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532】疫情后不会有报复性消费
dasheng @ 2022年05月24日 浮世汇
【1】兔撕鸡大老爷 疫情后不会有报复性消费。 我不幸经历过武汉(湖北)、上海(江浙沪)两波特大疫情,前者在疫情之后,商业步行街肉眼可见的凋零。 两个因素:居民和中小微企业的负债崩溃。 以上海为例,2/5为外地户籍 居民封了55-85天, 单人房租区间在3000-5000/月, 菜价是平常两倍,30-50元/天,含肉翻倍 工资是平常的0%-70%,公务员50%-全薪奖金打折 假设上海居民平均2.5个月解封 2.5月*4000元=10000元房租 75天*40元=3000元菜钱(顿顿有肉翻倍) 2.5月水电+杂项开销1000元 人均支出1.4万元以上 (其实支出2-3万很常见,仅计算最节省水平) 许多年轻人收入在6000-12000元,折8000元/月 8000元*50%*2.5月=10000元总收入 这些年轻人净亏损4000元左右,往往还有消费贷。收入高的壮年人更惨,可能还背负着房贷。刚到上海找工作的人特惨,平白无故损失1.4万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讲是需要一年回血的。 这种情况,大家如何报复性消费? 被年轻人称为资本家的老板们是最最最惨的。 中小微企业一般账上只有两个月的钱,能趴更多钱的都是富二代和暴利行业,关键此时她们可节流,却无法开源。 商业合作是人情世故,也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谈大单合作都是要面聊的,方便确信这个人是不是长袖善舞,有没有商业逻辑,诚信、财力、人资的表象又如何。 总之想看供应方口述的实力是否值得青睐。 当前这个防疫策略,所有人都躺在家里了,上海当地的老板们也没有钱,企业主只能想办法去外地洽谈合作,当年武汉人就是这么四处奔波的,解封第一时刻疯狂出差,寻找新的稳定的商单。 没钱的和有钱的,同样痛苦。 20%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两个月工资,10%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三个月工资,包括借钱发薪和折价发薪,所以封城策略一般以三个月为限。 我前女友在上海有六套房子,这次卖掉了一套来解决生意亏损问题,这届承担境外输入职能的省城市民哪一个不难? 深圳损失40+%,上海损失60+% 所以报复性消费根本不会出现,甚至消费意识还会出现降级或者改观,国潮顶替国外奢侈品服饰,就是疫情引发改变的表象之一。 还有一件微妙的事情很值得研究。 当年武汉疫情发生后,没有发生报复性消费,大批人离开了武汉,随后2021年净流入武汉120万人,让人啧啧称奇。 实际上是湖北省受武汉影响,中小微企业崩溃了一波,很多人跑到了省城工作/重整山河,紧接着各地接连发生疫情,很多外地人选择到有防疫经验的武汉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净流入人口,抬升了武汉的GDP总值。 但这些人也没能刺激武汉各大步行街的回暖。 原因是很多青年居民/中小微企业主存在负债,花了一年多时间消解封城影响。再就是行为习惯悄然改变,两个月的断离舍与经济紧张,迫使很多人反省了自己的交友逻辑,给无关紧要者降低了评级,社交活动更加追逐自我需求。 疫情重构了市场信心,与消费惯性。 然而上海与武汉有一点巨大不同,上海一直是境外输入的承责省份,假如防疫等级严峻化,常态化,上海等承责省城的防疫数据不可能像武汉那样,在疫情熄灭之后显得极其平静。 各大品牌、制造商很可能会有外移的想法,这太耽误工作效益了,至少要多点建分仓。除非上海、深圳等国际航线省城,把航空港的防疫配套设施再度升级,扩大规模,确立细节,或者专门为疫情建立隔离用的卫星城市/专用航站楼/隔离酒店生活群落。 建设/加固境外输入与沿海省城之间的"跳板",显得极其重要。 总之,报复性消费不会来临。 吃上一顿好饭,只不过是缅怀曾经富裕过的生活。
