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中山中学抗战流亡记

tangsan @ 2021年06月29日 大千世界

文、图 | 罗雪村

 

创校 

 

读齐邦媛先生《巨流河》一书,让我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所学校,即1934年3月26日于北平报国寺(南校)、顺天府(西校)、原警察高等学校旧址(东校)创办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1928年6月,日本人在南满铁路皇姑屯站炸死张作霖;1931年9月18日,日军一夜之间占据沈阳城,之后占领东三省,1932年成立满洲国……从此,不愿被奴化的东北学生辗转流亡关内,很多流落北平街头,冻饿路边,如《松花江上》唱的:"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为留住复土还乡的种子,东北中山中学一下招收流亡学生2000余名,一切公费;教师几乎都由流亡北平的大学教师担任,使那些离乡背井不满20岁的孩子,在后来漫长的颠沛流离中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在国难重重的环境里端正地成长。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

 

图片

北京北新桥西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东校旧址 (2021年6月摄)

 

原为1917 年北洋政府设立的警察高等学校,1934年后东北中山中学高中部、校部在此办学,称东校。现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据说门前曾挂过"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校友会"的牌子,今已不见。

 

图片

鼓楼东大街速写 (彩墨 2020年作)

 

东北中山中学西校在鼓楼东大街北侧的东公街内,想象那时的学生每天一定能听到不远处的暮鼓晨钟。

 

图片

东公街旧迹 (铅笔 依照片摹绘)

 

明清时的顺天府衙在东公街内,民国初年是主管京畿的行政官衙,东北中山中学在此办学两年余,五六十年代一度是河北北京中学,尚存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后皆无。

 

图片

东公街东北中山中学旧址,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2021年6月摄)

 

真君子齐世英 

 

是他说服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拨下5万银洋,得以兴办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

 

他在老家辽宁铁岭范家屯小学念书时,在修身(公民)课上问老师,"为什么日本人和俄国人在我的家乡打仗?"(指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他15岁离家去沈阳、天津读书,18岁考取官费远赴日本、德国读书,通晓英、日、德三种语言。

 

他参与兵谏军阀张作霖,冒死组织东北地下武装抗日……他少年时看到中国北方农村的闭塞、国民对自己命运的无知,在纯朴的美德后面是冷漠和愚昧。所受教育使他认识到"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国民普遍的教养是清洁守法,教育程度高些的讲究温恭的礼节,鼓励知识的追求……"在海德堡内卡河畔,他望着春日河水激流,想到家乡巨流河解冻的浊流,决意回乡,用最理性的方式办教育……创办国立东北中山中学,该是他理想的真正开始。

 

惜命途多舛,北平创校两年后,就不得不迁校南京。南京沦陷前,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家的难关,还有必须设法把师生转移至汉口再向西南迁徙的难题:撤离板桥,避难永丰,迁徙怀远……为保障学校存续,选校址,建宿舍,他一路奔波操劳。"我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在那一条漫长的逃亡路上,我父亲看我们都算平安上路,就急急忙忙赶去下一站接洽驻军,给徒步走来的学生安排粮食与宿地的情形……我们有时会远远看到父亲在赶往下一站的军车上,他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们,那时在他的心中,那近千人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都必须带到安全的、有希望的地方去。"

 

书中记述了一件小事:在中山中学从汉口逃亡湘乡途中,他见自己的独子不在徒步的队伍里,问他为什么坐车?有人解释说车上有空位,你只有这么一个独子,就让孩子坐车吧!他断然道:"我们带出来的这些学生,很多都是独子,他们家里把独子交给我们,要保留一个种,为什么他们走路,我的独子就该坐车?"说完就让儿子下车,跟着队伍一起走。

 

19岁嫁给他、随夫君奔波漂流几十年的妻子,最后评价他虽不是家庭第一的男人,"但他是温和洁净的真君子"。

 

女儿说,做温和的君子实在是父亲理想的人生,早年投身革命,但坚信"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拯救积弱的中国,而不是激动热情的群众运动"。他一生坚守人的尊严和民主革新的理想主义,"做人要有个人的样子"。直到晚年,他仍双眼有神,腰板挺直不弯。

 

2001年初秋,沈阳,更名后的东北中山中学(原三十九中)举行了"齐世英纪念图书馆"揭幕典礼。

 

齐世英——这个名字值得铭记。

 

图片

 德国海德堡内卡河速写 (2019年6月)

 

图片

齐世英先生画像 (毛笔、墨  2021年5月作)

 

万里颠沛流亡 

 

因日军逼近华北,东北中山中学的师生不得不离别北平,再次踏上流亡之路。自1936年秋之后的十多年里,他们辗转江苏、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南方多省,在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颠沛流离,虽尝尽饥寒之苦,但薪火不息。

 

