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33】杰出校友

dasheng @ 2021年04月22日 浮世汇

【1】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张玉蛟教授 

今天早上,我正在主持美国放射镭肿瘤学会American Radium Society 胸部专业AUC (Appropriate   Use Criteria )恰当使用规范委员会的肿瘤医生从业专业证书教育学分SAM webinar ,忽然收到国内几家媒体的邀请,希望我发表对近日在公众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北医三院医生揭露肿瘤治疗黑幕:患者人财两空,多因医生肆意妄为"一文的评述。这就是一个肿瘤AUC 真实世界的中国现实版。
该篇文章"揭露"部分中国肿瘤医生为了追求医务人员自己的经济利益,违反国际通用的NCCN 诊疗指南以及中国CSCO 诊疗共识,采用不规范的治疗方法,延误了患者的救治,让病人最后人财两空。作者呼吁官方加强监管,以视正听。
据报道,有关部门已经对该文章所列事项进行调查,我也不便做什么具体分析和评述。然而,这一案例提出了医疗行业规范化,道德化,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收费,管理和法制等重要议题。我就借此机会,介绍一下美国在这一问题上,从教育到管理,从行医到收费,从良心到法律的一糸列的规章制度,做为一个借鉴的他山之石。
首先,什么是规范诊疗?我们为什么必须遵循?
作为美国NCCN 胸部肿瘤诊疗指南制定和投票委员会的成员,我上周正好向MD Anderson 胸部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的负责人收集关于修改NCCN 2022年指南的意见和建议。
所有的修改意见,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和临床数据,所谓循证医学。每年,我们根据当年发表的各重大临床研究的结果,适时修改和完善指南,并由39名来自全美各大肿瘤医院(中心)的多学科委员投票通过。以2020年为例,肺癌指南修改并发表了8个更新版本,充分体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为了保证委员会成员不受药企的影响,委员会要求每个成员每半年提交一次conflict of interest 利益矛盾申明。严格规定有投票权的成员从每个药企所能接受包括讲课费的最高数额。自代表MD Anderson在NCCN 胸部肿瘤委员会行使投票权以来,我必须限制自己与国际药企合作的规模和个人收入。也就是说,我这个工作量不小的志愿者,个人收入因为参加NCCN 委员会减少了。但是,为了患者的利益,为了早日战胜癌症,这个"亏"我愿意。
NCCN 指南,是人类诊治癌症最为可靠的依据和总结。毎个医生都应该遵守。
其二,美国如何强化规范诊疗?
1. 教育:医学院四年和住院医生规培(三到八年)和肿瘤专科培训(三到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学习什么是规范诊疗,什么是多学科管理。如果不懂,考试就无法通过,也就不能毕业。
2. 医保:只有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医保才能报销。否则,医保有权拒费。美国的医疗费用主要由国家医保和商业医保支付,很少自费。因此,医生和医院要面对更加强势的医疗保险公司和国家医保。因此,没有医生敢在医疗上任意发挥。
3. 道德和法律:每个医学院都会教育医学生:如果只是为了钱,请不要来学医;医疗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并且,你毎天对病人所说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必须做好有一天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辩护的准备。美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律师,他们无孔不入,既愿意为富人打官司,也乐意为穷人打官司。付不起律师费沒关系,官司输了不要钱。官司赢了再分成。医生可谓压力山大。
4. 高薪:为了让医务人员既怀有崇高的理想,又能安心行医,美国在收入上保障了医生的收入是美国人均收入(约五万美元)的三倍以上,也就是社会的前1-10%阶层。然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能靠行医"发财"成为"有钱人",他们只是辛苦但富足的中上阶层。
5. 监管: 美国毎个州每一年都会通告几十名甚至上百名违章和被惩罚的医生名单。而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医生,除了从小是一个几乎全"A"的好学生,还要经大学本科四年,医学博士(医学院)四年,住院医师及专科规培三到八年,每年一次又一次的考核,最终才拿到执照和专家证书。他们正式工作时,通常比同龄人晚10年,并多了25万美元的学费贷款。奋斗了半辈子,已经30岁左右才拿到行医资格的每个医生,对自己的行医执照都十分珍惜。万不可因小失大,前功尽弃。
其三,什么是临床科研?医生可否随意在个体患者身上进行"科研"?
所谓"临床科研",就是还没有经循证医学证实,但从实验室及有限临床研究等依据所支持的新的诊疗方案。临床科研需要证明这一新法更加有效,或者更少付作业,或者更加经济。而在证明之前,必须有完整的科研计划,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病人知情同意,才能实施。否则,医生无权对病人做"科研"。
在美国,临床科研并非意味着"免费"。通常,只有实验用药的药品费可能会免费。而其它的诊疗费依然由医保报销。因为,如果所有临床科研都免费,没有一个药厂能够承受费用,科技就不能进步。因此,必须全社会为创新买单。
以我们医院为例,绝大多数患者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了各种临床研究。据统计,每三个上市的癌症新药,MD Anderson 都引领或者参加了其中一个药物的研发。这也是我们医院癌症疗效好及被评为美国最好的癌症医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研究的目的,就是修改和完善今后的NCCN 诊疗指南,以受惠更多的患者。
何谓"个体化治疗"?什么又是药物的off label 使用?
这也是中国这个案例的重点争论之处。
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规范治疗,决不是随意。在规范治疗的框架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正如盖一个房子,多高多大,需要什么样的基石结构,这是有基本的原则的。而厨房里的桌面,则可以个体化挑选材料和造型。
至于分子分型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更是严格按照规范:什么病种,什么分期测什么样的基因分型,必须有理论和实验依据。如果是在规范以外,医保有权拒付。
至于医生在沒有具体指征的情况下,借用其他癌种或者分期上的疗效,超"规范"用药,所谓off label 使用,必须先征得病人和 医保的同意才能下药。同时,医生自己也必须承担多一层的道德和医疗责任。
为何美国强调同行医疗质量评定?
美国所有的医院的每一个科室,尤其是肿瘤,都有定期的质控讨论。以MD Anderson 胸部放疗科为例,除了每周二次的多学科病例讨论,每个将接受放疗的患者的病史,治疗计划都要经毎周二次的同行评议,并做为毎个患者的正式医疗资料记录在案。
总结起来,生命重于一切!病人把生命交在医生手中,我们当尽心尽力,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是一个医生必备的道德标准。然而,医学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学科之一,需要长期的专业培训和严格的专业监管。诚然,医生也是凡人,也要养家糊口。付出与收入相符合,才能有效地吸引优秀人才成为医生。
我们毎个人都应该问一下自己,将来为自己看病的人,你希望是当年品学皆优的学生,还是在其它行业混不下去的学生?答案是清楚的,剩下的就是我们怎么去做了。O如何遏制肿瘤医生治疗黑幕?美国是这样规范管... 