【2】皇城根下刀笔吏 最近我发现,在网上抱怨疫情防控政策的声音,似乎开始变多。由于我之前表达过观点,说总体支持动态清零政策,导致有留言表示,说可能只有我在相信岁月静好,山河无恙。 我认真想了一下,觉得现在之所以抱怨的声音开始变多,一方面可能跟目前的严格防控政策,确实影响到了部分群体的工作生活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跟人们的预期崩溃有关。 以前,大家之所以普遍愿意配合执行严格的防疫政策,是因为在多数时候,这种配合可以带来很鲜明的预期判断。 比如,假设政府部门要求大家在家静默一个月,多数人可能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期判断,即认为在家静默隔离一个月后,疫情就会结束。 可是现在,这种预期变得越来越模糊。 比如,假设北京政府现在要求全体北京居民,在家静默一个月,你能非常鲜明的预判,一个月后北京的疫情就一定会彻底结束吗? 不一定。 因为北京不是孤岛。只要北京在一个月后,没有从物理层面跟其他地方完全隔绝,则奥密克戎还可能从其他省份传入进来。甚至,由于这个病毒可以附着在物体上,通过物品传播,没准还可能通过非人员流动方式,传入北京。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的心态可能会发生变化。 相当于说,你在花费巨大的时间、经济成本后,却可能做了一件无用功。 所以,要想做到绝对清零,光北京静默可能不一定有用,而是可能需要整个中国大陆静默,并且完全切断或者严厉隔绝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流动。 但是,这在目前的情况下,完全不现实。 奥密克戎的重要特点是,毒性有所下降,但是传播性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境内直到现在,都没能完全切断奥密克戎的传播。 由于整个中国大陆内部的人员、物流等流通,非常频繁,而病毒一直处在零星潜伏和传播的状态,这让某些局部区域的静默措施,其效果并不会变成100%理想。 当人们的预期崩了之后,且现实让人们看到,在某些局部区域的静默措施,并不会起到100%的完美效果时,有时甚至静默后还会有反复,则人们的配合意愿度可能会呈现下降。 另外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即疫情发展至今,我们有很多关于疫情走向和数据的分析,但是却很少有人表达过对检测数据的较多质疑。 吴尊友在大前天,发表了一篇较长的博文,详细阐述为什么从管控人员和社会层面,反复查出感染者。 我仔细看了他那篇博文,对他的逻辑分析不表示怀疑,但是发现一个问题,即所有这一切的阐述,都基于一个前提,即目前的核酸检测结果数据,为100%真实且准确。 但事实真相是否真的如此? 我这么说,不是怀疑数据有假,也没有证据证明数据存在问题,只是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疫情发展至今,已经有好几家核酸检测机构,被公开曝出存在问题。 远的不提,就说最近的。在前几天,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被曝出,"原始检测数据少于样本数量"。我看到后续报道,说这个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好像已经被刑事拘留。 疫情发展到现在,普通老百姓在遭受巨大苦难的同时,却衍生出了一个无比巨大的行业,即核酸检测行业。 光北京这一波疫情以来,全市核酸检测已经做了大约十五六轮。 北京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我以2000万作为基数,乘以15轮,乘以单次28元,再除以10人一管混同检测的基数10,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金额: 那就是8.4亿。 我相信这个数据,已经相当保守。