作者在书里记述了几百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战火延烧中逃难——从湖南到桂林,经柳州再往宜山。"母亲每天到镇前公路等待中山中学徒步的队伍——我哥哥也随学校队伍步行。走了760里、27天后,先行学生出现了。当我母亲看到董修民挑着行李,破衣草鞋,走近叫她'齐大婶'时,她不禁放声哭了。"那些孩子自离开湘乡后没睡过床铺,蓬头垢面地逶迤走来,有的母亲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儿子……

 

一路有说不尽的艰辛,报偿他们的是得以看到河山的壮美!使他们励志更要为报国发奋学习:不论什么时候,户内户外,能容下数十人的地方,就有学生在上课,即使夜半,同学皆在油灯之下孜孜不倦。还有那些教师,尤多学识丰富道高德重,不贪财,不改行,含苦忍辛。想象他们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们真正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除了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即使是杂勤人员,也是"负责任,不苟且,迭经迁徙,校产依然完好无恙"。图书馆的藏书万卷,理化试验室、生物样本室等等也是应有尽有,无论走到哪,学校永远带着教科书、仪器和教学设备紧紧随行……

 

同样是"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同样是"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西南联大校歌)

 

东北中山中学抗战流亡史,引慷慨悲歌,值得永记。 

 

图片

怀远静宁寺旧迹 (铅笔,依照片摹绘)

 

1939年,东北中山中学迁徙途中,一度在四川宜山县怀远镇的静宁寺住宿上课。

 

在报国寺旁游荡的张大飞 

 

报国寺在今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代,民国年间一度成荒庙,有天桥卖艺人和乞丐在此栖身。

 

1934年初的一天,北平南城报国寺旁,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在游荡,他叫张大飞,他的父亲曾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接济和放走不少抗日同志,被日本人浇油漆烧死。为防追杀,家人四散,他一个人进关,正处在饥寒困顿中。看到庙门上贴着国立中山中学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布告,他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他随学校被迫离开北平南迁时,辗转告诉在东北家乡却已无家可言的母亲,却始终没有得到母亲的消息……当他随学校逃到汉口,12月的夜晚,日机昼夜轰炸,火光不息,他和十几个刚满18岁的同学过江报名投军,他说:"日本人把我们逼成这样,我也没有心情念书或等待一个没有把握的未来……我如今如愿考进了空军官校,可以真正报效国家,为我父亲复仇。"像他一样,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其生命就已经和中国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

 

1945年5月,他在河南信阳上空阵亡,26年人生浓缩为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的一行字:

 

张大飞  上尉  辽宁营口人  1918年生  1945年殉职 

 

他死时,离抗战胜利只一步之遥。

他曾想胜利后,做一名随军牧师。

他死后,留下一个凄美的故事。

 

图片

张大飞画像 (毛笔、墨  2021年5月作)

 

图片

东北中山中学南校旧址报国寺速写 (铅笔  2021年6月)

 

有老校友回忆:南校报国寺是一座大庙,全校300多人的吃、住、上课和活动均在庙内,学生在学习上非常刻苦,生活上全部军事化。早晨天不亮吹号起床,接着跑步、上操、早自习。上午上课。下午有各种课外活动,如各类球赛、歌咏、军事体操等。那时校风很好,师生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同学之间,高年级的老大哥照顾低年级的小弟弟,年长的帮助年幼的,真是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真正做到"校以作家"。

 

弦歌不辍 

 

诗人郭小川也是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他的老家河北丰宁县凤山镇,民国时属东北四省之一的热河省。1933年他14岁时老家沦陷,随父母逃到北平后考入东北中山中学,"卢沟桥事变"前他未随学校南迁,而是去了延安。他在60年代的"交代"中不知因何说"这个学校是个很反动的学校,是国民党CC派主办的"(那个年代很多人不得已都说违心的话),但他又写道"在1935年'一二·九'以前,这个学校的纪律很严,课程很紧……" 

 

1996年,沈阳第三十九中学更名为东北中山中学,愿其弦歌不辍。

 

时值记录电影《九零后》正在放映,杨振宁、许渊冲、杨苡等几位健在的"九零后"忆述的西南联大,再次拨动今人对那个年代和那一代人的情感。

 

当我跟朋友讲起在那个年代还有一所中学,也有那样一些人和那样一些故事,皆讶然:都是第一次听说、第一次知道。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

 

感谢《巨流河》作者,让我知道了一段历史,而且,60余载人生经验告诉我,她写下的每一段文字,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没有谎言和欺骗。

 

近日,在京城画访东北中山中学遗迹时,几乎遍寻不到,似乎它不曾存在过。但我还是有幸由文学阅读的引领,走进岁月深处,并由往昔延展到对人的命运的悲悯,享受片刻历史由风云激荡回到云淡风轻的宁静……

 

图片

《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先生像(彩墨)

                 

(旧京写生系列之十五,写于2021年6月19日) 


来源:六根醉醒客 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