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823】世界充满着欺骗和疯狂,年轻人越来越难了
【1】#芒格去世#近期,99 岁的芒格罕见地现身热门商业播客节目 Acquired 的录制,谈论了他的投资观点、经验和教训。 【2】@劳东燕2004 每次认真读"隐私保护政策"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时,都要惊出一身冷汗。我在北京居住的小区当初要推行人脸识别系统时是如此,最近看国内某大型游乐场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也是如此。权力与资本真是无孔不入,近乎疯狂地收集所有人的个人信息。一个号称要保护我们的安全,另一个号称要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明白为什么就是住在那里,甚或只是去玩一次,就要收集如此之多的个人信息,比如通讯录,比如设备信息,比如位置与行踪轨迹,再比如其他社交媒体上的账号与活动等等。而且,这样的"政策"中通常还会规定,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可以跟与其有业务关系的关联公司、服务提供商、广告商与合作伙伴等第三方分享,也可以进行转让,几乎可以给任何对方想给的单位与个人。然后,一提到保存期限之类的,就是含糊以对的"必要期限"内。你也不知道,对方说的必要期限是多长时间。对方声称会在必要期限后删除你的个人信息,你更无从得知,到期后究竟有没有删除。 最让人感到恼怒与羞辱的,就是明明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收集你所有的个人信息,方便管控你或是从你身上榨取利益,让你在信息时代处于裸奔状态,还要声称是为了你好。这本身就已经挺可悲,更可悲的是,很多人竟然还真信了。 【3】@考古系大师姐 上周,重庆某媒体等多家媒体发布了一条很短的视频,内容是一个女孩偷拍了云南某博物馆里面,有三位外国人围着一件展品,用白色光的手电照射展品,并小声讨论的场景。视频传播后,有数千条回复,基本上都是义愤填膺的群众在骂三人破坏了文物。看到这条视频后,我感到非常震惊,同时也觉得惭愧。 首先震惊的是,网友们普遍认为白光手电照射文物,是对文物的巨大破坏。作为专业人士,我又咨询了几位文物保护的专家,统一意见认为:冷光对文物影响微乎其微,要不然博物馆只能一片漆黑。所以,博物馆并没有禁止使用冷光源照射文物的规定。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禁止使用闪光灯,但是,没有禁止使用冷光手电。所以,视频里面三位外国人并没有违反博物馆的规定。她们是无辜的,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对她们的责难,只能表现网友出对文物保护常识的无知。 第二,我很惭愧。因为视频里面的三位外国人,都是大学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学者,都是文物工作专家。当我看到这个视频后联系网站,尝试跟网站方说明,@陕视新闻 等优秀媒体迅速删除了视频,但重庆某网站坚持错误的选择,并且派生出重庆某公众号的推送,描述了博物馆的保安和三位外国人的冲突。很巧的是,我认识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迅速与她核实,发现重庆某公众平台的推送内容不实,纯属虚构。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仍然没有勇气公开站出来与重庆某网站和公众号对峙,还专家们的清誉。因此我惭愧。因为我是实名的,是穿鞋的。 第三,我还是很惭愧。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在二十多的职业生涯中,没有能够更多的普及文物保护常识,让你我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会;让大家多一分理智,少一分冲动;让同学们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愤怒。 孩子们,同学们,朋友们,文物是古代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遗产固然珍贵,但更珍贵的是当下。当一群外国学者认真研究文物,尝试通过学术研究传达国际友好情绪的时候,请理解,请尊重,请帮助。谢谢亲爱的你们。 【4】@康堤will 我觉得"足够好"理论是今年我读到的最朴实也最帮助我的心理学小锦囊。始于女性议题观察,但最终可以应用在很多生活情境。 今年对女性议题比较强烈的感受之一是,评判体系从"她怎么做都错"走向了"她怎么做都不够好"。有个例子举过很多次,我觉得特别妙。