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84】不像月球那么远,但在月球之外,地球上最远的也就是那儿了

dasheng @ 2023年02月03日 浮世汇

【1】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让人震惊地坦诚。杨苡写自己的婚姻,多次流露悔意,她和赵瑞蕻结婚,是因为在西南联大久等爱人(李尧林,巴金的哥哥)不来,她一时赌气接受赵瑞蕻的追求,又稀里糊涂怀了孕。她看起来对丈夫并没有什么爱意(书中反复提到丈夫和自己门不当户不对,丈夫英文不好,写诗没有才华,二人教养也差距很大等等),后来还和穆旦产生了若有若无的情愫,但婚姻就这样在不甘中持续了一辈子。李尧林的死讯传来时,杨苡整整哭了三天,赵瑞蕻说我死了你也不会哭这么久,杨苡说的是"当然了"。书里的很多话对亲人而言都很残忍,但我想这些话可能在她心里整整盘旋了八十年,那是她始终想不清楚的命运。
书里写了这么多家族故事,这么多命运呼啸的女人,我最震撼的是杨苡写一个堂妹,医学院毕业,因为出身不好在上海一个工厂当厂医,一直没有结婚,家人给她做媒,介绍给吴阶平做续弦。双方通信、见面,互相写诗,两个人看起来都很满意(1972年,嫁给周总理的医生,谁敢不满意呢),他们很快在北京饭店办了盛大的婚礼,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婚后她需要把工作调动到北京,临走之前她去看了一场电影,散场后工作人员发现她已经死了,服了安眠药,手包里还装着吴阶平的信和诗。一个看来温顺的女人,最终以这样激烈的方式,反抗了一种令人艳羡、却仍是强加给她的命运。


@秦动之十: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她们夫妻两个是如何的志同道合、鹣鲽情深,其实大多数夫妻同床异梦拧巴凑合着过,只不过杨苡最后留下了铁证。


【2】德国驻华大使馆 

亲爱的粉丝,我们在此稍作提示:我们信仰言论自由。在德国,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写作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审查制度。微博下的评论我们通常会保留--即使是不那么友好的评论。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关于德国的不友好的评论,您是否也可以用来评论中国和中国政府?即使是在德国,言论自由也是有边界的。因种族、肤色或性取向而贬低他人,煽动仇恨和暴力,以及否认、淡化甚至为大屠杀辩护的言论我们都会予以删除。



【3】@李小呼噜 

说个政治不正确的。
我个人观察,母亲是医生或教师的家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高些。
从事这两种职业的女性,容易产生一种性格共性:焦虑、控制、完美主义,但又非常在意个人形象,不容得任何人指出她们的焦虑和控制,所以不自觉表演出一种别扭做作的"关怀"与"民主"。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是鼓励焦虑的,焦虑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起来很努力",努力的人能有什么错?又因为是知识阶层,也算见多识广能言善道,孩子特别容易处于一种感受上已经万般不适,沟通中仍然百口莫辩的境地。
我妈就是教师,我从小跟她相处的感受就是,她人中龙凤,她好有道理,她做得全对,那为什么我这么痛苦?难道真的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我妈的"假民主"方式是,什么都征求你意见,然后再花一个小时告诉你为什么你的意见是错的,最后丢给你一句,"当然了妈妈还是尊重你,你自己决定"。
最好别自己决定!因为按照自己的决定做下去,如果出现任何的问题和困境,都有一句"妈妈早就劝过你…"等在后面。
我妈对我的要求是:永无止境。你学习好说你没考第一,你考第一说你丢了一分,你满分说你这小学阶段都是小聪明,以后高考可比这难多了……你问她为什么非得考好学校,她说因为要找好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后来你月薪三万,她说北京房子那么贵这点钱够干啥,再后来做生意赚更多,她说你连社保都没人给交,有今天没明天的太不稳定。你朋友少说你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你朋友多说你一个女孩子那么多应酬喝酒不像话。小时候教育你万万要自强男人靠不住,长大了问你咋还不结婚生小孩,生了孩子怨你工作忙社交多陪孩子太少不是负责任的母亲……
我真宁可她直接揍我得了。



