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11】上帝造物过程的讽刺之处在于,选择放手才是获胜的唯一途径

dasheng @ 2022年10月07日 浮世汇

【1】何牧歌耶 

香港即将开始"0+0",入境不再隔离,只需前5天做核酸,距离全部取消防疫措施一步之遥。
港大医学院生化系教授金冬雁表示:新冠其实被妖魔化了,有些所谓的专家一直说病毒有多么的可怕,但那是快三年前的情况。今非昔比,目前病毒已经很弱,香港绝对有再放宽的空间。
特首准备派发50万张机票到各个国家,促进旅游。而已经萎靡多时的香港航空公司也开始做好准备,国泰航空拟招4000名新员工,应对接下来即将爆发式增长的游客潮。
接下来几个月连红馆的档期都排满了,10多个歌手要举办演唱会,跨年档期由陈奕迅独家夺得,预计他要连开20场以上。
与此同时,香港的电影行业也爆发式增长,最近一个月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就近60部电影,接二连三的破票房记录,观影人次屡创新高,《壮志凌云2:独行侠》票房破亿,成为年度冠军,今年的观影人数成为近三年来最多的一次。
祝福香港吧,希望越来越好,尽快恢复元气。



【2】冷月如霜 

追了下昨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Carolyn R. Bertozzi的八卦,也很带感。
1. Bertozzi算是学术世家,父亲是MIT物理学教授,老爷子今年91岁高龄。Bertozzi大半夜被瑞典电话吵醒后,第一通电话就是打给她父亲,然后再打给几个其他亲密的家人。
1.5 大晚上被好消息吵醒后反正也睡不着觉,这家人倒是提前把年底去斯德哥尔摩拿奖的机票给定了……
2. 虽然家里都是搞科学的,Bertozzi被哈佛录取后,想读的专业是音乐……父母当然表示反对,然后拿家里一个表兄弟姐妹的例子来说事,说必须到银行里工作才能还得起房租。Bertozzi认怂,决定当医学预科生。
3. 但她没忘记自己的音乐爱好,在哈佛参加了一个重金属乐队,乐队名叫"厌倦教育",她在里头做键盘手与和声。有意思的是,乐队的吉他手从哈佛毕业后跑到洛杉矶去发展,现在是个著名的摇滚明星。Bertozzi在一次采访里说要是自己也走这条路,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现在她也就只会弹弹儿歌了。
4. Bertozzi在18岁那年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和别人不大一样,然后公开出柜,宣布自己的女同身份。在那个恐同的年代,这么做需要很大的勇气。她也没强大到能漠视周围人的眼光,读博士的时候跑到了加州伯克利。作为白左中心,伯克利对同性恋要宽容得多。
5. 在伯克利读博士到第三年,她的博导得了结肠癌,没法继续做科研了……放到现在,她估计得换一个课题组,重新开展博士项目。但那个时候的伯克利就像是美国西部,有点无法无天的意思,居然让她和几个学生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自己把博士课题给做完。于是他们要一边做实验,一边管理实验室,还要一边投论文,甚至和杂志编辑吵架说审稿人的建议不合理。乐观点看,这也算是提前过上了PI的生活。
5.5. 她博导也是个神人,得了结肠癌后不满足于被动治疗,索性自己去学了个医学学位,研究怎么杀死癌细胞。有机化学背景的他后来做到了斯坦福大学放射学的助理教授,最终在和癌症搏斗14年后离开人世,享年47岁。
6. 有个访谈里讲Bertozzi开发出生物正交化学,还要得益于她博后的一次吐槽。博后抱怨说要搞清楚生物体里的糖分子可太难了。当时蛋白质和核酸都有成像技术,唯独糖分子没有。为了给糖分子加上荧光标签,他们捣鼓了好多年,终于取得了成功,顺便开辟了生物正交化学这个全新的领域。
7. Bertozzi早在30出头就拿到了马克阿瑟天才奖,当年她和另外两名女性得主一起接受采访,她们的伴侣也都到场了。结果后面的访谈里,提到了另外两名得主的丈夫们,却没有提到她的妻子。Bertozzi后来说可以理解,20年前还是太保守了。
8. 她原来在伯克利任教,也算是回到读博士的地方,知根知底。后来斯坦福把她挖了过去。她说那边一个新的研究所在搞跨界,把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啥的都整合在一起,感觉还是挺有意思。今年接受诺奖采访时她也说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有不少得了无药可治的病,作为科学家,还是想做点什么贡献。
9. 有整理说她来到斯坦福后,创立了不下5家新公司。可以说是科学转化的典范了。
10. 诺奖访谈的最后几分钟,Bertozzi家的门铃响了,是斯坦福大学新闻的工作人员大半夜上门采访,可以听到一些有趣的对话,说什么那么晚过来辛苦了,冰箱里有苏打水,你们随便喝。然后再回到电话这边问诺奖委员会,我是不是忘了回答你们啥问题?诺奖委员会这边也很识趣地说没有了不打扰了,好好享受这最后的平静吧。等到官宣后,你的人生将变得不一样了。