是一篇《芭比》的影评,但妙的不是其中观点,而是写作结构。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这部在全球掀起极大讨论、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所有人都不满意,但凡你读过点书,你都不能对这部电影满意",然后它分了三个小标题:1:你们都对芭比不满意;2:其实我也不满意;3:但我还是有点满意。最后它写道,"既要这个,又要那个,已经努力做到了这样的成绩,还是没有人满意,就像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状态一样。"——很形象,我常常觉得女性永远在面对"不够好"三个字,而男性只要好一丢丢就能收获赞美,XX已经很难得了,XX已经很不错了,XX真的很棒。那天看到楚楚给一位有强烈"失权感"男性的留言:如果你在生活中尊重女性并在她们遭受不公时站出来说话,你绝对会收获超乎想象的来自女性的赞美。但女性基本上不会得到同等的反馈。 后来我在读《不原谅也没关系》那本书时,感受最深的是里面有一个"足够好"理论。有位儿童心理学家创造了"足够好的母亲"一词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也能健康成长。只要父母的行为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并且给予的爱和支持较为稳定,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获得强大自尊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然后作者延伸说,"足够好"这个话语可以更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足够好的尝试""足够好的旅行""足够好的搭档""足够好的朋友"等等。尤其对女性,我觉得更需要足够好的反馈。并且通常情况下,按照严苛的标准,她们也的的确确足够好了。比如今年最开心的事之一,是找了播客的两位制作人。她们都非常认真细致,但偶尔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都会说"我太粗心了",但事实是,已经足够足够细心了。在细心上,恨不得打败90%的人类了。对我这种完美主义法西斯,"足够好"理论还有人格修正的作用。正在把它变成话语,常常挂在嘴边,逐渐地它就能进入到潜意识里。 【5】@庄时利和 关于亮亮丽君夫妇推荐小诊所那件事情,我个人不太同意网上说他们谋财害命的说法。 我非常理解许多网友对这件事情很生气,因为这些年大家见过许多不靠谱的诊所(甚至有些都没有行医资质)胡乱看病的事情,不希望更多人上当受骗。 但我也见过不少类似的患者和家属,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些小诊所真的能治好一些疑难杂症,比如锦旗上的肾病综合征和晚期肺癌。他们也积极给身边亲朋好友推荐,分文不收,他们想这医生看病这么牛逼,我为啥不给我的朋友多推荐推荐呢?没准他们的病就治好了! 医学的复杂性造成了许多不确定。张三肺腺癌晚期有EGFR突变,医生开了奥希替尼,他自己开始练气功,三个月后病灶大幅缩小,他归因为气功练得好。 这在真实世界中比比皆是。 所以就像Hanlon` razon(汉隆剃刀法则)说的,一件事用愚蠢足以解释的话,就尽可能不要用恶意去揣测了。亮亮丽君夫妇的医学知识并不多,但我认为他们并不是坏。 另外,我也不建议用「认知配得上苦难」来嘲讽他们。 因为我也见过不少迷信偏方和不正规疗法的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住着十几万一平的房子,其实还有一些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认知不一定配得上苦难,一些人拼尽全力却过着十分坎坷的生活,也许只是运气不好。你和家人身体健康,生活一帆风顺,这是你的幸运,不应嘲讽那些不曾被命运眷顾的人。 【6】@罗淼_吐槽用 今天下午在新国辩中学组看了一场很精彩的高中生辩论赛,题目是:"原生家庭批判"正在让年轻人更幸福还是更不幸福。对阵双方是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两所学校,经典的京沪大战。 双方同学表现非常让人惊喜,对问题有钻研、有思考,不信口胡说;对语言表达有要求、有修辞,没有辩论黑话;讨论态度诚恳老实,该反驳反驳,该承认承认,不在无聊处纠缠,不为了辩论而辩论。 比赛点评时我就跟双方同学说了,我非常相信你们只要坚持现在的风格和方法,一定会成为非常非常优秀的辩手。 比赛本身我给大家理个大纲,从层层递进的交锋里,你们也能看出这几个高中生打得多好: 正方立论先说,批判不是批斗,批判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思考,直面问题、剖析问题,不见得非得是激烈冲突更不是辱骂宣泄。