【4】@阑夕 

看到一场很有意思的争论,始于有人发现自己的女朋友一直在把易烊千玺的微博私信当作树洞持续每月记录经期,他怒不可遏的把这事投稿到一个微博大号,以期来次荡妇审判,没想到高赞评论区都在指责他小题大做,2023年了还在搞月经羞耻那套东西。
当然,当这条微博的评论区被搬到B站去了之后,画风又是截然不同的,B站的弹幕纷纷表示离了大谱、三观崩塌,难以理解为什么向陌生人汇报自己的经期还能得到如此宽容甚至骄纵的支持。
其实两边都是茧房,微博收投稿的号,粉丝多为女性,对于把女朋友挂到投稿上这种行为天然不适,再正常不过,而B站的分发机制则会不断找到对此产生激烈情绪的男性用户,本就承担着这个时代水涨船高的爱情成本,当然会把自己视为站在性别战争的悬崖边上退无可退。
至于当事人双方的分歧,女性认为明星根本不会看私信,这就是一个用起来更顺手的记事本,在高强度刷微博的习惯下都不必切换客户端,而男性则不能接受自己的女朋友向异性开放双腿之间的信息——尤其是不太讨他们喜欢的流量鲜肉——甚至代入精神被绿的委屈。
这里面未必没有雄性竞争的成分,比如要是那位女生是把经期发给杨幂王菲之类的账号,她男朋友的怒发冲冠大概率会少冲一些冠,但是偏偏是给易烊千玺这种偶像,于是难免尖酸刻薄的护食起来。
这里面有很多容易延伸的话题,比如两性之间的尊重标准应当如何界定,或是维护尊严和物化他者之年差别何在,但我也许因为对于这类网络争吵过于疲劳的缘故,总觉得说服别人是一件耗资巨大却又收益极低的事情,三观没有必要总是一致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是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不是兼容并蓄,不是和而不同,不是求同存异。
即便是在亲密关系里,你如果意识到无法接受对方的某种行为举止,沟通当然是必要的,但沟通的结果是否如你所愿,这个却未必可以强求。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那么接下来就是两个选择,一个是你依然馋对方的身子,那么就只能选择忍着,这是成年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按你说的方式去做任何事情。
如果你忍不了,那就做出第二个选择,果断分开,相信自己会遇到更好的人,一个不会触犯到你的底线的人,地球上70多亿人口了,不愁没有这样的人。
最没有意义的,就是把这样的私事置于公共舆论场上寻求审判,这也不会是真正的审判,而是一场扔石头的比赛,有些扔到了你身上,有些扔到了对方身上,无论哪边被扔的石头多一些,在这两个遍体鳞伤的身影里都不会诞生赢家。



【5】@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在二战的至暗时刻,流亡新西兰的卡尔·波普尔写作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德奥合并后,波普尔及时逃出奥地利,他认为新西兰比欧洲安全,那里虽然「不像月球那么远,但在月球之外,地球上最远的也就是那儿了」,颇有几分远见(《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在20 世纪 30 年代,[维也纳]学圈成员们绝猜不到,在他们这个地区的哲学家中,后来在哲学圈外最著名的会是卡尔·波普尔。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波普尔比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活得更久,这使他得以反复申说"他击败了学圈"这一不实之词,终至无人挑战。」




【6】petriv 

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前,美帝宣布将向吴国提供31辆M1坦克。这31辆艾布拉姆斯,是货真价实的拱火。只不过,拱的是欧洲人,主要是德国人的火,其实是帮舒尔茨堵反对者的嘴。

以前欧美一直扭扭捏捏不给西方坦克,说是避免局势升级,德国尤其如此,东欧国家很愤怒。如今美帝终于撕破脸给坦克了,开了第一枪,欧洲人也就可以长出一口气,放心追随了。真有什么危机升级的政治责任,也不是舒尔茨他们了。

豹二这东西,其实都不用德国亲自给。西班牙、荷兰、波兰什么的,都有,也都愿意给吴国提供豹二。没现成的没关系,就从德国库存买好了。别国找德国买武器支援乌克兰,德国只能半卖半送,这是个基本的政治正确。反正也没多点钱,德国好意思发战争财么?西欧国家里,荷兰值得提一句,他们本来有一支体面的装甲部队,后来取消了,现在有现役18台租借德国的豹2A6维持个场面,这次全都不要了,通通给吴国,我相信荷兰人没忘记,晋凉公还欠着他们150多条人命。早就憋着这口气。至于捷克,这次要给几十台升级的T72,摩洛哥援助的T72也要送去捷克维修,然后转交吴国。波兰继续,再给几十台T72,还给几十台PT91。加起来将近200台T72。这些东欧国家的T72,近期陆续就能到,吴军拿了就能用,不用特殊训练。

