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31】美式教育

chuntian @ 2023年05月11日 浮世汇

【1】吴可奉告_ 

刚刚获得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报道《美式教育》(An American Education)很有意思,写的是一位菲律宾的杰出教师,抱着满腔热血来到美国,试图拯救一所陷入困境的乡村初中。从一个局外人视角,去剖开曾被视为世界灯塔的美国的种种教育问题。

普利策的获奖词是:「对与疫情、无家可归、吸毒成瘾和不平等苦苦斗争的人们进行了唤起共鸣的独特叙述,共同构成了一幅观察敏锐的当代美国画卷。」

它像《死亡诗社》的一个镜像故事,也是另一种美国梦的破碎——不是阶级跃升意义上的,而是人格发展意义上的。身为中国读者,这篇也在为我解答「润之后会怎样」:你会看到怎样一个美国,你和你的后代将得到怎样的教育,如果你想融入和改变,你又能做到哪些。

主人公Rose从菲律宾来到美国,是基于新冠大流行时期美国教资短缺的背景:由于高负荷工作,疫情以来美国流失了37万名教师,一些州只能招募退伍军人、夏令营辅导员和没有大学文凭的人。亚利桑那州的这所乡村初中的解决方案是,聘请20名菲律宾教师。

选择菲律宾是有原因的。菲律宾拥有和美国相似的校历和课程系统,并且在菲律宾,教师行业竞争激烈,每个空缺岗位都有14个人竞争,多数老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Rose就是她原来学校42位老师中的第一名。她雄心勃勃,每天录制视频课程,徒步去偏远村庄家访,直到她收到了来自美国的offer。

在菲律宾,她每年薪水5000美元;到美国暴涨到了35000美元。这是她第一次出国,落地美国后她说:「这是我梦想中的国家,也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巅峰。」

但她真正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废墟。她上课的第一天,有五节艺术课、五节英语课、十节数学课、十节科学课和五节新闻课没有老师上。校长自己每天都要上一整天的数学课。测试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能掌握英语和数学,超过一半的学生没办法跟上进度。

Rose的第一堂课,是让学生们在铭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很快一个学生举手:「我可以去上卫生间吗?」然后是下一个,然后是下下个。一个学生的纸掉到了地上,铅笔戳进了桌子一侧。Rose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我的铅笔坏了。」他说着,将铅笔用力地折成两半。

一堂课结束,这24个学生上了16次卫生间,共交上来7个完整的铭牌。

等到第二堂课,又有学生举手要上卫生间。这次Rose拒绝了。学生大叫道:「这里是美国,我们有权去卫生间。」整个教室哄堂大笑起来。她决定采用她在菲律宾的致胜法宝:静静地站在讲台前,目光扫过每个学生,等他们自己认识到行为的错误。

然而她等到的是,两个男孩用书桌玩碰碰车,一个女孩向邻座吐口水,一个男孩绊倒另一个男孩,一个男孩来到讲台,采访Rose:「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一个学生说,铃声响了。教室迅速变得空无一人。Rose蹲下来整理地上的纸飞机,这时才听到铃声真正地响了起来。

Rose崩溃了。她去请教同样来自菲律宾的明星教师Cuevas。Cuevas说,在第一年她也满脑子想着回家,她的忠告是,「你必须证明你真的关心他们。」她自费购买美术用品;她参加学生的体育比赛,看YouTube来了解橄榄球规则;她看了学生们提到的每一部漫威电影;她将教室布置成电影院,铺上红毯,安置旋转门,在横幅上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明星。」

学生们逐渐向她敞开心扉,向她介绍了一个和她的预期截然相反的美国:家庭虐待、无家可归、药物过量、阴谋论、自杀、酗酒、贫穷……「在很多方面,他们是破碎的和受伤的。」Cuevas说,「这里的学生需要你。」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帮上他们。」Rose说。

