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862】这正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chuntian @ 2024年03月27日 浮世汇

【1】祝佳音 

网飞版《三体》开篇就是在清华大学的批斗会。顺带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实际上是一本摄影集,名字叫《红色新闻兵》。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振盛先生,当年他在报纸(好像是《黑龙江日报》?)担任摄影记者,有相机和胶卷可以用来拍摄照片,因为工作需要,也因为个人兴趣,他开始拍摄批斗会现场的照片。当然后来媒体就像现在一样不受待见,经常会被斥为"反动派",会被愤怒群众扯出胶卷,砸烂设备。于是他就找了几个人自己组成了一个"战斗队",也戴上了红袖标,从此拍摄畅通无阻。为了保护一些照片,他在自己家里地板地下挖了个洞,把一些底片藏在里面,也因此保留下了这些照片。

《红色新闻兵》目前还没有简体中文版,之前港中大出过繁体中文版,而在此之前,很多国家都出版了这部影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语版,大开本,封面是红色塑料封皮,仿照当年"红宝书"的封皮材质和样式,非常厉害。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我出生和长大的城市哈尔滨,一些地方的建筑仍然还在,感觉还挺奇妙的。

之所以我对网飞版《三体》开头颇有微词,是因为那个现场拍得劲儿其实还不够。看看这些照片就会发现许多细节还是差得远,显示出其不够上心。比如网飞版大会群众都很规矩,也很有秩序。但当时的照片、视频和当事人回忆可不是这样,那真是群情激愤,人人涌动,争先恐后,红色海洋。台上很多老同志,当年面对国民党屠刀都横眉冷对,如今看到此情此景,心如死灰,心理上先就崩溃了。

随便找了几张图配上,其中图二是黑龙江日报社职工批斗时任省委派驻工作组组长洛子程,图三是革命群众批斗时任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图四是革命群众把哈尔滨极乐寺的和尚拉出来批斗。

Z-lib上能找到这本书的PDF版。

李振盛先生也有微博账号,显示"因违反社区公约,其内容仅对互关好友可见"。李振盛的主页 


【2】阑夕 



另一种形式的「卖铲子」的故事:就在各大AI公司还在哼哧哼哧的烧钱时,一家咨询公司——埃森哲——已经披露自己在AI业务上每年可赚超过20亿美元……

埃森哲既不训练也不微调大模型,它甚至没有几个算法工程师,这20多亿美元是怎么赚的呢,主要靠培训业务,或者说,治疗各个行业里的AI焦虑症。

很多传统公司会对这几年来的AI热潮感到不知所措,然后它们会请埃森哲这样的咨询公司,来对上到高管下到中层的员工去做讲解,告诉它们「如何驾驭即将到来的AI革命」,或是「怎么利用AI提升全员的工作效率」而这样的咨询服务,一单下来的价格就是上百万美元。

这有点像国内搞AI的最先赚钱的是卖课卖得飞起的那波人,无论是传统企业的老板,还是知识付费收割的普通人,即使告诉他们微软谷歌英伟达A16Z等官网都有最全的AI学习材料——在权威性上不知道比卖课卖咨询的高到哪里去了——但是只要不把饭嚼碎了喂到嘴边,是真的有人担心自己会活活饿死。


【3】地方债五年变迁,可惜没有23年的数据


【4】@宋雌 

刚去小红薯看了点儿富二代生活,动不动一天十几万就花出去了。评论里说,北京不是美食荒漠,有钱就有好吃的。突然挺感慨的,记得19年我去skp的地下一层,想找一件Samuel gui yang,那个时候他刚刚崭露头角,品牌最有代表性的盘扣西装都还没推出。其实我知道自己根本就买不起,可我还是想去看看,看看他的剪裁,看看他用的什么面料。我穿上当时自己最贵的一套衣服,手里拎的是vintage Jpg铁架包,全身上下加在一起也没有两千块。到了店里我问sales有没有Samuel gui yang的衣服,她转头对另一个sales说:"杨桂东的衣服在哪儿呢?"
原来Samuel gui yang叫杨桂东。
拿到手里是一件蓝色的连衣裙,我趁没人注意偷偷瞄了眼吊牌,8800,这个数字我记得格外清晰。八千八对十九岁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虽然它的剪裁十分特别,但无论面料还是做工其实并没有过分特殊之处,我以为最多四五千,没想到一条裙子已经接近上万。我以"这不是我要的颜色"为由走出了店铺,并在走之前添加了sales的微信,说如果有红色到货再联系我。
走出店铺,拐角处开放式首饰柜台的柜哥对我吹了声口哨,好像说了一句轻佻的话,我忘了。但我当时心想,他一定是看出我其实没钱,所以才敢这样对待我,他知道不尊重我也不会让他有任何后果,我只会作为穷人灰溜溜地尽快从skp里逃走。为什么他们的眼睛会这么尖锐呢?他是怎么识破我没有钱的。
那天我的感受很复杂,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再去过skp。我希望有一天自己是底气十足、空手进满手出吗?其实我并不确定,并不确定自己渴望那样的生活。但是北京,这个地方会给你带来最直观的、可视可感的阶级落差感,就像它的五环。我的河北前任曾对我说,他觉得北京和他家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的楼,一样的村,只有到国贸那一片才感觉是北京。我听完尴尬地笑了笑,心里却像自己被否定了一样不爽。他不了解北京,这是一个没有钱就没有美食的地方。