之所以坦克援助闹的沸沸扬扬,核心还是因为吴军缺坦克。苏联解体后,吴军坦克部队的主力是T64。当年驻德匈的红军撤回苏联,这些T64就被吴国接受并作为吴军主力服役至今。晋国也接受了很多,但是晋军不爱用,处理掉了。晋军选择了T72作为主力。

吴军的T64是苏联第一种三代坦克,高级货,纸面数据很强,但它的5TD柴油机很吃维护,在苏联时代,红军就怨声载道。结果进入21世纪了,T64几十岁一把老骨头,居然首次大规模参战了,磨损远超过平时,这台发动机就成了吴军的噩梦,而且由于早停产了,只能靠库存备件支撑。吴军为了节约T64的寿命,尽量少让它们动,前线防御的时候,得到坦克支援就少。相比而言,晋军方面的T72就好很多,容易伺候。晋军俘获的T64基本不用,都扔给给伪军。

吴国、晋国分别选择T64和T72,还有深层次的魄力提克斯和经济原因,可以说是苏联奇葩的计划经济的遗产。

喜欢苏联武器装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苏联,很多装备的研发、生产,都有很强的个人色彩。红军装备哪个坦克型号,也是需要有魄力提克斯背景的,要比拚人脉。

你是个主战坦克 第一重要的是你什么出身,哪个大leader支持; 第二重要的是纸面指标,要有能够吸引到leader支持的亮点 第三才是实际表现

恰好因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关系,坦克工业是苏联最重要的军事工业之一,红场阅兵的坦克方队,又是苏联天下布武的门面,是红军陆地上的战列舰!所以,越是这样,魄力提克斯因素越多。领导都重视,都想关怀。

T34以后,哈尔科夫设计局出来的leader多,和莫斯科大leader关系好,那哈尔科夫搞的坦克型号就是皇太子,哪怕T64这种早期技术不成熟的,存在严重缺陷的,也不惜成本也要量产列装。这是大leader支持的型号。

与此同时,下塔吉尔设计局出过T54和T62这样优秀的坦克型号,但是人脉还没积累够,就只能陪太子读书,去搞性价比产品T72,如果他们也搞技术指标对标T64的型号,没戏。但是,下塔吉尔上面同样有大leader支持,所以T72也得搞,也能搞得出来,虽然更便宜耐用,但要说高低搭配,那差别又没那么大,而且T64在苏联时代同样产量惊人,其实也看不出咋和T72高低搭配。其实更像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无论如何,苏军有T64和T72搭配也算足够了,但还没完,虽然列宁格勒的坦克工业本来已经不行了,但是列宁格勒出来的leader还强势,所以人家不可能屈尊降贵给乡下人生产T64或者T72,必须有列宁格勒自己的高级坦克,于是就有了T80。列宁格勒那是啥地方,欧洲!所以T80咋高大上咋来,整了个油老虎燃气轮机,也是苏军后勤的噩梦。表面上,T80和T64区别是燃气轮机和柴油机动力的区别,但根子上的实际原因就是为了保证列宁格勒在苏联坦克工业的地位。

结果就变成了苏联同时海量生产装备了T64、T72、T80三款第三代坦克,三个车族,每个车族又衍生出大量型号,总体技术水平有差别但差别并不明显,个体战斗力要看具体小型号的配置,并不一定谁就强。

结果就是,这个从莫斯科到地方,所有相关leader都满意了,自己对坦克生产的关怀有了效果。至于这种配置是否合理,成本是否是国民经济可以承受,军队的后勤养护是否跟得上,坦克部队的战斗力是否会因此受损。不重要。

相对而言,但凡是正规国家,主战坦克的研发、装备都不会这么大手大脚。如果美帝要同时采购3种战斗力差别不大,使用场景类似,后勤维修保障要求迥异的第三代坦克,就没法搞这种密室操作,必须在国会老爷们那里公开说清楚。契丹看起来有96 99 15三种坦克,但细看下来,96是准三代,是99一时半会儿搞不出来,为了满足部队需求研发的过渡产品,也是中国科技工业能力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快速迭代升级的过程产物,是转型期的特殊结果。15则是为了满足特殊地理气候环境的特殊产品,有特殊的作战需求,都不是为了浪费钱的。这三种坦克各方面差别都很大,和苏联完全没有计划的计划经济产物有本质不同。

