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毒是如何从军需药品发展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的

heiniu @ 2024年11月02日 史海钩沉

作者 / 陈敏

在很多人眼里,冰毒不过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一种 "新" 毒品,为什么它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替代出道近百年的海洛因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

这其实存在一个误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固态状冰毒,确实是近几十年的产品,但它的液态状前身,也就是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其实很早就合成出来了,二战时间就在军队中广泛滥用。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问世

现代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也就是苯丙胺的衍生物,而苯丙胺又是麻黄素的衍生物。麻黄素来源于麻黄植物,本身具有中枢兴奋的药理作用,早在公元 1300 年时就被东非人用于解除疲劳和压力。

1889 年,德国柏林,罗马尼亚化学家 Edeleano 在麻黄素的基础上合成它的衍生物 – 苯丙胺。随后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又在苯丙胺的基础合成甲基苯丙胺,也有传闻是另一位日本化学家绪方章合成。

最初科学家们对麻黄素、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的提炼合成,都是基于研发治疗疾病的药物。1932 年,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作为治疗支气管痉挛和鼻腔充血的药物首次出现。几年后,用于治疗嗜眠症的苯丙胺胶囊问世。

1936 年,德国的医学家迈耳发表了一篇关于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药物原理的论文,文章指出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的作用与人体的肾上腺素类似,能使人中枢神经产生欣快、兴奋作用,大量服用可以让人极度亢奋,几天几夜不知疲倦。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人们开始对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最感兴趣的还是各国的军方。此时世界各国都在为即将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如何让士兵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是军方高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军方高层得知世上让人不知疲倦的药物后,纷纷把目光盯上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到此,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类从药物开始走向了 "歪门邪道"。

二战时期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滥用史

战场上,士兵的精神状况决定其战斗力,如果能保持长久旺盛的战斗力,这只军队必然所向披靡。于是当时的日本军方,开始秘密研制以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为主要成分的兴奋剂,以便士兵们超长时间保持不同寻常的战斗力。

据现在的一些文献记载,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被制成兴奋剂后,在二战中,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军队中都有大量使用。轴心国的日本、德国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源头,因此两国的军队士兵是二战时的最大滥用群体。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日本军方中被称为 "猫目锭"、"突击锭 " 或 "空击锭",到了后期又被称之为 "觉醒剂"。当时日本臭名昭著的 "神风特攻敢死队" 的队员们,在出发前都会要求服用大量 "觉醒剂",让他们在极度亢奋下,自杀式的冲向美国舰队。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让士兵不知疲倦,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精神异常,充满暴戾气息,极易失控,做出凶残的反人类罪行。二战时间,日本对外的侵略战争,士兵们格外疯狂和残忍,很大一部分程度就是其军队大量滥用 "觉醒剂"。

作为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也生产了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分发给前线的纳粹军队,以及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士兵,其中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使用最多。

另外据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的研究,纳粹元首希特勒之所以对外演讲时永远精神十足,也是因为每次在演讲之前,其医生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在二战后期会表现的如此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

同盟国一边的美国军方获悉日本、德国军队大量使用兴奋剂,提高士兵的耐久力和战斗力后,也开始让国内的医药公司合成此类兴奋剂,然后大批量的生产,分发到前线的士兵手上。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 200 万片甲基苯丙胺。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军队还囤积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军需品开始流向社会,在普罗大众中流行起来。从医学药品到大规模滥用的军需品,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开始露出獠牙。

二战后甲基苯丙胺在日本的滥用史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为了筹集资金重建满目疮痍的国土,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将军队囤积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军需药品,以 "觉醒剂" 的名称,包装成片剂或针剂的样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

此时的日本国民,举国上下都充满着挫败和悲观感。一些无法接受国家战败事实的日本人,心中的亡国心态,让他们极其沮丧,与清末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心态一样,都想从外部找到麻醉自己神经的心理抚慰剂,而此时的 "觉醒剂" 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日本国民还要投入战后的家园重建,在高强度工作状态下,为了保持旺盛的精神和体力,大量的日本人开始服用 "觉醒剂"。于是政府为了获取资金,销售 "觉醒剂",国民为了获取心理安抚,购买和服用 "觉醒剂",达到各取所需的作用。"觉醒剂" 无意中撑起负重累累的战后日本重建,也就此留下祸根。

据资料记载,1945 年至 1952 年,在日本,有过吸食 "觉醒剂" 体验的高达 200 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 20 万人,一般吸食者达 55 万人,群体包括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以成年男性为主体。

众所周知,冰毒容易让人精神疯狂,导致一些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滥用 "觉醒剂" 也有同样的问题,这点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也得到表现。据资料显示,1946 年到 1950 年期间, 日本国内急剧上升的恶性刑事案件,以及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大都与服用 "觉醒剂" 使用有关 。