【3】祁律看法 

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与另两位化学家分享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上一次是在2001年。
我对他大脑门的兴趣大于对他的奖项的兴趣,从大脑门里溢出的思维,更是让人着迷。
"上帝造物过程(进化)的讽刺之处在于,选择放手(不进行控制和干预)才是获胜的唯一途径。"
这话听起来说的是自然界,实际上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人的思考能力似乎更是如此。昨天我和朋友聊天,给他们说,我感觉成长的过程似乎是不断打破固有观念的过程,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禁锢,而这些禁锢大都是以意义的名义赋予,这些意义实则没有意义。
"思维的非线性(跳跃性思维)可能是我最明显的,困惑的,甚至是烦恼的特点。我喜欢关于非线性思维的定义:人类思考的时候会同时向多个方向拓展,而不只是一个"逻辑"的方向。同时,我需要兴奋,刺激,甚至让人感到惊恐的事情,灵感和不寻常——这些元素让我感到自己的存在。"
过于注重逻辑,过于尊重已在的观念,有意无意地强化既有观念的权威,可能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习惯,尤其是已掌握话语权者更是如此。
活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时间是没有自我的,那些让我感受到存在的元素,往往被无意忽略,有意遏制,以自我放弃的方式,放弃悲欢。
这样的话如果是佩索阿说出来的,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如今却从一个化学家嘴里说出来,实在有趣。
—————-两句有趣的话



【4】肥啾电影 

经历《夺冠》的删/减改名、至今上映遥遥无期的《李娜》之后。陈可辛成立了泛亚洲电影制作公司Changin' Pictures, 这是一家制作公司,不是替某家平台制作的Studio,是创作了再出售而且不会卖断,版权始终由自己掌握。该公司已经从亚洲渠道筹集了大量资金,旨在开发和制作原创内容,专攻亚洲的流媒体市场,"我们希望为国际制作合作伙伴和流媒体平台提供泛亚洲最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陈可辛十分看好流媒体,特别是迷你剧,他认为如今的流媒体形式,可容许更大胆更偏锋的创作。Variety独家报道,泛亚洲电影公司将在釜山电影节公布五部剧集,并预计在头四年交付。首部作品来自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泰国和日本,随后该公司还将扩大其网络至印尼,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提到的头两个项目,都是韩国制作的,第一个叫《ONE: High School Heroes》,是一部校园动作剧,讲述的是一个老是被找茬的高中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欺凌弱小的英雄。
第二个叫《2班李喜舒》是浪漫BL剧,由两位韩国流行偶像扮演的高中男孩之间苦乐参半的爱情故事。
甄子丹将会出演并作为制片人、武术指导参与功夫奇幻剧集《败北之人,隐藏大师》(Outright Loser, Hidden Master),讲述一个亚裔美国人发现香港的武术家通过将他们的记忆、武术技巧和技巧印刻到陌生人的身上,隐秘地延续他们的血统的故事。甄子丹将担任制作人和动作指导。
章子怡出演的悬疑惊悚片叫《酱园弄杀/夫案》(The Murderer),这是陈可辛搁置多年的项目,2016年就立项,2018年二次立项,想必在内地也是很难继续推进,如今电影也变成了电视剧,由陈可辛亲自执导,改编自真实事件,背景是1944年的上海,居住在上海新昌路酱园内的詹周氏持刀杀/死多年虐/待自己的丈夫詹云影。此后,层出不穷的嫌犯和证人陆续揭开詹周氏苦难的人生,却使案情陷入层层迷雾。詹周氏的命运也被时局的变迁一再改写。"该剧通过描绘女子经历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考验,揭示了从抗日时期到新中国诞生的变迁。"
还有一部恐怖片剧集《The Eye》,将是2002年由陈可辛监制的恐怖片《见鬼》续集!导演包括:陈可辛,泰国三位知名恐怖片导演班庄·比辛达拿刚(《灵媒》),纳塔吾·彭皮里亚(《天才枪手》),柏德潘·王般,以及两位韩国导演金知云和许秦豪。



