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866】中年人会活在一个 “什么都被验证过了” 的旧世界里
【1】@萝卜婷may 电影《白日之下》刚刚上映,它的故事原型是香港媒体报道的真实案件。之前在香港,刚好认识了电影里男记者的原型,《香港01》的调查记者劳显亮,与他聊过几次天,感觉有一些背景信息可以分享: 1.电影拍摄的故事,不仅是一篇报道,而是香港多家媒体在2015年到2016年的接力报道—— 2015年5月,《明报》报道大埔剑桥养老院的院友被脱光衣服,在天台冲凉;2016年5月,《香港01》发现九龙城木兰养老院聘用无证黑工;2016年8月,《香港01》报道一家残疾院舍,有院友遭长期捆绑,正餐是烧麦、青菜、白饭;最后是2016年8月,《香港01》报道康桥之家14岁自闭症男童离奇坠楼,是这家机构8月内的第6宗命案,而且他们还发现,该院院长还涉及多起性侵案。这些案件细节,最后都揉进了电影。 2.电影里几位记者的原型,分别是《香港01》侦查组记者龙婉琪、劳显亮,采访主任蔡传威。龙婉琪已没有在新闻行业工作,劳显亮至今仍在原部门任职。 3.电影拍摄就在《香港01》的编辑部,但为了不影响新闻部的独立采编运作,不影响新闻材料保密,他们取景是在另一个部门娱乐生活编采部。 4.这部电影在香港放映时,请到了龙婉琪和劳显亮到场,分享采访经历。在刚刚过去的金像奖颁奖礼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余香凝(在片中饰演女记者)说,感谢昔日报道的记者,希望可以做到记者的精神。 5.劳显亮除了做侦查报道之外,现在还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调查新闻》,每周一次,我去过他的课堂两次。香港记者的职业生涯似乎可以更健康和长久,我所知道的,几所大学新闻专业偏实践类的课,比如《特写新闻》《广播电视新闻》《调查新闻》都是真正从业十几二十年的记者在教,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在不断产出作品。 6.在环境同样逐渐逼仄的今天(以及01的老板于品海刚被法院颁了破产令😅)劳显亮所在的侦查组最近还做了这些报道。 【2】@幸运巴卡 妈呀特别勇敢的两个女生… 希望所有看到类似乞讨的都别因为动物可怜给他们钱了,只有走这条路完全赚不到钱他们才会放弃动物乞讨。 【3】@梁州Zz 几天前在小红书看到一个标题名为"全员npc的乌镇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热帖,帖主在帖中提到,"没想到乌镇的河水是可调节的。"其实像乌镇这样由人为制作的为旅游业而服务的"楚门的世界",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已然发展成为了一种完备的、制造永远封闭的假象系统的产业链。 2008年,以中大旅游学院为首的几位学者曾经在《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的论文中详细地讲述、分析了楚门的世界存在的合理性与其缘由。 学者在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我十分认同,在当下,"遗产地"的商业化近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 于游客而言,他们所需要的是他们想象之中的古镇,是一个永远封闭的假象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旅游者们从未放弃过对真实的寻找,但在寻找的过程里,客体的原真性( authenticity)已然不再重要。 游客需要在体验旅游客体的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例如干净的客房,舒适的大床,以及随处可见的现代化的服务措施,但同时,他们又需要在寻找古迹的过程里看见"自我"。学者王余将这一种原真性总结为"定制化的原真性 "。也即是"楚门的世界"。 从丽江,到乌镇、周庄,到近年来爆火的阿那亚,广泛增长的客流量用数据告诉我们,楚门的世界无疑是"正确"的商业选择。 以阿那亚的成功为例,这个被人为营造出的中产乌托邦无疑最好的例证。在这个连厕所里都印刷着阿瑟米勒的诗句的乌托邦里,具有着一切要素完备的体验措施。社区内部,文化沙龙,戏剧节,沙滩还有酒桌随处可见。它时尚,精致,甚至连理想国书店门口的树荫都显得如此规整,当你打开苹果的前置摄像头以后,你会发现这个社区的每个角落都如此"优雅",它在镜头里熠熠生辉,哪怕一墙之外的荒地与早餐摊是如此落寞,像是一片冗长的、尚未开发的休止符。当园区的游客步行至这里,则意味着他们已然离开了那座人造的象牙塔。 这样的乌托邦,像是过去几十年内高速发展着的旅游社区的一隅缩影。 但与阿那亚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乌镇与周庄的爆火,其背后的原因,与遗产旅游的应运而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十年来,人们的怀旧心理兴起,大众的游客愈来愈倾向于寻找某一类文化或活动所代表的符号或印象。"'原真性' 变成了某种符号, 而旅游活动, 不再是对真实的寻找, 而是对符号的寻找。" 在这个过程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个古镇是否"原汁原味"?似乎也成为了游客们重要的选择标准之一。 在学者走访、询问多位曾经游访过周庄、乌镇两地的游客后,调查数据显示,游客对周庄的原真性感知评价明显高于乌镇——换而言之,游客们认为周庄更像"历史中的古镇"。 但实际上,乌镇的整体规划,已经是以"以旧修旧, 以存其真"为总体构想来进行的,目的就在于使乌镇的千年沉淀原汁原味保留下来。"所以乌镇吸引人的不仅是古镇的 "形", 更重要的是古镇的"神" (宋丽宏、华峰,2005) 。 为了真正还原古镇的"神态",有位生活在乌镇附近村落的朋友告诉我,早年的乌镇在扩建修路时,甚至一度在周边的村落广泛收集青石板。因为它们需要"原汁原味"的青石板来铺就乌镇的道路,已达到其拟神的目的。 但是,还原古镇面貌的"真假"尚且可以依托其原貌而定夺,游客心目中的"原汁原味",却始终是具有强主观性的,它并不以设计师们的想法为导向。 有些东西寻找的时候,已然失去了。 "周边园林景观"、"小桥流水场景 "、"小巷古宅场景",是游客们评判古镇"原真性"的重要考虑元素。当游客在旅途过程中开始评判古镇的"原真性"时,则不可避免地似乎陷入了关乎自我的想象中,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书本中学到的关于古村 /镇特征的知识应当是正确的,从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中获得的关于古村 /镇的综合印象应该是确切的。 