 

【2】@水木丁 

江歌妈妈江秋莲起诉刘鑫的案件前两天开庭了。

昨天,江歌妈妈一方把一直没有公布过的一段视频发在了网上。

完整了捋了一遍江歌被害前十小时的时间线。视频内容很多,不一一赘述,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一下。

其中最让人冒火的是几点,

一是根据陈世峰供词,当时江哥紧随刘鑫身后往家里跑,一只脚已经踏进门,被刘鑫推了出来。

二是刘鑫听到江歌在门外惨叫(她说她什么都听不见),即使是在陈世峰跑掉之后,也什么都没做,并没有打电话叫救护车。甚至没有开门看一下。

救护车是警察来了之后叫的,最后江歌不治身亡。

还有很多……真的是会让你对人性重新认识的内容。当然了,虽然看得人很郁闷,但是也知道替刘鑫洗地的依然会洗。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陈世峰的证词不能相信。对于这种说法,我简单说两句。

陈世峰的证词有没有可信性?他是杀人犯,极端暴力变态,确实让人存疑。

但暴力犯罪者不等于撒谎者。就像小偷不等于会杀人。

相反倒是刘鑫一直满口谎言,许多谎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被证实了。

就算陈世峰有撒谎的动机(注意动机不是事实),他的证词不予采纳。

那么还有邻居清清楚楚的表示,脚步声是几个人一起噼里啪啦的跑上楼的。肯定不是一个人呢。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后面有人追,咱俩脚跟脚的往门里跑,这门除非是那种会自动带上的门,否则是怎么能在咱俩之间迅速关上的?

