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村 | 一个名叫安达繁的日本人

laoli @ 2021年07月31日 人物

一个名叫安达繁的日本人 

 

文、图 | 罗雪村

 

这是一个日本人在艰困中国的命运,他的故事该从日本投降后说起——

 

谁踹了我一脚 

 

1945年8月后,我父亲所在晋察冀军区的部队从冀西大山里出来,他以为天下太平了,可以过安生日子了,没想到要去跟国民党打仗。

 

他晚年讲:"现在回过头来想,解放战争不像抗日战争,都是中国人,却各为其主,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在察哈尔省(建于1912年,省会张家口,1952年撤销)的蔚县,一天拂晓,他随部队去偷袭,刚到一个村边儿,被傅作义部队发现,双方交了火,就听一梭子子弹扫过来,他一头栽进旁边一人多深的沟里,"开始以为谁踹了我一脚,还生气说开什么玩笑!可怎么也爬不上来了,跳下三个战士把我抱上去,我说怎么肚子疼,一瞅,他妈的出血了。"

 

卫生员说子弹在肚子里,要开刀,没麻药,只能去冀中军区后方医院。部队找了副担架,由一个战士跟着两个民兵一路抬着,从蔚县上涞源,经行唐,过饶阳……走了不知多少天,最后在深县(今深州市)一个叫东蒲疃的村子找到冀中军区后方医院。

 

"东蒲疃是个挺大的村子,病房都在老乡家。没想到医院政委是老战友丁一,她一见我就说:'别走了,我们这儿有麻药,还有好大夫。'说着,叫来一个人,介绍说是外科主任。一看那人长得挺帅,个子比我高点儿,穿着跟我一样的军装。丁一补充了一句:'他是反战同盟的……'(抗战时期,一些日本人组织"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总部在延安,各抗日根据地有支部)我就这么认识了他,他全名安达繁库,后来去掉了库字。"

 

图片

抗战结束时的父亲(铅笔 依照片摹绘)

 

图片

日籍军医安达繁 

 

最恨日本人,却跟他成了朋友 

 

丁一问安达繁还有多少麻药,"有,不多。"他的中国话讲得挺好。

 

父亲记得安达繁检查了他的伤口后,说位置不太好,要尽快手术。

 

"怕不怕开刀?"

 

"枪子儿都不怕!"

 

安达繁笑了:"行,但开刀时你可得忍着点儿,因为麻药不多,只能局部麻醉。"

 

"打完麻药后,我被抬上了手术台。安达繁说:给你开刀了啊,怕不怕?我说都到这份儿上了,来吧!他说:行,有骨气,像个军人。他撩开布,先拿刀背划了一下,问我疼不疼,我说不疼,但能感觉到。他说:好,那就正式开刀啦。一刀下去,就觉'呼隆'一下,好像肠子肚子都出来了,全空了,就听护士大叫'血压!血压!'另一个大夫急了,拿一个什么东西捂到我嘴上,一下子什么也不知道了……"

 

父亲讲,手术做完后,安达繁做了个木头架子给他固定在土炕上,还跟他说,本来麻醉药就少,又给他用了全麻,说他多占了一份……安达繁平时很严肃,但爱跟他开玩笑,说真抱歉,你那肠子被子弹打烂了,给你换了一截狗肠子。父亲一听火了:怎么搞的,随便糟蹋人!旁边的人都笑,说人的肠子长着呐,再给你剪一段也没问题,哈哈哈……

 

那颗子弹父亲一直留着,后来抄家给抄没了。

 

因为安达繁是外国人,可以吃特灶,顿顿有肉加大米白面,外加一间大屋子,没有炕,是床。安达繁让我父亲跟他住一起,特意加了张床,说这样可以直接照顾。

 

"安达繁那时也就30岁左右,晚上睡觉前还在学习,为了看书,他做了一个跟乐谱架似的木架,我半夜醒了,他还在看书。他能用毛笔写字,会英语、德语、拉丁语,说学医就得会德语和拉丁语。我还见他学俄语,他说中国现在跟俄国好,以后用得着。"

 

父亲回忆,有一天,安达繁对他说:我很佩服你,你的坚强感动了我。我们日本人讲武士道精神,你还真有点儿那种精神,都那样了也没吭一声,好样的。我没有弟弟,你就跟我的弟弟一样。"我说我最恨日本鬼子!他说那你恨我吗?我说你是个特殊人物。就这么着,他跟我成了朋友。"

 

伤好以后,父亲回部队,安达繁一直给他送到保定,当时火车没通,两人是骑马走的。到保定后,安达繁还去看了他哥哥安达仁医生。1945年,安达仁经中共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安排,与弟弟安达繁等来到晋察冀。

    

图片

东蒲疃冀中军区后方医院手术室旧址(2021年7月摄)

 

近日,我来到东蒲疃。村外是成片的玉米地和桃树林,村道上,村民开着拉货的电动三轮车往来忙碌,村里的房子多已翻新。幸遇一位叫王增的87岁老人,他记得冀中军区后方医院在村里驻过,并带我看了当年手术室的旧址,还有村边荒草中一些掩埋不治牺牲的战士的坟头……70多年过去了,如果不是特意去寻访,已经没有谁再留意当年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图片

东蒲疃一农家庭院(铅笔  2021年7月)

 

图片

东蒲疃一百年老屋(铅笔  2021年7月)

 

图片

冀中人家(木刻  80年代)

 

图片

冀中人家(铅笔  1979年)

 

最后一面 

 