苏联的坦克问题,其实也是苏联计划经济问题的缩影。因为苏联不光军工搞计划经济,各行各业都是计划经济。

我们想象中的中央计划经济,是全联盟一盘棋,各地工厂如同齿轮咬合般紧密合作,整个经济体系是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然而,现实的计划经济说到底仍然是人的经济。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乃至不同的领导个人,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甚至个人喜好,通过比拼魄力提克斯权力的大小,在密室分配资源。看起来是先进的计委精英们的科学规划,实际上根本就是封建化的以一个个小集团/个人利益和喜好为着眼点的利益分配。因此必然会形成条块分割,配合效果的可能还更糟。而经济主体掌权人的上升,又与他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好坏关系不大,只与他的工作能否获得上级leader的欣赏有关。所以,哪怕是技术进步到什么大数据,什么超级计算机,只要资源的分配的决策过程仍然受一个个具体的leader的个人喜好来影响,那么这计划经济,就根本计划不起来,而计划经济,也一定是一边是大量的资源浪费,一边是严重的必需品短缺。

如今有一些人,开始叫唤技术进步了,要恢复计划经济,嘴里一套一套的都是理论经典,其实别被他们迷惑了,他们的主张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在边缘看你们吃香喝辣很不爽了,我们要掀桌,我们拿到分配资源的权力!是吧某铁军先生。

前面说了这些,回到现实,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2014年吴东骚乱,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分裂了,而哈尔科夫却选择了留在乌克兰,为什么哪怕有的人打出镰刀斧头期在那里招魂,坦克厂工人阶级却最为坚定。晋吴分家已经一代人了,晋国坦克工业如今是下塔吉尔出来的人掌握,仍然是国有控股,过去那一套还在。如果哈尔科夫并入晋国,作为外来户的坦克厂上面没有人,就会被废弃接替,工人就会失业。就这么简单。坦克工业如此,哈尔科夫境内别的重工业,大同小异,一旦并入晋国,他们就会被之前的对手吞掉,而且很可能是被废弃,当代晋国哪里需要这么多重工业产能。在被晋军占领了八年的顿卢部分地区,当地工业就是这么被晋国寡头解体了。

所以,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为了能活的好点,这些哈尔科夫人也只能选择做吴国人,这和他们讲什么语,没有关系!

什么国家关系,什么计划市场,什么吴言晋语,都只是个壳子,里面包着的还是具体人,是人性。


【7】张洲 

刚才给限了,别限哈,没啥要紧的玩应[允悲]


【8】@人类幻觉体验师 

刘锡鸿这个人挺分裂的,作为清朝首任驻英副公使,他亲身体会过英国从制度到器物层面的先进,他夸英国的议会制度"真是仁义之极端也",在突袭参观英国监狱后,他对其人道和卫生都感到震惊,但后来构陷郭嵩焘"崇洋媚外",刘是不余遗力。此外,在坐过火车之后,他对火车的速度、便捷度、舒适度,都赞不绝口,可后来清廷讨论要不要修铁路,他是反对最坚决的,还列出了一大堆理由,比如,修铁路造不适合中国国情,条件不具备,有了火车这么便捷的东西,"人心必增奢侈,财產日以虚糜。" 在国外是一套,回了大清朝是另一套。



【9】洛之秋 

下午去宝华山上的隆昌寺,南朝时始建,现在的佛殿据说是明朝万历时的。游人不多,我循着佛号声进了主殿,主殿有十几个僧人在诵经,旁边还有一间小禅房,里面六个尼姑围坐在桌前念金刚经。最年长的一个负责敲木鱼,其余四人都微微闭着眼,念念有词,不时瞅一眼桌上摊放着佛经。还有一个尼姑,五十多岁的样子,晃着脑袋似乎嘴里也在唱念,但眼睛一直盯着手上的手机,好像在刷朋友圈.....


【10】@本冰 

小孩子在游乐场里遇见陌生小孩,不必打招呼,不需要暖场,直接开始嬉闹玩耍,二人萍水相逢,但又像是久违的知己。分别时候两个小孩说声再见就索利离开了,也没有互换联系方式,君向潇湘我向秦,天地宽广,有缘再会。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