那要么就是你关,要么就是我关嘛。

难不成前脚刘鑫冲进去了,江歌最后那几步是被放了五倍慢放吗?其实你还原当时的动作,陈世峰的说法是最合理的。

否则是怎么做到刘鑫都完成了开门进屋的动作,关上门,江歌才跑到门边的?

这个任何人都可以亲身试一下,假设一个地方是门,你跑十步冲到门边,算算是多少秒。

所以根本不是江歌让刘鑫先上楼,还特么的换完裤子,江歌才上来的。

现在的结论并不是出于陈世峰一面之词,而是交叉认证得出的,难道邻居也是撒谎(日本警方已经确认邻居证词没有误判),所以大家可以重点再看一下邻居的证词。

邻居的证词很重要的,如果被选择性忽视,那就是居心叵测了。

说回到我标题所说的,我竟然开始明白刘鑫是怎么回事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对她对待江秋莲的做法很疑惑。因为我总感觉她对江秋莲那么大的仇恨,一定有什么超过她自己表达出来的原因。

看完视频,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得不这么做。如果,她只是因为自私,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而江歌妈妈因为难咽下这口气,对她不依不饶,她很厌恶江秋莲。

那么她的心态应该是尽快摆脱江秋莲,平时恨不得看不到这个人才是。那么她为什么三番两次的主动纠集一些人去攻击江秋莲。

看完了视频捋的整个时间线,我才明白。她也是在下一盘棋。她有她的目的。

因为她内心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自私,而是在作恶。

所以,她必须那么对待江歌妈妈,是因为江秋莲,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放弃替江歌讨公道的人了。

只要击垮了江歌妈妈的意志,或者把她逼疯,刘鑫就能逃脱了。

我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这种处理的方式,和她之前利用江哥对待陈世峰,利用同事装自己的男朋友,不告诉江歌危险存在……这种种行为,勾勒出来的一个人的人格逻辑非常完整。

顺便说一句,陈世峰的证词,我个人是相信的。他当然有故意这样说,推刘鑫于不仁不义的动机。

但是能够如此准确的设这个套,需要有对外界舆论的准确信息,以及人性和群众心理的操控能力,要有非常强的共情能力(反向利用)。

我个人认为陈世峰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如果有这个能力,不会走到今天。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判断,并不等于法律要这么去判断。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怎么识别你身边刘鑫这样的朋友。当时转述过一个朋友说过的话,

他说,大家总喜欢说谁谁人不坏,就是自私了一点,任性了一点。但其实不是"一点"的事,就是这个人的本质不好。

日常生活无大事,所以你觉得她自私点也不是大事,但是遇到大事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她为了自己,可就不是自私一点了。大恶都是从小恶一点点长起来的。

刘鑫可以说,是特别完整的演示了一遍这个过程。

最后再说一句,人都是自私的不假,但是对于自私,有的人说,哎呀,咱也不能太自私了。有的人会说,谁不自私,我只是自私一点,你就不自私吗?

后面这种说只是自私了一点的人,你早晚会知道,他可不是自私了一点。

 

 

【3】一个真正的调查记者,崔松旺!他有微博,就叫@崔松旺

向硬汉崔松旺敬礼!曾连续四天在火车站假扮智障人,拣烟头、抢食地摊上吃剩的凉皮,最终"如愿"以500元的价格被卖进黑窑厂,卧底期间多次被打,之后历经艰险终于逃出。后协助警方,控制8名黑窑厂老板和招募人,解救智障奴工30名。

 

 

【4】杰出校友

 

【5】@河森堡 

最近两天,我就有种感觉,那就是视频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取代文本阅读成为严肃学习的主要方式。

