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19】大家已经非常自然地开始把 ChatGPT 叫做「传统 GPT」了

chuntian @ 2023年04月14日 浮世汇

【1】木遥 

如果你根本没听说这周最火热的 auto-GPT,你不会焦虑。
如果你已经玩熟了 auto-GPT,你也不会焦虑。
如果你刚开始玩 auto-GPT 但又没玩明白,你就会焦虑 af,像我一样。

这一天天太尼玛累了。

(Auto-GPT 是一个基于 GPT 的 agent,可以根据思考结果进行各种操作,比如上网、使用第三方工具、直接操作你的电脑,然后再根据使用工具的结果进一步思考,实现了一个「行动 - 观察行动结果 - 思考 - 决定下一步行动」的自我循环。

比如我让它给我解释 LangChain 怎么用。如果是传统 GPT,它只能根据它记忆来回答。因为 LangChain 太新了,所以它不知道。如果是 GPT 加插件,它可以调用搜索引擎来回答,好一点,但也就类似于 Bing/Bard 的结果。而 auto-GPT 会执行以下操作(这一系列步骤都是它自己串起来的,不需要人类介入):

- 首先试着直接去 LangChain 官网爬信息。
- 被官网拒绝了,可能因为有屏蔽。
- 发现失败了之后想了想,说要不 Google 一下?
- Google 出了很多结果。
- 读了半天这些结果,说「现在我们已经搜集了不少有用的信息了,接下来让我们安装它玩一下」
- 然后就开始动手在我的电脑上安装LangChain……

我坐在屏幕前看着这一切自动在我眼前发生,心想,我要是有它这个行动力,三个 PhD 都念完了。

 


意识到一件事
进入 agent 纪元(aka四月份)以来
大家已经非常自然地开始把 ChatGPT 叫做「传统 GPT」了

(附图是成长十年的比特币 vs 成长一周的 Auto-GPT


【2】阑夕 

这几天看到GPT技术在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得越来越离谱了,变化也是真的太快太快了。

一个是AutoGPT路线,主打一个AI联网自主行动的能力,面对复杂需求时甚至可以分裂成多个AI协同完成任务。

另一个是GPT4ALL,作为开源的LLM模型可以被部署到个人电脑上,不需要网络、Token、API,只接受主人给它的资源,最后形成一个私有化的知识应答系统,任何一台普通配置的电脑都能运行。

如果AutoGPT代表的是科幻电影里那种「天网」类型,让AI在无干预的情况下自己解决问题,那么GPT4ALL就是把AI又重新封装到了U盘里,专注于服务私人场景。

很多数字骨灰盒都是用了GPT4ALL及相似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用个人数据作为语料去训练一个独立的AI工具,然后借助自然语言交互去完成信息的提取。

其实我都觉得自己对此有很高的兴趣,我正在尝试跑通一个流程,就是以一份书单(大概几千本)为底,用AutoGPT的方式帮我收集电子版文件,然后全都喂给本地的GPT4ALL,最后写一个最简单的前端页面。

那么是不是当我在了解货币政策的时候,随时可以用自然语言去问米塞斯、弗里德曼、伯南克这些大佬?让AI从那些浩瀚如烟的著作里精确的找到并整理出可以解答我的疑问的内容?

当我需要论证某种英雄主义的时候,也可以让AI从茨威格、艾萨克森、欧文·斯通这些最负盛名的传记作家里问出对应的人物典故,四舍五入,也就相当于我可以随时调用人类历史里最精粹的创作成果?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LLM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大家的一个难点,那就是知识的自由读取,第一我们也许读不了那么多的书,第二读了之后记忆也是抽象的,未必能够随时读取,第三用笔记或者存档这种方式以前也只能支持关键词的精确搜索,如果我的需求是笼统的——比如「米塞斯对德国的货币政策提了那些意见」——搜索就是不管用的,必须要回去翻阅、费力寻找。