因为北京的实际常住人口大约是2188万,比2000万多。同时,有些人不一定只在社区做了10人一管的混同检测,还有可能在社会检测点做的单人检测。 所以,真实的数据,只可能比这个高,不太可能比这个低。 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哪个行业,可以在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里,吸金8.4亿甚至更多的。 如果这种常态化的检测持续下去的话,按照单月15亿作为营收流水计算,则一年的流水将达到180亿。 从利益角度出发,大家认为,这个行业的利益团体,是会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还是希望疫情一直持续下去? 有朋友看到这儿,可能会想,全市统一安排的核酸检测,不是免费的吗? 大家要知道,市场经济下没有纯粹免费的午餐。所谓免费,只是意味着这笔钱不直接从你的口袋掏,而不代表不掏。如果完全没人掏钱的话,则这些检测机构的成本,谁来承担呢? 每个人都要挣钱、养家、吃饭。如果你让别人做雷锋,完全无私奉献,则不会有人干这事,到时候连一个检测点都不会存在。 所以,如果你没掏这笔钱,则意味着政府或医保掏了这笔钱。 当然,所谓政府的财政资金或者医保资金,本质上也是你我他的钱。 我不是讲阴谋论,也不是说有证据证明检测数据有假,只是有时站在一个"作恶者"的角度会想,如果我要让疫情反复持续的话,会怎么做。 我觉得这种"原始检测数据少于样本数量"的做法,显然太笨了。 我觉得通过巧妙的技术误差,来实现这种结果,可能会显得更加聪明。 按照目前报道,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大约可以传播9个人。 所以,只要每次误判大约2-3个人,便可以让疫情在某个局部地区,反复出现。 比如,明明某个检测样本显示阳性,但是误判为阴性,则这个患者可能会将奥密克戎传播给9个人。如果每次误判2-3个人的话,则当地的感染人数可能会一直维持在几十个左右上下。 既不算很严重,搞到全域封城,给自己的误判带来上升风险,也不算不严重,可以让检测持续下去。 而如果检测样本是2000万的话,则如果其中2-3个出现检测失误,失误率为0.00001%-0.000015%。 我不太确定,这个失误率是否正常。 当然,再次声明一下,我不是故意讲阴谋论,也不是说有证据证明存在这种情况,只是纯粹从"作恶者"角度做一些假设。 有朋友可能会想,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话,政府难道不监管吗? 我相信北京在面对此次疫情时,监管力度一定很大。一是因为有上海作为前车之鉴,北京政府的压力必定很大;二是因为北京是首都,除了北京政府在这儿之外,还有中央政府在这儿。 如果北京政府因为疫情防控不力,导致不得不采取全域静默措施,则会把中央政府公务系统人员,也会封禁在内。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政府必定对疫情期间的任何违法或不当行为,采取最为严厉的零容忍措施。 但即便如此,居然仍有检测机构出现"原始检测数据少于样本数量"的低级问题。 我对核酸检测行业,怀有十分的敬意,也不想做恶意的揣测,但是有句话叫做,当你看见一只蟑螂出没时,可能意味着有成千上万只蟑螂在埋伏。 这究竟是全部的发现,还是冰山的一角,值得监管机构深查和探究。 除此以外,误差还可能来源于检测人员的手法。 我本人至今也做过很多次核酸检测,但有一次让我印象有点深刻,因为那次的那个检测人员,棉签压根儿没有捅到我的嗓子眼。社会检测点的检测人员,只是拿棉签在我的嘴里随便划了几下,就做完了。 所以,样本的误差和检验的误差,究竟能让检测的精准率可以达到多少,是我这个门外汉一直没搞明白的事情。 如果核酸检测的准确率,达不到100%,则如何解决误差问题,可能也是我们需要大力思考的问题。 因为疫情防控几乎是一件100%的事情,无法容忍极小极小的误差。按北京目前每日新增50人左右作为参考依据,并以2000万人口作为基数,相当于每日新增率为总人口的0.00025%左右。 