受到了自我控诉——教给学生的自己做不到。



即便没有微博事件发生,2020年全民网课时代下的被迫"蹿红",也可能使他面对同样的虚无感。"流量主"这一身份也容易使学者身份产生断裂。获得流量,本身也是一种他需要防备的试探和诱惑。



当影响力因为视频和弹幕的舞台新特性被扩大,他却更需要告诫自己这种影响是有限的。粉丝是虚拟的,虚荣是不真实的。许多人表达出片刻的感动后,依然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中。真正的影响或改变,并不会在他们身上兑现。罗翔受到的粉丝审判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如果十多年前,他立下目标,行动永远比言语前进那么一步,来弥补语言和行动之间的鸿沟。这一次,他只能不断承认和提醒自己的有限性,相信所有的事都有负的斜率,即便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事情也会偏离主线。接受事与愿违。





流量在追捧和反噬之间的轻易倒戈,是时代不可控的典型表征。



两种截然相反的外部结果,受同一种内部驱动支配:个人的误解和误判、群体间感染式的盲从。



突然被增加曝光的罗翔,要对抗的是一个"关注"被污染的时代,获得的关注越多,被捕风捉影的概率也随之增大,每句话都可能被反智加罪。泛道德化环境下,"被摔下神坛"是"被奉上神坛"的必然结果,却比后者具有更强大的破坏力。



肖战不得不为自己粉丝的行为买单,鹿晗、李易峰等流量明星已经遭受了迅速迭代。大众审美疲劳冲击下,素人流量明星又被猎食,但他们的流量周期往往更短。



丁真的"野性而清澈"因粉丝的期待投射破灭而更快终结。当流量意味着不同个体被粗暴快消和抛弃,流量现象是缺乏势能、日趋病态的。



个人的有限性在流量带来的失控感中不断被扩大。我们能真正影响的人,只是身边少数愿意在我们身上投入时间、爱我们的人。我们只能做自己觉得对的事,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罗翔所持的许多观点是一以贯之的,并在他不断的反思中得到自新。对谈中他反复提及"有限"。上学时的罗翔以技术主义为荣,愿意保持专业的自闭和纯洁。自己的观点不接地气也很开心,说明书没有白读。直到真实生活中承受过不可抗力,才意识到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逻辑、理性、阅读都是有限的。



接纳自己的有限,也接纳别人的有限,偏见的壁垒就开始打破了。"人的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罗翔这么说的时候,摄影机给了许知远一个镜头。以"带着偏见看世界"出现的《十三邀》, 也在公共空间不可控的变化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





许知远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会上说:人不该有这么多自我怜悯、自我娇惯,要面对新的压力,在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丰富。它就是你的挑战,你的任务。罗翔可谓剔除"自我娇惯"的范本。



登上舞台就没有了罢演的权利



罗翔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弃演,一种是把剧本给演好。



面对这个失控的环境,罗翔只能继续"表演"下去,然后承受结果。网络暴力、亦或是过度解读其实都是他必然要面对的,是在他选择成为B站up主、将授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的时刻就已注定了的。成为公众人物之前每个人都拥有选择权,但作为公众人物被解读、被误解、甚至被网暴就成了宿命。



如果决定要将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事一直做下去,就要准备好意义的消解,我们只能做自己觉得对的事,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不要因为高估自己而拒绝舞台,也不要因为高估自己而留恋舞台。如果有人对你喊"下去!",那你下去就好了。





流量的反噬加深了个体的无助感,当事态失控,接受自己的有限性、选择更谨慎的态度,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向不可控环境对抗。



罗翔终究没有逃过流量PTSD,谁又会是下一个罗翔呢?


来源:深焦Deep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