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比乌克兰还低了
2007 年,人口负增长已经十多年的上海,出现了一次生育高潮。 上海出生了 16.6 万个孩子,比前一年多了三万人,是 2021 年的两倍。更重要的的是,其中十万人,是户籍人口生的。 中国的人口专家喜欢用生肖解释出生率,那次他们说是因为猪年,大家都想要 "金猪宝宝"。 但其实新生儿暴涨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那一年本来就是全国范围的生育高峰,上世纪 80 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那批人,到了婚育的年纪;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海多了 100 万常住人口,人口突破了 2000 万大关。 那次生育高峰在 2012 年达到了顶峰(23 万人新生儿),并且势头一直持续到了 2019 年。 大家也许想不到,相比四年前,现在上海每年少出生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新生儿:
1 上海卫健委精心挑选了 5 月 20 日,来公布了 2023 年的人口监测统计数据,比往常推迟了 3 个月。 最重要的那个数字,则是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只有 0.6 了:
总和生育率是人口学最重要的指标。简单来说,就是 15-49 岁的育龄女性,就是平均只生 0.6 个孩子。 总和生育率 1.5 是一条警戒线,低于 1.5 就意味着进入低生育率陷阱,去年的乌克兰:
更刺眼的是,上海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徐汇、普陀、虹口、长宁,总和生育率都到了 0.4 的行列。而在上一年,0.4 梯队的还只有黄浦。 嘉定、松江、青浦是整个上海的人口发动机。如果不是这几个新城,上海的生育率会比首尔的 0.55 更低。可以说,上海的生育率大都是非户籍育龄女性撑着。而在 2023 年,这批人群的数量是最近 7 年来最少的。 2020 年到 2023 年,上海出生人口大减的最重要原因就很简单了,户籍的育龄妇女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而非户籍的育龄妇女:
要知道,这几年上海常住人口总数几乎没有变化,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在不断放松;女性毕业生,也属于育龄妇女的范畴。 在这样的背景下,减少的 50 万育龄妇女,就只证明了一件事。外地女性不愿意留在上海了。 2 2021 年,北大人口研究所所长穆光宗提出了一个概念,他说低生育现象有两种 —— 政策性低生育和内生性低生育 政策性低生育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计划生育;而内生性低生育的意思是:
穆光宗认为,2010 年之后的低生育,就已经是内生性低生育了。 内生性低生育更像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会传染,会扩散,宽松的生育的政策,作用会边际递减,直到完全失效。 用刘慈欣的话说,是一种思想钢印。 几个月前,浙江宣传发问,这届年轻人真的不想生吗。文章洋洋洒洒,而评论区点赞最高的评论是:
之所以要说人口,是因为房地产问题和人口问题,越来越相似了。 内生性低生育最大的问题是,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晚了,而且大概率,补救措施也没什么用。 眼下,人们的买房意愿,和生育意愿越来越像了。 这当然和限购政策有关,限购的初衷,和计划生育是一样的 —— 多生孩子和多买房一样,都是在占国家的便宜。 计划生育进行到第 30 年,上海算了一下,少出生了 381 万人。当时官方喜上眉梢地算了一笔账,按照抚育一个婴儿到 16 岁所需的费用来算,为国家和家庭节省了 190 亿元:
但当时大家没有意识到,政策捆绑太久了,人们的思维会被彻底扭转,从政策性低生育转变为内生性低生育。 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是低购房欲望,从政策性低购房欲望,转变为了内生性低购房欲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份额平衡,世间万物都是如此。 3 内生性低生育面前,人口鼓励政策几乎是没用的。穆光宗曾经提醒过,人口政策不能只关注生育变量的工具性,换句话说:
现在的政策,核心思想还是把购房者作为工具。 最典型的是上海对外地单身人士的政策。2012 年 6 月,为了打压温州炒房团的气焰,上海出台了一项政策:
无论多么有钱,交了多少税。 所以郑爽买了复兴珑御两套房子,大家第一个问题不是问她怎么搞到 1.5 亿的,而是问,她怎么搞到上海户口和两个买房资格的。 12 年后,这条政策终于被改了。 2024 年初,上海放松限购政策,外地户籍单身人士,可以在外环外买一套房。 前几天的 527 新政,针对这群人,政策继续放松,他们可以在外环内买房了:
外环外的新房不好卖了,你顶上去;外环内的二手房需要流动起来,你顶上去。 包叔了解了一下,上海新政之后,最先冲进售楼处的,是多孩家庭。 这次的新政,多孩家庭不仅增加了首套房的资格,而且还在公积金额度、利率、交易税费上都给了切实的优惠。尽管,房产税还是没有调整。 从 1994 年开始,上海就针对独生子女做生育意愿调查。当时,根本没有城市做生育意愿调查,更别说针对独生子女人群。 2003 年,上海随机抽选了 2 万个户籍人口,用上了当时最大的生育调查规模。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人希望只生一个孩子。 第二年,从上海开始,迈出了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步。取消了 "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夫妻须隔 4 年才能生育第二个子女" 的规定。 20 年前开出的一枪,现在正中城市的眉心。 只可惜,上海的多孩家庭太少了。 来源:包邮区 微信号:ibaoyou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