总之还是挺激动的,等我把这个方案跑通了再跟你们汇报吧。


【3】@库索 

今日发新书,睁眼看了几个新鲜的村上春树的专访。
得到了几个很感兴趣的信息,例如东日本大震灾是如何深深刻在这一代作家身上,村上这次把主场景的图书馆,放在了福岛县的一个小城里。
例如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对1980年的旧作改写,实际上它的出发点的确是这样的(村上说那部因为自己技术不够而写作失败的人生中第三部小说,一直像鱼刺一样卡在他的喉咙里),但十六岁和十七岁的少年少女的故事只发生在了在了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故事是四十岁的中年独身男主人公,最后又出现了老年,变成了三代人的故事。
我很期待那个老年人的故事,因为这在村上以往的作品里是少有的,这是时间的结果,也许心绪会更加接近当下这个70岁的真实的他。
就像他在采访里说:「我也快成为后期高龄者了——必须接受老年人驾驶课程才能更新驾照——我开始能够立体地描绘中年人和老年人了。
这对于40年前30岁的我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现在重写这部小说挑战自己的一种意义。」
采访里面有几段值得思考的对话,像多年前高墙与鸡蛋的言论一样,是那种很久以来我都「想听村上说说」的话题。
——你以前说过:能对抗SNS的只有小说。现在能再说得详细点儿吗?
——我自己完全不用SNS,但我认为用简短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一目了然是它的特征。
在这一点上,小说完全相反。小说是在漫长的时间中说点儿什么、给予你一些什么的故事。小说给予你的东西多数无法立即用逻辑来解释,有的需要经过几天几个月几年的思考才能理解。又或者,十年后重新阅读时才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想相信这种东西的力量。我对只靠一两句话就能说服他人的世界毫无兴趣。
——这么说来,你对那种短小有力的句子获得力量的情况抱有危机感或者反抗心吗?
——但是,那样的东西最终都会消失。从长远来看,我认为留下来的不会是那些东西。留下来的会是拥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
对此我并不太担心,只是会对那些被动听的话打动的人们的存在感到不安。
SNS 刚出现时,我们曾经抱有「从这里诞生新的民主主义」的期待,但逐渐地,它变成了一种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感觉。要说恐怖这确实很恐怖……
但是,我果然还是相信故事的力量。我并不是那么悲观。
——这次的作品中也提到了「疫病」这个词。写小说的时候正值新冠疫情肆虐的时期,当时你在想些什么呢?
——历史的潮流变了啊,我想。
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全球化让世界变得更好了,有一种这样的氛围,至少是有这样的可能性。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但在这段时间,新冠疫情出现了,俄罗斯入侵了乌克兰,迄今为止许多理所当然的事情,变得渐渐让人难以天真地相信。
出现了类似于民粹主义的东西,反全球化也掀起了高潮,民族主义也开始了。我强烈地感到世界正在发生变动。
当世界如此这般变得不安定时,人们就会产生想逃到一个狭小世界里的心情。就像这部作品中「与外界隔绝、被城墙包围的幻想之城」一样。
那个地方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不清楚是好是坏,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与现实的「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被城墙包围的城市是一个好的世界还是一个危险的世界?谁也不知道。主人公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读者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吧。有人认为这里是美好世界,也有人认为这里是危险世界。但是,无论如何,主人公最后做出了那个选择。这是确定的事实。
——「不确定的墙」指的是什么?
——这个词有几种意思。一种是指墙壁实际上会改变形状并移动。另一种是对隔离自己和另一个世界的墙壁是否真的坚固存在怀疑。我认为『穿越墙壁』对于人生来说非常重要。穿越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墙壁,发现自己的更深之处。我认为这是人类和小说的重要工作。
这也是在写小说时经常会有的经验。一直写作和思考时,会突然穿过那个墙。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我认为读者也会感到无聊。
对于70岁的村上春树,某篇访谈还问了一个问题:你会写小说写到死吗?
村上说,「我只是在静静等待着写作欲望的来临。只是不知道在死期来临之前还会有几次这样的时刻,我也有点儿不确定。」
啊,就像是坂本龙一不知道还能看见几次满月一样,村上春树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次的写长篇的欲望。我也不知道还能有多少睁眼就看见村上新鲜专访的快乐。



【4】饭统戴老板 


1.  Elon Musk刚呼吁暂停GPT5的研发,就被媒体爆出通过推特买了10000张A100的GPU,用来做大模型。情商高的说法是这显示了马老师行为的"复杂性",说不好听点儿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2. 这种两面三刀不是第一次了,他从2014年就开始在公开发言里把AI比做原子弹和北朝鲜,但基本在他鼓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同时,特斯拉就悄悄地顶着亏损疯狂投入人工智能。

3. 马斯克从OpenAI挖来了Andrej Karpathy ,这件事已是业界一桩公案。Andrej Karpathy师从李飞飞,读博期间就跟着李飞飞在Google做项目,特斯拉能构建出基于机器学习的FSD,他是第一功臣。

4. Andrej Karpathy在去年辞职重返OpenAI后,马斯克继续疯狂挖人,最新的战果是Igor Babuschkin和Manuel Kroiss,来自DeepMind,加上买了这么多GPU,很明显就是冲着大模型去的。

5. 马斯克这种"两面派"在美国也不受待见。MIT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Rodney Brooks就曾经公开怼过他:"何必危言耸听?你自己一边渲染AI威胁,一边在搞无人驾驶,要不我们谈谈对Tesla无人驾驶的监管?"