【5】@蔡尹珊珊 

港人一直是相当灵活、奋进又务实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做生意、做文化的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主心骨,压不倒也扑不灭,传统的东方元素他们一直保持,后来的西方元素也兼容并包很好地融合,取长补短为自己所用。
记得当时港片没落,影视圈意识到香港市场容量和资源都有限,开始一起努力跟大陆做各种合拍片,延续了创作生命,也拓宽了市场,曾经的港台文化很快就跟内地互相融合。
现在收紧之后,陈可辛带头做这么个大动作,令人眼前一亮。
电影的制作太昂贵,市场风险也很大,还要在创作中保持商业与艺术个性的平衡,导演绝不像很多人想得那么容易和简单。影视圈固然有它极为肤浅、浮华、愚昧的一面,也有相当深邃、磨练人的直觉、考验人天分和胆量的一面。
祝福陈可辛,他一直都是有底线、有天分也注重技术和市场的全面型导演,无论成败,都是当今电影人的一股希望和对所有影迷的鼓舞,拭目以待啊!



【6】@吴铭 

环球网2015年转载的文章《"帝国"归来: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历史情愫》:在俄罗斯与西方敌对的历史上,这是很奇怪的一幕。可以对比一下加勒比海危机,当美国欲在土耳其部署导弹,苏联就针锋相对地把导弹部署在了古巴——美国的后院。这一次,当俄罗斯再次声称自己受到了西方的安全威胁,却只能收拾自己不听话的小弟,而无力直接对西方"下刀"。这其实是一种相对的虚弱。O"帝国"归来: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历史情愫 



【7】@钟鸿钧 

关于计划和市场经济的比较,其实已经有定论了。
这方面的讨论钱颖一老师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正如钱老师所说,"市场比计划好已经毋庸置疑了,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如何避免坏的市场经济(拉美化),和寻找好的市场经济。"
关于这个,可以参考钱老师的这个文章,O网页链接
这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值得重点标注出来,
"市场经济中有两种类型政府。市场经济搞得是好是坏,很重要的一条是取决于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我们看到市场经济中有两种政府:一种是"支持市场的政府";另一种是"摧毁市场的政府"或"扼杀市场的政府",即政府通过种种干预,或将已有的市场摧毁掉,或把即将出现的市场扼杀在萌芽状态。
  不同的政府,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经济。观察世界各国的经济,我们发现支持市场的政府都是一个有限和有效的政府。而摧毁、扼杀市场的政府或者是无限政府(即全能政府),或者是无效政府。
  那么怎样实现有限和有效的政府呢?历史经验表明,法治是造就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至关重要的制度基础。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目前人们所实践的、能够维持一个有限和有效政府的最好的制度安排。所以法治就成了我们所谈论的如何实现好的市场经济这一问题的一个核心。
钱老师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制度基础:法治。
至于今天的法制环境,留给大家去做评判。至于政府是扩权了还是缩权了,大家也可以看得到。
怎样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呢?这方面也有很多讨论,比如张卓元老师的这篇文章,O网页链接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反应了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不断完善。四中全会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充实丰富,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回顾历次会议对经济制度的总结和用词的发展变是非常有意思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是探索市场经济的开始。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已经尝到了市场的甜头,但计划的牢笼尤其对思维的牢笼约束仍在。
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新经济体制。
可以很明确看到,党和政府对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解是不断完善的。
其中一个非常明确的就是,计划是被明确放弃的。
因此,无论理论还是实践,计划经济都不再是我们经济制度的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今天强调的治理和产业政策归类于计划经济,这是完全不同的范畴。
下面这段话还是很值得反复研读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深入的重要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