如果核酸检测误差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则岂不意味着我们被这个误差,给带到了沟里,可能一直出不来。 北京政府现在为了每日约0.00025%的疫情新增率,搞到几乎要求全市居家办公。但如果核酸检测的误差率,远远高于这个新增率,我们岂不活在了悖论中。 当然,我讲这么多,不是说一定存在误差或者不存在误差。我是门外汉,对这个问题不是完全了解,只是从这个角度做了一些思考,并且希望能够引起一定重视,或者有人能够给我答案。 今天就先聊到这儿,关于这个话题,以后有时间再聊,谢谢大家的阅读。
【3】阑夕 「爱、死亡&机器人」第三季观后 我能理解为什么这一季风评逆转,除了肉眼可见的制作成本上升,一切都回归到了最能刺激肾上腺素的黄暴题材,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数字动画这种艺术表现的扩张力。 尤其是,在被上一季的大失所望垫了一手之后,任何微小的拨乱反正都能带来超出预期的同比增长,乃至报复性的厚此薄彼。 我也不赞同把第一季过度神话,认为那才是不可超越的山巅,形式的开山立派是自带滤镜的,就像在乱糟糟的小旅馆里破处的夜晚,永远胜过快五夜万带走的嫩模,哪怕磕了伟哥。 总的来说,2022年的「爱、死亡&机器人」,让我想起英国导演埃德加·莱特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在这一系列电影里,生命总是有如草芥般的轻贱,从来看不到庄严肃穆或是壮烈感动,似乎只为制造浓稠难化的血浆,再淋到糖分超标的冰淇淋甜筒上。 连昆汀都说「僵尸肖恩」是他最爱的英国电影,没有之一。能和这位志趣相投的,必然是实打实的恶趣味。 如果说爱代表着情感、死亡预示着命运、机器人象征着想象,那么这一季的内容倒是如同平底锅上的煎蛋一样均匀,只不过,情感易腐朽,想象会生锈,只有命运始终如常。 甚至可以感受到Netflix的用力程度——无论是为了这个系列的IP资产,还是摇摇欲坠的业绩增长——当这种紧绷感传输到了导演端,就变形为一种对于宏大和深厚的过度追求。 这固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在片长严厉受限的制约下,把背景的叙事置于情节前面,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噪点,为了保全完整性,导致细节丢失严重,愈是跋涉深入,愈是戛然而止。 题材适合而体裁不适合,大概是这一季动画剧集的最大缺憾。 最后,还是依照惯例,我会列出「爱、死亡&机器人」第三季的分集评分: 三个机器人-退场策略 ★★★☆ 作为第一季同名剧的续作,延续了猫才是万物之主的设定,讽刺性更胜一筹,尤其最后那句「你以为能看到谁?伊隆·马斯克吗?」更是应景。考虑到第一季在2019年播出时,新冠肺炎尚无踪影,想象一个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还只是Discover频道才能看到的策划,那时谁也想不到,地球真的会朝着万人空巷的方向短暂迈出一小步,倒是毒舌机器人的嘲笑恐怕不被允许。人类一思考,自己都发笑。 差劲旅行 ★★★★ 属于大卫·芬奇的暴力美学,这是一个大航海时代的套皮故事,用外星海洋的科幻设定模拟了奇幻文学的内核,然后相当畅快的发泄出了我们在「搏击俱乐部」或是「龙纹身的女孩」里屡次感受到的大卫·芬奇对于以暴易暴的迷恋。一个屠戮了全船恶棍的恶棍,竟然拥有最为古典的正义和勇气,这种反差本身,就撑足了戏剧性,而海上法权的争夺博弈,和成王败寇的道德审判相互映衬,只是在那尽头不见光亮,唯有深不见底的黑暗。 机器的脉动 ★★★★☆ 这集短片假借宇宙探索的硬核主题,其实私藏了一个归附于失败主义的精神意念,你本来以为会如「火星救援」般振奋人心,却猝不及防的跌进了「死亡诗社」的仲夏夜里,罗宾·威廉姆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身为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都很崇高,但是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女宇航员产生幻觉并接受到的诗文里,有几句来自幻想流派诗人柯勒律治的,他常会过量服用镇痛剂,由此激发灵感,并将梦中故事书写成诗。