「但没有别的人了。」Cuevas说。八个月后,Cuevas签证到期,必须回到菲律宾。

这篇报道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结尾。Rose带领学生们阅读文章,讲越南国父胡志明在建国时朗读越南独立宣言,灵感正来自美国的《独立宣言》。

「为什么是美国?美国有什么特别之处?」她问。

「快钱和快餐。」一个学生说。

「好的,是的。但是什么让这个国家伟大呢?」她继续问。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回答。有人交谈,有人发呆,有人叠纸飞机,有人在座位上跳起又坐下。没有什么能平息她不停升起的疑虑,她只能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难道美国不应该成为世界的榜样吗?」


【2】@胡锡进 

一凶手在K435次列车上用刀子将一男子杀害,这一罪行没能被阻止,令人痛心。老胡看到一些人迅速质疑 "火车上怎么会有刀,没过安检吗?""安检人员是不是睡着了?"
据媒体报道,凶手使用的凶器是"一把小刀",也有说,该刀"长18厘米",这18厘米是否包括刀把不得而知。该刀具是否允许乘客随身携带需要调查,如果属于禁带之列,就应处分相关安检人员。
不过总体来说,公众方面不应对火车站的安检问题施加过大压力。中国是火车站和地铁站实施安检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这已经提高了火车和地铁的运营成本。地面交通工具的安检达到飞机场的安检标准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飞机的安检标准高,是需要防止劫持飞机或在空中摧毁飞机,这样的危险在地面交通工具上基本不存在。所以火车安检应当致力于防止地面恶性犯罪,排除爆炸物和危险作案工具。但这种安检做不到也不应该将所有潜在作案工具全都排除在外,如果要那样做,将进一步大幅提高安检成本,所有这些成本最终只能通过车票提价的方式分摊到每位乘客的头上。
这起凶杀案更令老胡诧异的是,为什么作案者行凶时,受害者极力反抗,援助却没有及时发生?车上的其他男乘客为什么没有在乘警赶到之前一起参与制服凶手?希望这也是调查的内容之一。



【3】病鹤斋 

我们被教育"永恒"才是最好的,一生一世的爱情厮守,世代不灭的财富,不衰朽的盛名,一辈子一万年。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保质期长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美好,一个不会丢饭碗的永恒岗位,一个不会背弃婚姻的无趣但安全伴侣,一个不需要冒险但能继续往下走的人生。我们总是试图寻找那种永恒,而忽略那些断层的东西。
我们抱着半路夭折的人生经历痛哭:"我失去了ta!"、"如果我知道这种宠物的寿命只有两年,我一定不会养的。"、"我学了十年,最终还是没有成绩!"、"我曾经可以做得很好,但是这个行业是青春饭,我现在已经被行业抛弃了,我是个loser"……

朋友,你失业一年人生不会像玉米杆一样断掉,你停下来几个月无所事事你的身体不会凭空蒸发掉十分之一,你失去一个爱人你的灵魂不会缺损一块。
我们对待一切人生经历,就像吃东西,吃到不好吃的就吐掉,吃到有毒的就拉掉。要找最新鲜的吃,不要找保质期最久的。如果你恰好喜欢吃这个新鲜的,你就多吃一段时间,但你不能因为害怕以后吃不到,而把一株空心菜一个西蓝花做成保质期一万年的木乃伊。你要保持随时能捕获新鲜的能力,而不是防腐手艺。
我们没有办法追逐永恒,或者,追逐永恒就不该是我们干的,那令我们死气沉沉。
永恒是宇宙的命题,不是人类的。


【4】梁斌penny 

我一个在美国的同学说,大模型在训练的时候消耗的算力还好,毕竟是一次性的。但是在推理阶段(用户提交请求时产生)的算力是按照用户请求数的增长而线性增长的,一次搜索引擎的代价大约是1美分,一次prompt大概是10美分,10倍的关系。搜索有广告养活,大模型暂时没有特别好的商业模式,暂时只能向使用人按token数收费。现在他们都在自己定制做芯片,降低推理阶段的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把钱都给英伟达赚走了。。


