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割真是天才,很多家长帮孩子操作也就是这个路子,他自己就搞定了

heiniu @ 2024年07月05日 故事

@西城大妈:前天在一个博文的回复里面,我发现居然有粉丝不知道孙割的丰功伟绩!这是我绝对不允许的!大妈憋了两天查了一堆资料,必须把孙割伟大光辉事迹…. 的一小部分给粉丝们讲明白!

为啥大妈这么激动呢?因为你哪怕只了解了孙割的大学毕业前的事情,都会惊讶于这个人无师自通的…. 道行和极强的钻空子的能力。这也是为啥大妈尊称他一声孙割的原因。虽然孙割是 90 后,比大妈小得多,但大妈觉得这个道行,从 1890 年开始修炼到现在(先忽略建国后不许成精的问题),也 get 不到…

言归正传,下面开始给大家讲一下这位可能是史上钻空子道行最深的 90 后的丰功伟绩。如果各位嘴巴越张越大,请你托住下巴并时刻提醒自己,大妈这篇博文讲的无论在你看来有多牛逼多离谱,在孙割并不长的人生经历里,这些都不值一提,甚至孙割自己都不怎么提了。

孙割大名孙宇晨,祖籍山东青岛,1990 年生于西宁。在他四岁那年,他的父亲找到了调往广东省惠州市规划局工作的机会,而他的母亲也在《惠州日报》当上了记者,自此全家定居惠州。大约在孙割小学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远嫁意大利,从此父子相依为命,生活应该说是比较辛苦拮据的。但孙割的父亲显然很爱这个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坚持给儿子报他喜欢的围棋班,并支持儿子的文学爱好。

孙割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算出色,但他有一项无人能及的天赋,我称之为临时抱佛脚式的火箭式攀升技术,也就是通过临时疯狂学习,可以在短期大幅度提高学业表现。最终他疯狂努力了半年,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惠州一中。不过即便是在学习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孙割依然没有放下自己的文学梦,他父亲尽管不理解,但也陪着他在初三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只不过被淘汰了。

但是孙割这种糙猛快的学习劲头持续不了太久,进了惠州一中很快就垫底了。学业失意的孙割在考场上跟应试教育对着干,比如英语卷子他非要写中文,成绩自然惨不忍睹。孙割就把全部热情都投向了文学创作,成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常客,年年参加,年年淘汰。到了高三,他的总分只有四百多分,三本都快不行了,文学梦也没个着落,搞的常年支持他的老爹都有点急眼了。毕竟普通家庭,还是要考个大学找个工作才能正经过日子啊。

然而这时候,孙割好像突然受到了感召,只能考四百分的他决定冲一把北大!

这不是梦话,孙割先是开始猛学习,仅用大半年就提高到了接近 600 分。但他觉得,自己的成绩距离北大显然还有几十分差距。咋办呢?此时他的 "卡 bug" 技能点被唤醒。他查阅了北大的各种招生政策,发现里面有个自己可以用的 bug:

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可以入围北大自主招生,这意味着可以降 10-30 分录取。

可是一个连续被新概念作文大赛淘汰了三次(初三、高一、高二)的人,怎么可能得一等奖呢?但是孙割不管那些,老子就要参赛!你还能不让我参赛?只不过此时他没啥时间搞文学,于是他决定死马当活马医,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于是他把自己那些被淘汰的文章,一个字没改,一股脑都寄给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主办方《萌芽》。

简单地说,就是有枣没枣来三杆子,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可能就是这次经历让孙割不到十八岁就洞悉了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的事实。这三篇被淘汰的文章,在一个字都没改的情况下,居然把孙割送进了复赛!

进了复赛的孙割这次不敢怠慢了,他研究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年的一等奖文章,通过人形大数据总结,他得出结论:

这玩意看似是 "新语文",鼓励创新,实际上就是另一套八股文。重点是要愤懑、不满、叛逆,对中国教育和制度指指点点,整一堆怀才不遇的逼逼赖赖,就能得奖。

通过孙氏 kimi 的总结归纳,他一顿输出猛如虎,最终真的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他也凭借这个成绩,入围了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赛。

当年自主招生十分魔幻,我给大家贴一下北大 2006 年的自主招生简章:

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著名重点中学综合成绩优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身体健康,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同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

①在文学、艺术、体育、管理等方面具有优秀才能者;

②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异成绩者;

③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突出表现者;

④具有其他优秀品质和突出才能者。

申请保送生的同学须同时具备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保送生资格。

总而言之,没有一个是硬性标准,北大大舞台,有胆你就来!

