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出版的《书情书》(Das Buch: Eine Hommage) 中,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以其感性细腻的笔法,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
在自传《追寻记忆的痕迹》(In Search of Memory)中,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回顾了自己在神经科学领域几十载的深耕,其最重要的发现是:长时记忆的形成,需要外部信号的重复刺激让神经元生长出新的突触终端,终端则通过局部蛋白质的合成来维持生长,我们的记忆就存放在这里。那些匆匆一瞥的文本信息,好比你打电话时临时记下的一个电话号码,待电话打完,号码也就忘干净了,它无法进入我们的长时记忆。
如果是在开车或者走路时听这类有声书,注意力的分散会导致理解水平进一步降低,还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如此利用碎片时间恐怕得不偿失。此处引用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中的一段话:"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千禧一代由于成长于充满科技产品的环境,因此具有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这一世俗信念是错误的。千禧一代并不比其他人更擅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因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人在多任务处理时表现都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