@不考cpa的环保生不是好的化验员:太敏感了。你应该这样:"我艹,这么贵,抢钱啊"。。然后骂骂咧咧的走

@简单手工ing:是年轻,年轻的时候容易这样,我现在40,大大方方的看价签,坦坦荡荡的说太贵了买不起[哈哈]



【5】瑞达利欧 

因为人类能进行有意识的、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所以比任何物种都更快、更深入地进化,不仅一代代地进化,而且在自己的一生中进化。

这种持续追求学习和改进的动力,让人类天生地对进步感到快乐,对快速进步感到兴奋。尽管大多数人觉得他们是在追求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玩具、大房子、金钱、地位等),但这些只能带来小的满足,远远比不上进步能给大多数人带來的长期满足感。得到了追求的东西后,我们的满足感通常不会持久。这些东西只是诱饵。追逐诱饵,就必须进化,而且对所有人来说重要的是进化,而不是回报本身。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而言,成功就是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去拼搏和进化,即迅速认识自身和所处环境,然后通过改变实现进步。

这是收益递减规律的自然结果。想想赚钱这件事。一旦钱赚得太多,人从赚钱中得到的边际收益就会很小或者没有,这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这和任何形式的过量是一个道理,如暴饮暴食。如果拥有健康的心智,人们就会开始探索新东西,或者更深入地探索旧东西,并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强大。如弗洛伊德所说,"爱与工作是人性的基石"。

工作不一定是一份职业,不过我认为如果是职业的话,通常要好一些。而工作可以是任何使人进步的长期挑战。你也许已经猜到了,我相信,人们对有意义的工作的需求,与人天生对进步的渴望相关。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他人的自然联系,它会使人对他人和整个社会有意义。

 


【6】@歷史阿牛 

"根据知名社会改良家查德威克的调查,普通工人辛苦1天的平均收入也不过为3先令,而扒手所得可能是其2倍。盗窃在当时的英国会被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虽不光彩,但入行者却不在少数,乃至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都出现了专门培训偷窃技艺的学校,吸引了大量无知的底层少年"『"费根的孩童":维多利亚时期的少年犯罪』"费根的孩童":维多利亚时期的少年犯罪收起



【7】@游牧笔记NomadicNotes 

说起蒙古语东北方言,其中满语的影响因素很大。前两天听朋友说起方言中表示疼痛时用的aka,其实是来自满文akambi,意为伤心、疼痛。



【8】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看到《三体》的制片和编剧之一Alexander Woo接受NYT采访,说到第一集那个开篇,他说曾国祥为这部分下了很大功夫:It's a part of history that is not written about in fiction very much, let alone filmed. And my family lived through it, as did the family of Derek Tsang, who directed the first two episodes. We give a lot of credit to him for bringing that to life, because he knew that it had not been filmed with this clinical eye maybe ever. He took enormous pains to have every detail of it depicted as real as it could be. I showed it to my mother, and you could see a chill coming over her, and she said, "That's real. This is what really happened." And she added, "Why would you show something like that? Why do you make people experience something so terrible?" But that's how we knew we'd done our job.


GPT翻译:

这部分历史在小说中很少被提及,更别说被搬上银幕了。我的家族和导演曾国祥的家族都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我们非常感谢他把这段历史带入生活,因为他明白,这可能是首次用这样细致入微的视角来拍摄它。他不遗余力地让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地真实呈现。我向母亲展示了这部作品,只见一阵寒意袭过她,她说:"这是真的。这正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她还问:"为什么要展示这种事情?为什么要让人们经历这么可怕的事情?"但正是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