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政治避难
一般的政治避难,都选择要么意识形态敌对的,要么现实两国关系是敌对的。比如当时的东德跑西德的老百姓,其实大多还是经济问题,可理由都是政治避难。 公正地说,也有西德往东德跑的,不过两者比较人数悬殊,所以东德也不好意思说。这情况就如美国人也有跑苏联和朝鲜的,但加在一起的总人数只在个位数。所以也就不好意思比较了。 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东德往西德,或者说社会主义阵型往资本主义跑的人,真正出于政治原因跑的人真不多,极大多数是经济原因。就是觉得吃不饱,活不了才跑的。而于此相反,西方跑社会主义阵型的,倒基本上都是政治原因,都是出于信仰。也就是说,跑东德的西德人和跑苏联朝鲜的美国人,都是出于政治原因。 这些跑到社会主义阵型的西方人,确实是从骨子里否认资本主义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当然,以后的认知有改变,不等于他当时的决定不正确。 我们基本看不到,同一个阵型之间有政治避难的。除非同一个阵型之间有了严重的敌对,比如中苏交恶的时候,也有中国人以政治避难的理由跑苏联的。 就算这种现象也只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国家,采用的方法就是直接移民。当然例外也有,比如希特勒时期的德国,许多人要逃离,也都是以政治避难的名义。 同一个阵型,同样的意识形态,两国还处在蜜月期,一般是不会有人去政治避难的。因为这个结果完全可以预料,肯定不会被接受,甚至还会被直接遣返。 这样的两国关系下,谁还非要这样做,那一定觉得自己有特别的理由和关系。 五十年代,中朝关系是最亲密的时代。 这样的时期居然有朝鲜人跑中国要求政治避难,其后果自然是被拒绝,还被送了回去。 这个非要跑中国政治避难的人中文名叫"石瑛",是于光远心心念念的朋友。 于光远和她认识是在延安整风时期,当时被怀疑的人被送进特别班学习。于光远和她都成了特别班的学员。 特别班的人其政治倾向都受到怀疑,所以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谨慎。于光远也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她是朝鲜人,才知道她的中国名字叫石瑛。当时他们都在27-8岁的年龄。 于光远和她的关系源于一件毛衣。 谁都知道,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于光远把破衣服里的羊毛掏出来,自己想办法纺成了线。石瑛看到后说,可以帮他织成毛衣。 在石瑛的帮助下,于光远穿上了延安难得的毛衣。这件毛衣,于光远非常珍惜,对石瑛也就有了挂念。不过,特别班后来也没审出什么特务,就解散了。解散以后大家各分东西,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去向。 最后知道石瑛避难失败的,是五十年代时于光远在吉林问到以前延安时一起在特别班的S。 S告诉他,石瑛试图政治避难而失败的过程。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内部也开始了政治整肃,原来的延安干部,大多成了整肃的对象。 石瑛在朝鲜所处的政治环境变得很恶劣,而经历过中国政治斗争的石瑛应该是明白它的残酷性,所以她想到了中国。 石瑛为什么要选择到中国政治避难,而不去南朝鲜(韩国)政治避难,现在没有她的自述能够提供依据。 但按照她曾在延安参加革命的经历看,我们能有的合理推测是,她是相信社会主义思想的。所以她就算感觉遇到不公,也不是向敌对阵型跑,毕竟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跑中国至少没有违背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她在中国有朋友、有同志,此时不少已身居高位,或许她认为跑中国能得到帮助。 只是她忽略了在国与国的关系层面,个人关系就变得不是最重要了。国家利益是无法为个人目的所左右,石瑛的这次避难在中朝友好的前提下注定是失败的。石瑛被遣返回朝鲜后,于光远写道:"可是我国考虑到两国党的关系,不敢收留,把她又送回去了。以后听说她很快就不在人世了"。 尽管没有人能脱离政治,但作为个体生命,还是有着超越政治的个人情感。于光远一直惦记着这个人的命运,一直保存着这件毛衣,体现出了个人情感超越了政治立场。 意识形态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对立,但在同一个意识形态内,相互之间的你死我活,这确实是以前少有的。 于光远一直想把这件毛衣捐出去,我的感觉就算有博物馆接收,这段解说词都不好写。 来源:行走中的生命 |
- 《纽约时报》丨托马斯·弗里德曼:此前从未有美国..
- 《纽约时报》观点|美国的耻辱日
- 马斯克的“终极目标”浮出水面:机器取代公务员,..
-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访谈:为什么我们要开源?..
- 埃隆·马斯克在政府关门危机逼近之际展现其政治影..
- 真的吃不起5毛一片的阿司匹林吗?..
- 韩江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光与线
- 福山致马斯克公开信
- 观点:特朗普选择马特·盖茨担任司法部长,没什么..
- OpenAI员工爆料:新模型“没有那么大飞跃”..
- 新晋美国副总统万斯演讲:美国文明的危机..
- 《访谈》|南希·佩洛西坚持认为此次选举并非对民..
- 牛津教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陪跑、韭菜、..
- 观点:这就是特朗普获胜的原因
- 美国做出了一个危险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