您就好比说,我之前偶尔会遇到一些制作精良的科普视频内容,信息量很大,逻辑也通顺,看完之后连连叫好,就想推荐给周围人,我说刚看一视频可牛逼了你也看看,对方问怎么牛逼了,我一张嘴,竟然卡在那了,我发现自己竟然难以复述出视频内容,支支吾吾地说出来一些,也是七零八碎前后不搭,我一开始很紧张,心说我一博物馆讲解员连话都说不利索了,是不是脑力退步了,吓得连续几宿睡不着觉,但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信息是从阅读书籍和论文中得来的,那我就可以轻松复述出80%的关键信息,而且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说明脑力还可以。

察觉这个差别后,我就观察周围的人,发现他们也和我类似,复述文本内容不难,复述视频内容就磕磕巴巴满头是汗,而且丢失了大量信息。

我就仔细体会这两种复述之间的不同,发现如果我是通过阅读吸收的某些信息,那么当我看到文字这类抽象符号时,脑内会直接调用相应的概念进行运算加工,而如果我是看视频吸收的信息,那么我在复述时,脑内调用的其实是画面,而且,很多视频在制作时,因为找不到恰当的素材,往往都是找个"大概其是那么个意思"的画面凑数,这种误导性的信息充斥在大脑里,想回忆出视频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就更是吃力,有一种用勺子吃汤面的感觉,使不上劲。

视频内容的优势在于直观地指导行为,比如这个PS效果怎么完成,这个舞蹈动作怎么迈步,但要是想通过视频了解抽象概念,如数学、哲学、文史政治等等内容,其实看视频效率不如文本阅读。

大脑似乎就是这样,接受抽象信息的过程如果变的容易,那么将其内化的过程就会变难,如果一段信息连复述都做不到,那就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了。

也许之后随着技术进步,我们能找到什么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悖论,但至少在当下看来,想靠观看视频来全面替代严肃阅读进行学习,只怕还为时尚早。

"你看看这视频,可牛逼了。"

"怎么牛逼了,你说说。"

"就...就...那什么...反正...就...反正牛逼就是了!!!"

 

 

【6】赵丹赵丹喵 

这几天开始看《小舍得》,真的觉得鸡娃的教育和放纵溺爱的教育都不是答案啊。最好的教育,是把孩子当个人,去看见她的完整性,是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鸡娃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

纠缠的起点,是大环境下,所有人脑子都曾经被灌下的一个思想:我们这个社会是个丛林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打败对手,赢得竞争。在于做人上人。

这个思想本身就有问题,甚至是现代人大部分精神痛苦的来源。我花了前22年的人生,拼了命的做一个"卷王之王",跑到美国最好的法学院读了书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丛林社会的心态不会带来幸福,因为比较是没有终点的。

做一个"卷王之王"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与他人比较的惯性会根深蒂固印在脑子里,永远不会满足,不能活在当下,时刻生活在危机感和紧张感之中。

这种时刻对自己当下状态的焦虑,当然可以鞭策自己去"努力"、"前进",可是又要进到哪里去?我人生最崩溃的两年,就是到了耶鲁后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顶尖的教育是为人铺路,提供自由探索的环境让人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意义。人生终究是要向内看的。

另一种说法是,人总得达到了一定起点之后,才有资格和底气说这个话。所以鸡娃的父母,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起点,之后他们可以自由探索想要的人生。

这也是我的一个血泪经验:卷王心态,反而无法让孩子发挥出最大的个人实力。因为驱动自己的是恐惧而不是热爱。

最优秀的人是专注的人,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能找到许多许多快乐的人,是只要能做这件事就可以不眠不休不知疲倦的人。想赢的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会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特别怕别人评价自己的状态,遇到一点挫折就归结为自己的全部失败,根本不可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小舍得》里的颜子悠和夏欢欢都很明显体现出这个倾向。被老师骂、被同学指责的时候,都会严重怀疑自己的实力,完全没有学习状态。心无旁骛、只是喜欢数学的米桃反而成绩最好。