在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最终,孙割通过了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可降 20 分录取。然而孙割此时的成绩只有将将 600,也就是说,他需要在剩下几个月时间,再提高大约 50 分,才能用上这 20 分降分。

这天方夜谭一样的任务,对别人来说也许很难,但是对临时抱佛脚专业户孙割那都不是事。最终他考出语文 115 分、数学 132 分、英语 130 分、综合 146 分、历史 127 分、总分 650 分的成绩。当年北京大学在广东省的投档线为 653,孙割加自主招生上降的 20 分,成功完成三本生到北大中文系的华丽转身。

许多人都曾经质疑,孙割是不是回到出生地青海高考了。这个大妈没有找到具体的证据,只能根据目前的一些情况推测。根据当年北大的政策,自主招生的候选人必须出自省重点,而且降分录取是具体到省的。惠州一中符合条件,但以孙割家当年的窘迫情况,怕是没有插到青海重点高中的资源。另外就是,孙割华丽转身进入北大后,频繁回到惠州一中演讲,传授自己的心得体会。综上,我认为孙割大概率还是在广东而不是出生地青海高考的,但是这一点我也没有证据。

进入北大后,意气风发的孙割在萌芽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一道论证题》,大致就是把自己这一年的丰功伟绩吹了一遍,在结尾他写道:

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

这篇文章为孙割引来了近万封回信。也许就是在此时,孙割 get 到了流量的威力。

但是吹逼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进入北大中文系后,孙割发现自己在中文系根本不够看,毕竟人家都是货真价实的学霸,这么下去自己怕是毕业都难。而孙割一向秉承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 的原则,但是倒数第一不包括在内。可是自己咋能在北京大学这种高手如云的地方当第一呢?

孙割观察了一圈,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进入北大的学霸,多去学习了金融、管理等来钱快的学科,中文系的能人也不少。但有个学科,由于离钱太远,学霸们避之唯恐不及。说的稍微难听点,这个专业集中了北大学习力…. 比较垫底的文科生。自己去了,岂不就有矬子里面拔大个的机会?

说干就干,他大一下学期就申请了转系,从中文系转到了历史系。然而进了历史系他才发现,这里虽然没有状元,比不得元培实验班个个都是学神,但也不是吃素的,自己这种擦边进来的依然当不了第一。咋办呢?

搞不定同学,就搞教授。在后来有一次接受《GQ》采访的时候,孙割透露了自己的小妙招:

历史系的课考试占的分数少,论文是大头。跟老师多交流,关系熟了,正式交论文之前先让他看一下,提点儿建议,我再改改。分数能差吗?" 每选一门课,他一定要拿到老师的手机号和邮箱,"出了事至少能找到责任人",他嘴角翘起,伸出四根手指:"我的印象中,至少有 4 门课原本在 85 分以下,问老师以后,改到了 85 分以上。

简单地说就是,话聊。

可能是当时历史系老师普遍坐冷板凳,许多历史系老师真的特别喜欢这个愿意和自己唠嗑的学生,他也通过这种办法,成功从中等生逆袭成了北大历史系第一名,还获得了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流的机会,代表北大参加在荷兰的联合国模拟大会。总之,孙割 get 了当时北大最好的资源,是北大最靓的仔。

不过孙割的理想远远不止于此,他觉得北大学生已经不配当他的对手了,这次他要挑战一把北大校长。2011 年,北大校长周其凤提出了 "学业会商制度",本来是想帮助一些因学习困难、思想偏激、经济贫困等原因荒废学业的学生走上正轨的,但孙割感觉,此处可以下嘴。于是他抓住了受帮扶人群特征中的 "思想偏激" 这四个字,接连在北大 BBS 发文,称 "学业会商制度" 是罪恶的、旨在将全面控制学生制度化的,是 "当代纳粹"。

骂学校总归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最后这篇文成了北大爆款,搞的周其凤左右为难,最后会商制度不了了之,算是流产了。但孙割在这次风波中,大出风头,成了青年领袖。2011,他和当时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的蒋方舟一同登上《亚洲周刊》封面,正式走上了成名之路。

此时,他已经以北京大学历史系第一名申请到了美国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专业,成为了懂王的忘年校友。

有留学美国的都懂,东亚研究至少在当年,属于无人问津的冷门领域。宾夕法尼亚大学虽好,但出名的是沃顿商学院,也就是懂王家的自留地,不赚钱的东亚研究并没有多少人申请,毕竟学费高昂,大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而孙割就是利用这一信息差,先进去了在说。两年后,他提起这段留学经历,已经开始自称自己是沃顿毕业的了。

而以上这些眼花缭乱又让人惊叹的操作,只是孙割人生中比较不重要的一段而已….

大家现在明白为啥我说,这个道行,大妈就算从 1890 年开始修炼到现在,也 get 不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