【5】菜菜_DCE 

在油管看@我是二姐夫解说谷歌AI、OpenAI和开源AI的混战,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赛博版的现在进行时的选择与进化:于一个阶段涌现出的无数突变,在各个方向上经历筛选,从而调整方向,然后继续突变、继续筛选。。。
目眩神迷,惊心动魄。
事已至此,赛博版的速度真是快啊,进化的时间单位甚至不是月,而是星期、天。
我们知道自然版的过去完成时的选择与进化,后来是鱼上岸、猿直立了,后来是伦敦郊区的飞蛾翅膀从白变黑又变白了。
我们知道一年以后、十年以后的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吗?
我们都在同一条"现在进行时"的神秘曲线上啊。
谷歌没有护城河,OpenAI也没有护城河。
谁有?

谁在?


【6】@欧洲文艺评论 

昨天是休谟的生日。好几年前,我老师就常跟我们讲,一个健康社会的运转总是需要一些基本原则的,而对于一个好的社会要遵守的原则而言,休谟的三原则要远远高于法国大革命的三原则。法国大革命的三原则是自由、平等、博爱,而休谟的三原则是财产的稳定占有、经过同意的转移和对契约的遵守。前三个原则是抽象价值,是可以争论的,而后三个原则关乎公民的切身利益,任何违背都会造成直接的损害和暴力。一个入室捕杀猫狗的人,完全有可能把前面三个原则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可能以为自己在践行这类原则,但却在制造实实在在的不公和暴力。


【7】三思逍遥 

癌症的隐喻

癌症是工业社会之病,源于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时代,是时代之殇。

但病理考古学家在木乃伊上发现了癌症骨转移的证据,最新的化石证据显示了170万年前一个类人生物的骨肉瘤(最致命癌症之一)化石。而古代各文明的医学家们都或多或少地描述过类似如今被称为癌症的疾病。不仅人类,许多动物也同样会患上癌症,即便把它们饲养在最好的环境中也无法避免。

因为本质上癌症是多细胞生命不可能完全限制住细胞分裂繁殖的最基本功能导致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限制系统都可能会失效。所以只要你活得足够长,你身上的细胞足够多,那你就必然会患上癌症。


【8】@木岛主 

中国的中,是旗帜的意思啊



【9】包特_ExpEcon 

维特根斯坦家的钞能力有多牛

最近看了一本书,中译名叫《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但感觉有些过于惊悚,其实英文名直译大概就是"石里克教授被谋杀:维也纳(哲学)圈的起落"。书讲的主要大概就是二十世纪初聚集在维也纳的一群哲学家的八卦。其中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说维特根斯坦家有多有钱。

一般人都知道,维特根斯坦的爸爸是奥地利钢铁大亨,家里非常有钱。有钱的一种形容就是后来虽然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家产不要了,但因为他家四处捐钱留名,所以奥地利人只要看到他的姓就知道他是钢铁大王家的贵公子。他爸爸有八个孩子,五男三女。但因为他爸太过霸道,强迫所有儿子跟自己做生意,但儿子大多喜欢艺术,导致维特根斯坦的四个兄弟长期抑郁,自杀了三个。仅剩下一个叫保罗的,是一个钢琴演奏家。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但因为他有钱又有人脉,所以能聘请到如理查.斯特劳斯这样的大音乐家为自己谱写了一系列单手钢琴曲,并凭借表演这些曲子保持自己的职业生涯。。。。。。