而且,从小卷到大的人,在人格发育上是会有严重的雷点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所以非常容易钻牛角尖,很容易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个目标上,时常让人觉得"疯狂",在追求自己目标的时候会不管不顾伤害别人,而且在这个目标遇到挫折的时候,简直是灾难性降维打击。

感觉剧里面的钟老师和蒋欣演的田晓岚都是这种人。都是鼓吹鸡娃孩子,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了,自己腰板也硬了人生也有意义了。这种心态的本质还是自身缺乏自信,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快乐,就把自己的恐惧反映到一个外部执念上。

这些人可能自身由于某种境遇,先是相信了丛林社会的法则,但觉得自己无法赢得竞争,那孩子做到也可以。

其实就是自己想成功,相当人上人,但要么自己不愿意努力觉得鸡娃更容易,要么觉得鸡孩子比鸡自己更有机会成功,所以把自己对成功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本质上还是自己不甘平庸的恐惧。这明明就是"有条件的爱"。

在疯狂冲击这个目标时,孩子在这些大人眼里,变成了满足自己成功渴望的一个工具。最可怕的是,他们会以"为了孩子的教育"这个高尚的理念给自己洗脑,不肯面对自己真实的恐惧,反而不断编故事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他们会认为自己想要实现的这个目标,是无比正义的,所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不管给身边人造成多少伤害和困扰都面不改色。但世界的因果规律总是均衡的,不肯面对自己的恐惧,是迟早要面对生活这个大机器的毒打的。

利用恐惧的方式去驱动一个孩子,往往也没有办法见到真正的"成材"。最后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妈宝爸宝这样畸形寄生的关系,也可能是完全刚愎自私与父母彻底疏离的孩子。这些父母迟早要面对自己"鸡娃"的恶果,但却未必会愿意反思自己犯下的错。

最后,这些因为自己的恐惧而疯狂鸡娃的父母,还会给整个已经极度焦虑的社会环境添砖加瓦,加上极其擅长利用人们的恐惧而谋利的资本机器,产生了各种辅导班和奥数生意,导致那些本来坐着看戏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了。恐惧是会互相传染和放大的。

不知道这个剧后来会怎么演,但很希望能看到剧中人物放下自己的执念,或者去讲讲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会觉得,是去帮助孩子向内探索,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去面对自己的恐惧。如果孩子缺乏专注、严重拖延、讨厌学习,那挖掘兴趣比强调竞争更有效。

如果孩子对某一个领域爆发出强烈的热爱,那相信一个人只要这辈子能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就不会活得太差。不是主观定义一定要走某种主流行业才能"成功",不要用自己狭隘的恐惧去浇灭一个可能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如果孩子在班级、自己社交圈的影响下,开始拥有了竞争心态,那做父母的更要保持清醒和理性,试着去引导孩子意识到丛林法则是个伪命题,如何在有毒的大环境下去找到自己。

孩子的成长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人,不应该有标准答案。有些道理,不需要做了父母才懂,问问自己内心,什么是最快乐的时候?你现在做的事情、追求的一切,真的是你需要的吗,还是大环境的裹挟?生而为人,我们到底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怎样的体验?

只有在自己身上先想明白了这些问题的人,才足以去引导另一个生命的成长。

 

 