(我点头同意) 反方立论紧接着说,你们说得对,批判在理论上确实是你们说的那样,确实有很多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就得看看现在它实际到底表现为哪种形式了对吧?不然没得讨论。我们爬取(各位,为了打个比赛爬了数据啊!)了微博对这事儿的讨论词云,它是个非常偏激的样子……但实际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表示很和睦啊。 正方回击说,对,我们确实说的是理论,但我们也有现实(此处列举数据不表)。更何况——你们那个表示家庭和睦的数据,调查的是家长还是孩子?你看我这里有个案例,某校学生就因为多花了几块奖学金,被爹妈在校门口堵着骂,这种不该批判吗? 反方接着说,可是批判了,对他也没好处啊?他爹妈也没法改变啊?我们也不是瞎说,我们还看了知乎,知乎有帖子下面很多人就回帖说,爹妈根本就不改变。 正方出了一个小绝杀:知乎这种分享刚编的故事的地方,百来个回帖怎么就能当证据?而且我请问你,你让他不批判,那你要他怎么办?嗯? 万万没想到,反方果断放弃给知乎辩护,但立马贡献全场高光: 他怎么办?他没有办法,除非选择平庸不批判,接纳之后可能就幸福。但我们要告诉大家,清醒犀利的代价本来就很可能是痛苦,幸福又不见得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如果你真的要选择清醒,你就必须要有可能不幸福的觉悟。(我:嚯!!) 更万万没想到,正方甚至没去跟反方纠缠说"谁说的清醒一定就不幸福"这种确实可以辩论但略微无聊的点,而是直接接着贡献另一个全场高光: 好吧,哪怕清醒会不幸福吧。那你们那个所谓平庸的幸福又意味着什么?那些接纳了、合理化了原生家庭种种缺陷弊端的孩子,最后会成长成什么样的父母?痛苦纠结岂不是代代传递、这不就是个循环诅咒吗?那我就算清醒了会痛苦,会阵痛,至少我自己以后的家庭会幸福,痛苦到此为止不好吗?(我:嚯!嚯!!) 大纲挂一漏万,全场非常精彩,视频出了,建议大家都可以看看,还能引发不少思考的。 【7】饭统戴老板: 前天纽约客发了篇超级长的文章,《黄仁勋的英伟达如何给AI革命提供动力》,讲了黄仁勋的很多往事,有不少笑点,摘出来给大家看下: 【8】1971年7月9日至7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亨利·基辛格为实现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对中国进行了秘密访问。访问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之为"波罗行动",意指此行像700年前马可·波罗造访东方一样,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 根据时任驻加拿大大使黄华回忆:从宾馆回来的路上,到处都贴得很大的标语,"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他就问起来,那是什么意思,我如实地告诉了他,他心里面有点紧张。 但最终访问还是非常成功的,次年,尼克松访问中国。 【9】"他们的意识在这一瞬间不再是企鹅"——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 |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浮世汇892】“美国罕见致命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 【浮世汇891】某音改变汉语
- 【浮世汇890】派卡瑞丁
- 【浮世汇889】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 【浮世汇385】美国加密货币产业史上最戏剧性的一..
- 【浮世汇277】一切都不可抗拒地落到地里,人却能..
- 【浮世汇57】正面是戒律清规,背面是三丈红尘..
- 【浮世汇149】2020庚子开年,过得像小说一样..
- 【浮世汇350】真的是吃得太饱了啊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557】这些对比起结婚养娃都没什么可怕的..
- 【浮世汇887】看好老头
- 【浮世汇75】他们犯下这样的罪,但是他们不觉得自..
- 【浮世汇384】我很喜欢那个拿了28名,开心到大哭..
- 【浮世汇390】别笑,你小时候肯定吃过鸦片,那款..
- 【浮世汇152】它们是这整个波澜壮阔的篇章里不可..
- 【浮世汇208】过去数年这种国民集体性的膨胀,已..
- 【浮世汇346】想来想去还是读书好
- 【浮世汇372】女权主义的幽灵在东亚的上空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