这里当然需要贴上安全补丁,嗑药有害身体,要有选择性的辩证性的理解西方当代致幻文化。 迷你亡灵之夜 ★★★☆ cult属性很强的片子,丧尸既没有产自野心科学家的实验室,也并非被不明地外生物咬了,而是源于对一片墓地的生殖亵渎,由闪电劈下制造了天灾军团,这实在太⋯⋯恶趣味了,不过我喜欢,还能更扭曲一点吗?最后人类自毁地球爆炸,犹如在银河系深处崩出了一个屁,嘲弄得毫不留情,也是到位。 杀戮小队开杀 ★★★ 在数字特效引擎格外发达的时代,复古的美术语言或许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和像素游戏的品类经久不衰相似——但这掩盖不了贫瘠乏味的故事表达,在经历了太多重口味洗礼之后,现代观众已经很难被一头机械改造熊提起兴趣了,九十年代的艺术风格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创作思维也停留在九十年代,充满了过时干瘪的幽默。 虫群 ★★ 我能预想到很多人会对这一集产生不明觉厉的敬畏感,但是就像我最开始说的,把一个大块头壮汉塞进童装里的做法,既辜负了那份来之不易的体格,也得罪了童装店的老板。「虫群」的原著其实相当复杂,有着作者自己代入宇宙尺度去理解文明繁衍的一套逻辑,但在影片里,这套逻辑被浓缩到了极为狭窄的虫族敬畏论里,就像是缝合了「星船伞兵」和「阿凡达」,本质上是对虫子的生殖机制的恐惧,智慧之路越走越窄,无限耗材才是王道,投降主义的程度到了黑哥儿吃虫子拉出来的大便还好赞叹美味,呸。 梅森的老鼠 ★★★ 中规中矩的轻喜剧,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但也不算难看,革命阶级和富农阶级的和解,最后断掉了大资本家的军火商机,这更像是一碗掺足了蜂蜜的鸡汤。或者更脑洞一点的理解,和作为「四害之首」的老鼠握手言和,代表了西方无可救药的躺平思潮,他们没有动态清零的决心和力量,只能承受鼠疫带来的损失,还要借用动画这种形式为自己的软弱无能辩解,真是可怜。 隧道墓穴 ★★★★ 特种部队和上古邪神的偶然相遇,视觉效果非常惊人,不过都说过程有些「盗墓笔记」的味道,也确实如此。可能是易于记忆,克苏鲁文化在互联网上通常以章鱼触手和海洋怪兽的形象示人,但在广义的克苏鲁神话里,它们和水无关,而是「天外异质」的存在,而一个旧日支配者,竟然被囚禁在中东沙漠的洞穴里,这本身就会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就像我们至今仍未知道张起灵见到的所谓「终极」究竟为何,随着女特种兵自割双耳双目摆脱控制逃了出来,那尊邪神的来龙去脉,也尽被黄沙掩埋。 吉巴罗 ★★★★★ 当之无愧的罕世之作,给它打出五星,是因为五星就是最高的分数,而不是它只值五星。缀满黄金的柔媚人体,陷入癫狂的赴死舞蹈,波涛汹涌的血水湖泊,错付的好奇和贪婪的辜负,连带着故意抽帧的摄影风格,把一个敬鬼而不尊神的古典传说修复如初。我太过喜欢骑士们单膝跪下接受主教祈福的那一幕,随后美到让人头皮发麻的水妖不期而至,把整个骑士团喂给了同样沟壑难填的湖底,聋骑士也终究没能延续好运,他是一个被误解的幸存者,却在本质上和那些甲胄沉重的同伴没有分别,看似爱情的萌芽还是变得肮脏污黑,葬送了每一个心怀不轨的异乡人。这一集的导演是西班牙人,他在第一季就和我们见过面了,很显然的,他拜服在觉醒主义麾下,耻于祖上的殖民历史,并为阿兹特克帝国设计了一个帕耳忒诺珀式的神祇——阿兹特克帝国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就建造在墨西哥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内流湖湖心——在大书特书「吉巴罗」这部片子的文章和视频里,你将不断看到这些隐喻和解读,并感觉生僻的知识点又增加了,接着在一个星期后彻底忘掉。