6. 抛开马斯克的厚脸皮不谈,马斯克应该是真的相信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特斯拉搞纯视觉算法,也是根植于马斯克真的相信AI在视觉领域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水平。

7. 马斯克的前妻Talulah Riley在《西部世界》里就扮演了一个高级人工智能接待员(图),我觉得特斯拉机器人如果未来真正具备"人形",不排除马斯克会造一个跟前妻一摸一样的机器人,制造**向cosplay的典中典。

8. 一边给碳基老乡预警,一边给硅基皇军带路,你以为马斯克是人类的面壁者,但实际上他可能已经加入ETO了。


【5】子陵在听歌 

今天华邮WaPo发表了一篇长篇调查式新闻报道,详细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暴发,对全世界新发病毒传染病(emerging virus)研究的巨大影响,其中大幅报道了泰国病毒学家Thiravat Hemachudha等在东南亚地区追踪蝙蝠冠状病毒的工作;和因为SARS-CoV-2起源阴谋论,各国政府不愿意再投入相应研究。


【6】阑夕 

AI绘画的开源平台Stability Diffusion最近陷入融资困难的境地,主要是烧钱烧得太快,背后又没有巨头支持,新一轮想要40亿美元的估值,但VC不太接受,并建议CEO要尽快找一个CFO控制财务消耗。

在这样的背景下,Stability AI的CEO不无羡慕的分享了他所知道的GPT-4的团队构成,并称之为「软件开发的分工奇迹」:

负责预训练的有83人;
负责长上下文理解的有12人;
负责图像视觉的有57人;
负责强化学习/对齐的有128人;
负责评估/分析的有147人;
负责部署资源的有86人;

因为有些人会兼顾多个职能,所以实际上的员工总数会比岗位总和更少,只有343人,人数不算少,但和产出效能相比,仅从管理学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



【7】阑夕 

WSJ发了一篇情节百转千回的报道,大致内容是,过去几年的疫情加大力度的推动了远程办公的兴起,现在越来越多的程序员都习惯了在家办公,不再愿意两点一线的打卡上班,而公司也意识到这种趋势可以节省很多房租及行政成本,乐于接受。

直到这里看起来都是两全其美的发展方向,但是开始有员工意识到不对劲了,因为远程办公越受欢迎,企业也就越意识到既然不必要求员工来办公室,那么是不是甚至也可以不要求⋯⋯他们得身在美国?

于是有一些远程办公的员工发现他们被礼貌的开除了,公司直接把岗位外包给了印度本土的程序员,节省了40%以上的劳动成本,而2020年以来美国流出的服务性岗位——包括软件开发、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等——从3%飙升到了8%。

于是在Reddit上很多程序员都在讨论要不要主动放弃远程办公的舒适收益,还是去朝九晚五的坐班算了,不要再鼓吹远程办公有多么好了⋯⋯


【8】回锅沙?


【9】@押沙龙 

对于丰县事件,我看到一种说法,认为小花梅有精神疾病,社会保障不健全,没人管她,董志民也算是做好事,判他九年太过分了。即便不说丰县事件的情形是否如此,单就这种逻辑而言,我就绝对不能接受。
如果这个辩护能成立的话,人们捡到弃婴,是不是可以把他养大以后当自己的奴隶?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对待他,因为"当初没我他怎么办?"如果社会能接受这个逻辑的话,文明的根基还存在吗?
如果你在街头救了一个人,这当然很好。但如果救了他之后再去殴打他、强暴他、拘禁他,那么也必须对你做出处罚,其处罚程度和你救没救人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说:不给此人殴打、强暴、拘禁的权利,他可能就不去救人了,所以必须赋予他这些权利!那么,好,我们必须做好接受奴隶制的准备。



【10】@游识猷 

经常有人说,几十年前条件更差,父母教育方式更简单粗暴,为什么那时候小孩心理问题反而没那么多?
当然有一种可能是几十年前小孩心理问题可能也很多,只是没人去调研,也没有数据记录。
不过我疑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年的家长,每天谋生加家务花费的时间太多,用在"教育"上的时间没有现在那么多。
路线错了,越努力,就越不幸。
我爷爷奶奶那代家长,还得自己拿个木桶去提水,衣服什么的当然都是手洗。我爸妈那代家长,还得去买蜂窝煤,烧个小炉子慢慢煮饭,衣服破了也得自己缝缝补补。
就很费时。
然后小孩就有了自由生长的时间和空间。虽然隔段时间可能会遇到家长简单粗暴的集中打击,但毕竟还是有很多自我恢复和成长的余地。
现在有些家长,教育路线错了,还特别有时间,特别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精力。叠加起来,极其可怕。
简直想劝这些家长放下孩子,去玩手机吧。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