但当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古镇以其原有的形态出现在游客的眼前时,它得到的评价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它看起来不真实。""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古镇的模样。" 这也是众多遗产旅游地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愈来愈趋近于同质化的原因,"乌镇"的商业化,已然是选择过的结果。事实上,周庄经验和乌镇模式已然成为了过去十年内重要的旅游示范项目。愈来愈多旅游投资者期望复制它们的商业模式——一种片段化的体验。 于游客而言,旅游的一大重要因素,则在于寻找差异而出门,游客们期望获得的是原真的遗产地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截然不同的差异,是江南水乡中"小桥流水"、"临水而世"的想象。在这其中,前置的文化想象与宣传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可以人为调控溪水的乌镇,就像模拟人生中由经营者精心布局的主题公园,经营者有计划地通过有结构的商业结果所体现的数据不断地控制、改造游客的体验效果,当我们进入园区的那一刻起,我们则开始进入固定的程式,这样的体验方式、体验节奏,是被试验过上万次的最优解。 这样的最优解,就像阿那亚园区里那片被设定好的树荫,当游客站在被精心修剪过的枝芽的绿树下,感慨着如此春和景明的景象时,它似乎与常常被配以文案的"我的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闭环。 因为这样的绿意,眼前的郁郁青青,岸芷汀兰,是真正经由过一万次人为修建的景明。 【4】@纯银V 面对新生事物时,你看到的是它的优点还是缺点,其实是年轻人心态与中年人心态的选择题。 新生事物一定是不成熟的,很可能是缺点多于优点的。 然而年轻人看优点多,中年人看缺点多。 年轻人喜欢新鲜的东西,中年人更看重确定性。 当你已经拥有了许多生活经验时,会自然而然地优先复用老经验,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过验证的老经验对你而言的确是最好的,而 "验证" 这件事是要付出注意力的。节约脑力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久而久之,中年人会活在一个 "什么都被验证过了" 的旧世界里。直到新技术新应用(在年轻人的推动下)相当成熟之后,再被潮流卷入进来。 【5】伽利略: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是不完美的 伽利略所主张的哥白尼学说、他的科学方法和他的非信仰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的:这三者都反对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世界是为人而造的,也不同意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出来的。 更确切地说,伽利略认为,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是非常不完美的,我们只能认识到世界的若干片段,人类的出现与世界的目的无关,我们假定世界是没有任何目的的。伽利略试图接受这种看法,即我们不知道宇宙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尽管宇宙的某些方面表明它是有目的地被设计出来的。——《伽利略:天空的守望者》 【6】@天涯历知幸 昨天晚上打车,司机师傅说现在乘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比较暴躁,但凡有点不顺心,立刻和他吵架。 我说师傅,现在房价下跌、股票基金一塌糊涂、运气不好降薪失业,占一个已经挺闹心,很多人占两个甚至三个,房贷车贷加养孩子,估计压力大,脾气就不好。咱们开门做生意,和气生财,不和他们一般见识! 师傅表示确实,我从来不跟他们吵。有什么好吵的?我就希望他们当中有个人能打我一顿。 我:啊??? 师傅:我跟你讲!我们家有个亲戚,和人吵架,把人鼻子打骨折了,赔了x万!对方签了谅解书,这才没有坐牢,但是,x年之内,但凡离开南京都要报备! 我:啊??? 师傅:想不到吧,打人就是这么严重!但凡来个人打我一顿,我至少能休息几个月~ 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7】@在也门钓鲑鱼 和我们的司机聊天,他有一个亲弟弟,家里就这兄弟俩。我说,你爸爸妈妈比较偏爱谁。他说是他。因为他是性格活泼,比较会来事儿那种。弟弟就更加沉闷一点。 所以我想,在家里被偏爱的那个小孩是心知肚明的是不是? 【8】互联网的那点事 是不是有点疯?? 【9】于建嵘 【阿武论道:需要批判的西方政治学之十大原理】阿武认为,西方政治学有非常多的内容,如下原理构成了其基本框架,需要认真批判。
【10】@t0mbkeeper 两年前这时候,我姨家就还有四斤挂面。她对门老太太更惨,啥都没有。在刻板印象里大家认为上海人比较抠,但我姨夫从年轻时候就是自己背债也要对别人仗义的性格。虽然自己家只有四斤挂面,但二话不说就给了老太太两斤。我姨平时也是阿弥陀佛的好人。管的病人十几天没大便,她能用手去帮病人抠。但她对我姨父此举还是颇有抱怨。 不在那个环境,也不设身处地去想,很难理解我姨这样一个老好人在恐惧之下对那两斤挂面的不舍。 //@佛不想跳墙: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小区里不少年青租户已经断粮,我是在群里跟各家各户筹了点救命粮,请物业送过去…… @Meeewww: 我吃到家里没米,问邻居群里要了一点,拿到米的时候在想2022年了怎么还会有这种事真是眼泪都掉下来了 |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浮世汇892】“美国罕见致命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 【浮世汇891】某音改变汉语
- 【浮世汇890】派卡瑞丁
- 【浮世汇889】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 【浮世汇888】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 【浮世汇887】看好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