【4】瓜农与花农 在一条分享瞬息全宇宙全集的微博下面看到的对话,堪称互联网友好交流模板
【5】鸟正 我不建议"给生育的妈妈发钱",而建议这笔钱花在"社会化育儿"、"照顾残障儿童"等等方面。想要激励和支持女人生育,可以鼓励、可以保障,但不可以"花钱买女人生育"。女人的生育一旦与"金钱变现"直接挂钩,在女人本就失权的情况下,如果女人生一个娃就能赚几千几万,你猜,会发生什么?这个女人会变成什么? 我也不建议"放月经假",而建议"补贴月经用品、普惠痛经治疗"等等。给女性放假的行为会大大削弱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竞争力。女性需要的不是"放假"、不是"解决月经",而是"解决月经贫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此外,我反对"道德性的条款、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写入法律文件,比如妇女应该尊重家庭美德,鼓励男性做家务,开展婚前婚姻教育以提高婚姻质量。我很理解,有人这样写,出发点是好的,肯定是为了女性利益着想。但没有约束力、违反也没有具体惩罚措施的"道德愿望""美好心愿"写入"法律文件",是不是让"法律文件"变味了,变身成了"道德手册"?甚至可以被利用。比如如果判断一个女性没有尊重家庭美德,那么她是不是就能受到法律惩罚? 最后,请女人不要把另一个女人当做自己的雌竞对象,不能出于寻求自身生育的绝对优势和安全,而损害她人生育权。居然有人以"不婚生育的女人不道德"为理由拒绝把"女性不婚生育权"写入法律条款。如果喜欢道德,可以去建议国家出一版"女德手册",按照这套"女德手册"治理女性,保障每个女性的绝对安全,绝对不被另一个女性侵犯。 对了,绝对安全的地方,是牢笼。
【6】@画画的安争鸣:其实很多人口中所谓的"西方意识形态"就是再寻常不过的普适价值观而已。总不能为了和"西方"划清界限人都不做了吧。
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这种话术推导出的结论便是中国人不配谈权利讲自由行民主,可谓殖民时代最恶毒的种族理论的21世纪翻版。一些国内学者食去殖民化之牙慧,批判西方早期的东方观在各领域的标准何其独断,我尚未见有人像重估朝贡体系、中华法系那样重新定义政治制度和人权的评判标准,看来还是不够自信
【7】江丄孤舟 照片拍摄于1942年,河南大饥荒,一位40岁的女人,奔波在逃荒的途中,由于过度的饥饿,体力不支,晕倒在了地上,她的嘴里还含着一把青草。
【8】唐史主任司马迁 股票今天不聊了,聊一下组建业委会和改聘物业公司,这个估计疫后大家用得上。我这个经验,是好几年前的了,可能不一定契合现在的情况,仅供参考。 大多数业委会成立,都是为了把豺狼虎豹或者零作为的物业公司赶走。这种诉求,在疫情结束后会更强。 要成立业委会,首先要在小区内找到有战斗力的业主,这个非常重要。有几种人是合适的,一种是大业主,有好几套房的。律师也很好,打官司是这个过程少不了的。此外需要很多执行力强,爬楼要签名没怨言,时间还多的业主。如果小区里有离退休老干部愿意发挥余热的,那这个也好,关键时刻他们可以带人坐到一个办公室里跟对方耗。小区里有军人尤其是转业军官的,一定要联系上,有大用。 当然,大多数社区可能没这个条件,我只是说有这种的,一定要争取到。 第一轮统战的关键是:更专业的物业公司,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且对房价也好。 还有一种统战点是,去查公维的使用状况。如果你确定现在的物业,是偷鸡摸狗的,那么你去查公维,一查一个准,保证公维使用数据出来时,所有业主都会炸,电梯一年能偷几十万。 完成组织班底建设和统战后,在住建以及社区的指导下成立筹备组。那么接下来就到起草规章以及公示环节了。这个过程,不要搞发明,直接找几个成熟社区的模板比较一下,修修改改就好了,有律师的话,这个活他来。没有律师,懂公文写作的公务员也行。千万不要自己瞎干,后面会被各种自己挖的坑绊倒了。 