【7】月风_投资笔记 

B站的火爆本质上是这一代年轻人变得无比孤独。

1971年的时候,每个城市家庭的子女数量还有2.88个,但是在计划生育实行后,1976-1990年,这个数字一直稳定在1.5左右。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下滑到0.94个,现在更是没有办法看了。
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这一批人,自从他们懂事开始,就已经没有了兄弟姐妹的概念,大家都是独生子女。而同学对他们来说,也更接近于竞争者的形象,因为高考是1999年开始扩招的,这一批Z世代已经能直接开始感受到竞争和学历贬值的压力了。
当然,从结果上讲,这批人是幸运的,他们的高校入学率(42.67%)是上一代的两倍(17.70%),这也使得他们毕业后的收入以每年200-500元的幅度稳步上升。
他们的资源禀赋和可支配收入是增长的,但是问题是涨不过房价,这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涉及买房育娃,那么收入的增长杯水车薪;但是如果不涉及买房育娃,由于人均GNI(也就是人均可支配资源)在稳步提升,他们的收入又是很充裕的。
——所以一旦放弃生娃,很多人发现自己凭空富了十倍,所以会有宠物、游戏、汉服和盲盒消费的爆发,背后隐含的是一批人彻底躺倒放弃,这反过来又压制了新生儿的数量,并导致至今人口普查数据的难产。
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的同龄人更像一种竞争者的形象,他们对互联网的亲和度远高于他们的父辈,这也导致了两代之间的代沟更大。
他们非常非常的孤独,很多人甚至丧失了现实中除了应酬以外的交际能力和交流意愿,60后愿意主动进行熟人社交的比例为42.20%,到了00后这个数字就只有33.6%。
但是人本质上是需要认同感的生物,所以他们在消费上找到了慰藉,Z世代有46%的人认同通过消费来获得认同感,这个比例反而比收入更高的95年前还高了5个百分点。他们也认同悦己,认同花钱就是为了开心和享受。
不是他们沉迷于消费幻觉,而是现实中没有其他可以依赖的慰藉。
这种孤独感催生了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一批人转向从网络上寻求认同感,无论是追星、腐文、ACG二创。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些太太写手和同人画家为什么免费出料产出,很多人的初衷并不是当大V,而是真心想让别人点赞TA、认可TA,同时让自己感受到,有一批和TA一样孤单的人,在热爱同一批事物。
甚至B站上也是,这一批年轻人其实是异常孤独,所以需要在网上通过梗来寻求认同感和群体感。非主流文化里,很多词汇和说法都是有特定含义的,比如"很有精神"、"GIEGIE"、"哲学",但是这些词汇有什么现实内涵或者真正意义么,其实没有。
但是你为什么还会看的很开心,因为你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孤单,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人也和你刷同一个梗,看同一个视频,做同样的事情,喜欢同样的东西。

Z世代会因为这么简单的东西而感动,已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孤单的事情了。

 

 

 