【8】@荷兰豆本豆豆荷 

鲁豫老师你能不能常驻脱口秀大会啊🫡🫡




【9】@WowDaikon:主旋律真的是越来越血腥了,这几年在院线片里看过的血腥场面,除了南方车站的摩托飞头,其他全是来自主旋律:死动物,死小孩,凌虐,断肢碎肉各种大特写,身体炸两半,骨头从半截大腿里戳出来,刀捅穿脖子,脑浆溅到脸上……别的题材没法拍这个,而对色情与暴力的兴趣深植于人类的基因,也是财富密码,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只能在主旋律里得到释放,血腥成了特供品,只能用于敌人的残暴,我方的牺牲,以及最后正义的复仇。肯定有人爱看这个,因为是唯一的爽片了,我们吃不消的人那是越来越吃不消了……

@WowDaikon:别的题材恨不得血都不能有,这唯一旋律里人炸两半还能给三秒钟大特写,后排就坐俩五六岁小孩,可见血腥并非禁忌,只是特权呗



【10】@王泡小泡 

昨天起床的时候刷朋友圈,刷到一个女孩发,她假期回老家,早起给爸妈做了鸡腿面,我看了,觉得很温馨,就点了赞。
朋友圈点赞后,那条状态再有评论不是会收到提醒吗?
后来,我就看到女孩在评论区解释,说自己也知道鸡腿面的鸡腿最好把皮去掉,但是太着急了,没有去掉鸡皮。
再后来,女孩又在评论区道歉,说谢谢朋友提醒,老年人吃鸡皮对身体不好,下次我一定注意,对不起。
再再后来,我下午去看她的主页,她已经把那条状态删掉了。
就……我完全完全明白和理解她经历了什么。
只不过想晒一下自己给爸妈做了早饭。
结果下面就有人指指点点,说她做的面条有问题,鸡腿都不去皮。
可能还有人给她科普,老年人吃鸡皮对身体不好,怪她不孝吧。
她又是解释又是道歉,最后把状态删了。
很无聊很荒唐,可能也不是啥大事,可能也会有人劝她,不用在意别人说啥,不要被别人的只言片语影响了心情。
可这的确就是当下互联网的一个现状。
你开开心心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一段心情,永远无法想象,下面会有什么人,会从什么离奇的角度去质疑你否定你,最后把你当初分享时候的美好心情全部毁掉。
很多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不愿意再分享了。


【11】@邵宛誉的视窗 

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你好"是他人的一种权利吗?如果是,那我有拒绝的权利吗?如果没有,那权和责如何对等呢?如果不能对等,那没有责只有权的权利来自哪里?[费解][费解][费解][费解] 


【12】胖虎鲸 

我觉得年轻的朋友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网上争吵骂街,不如在假期看一两本简单易懂的学术著作,不管同意不同意,也是个启发。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今天随便放一篇在这儿读吧。
差序格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思,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测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那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那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无不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校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保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
"其为人也考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奸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团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
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
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
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突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象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象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无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象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
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象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校他不象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该团体之外,象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向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