【10】ppBEARintheRye 

上周看了系里一个教授的一篇论文,主要讲technology如何影响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的互动。他们观察的是在大学里的英语课,他们发现老师在讲一个词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同时在手机或是电脑上同时查这个词的释义。也就是说: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早已不会满足于「老师」这一个信息来源渠道了。当然,很多老师对于自己在讲话的时候,大学生盯着电脑这一个现象非常不满。但或许这会是一个老师不得不去适应的大趋势:对于精通互联网又习惯了multitasking的这一代年轻人来说,老师的权威性一定会不断降低,想要占有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可能会越来越难。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只要在课堂上用到technology,学生对tech展现出来的理解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往往把老师远远甩在了后面,这又进一步消解了老师的权威性。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早,那时候还没有ChatGPT呢。在一个人人都熟练使用ChatGPT的时代,老师的权威性可能更是会被消解得所剩无几吧[允悲]

以前的教育理念是说:老师不要当一个单方面知识输出的人,而要做一个facilitator, 也就是一个带动课堂讨论,帮助学生自我探索的人。现在看来,这种教育理念是很有前瞻性的。技术的发展让老师必须成为一个facilitator,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这篇文章刚投出去了,还没有发表。名字是A Case Analysis of Student and Teacher Technology Use in Language Classrooms: A Multimodal Approach 作者是Dr. Yumi Matsumoto和她的博士生


【11】申典启 

匈牙利最后一天,跟一个台湾人一起逛,27岁,毕业于台湾top5的大学 中山大学本科硕士。还没毕业就已经应聘于台积电,他说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到了职场。

他说,整个台积电也是非常内卷的,他一天工作时长是12个小时,8点半到9点半中间休息一小时不算,(台湾法定是8小时,但是也会被迫加班,8小时外另算加班费),一年的总收入在35万人民币。

但是工作压力比较大,他主动辞职了,然后就先去台湾租摩托车环岛了7天,然后到了欧洲待一个月,然后回去找别的工作。
我问她为啥当时台积电的工作,他说比较喜欢自由度比较高的工作,宁愿钱少一点。

他是台湾南部人,嘉义县,算是,台湾的屏东、台南、嘉义算是深绿大本营(不过年轻一代台湾南北在统独意识上已经同一化。)
我跟他交流的时候,他既不称呼"大陆"也不称呼"中国",而且称呼"你们那边"……


【12】@啊熊姨 

「港商」这个形象,好像变成了审查制下电视剧的新出口:
《漫长的季节》里,港商卢总侵吞有资产,在破坏小城道德水准的维多利亚娱乐城夜夜笙歌,最后强奸女主。是一个百分百的「恶」的代言人,他是第一个被杀死的人。
在《狂飙》里,港商蒋天是主角的镜像,他杀警察、杀大嫂,掠夺小城房地产开发资源。一个反转是,主角从香港找来杀手自导自演,把脏水泼给他,并学他的手法绑架他家人,港商被本土主角的高段位逼死。
在《人世间》里,骆士宾也是到深圳后发财,变成了一个类港商。他实际上是个强奸犯,发财后用金钱来争夺自己的私生子,最后也被主角失手打死,主角入狱,用这一悲剧来推动后续的主角的命运故事。
在这些讲述90年代的伤痕文学电视剧里,「香港」是资本主义的符号,「港商」在小地方市场经济进程里,是资本的来源、是酒醉金迷生活方式的来源、是原本工厂和阶级兄弟腐化分裂的催化剂。电视剧用这个形象,遮蔽了房间里的大象——工厂是被戴劳力士的港商搅黄的,而所有人都知道下岗的原因根本不是这个。
真实生活里,香港和深圳,在1990年代是一个正面的市场经济代表,用来折射内地的制度落后和改革的急迫。也是各地招商引资最炙手可热的对象。二三十年后,经过2019年,如今的内地人,早已不是用这种心态和站位去看香港了,而这三部电视剧又都是在此时创作、此时走红的。香港的形象在当下流行电视剧中被重塑,变得更恶,成为了一种替罪羊。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角色实际都是内地身份(前两个在剧中就揭示,是假冒的香港人),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审查中,平衡陆港关系的策略。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