【8】楚襄 

史学大家吕思勉在其著作《白话本国史》中认为岳飞为军阀,秦桧为大政治家。在书中,他就岳飞与秦桧,提出了5点看法:
1.南宋初年,军事实力没有办法跟金国抗衡。大将如岳飞、韩世忠等人,其部队都是群盗纠合,"既未训练,又无纪律,全靠不住",平定盗寇尚可,遇到金兵,则非败即遁。偶有小胜,也无补大局。
2.大将们把持军区内的财政大权和人事大权,是架空中央的军阀。金宋如果交战,中央只能继续容忍大将割据;金宋如果议和,中央腾出手来,必会谋求收回兵权。
3.依据史料对照分析,岳飞战功被夸大,最著名的"郾城大捷"也严重注水。
4.秦桧不是金人奸细,主持议和也不是卖国贼,"和议在当时,本是件不能避免的事。然而主持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
5.岳飞被杀,其他大将的兵权被收归中央后,"宋朝才可以勉强立国了"。
吕思勉这本书,是作为中学历史选修教材出版的,在当时评价很高。
此书于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当时中国正处在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强敌环伺的困境,他对岳飞与秦桧的论述,也颇受了现实环境的刺激。他在书中坦承:
"古人滥得美名,或者枉受恶名,原不同咱们相干,不必要咱们替他平反;然而研究历史,有一件最紧要的事情,便是根据着现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实的真相(根据着历史上较为明白,近情的事情,去推想糊涂、荒诞的事情的真相)。这么一来,自然见得社会上古今的现象,其中都有一个共通之点。得了这种原则公例,就好拿来应用,拿来应付现在的事情了。
所谓"臧往以知来"。历史的用处,就在这里。倘使承认了历史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人物,譬如后世只有操、莽,在古代,却有禅让的尧、舜;现在满眼是骄横的军阀,从前偏有公忠体国的韩、岳、张、刘。那就人的性质,无从捉摸;历史上的事实,再无公例可求;历史可以不必研究了。"
此书刊行十二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从政府到民间都大力推崇岳飞的坚持抗金之志、精忠报国之心,唾弃主和的秦桧。
舆论开始指责吕,说他贬低岳飞、为秦桧喊冤。商务印书馆邀请吕思勉对内容做了一些删改,在1933年出了修订本。
1935年,该书终于酿成了一个大事件。
这年3月5日,南京市市长石瑛签发训令说:岳飞忠,秦桧奸,是"千秋定论",不容置疑;该书诋毁岳飞,推崇秦桧,可谓居心叵测。故严禁在南京销售,严禁学生阅读。
3月16日,北平的《世界日报》中,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报道称:"精忠的岳武穆,遗臭万年的秦桧,一为举世所敬仰崇拜,一为万古所唾弃诟骂,不但史乘斑斑可考,即松木参天的西湖岳坟,凌云浩气,忠义昭然,瞻仰徘徊,谁不肃然起敬。可是,也颇有矫奇立异之说,并以著述见行于世者。最近南京市政府呈请教育部通令查禁吕思勉著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即系因其第三编近古史下,持论大反常理,诋毁岳飞为军阀,推崇秦桧为爱国大政治家。"
这则禁书训令引起南京《朝报》的不满,刊文为吕思勉喊冤。《朝报》的竞争对手《救国日报》则用最大号字体,在自家报纸上大骂吕思勉。整个3月份,两份报纸天天对骂,将此事炒成了全国热点,众议汹汹。
4月,吕思勉被迫对书再次进行删改。5月,《救国日报》总编辑龚德柏看到民意都站在他这边,便将吕思勉和商务印书馆告上法庭,指控他们犯了"外患罪"——贬低岳飞,是削弱国人的抗日意志,是向日本侵略者献媚;为秦桧喊冤,是替"主和"的汉奸们开脱。
最终,法院认为:吕这本书,写于东北沦陷之前,不可能有向侵略者献媚、为汉奸开脱的用意,只是"个人研究历史之评论与见解",不构成犯罪。
吕思勉曾公开表态,如果"激发学生爱国精神"与"讲述历史真相"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他将选择后者。但在1935年,他还是被迫修改了自己的著作。
当时的学术界,有颇多与吕意见相近者。比如,清华历史系教授、宋史专家张荫麟,他"对岳飞评价不高,同意吕思勉在《白话本国史》中说岳飞是'军阀'的观点",考试时还曾出题"论岳飞",引导学生参考各种不同史料来评价岳飞其人。
1949年后,情况又发生了改变。在台湾,岳飞作为"还我河山"的历史标签,长期备受蒋氏父子推崇;在大陆,因为阶级立场,岳飞被指镇压农民起义,"民族英雄"的光环也被摘下。
1952年,在大陆"三反运动"中的吕思勉,在"思想改造汇报"中,便为自己当年的贬岳尊秦之举辩护。
1957年,吕思勉去世,10年后,杭州西湖的岳飞墓在"文革"中被平毁。图为"文革"结束后重修的岳飞墓。

 

 

【9】@楚团长瞎扯淡 

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不仅要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入行的年份。2003年兴全三巨头杨东、王晓明、杜昌勇聚义,这一年的校招他们从上海交大将董承非纳入麾下。用董承非自己的话说"现在人不知道2003年的股市有多惨,我本来是个热情的小伙子,一进场就被吓坏了,我成为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熊市入场加上兴全基金偏谨慎的风格,董承非一开始就确立了估值为锚的投资框架。2008年董承非正式从明星基金经理王晓明手里,全面接管了兴全全球视野。那是周期股只手遮天的年代,看消费出身的董承非却积极配置了许多消费、医药公司。

这种配置曾让董承非在2009年的四万亿行情中表现平平,但在后来的调整中,钢铁、化工等周期股大跌。双汇发展、青岛啤酒、恒瑞医药等持仓则托住了业绩,让董承非一下子业绩就到市场前面去了。