公示之后,就是要签名了,这个难。难在很多人压根不关心,所以说前面统战要做好。人不关心,觉得你搞这个,也是黑乌鸦想捞钱啥的,各种难听的都有,且物业一准在这个时候搞破坏,搅混水。 这个时候要有大业主,就小区第一土豪,有的话他来,别问土豪有啥用,人钱多是有原因的,出招保准零。他砸钱且不当选业委会委员,核心诉求只有一个,房价要被维护到。如果没有大业主发力,那么靠爬楼。一个人爬自己所在的楼栋,是不能再少的配置了。且后续还要爬楼敲门好几次。最难搞定的是隐形业主,空置房的尤其难。你都找不到人。找不到这些人,凑到三分之二就难。 反正这过程就是不断要签名,等业主大会、业委会选举等等都跑完备案完成了,这时候大戏才刚刚开始。 到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哇靠,这事可能真的搞起来了,要换物业了。这时候水就更浑了。有些人会被老物业攻关,搅混水。有些人可能想聘请个质量更好的物业,涨点钱无所谓。有些人听到涨物业费,就开始骂街。有些人开始质疑你业委会的人是为私利,质疑你前面的章程有问题,投票签名有问题。诸如此类,你看了就炸毛。 但你得忍着,把大致物业费的区间定下来,定下来才好选聘物业公司。 其实才成立业主大会,业委会还没挂牌,各种物业公司的说客就来了,有些是某些人的家属,有些是其他裙带。你想为自己的社区负责,那么就必须选一个能盖住这些个关系户的。我个人的经验是,选大牌上市公司旗下的。实在不行,可以买一百股去骂董秘对不对。再不行,混进股东大会现场骂董事长。对骂谁怕谁,反正公司更怕丢脸,越大的公司,越不愿意丢脸。 千万别选小公司,质量不行,就是你搞业委会动机有问题,是为了从中获利。 公司选完了,是交接。大戏来了,太要命了。 不要等交接了再来交接,要提前搞清楚,自己小区的弱电井在哪,配电室在哪,泵房在哪,中控在哪。要发动群众,尤其是年轻的,男的,提前部署,保证交接当日每扇门都有4个男壮年看守。各种图纸一定要提前搞到,住建那都有,你业委会是可以要一份的。 还要有总后备。一栋楼十人的机动后备,以防被换的物业公司调其他小区的保安来阻挠。看官这会儿明白退役军人转业军官的用处了吧,一个顶十个。 交接要选在星期六一早开始,这样小区里人最多,能有最多业主下来应援。且一天搞不完,可以搞两天。这两天街道社区是不上班的,他们不上班最好,来了也是和稀泥。 交接之前提前报警,提前去派出所和所长副所长沟通清楚,把图纸标注出来,标注出可能会出事的地方,他们也会派辅警去和业主一起站岗。一般派出所听到这事,都头疼,因为在这之前,可能业委会就报警无数次了,所以即使头疼,派出所也希望交接成功一劳永逸。 最后就看前来交接的物业公司是否足够强大和专业了,有附属安保业务的公司,往往入驻会顺利很多。 至于新物业入驻后,千万不要惯他们毛病,有问题当场要求整改。你不摁住他,会惯出毛病。 开盘了,以后再码。
汇 贤 居 2上海
看着举着金星红旗站在拖拉机上狂欢的那群年轻人,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太像20年前的中国了。甚至20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个五里河狂欢的夜晚,那是中国男足第一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夜晚。街上全是疯狂庆祝的中国人,甚至还有脱光衣服裸奔的,就像一首古老童谣中唱到的那样,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那一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80后开始登上他们20岁的人生舞台,鲜衣怒马。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推荐内容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浮世汇892】“美国罕见致命病毒”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