有一件事父亲当时不知道,就是安达繁正和一个牙科女大夫谈恋爱,后来他们结了婚,那个女大夫他也认识。

 

没想到,解放初,安达繁被视为日侨让其回国,还要妻子和他离婚,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安达繁很痛苦,给我父亲写信,他接到信就从北京赶到保定与安达繁见了一面。

 

父亲记得是1953年4月的一天,"安达繁从天津发加急电报到北京,告诉我他在天津什么港口,要坐什么'丸'号轮船回日本……他可能觉得以后到中国的机会不会有了,希望我去送他,最后再见一面。唉!我那会儿正挨整,电报头天送到传达室,不知被谁压下了,第二天才给我。"

 

等我父亲匆匆赶到天津港时,船刚刚开走……

 

图片

1953年3月,安达繁(右一)约我父亲(中)到保定,父亲还叫了另一位老战友赵一久(左一),临别时合影留念。

 

图片父亲晚年,一天,拿起安达繁送给他的一张照片,戴上老花镜,看着照片背面安达繁的题字,喃喃道:"他叫我'丹弟'……"

  

图片

安达繁在送给我父亲的皮面笔记本上题字:纪念  学习学习再学习 安达繁

 

做梦也想不到遇见她 

 

27年后的1980年,安达繁的哥哥安达仁,随日本一个医学访华团来中国,他也是1953年回的日本。

 

一到北京,他就跟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卫生部长张杰打听我父亲,张部长便打电话来:"小罗,你快来我家一趟,以前给你做手术的安达繁的哥哥来了,想代他弟弟见见你。"

 

父亲马上赶到北京站东边勤俭胡同6号。"一见安达仁,他握着我的手,说弟弟家里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她,一张是你……安达仁告诉我,安达繁回国后建了一家综合医院,但他因苦闷常年酗酒,1973年去世,死时55岁。"

 

1983年,父亲与老战友史进前、陈亚夫等去太原开会,散会后他去五台山转了转,回来路经忻州,军分区安政委热情邀他到家做客,说让他老婆给做点儿可口的。

 

"这人生呀,真有意思,有时候就这么巧!那天一进他家门,他老婆就迎上来,我一下愣了:'哎呀,是你?!'我做梦也想不到在这儿遇见她!她也认出我,一下愣在那儿……一旁的安政委纳闷:你们认识?她忙说以前给我看过病,然后冲安政委说:'老安,既然你请客人来,那赶紧去买点儿菜和肉……'给安政委支走后,她就跟我边哭边讲,当年组织上说,中国人不能嫁给日本人,必须离婚,否则就开除党籍、军籍,没办法……后来她离开冀中,因为是山西人,七转八转到了忻州,在军分区医院当牙医,后来嫁给了安政委。"  

 

那天,父亲问她跟安达繁生的那个女儿在哪儿,她说在石家庄一个工厂。

 

父亲后来到石家庄办事专门去找过,没找到。

 

图片

父亲与安达繁的哥哥安达仁 摄于1980年夏

 

1910年,安达仁祖父携家人移居奉天(今沈阳)开垦牧场。1932年安达仁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并考取生理学家久能宁教授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40年安达仁在石家庄创办招收中国学生的医学专科学校。1945年,安达仁与满洲医科大学病理学家稗田宪太郎等访问了北平西部的八路军驻地,之后,与弟弟安达繁及家人携带全部医疗器械来到解放区,随后参加野战军手术队救治伤病员,还给徐向前、彭德怀等将领治疗过。1949年后安达仁担任过公安部队医院外科主任、第一军医大学外科主任等职,1953年回国后任东京大塚健生病院院长,1982年病逝,享年76岁。

 

图片

安达仁写给我父亲的信

 

她的眼角渗出一滴泪 

 

父亲去世前,时而想起安达繁,也念及她,说她要在,也该80岁了。

 

父亲走后,我去太原,找到仍健在的她。

 

她个子不高,戴副眼镜,说话柔声细语。当安政委从里屋扶着轮椅慢慢走出来时,她上前小心扶着老伴儿。

 

她对我说:"你爸爸那时候是个小伙子,特活泼,老爱笑。"

 

不知怎么就触到了那个话题。她说:"他(安达繁)和他哥哥从东北过来,他改学医。在东蒲疃后方医院时,我16岁,什么也不懂,他对我好……"停了一会儿,她又讲:"等一解放,上级要求我跟他分开,那时候女儿刚出生。唉……不分开不行呀,还让保密。"

 

我告诉她安达仁来中国访问时,曾想找他弟弟的孩子……

 

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她轻声跟我说她没有他的照片。

 

她送我出来时,站在院子里,我问了一句:"您后悔吗?"

 

"怎么不后悔!"她眼角渗出一滴泪。

 

回京后,我把照片寄给她。

 

几天后,她打来电话,说照片收到了。

 

图片

安达猛先生速写(钢笔、彩铅  2015年)

 

安达猛是安达仁次子,那年他来北京参加会议时,我们见了面。安达猛生在中国,曾在八一学校读书,1953年随父亲和叔叔一同回到日本,曾供职于东京成田机场。他对中国有感情,曾为许多中国留日学生做过身份保证人。安达猛告诉我,他叔叔在日本出生的女儿也是一名牙医。安达猛的哥哥安达勇毕业于国立新瀉大学医学系,曾参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建设,后担任日中医学协会常务理事、理事长,还参与实施由日本财团资助的"中国医学研究者奖学金制度",培养了2000多名中国医学人员……

 

(写于2021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