董承非刚开始当基金经理就规模比较大,兴全全球视野从2008年到2010年规模长期保持在70亿左右。当时A股上市公司市值普遍不大,这个规模的钱其实很难管了。这也奠定了董买白马、低换手、长期持有的风格。董承非的换手率长期低于100%,公募行业的平均水平也在200%左右。

2011年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对董承非是个很大的冲击,他一度在持股应该分散还是集中的问题上有过挣扎。有过一段时间刻意降低持仓集中度回避"黑天鹅",从美国留学归来之后,在这个问题上收放自如了很多,组合配置更加均衡,行业更全市场化。

 

 

【10】@扭腰1村民 

几年前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个中非混血女孩叫索菲亚。在四川跟外婆长大,在中国上大学,除了长的肤色深外,文化上很中国。英语也很好,后来在美国读研究生。我问她在中国长大的经历,她不愿意深说,但她说在中国长大她一直因为自己的血缘和身份挣扎。她深爱外婆,因为是她在外人不解甚至欺负侮辱索菲娅的时候保护她并全力付出扶养她。我问她将来在美国学成后会留在美国还是中国,她没有明确回答。看得出她还在寻找自己的"身份",中国美国都没有完全接受她。后来就没有了她的消息。也不知道她是否"回"到了中国。

记得认识她以后我好奇中非混血儿的事,搜了网络,结果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中国工人和工程师到非洲打工或工作,在当地留下不少"果实"—中非混血儿。但绝大多数被父亲(一般是中国人)抛弃不管,自己回中国与老婆团聚。很少有带回中国扶养的。这个事情中外媒体都有过报道,今天我搜网,发现中国媒体这两年仍然有不少报道。

索菲娅的情况不属于这种,但也是中国女性和非洲人结婚后的后代。至少她还在中国长大。但关于中非混血儿在中国的故事很少有报道。反倒是各种中美中乌中俄中法婚姻和孩子的视频博主很多,油管上就有很多,中国粉丝群很大,留言也都是羡慕和赞美。但是,没有找到一个中非幸福婚姻和孩子的报道,更不要说视频网红。

中国社会真的没有种族歧视吗?

 

【11】财小僧 :网图

 

【12】深焦DeepFocus 

#深焦北美影讯# 马丁·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终于开拍
终于等到这一天。去年因疫情而推迟制作后,马丁·斯科塞斯的剧组终于在俄克拉荷马州开始了新片《花月杀手》的拍摄工作。这部电影根据大卫·格兰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由艾瑞克·罗斯和导演共同负责编剧,描述了1920年代的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奥色治族印第安人部落中发生的连环谋杀案。
斯科塞斯说:"我们很高兴,终于开始在俄克拉荷马州拍摄《花月杀手》了。能够在事件发生的土地上讲述这个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帮助我们准确地描述那个时代和那群人至关重要。在我们准备这次拍摄时,我们也要感谢苹果公司、俄克拉荷马州电影和音乐办公室以及奥色治族的人们,特别是我们所有的奥色治顾问和文化顾问。我们很高兴能与我们当地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开始合作,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并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时期刻录下来。
《花月杀手》的演员阵容也已确定,不仅有奥斯卡奖得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罗伯特·德尼罗,艾美奖提名者杰西·普莱蒙和莉莉·格莱斯顿,还有坦托·卡迪纳尔、卡拉·杰德·迈尔斯、贾纳·科林斯、吉利安·迪翁、威廉·贝利奥、路易斯·坎塞米、塔坦卡·米恩斯、小迈克尔·阿伯特、帕特·希利、斯科特·谢泼德等一众演员,以及格莱美奖获奖创作歌手杰森·伊斯贝尔和斯特吉尔·辛普森的加盟。
"我知道马丁正在努力拍摄一部电影,这可能是最后一部会被拍成那样的西部片。而且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会背景,以及其中的暴力和环境,"编剧罗斯在此前的一个采访中说,"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将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作品)。因此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将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
《花月杀手》预计将于2022年上映。
(编译:@MACHINE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