这种现象引起日本的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注意。日本政府组成专门的调查组,最终得出结论,"觉醒剂" 对人的大脑和精神伤害非常大,必须立即取缔合法销售,以免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于是,1951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 《觉醒剂取缔法》, 禁止了 "觉醒剂" 的生产和销售 。

然而此时的日本毒贩们已经掌握了 "觉醒剂" 的制作技术,开启制毒产业技术输出之路。

冰毒的诞生及滥用史

日本政府立法禁止生产和销售 "觉醒剂",加上严厉的打击,自 1951 年开始,以片剂或针剂的苯丙胺以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日本的大规模滥用消停近 20 年。然而日本毒贩并没有因此收手,他们一方面把生产基地转为地下蛰伏待机,另一方面又开始尝试与境外找人合作,目的很简单,境外制作,回销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方便运输,以及逃避打击,日本毒贩开始对片剂、针剂状的 "觉醒剂" 进行改造,他们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如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固体甲基苯丙胺。

这种固体甲基苯丙胺的外观呈纯白色晶体,晶莹剔透,外观似冰糖,因此毒贩们将这样的晶状物叫做 "冰",臭名昭著的冰毒就此诞生。而同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毒品依然是海洛因,世界各国并未意识到新一代的毒品之王,已经在日本诞生。

与之前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作用不同,冰毒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更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更易成瘾。不仅如此,日本毒贩还发明类似吸水烟的方式吸食冰毒,这种新的吸食方法不像之前那么繁琐,导致的后果就是冰毒更容易在普通人群中的扩散。

很快,这种制毒技术,以及吸食方式被日本毒贩们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全世界范围的冰毒滥用。冰毒从日本向外扩散的国际线路为日本 — 韩国 (70 年代)、金三角、美国 — 中国台湾、香港 (80 年代)— 菲律宾,最后在世界各国蔓延,并迅速打败海洛因,成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韩国

冰毒的扩散路线首当其冲的就是一海之隔的韩国,这是因为二战时间,朝鲜就是日本军方最大 "觉醒剂" 的生产基地。在日本遭禁后,日本毒贩派人到韩国寻找二战期间与他们一同制造 "觉醒剂" 的韩国人,并动员他们重操旧业。在利益诱惑下,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在韩国建立冰毒生产工厂,这也导致冰毒开始在韩国蔓延。

在 70 年代初,韩国在册的吸毒人数尚不足百人,但 1988 年,在册吸毒人数已到 3320 人。80 年代中期,同时韩国每年贩运和消费冰毒的上升速度是 20%,这种结果最终招来韩国政府的严厉打击。

韩国政府为此于 1989 年在韩国大检察厅成立毒品科,许多冰毒贩运集团被完全摧毁 ,冰毒在韩国变得稀有,相应的数量 1992 年比 1988 年减少三分之二,价格猛增 20 倍 。不过,从 1993 年起,韩国的冰毒数量再次升高。

中国台湾、香港、菲律宾

冰毒在韩国泛滥并遭禁后,日本毒贩将地下毒品生产工厂转移到中国台湾、香港,同样引起当地的毒品泛滥。1988 年至 2000 年之间,台湾地区的冰毒滥用达到历史高峰。1990 年,台湾当局将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物质列入管制毒品,并加强打击力度。

台湾受阻之后,日本毒贩又将地下毒品生产工厂转移到菲律宾,同样导致当地的冰毒泛滥。随着后期日本毒贩将台湾 – 香港 – 菲律宾 – 欧美的毒品走私通道打通之后,菲律宾彻底变成太平洋通往欧美毒品贩运的中转站,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菲律宾毒品泛滥成灾的一大原因。

金三角

冰毒在日本问世不久,很快就传播到以生产和贩卖鸦片和海洛因为主的 "金三角" 地区。但此时当地的毒贩并没有重视,直到 90 年代,他们发现冰毒越来越挤压海洛因市场,才开始生产制作和销售冰毒。

这一时期,仅在缅北、缅甸掸邦东部、缅泰和缅老边境地区,就有 50 余座冰毒加工厂。影响较大的有掸邦第二特区的冰毒集团;曼隆冰毒团伙;魏氏兄弟冰毒团伙;阿托和赵越苏冰毒团伙以及坤沙残部冰毒团伙。

美国

70 年代初,日本的冰毒同期传播到了美国,当地的非法地下毒品加工厂的毒贩们也尝试制造这种新产品,在这其中以夏威夷地区的质量最高。短短的几年,夏威夷生产的冰毒以其高纯度的 "好名声",取代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冰毒,成为美国黑市冰毒的主要供应来源地,学术界又称此现象为 "夏威夷冰毒时代"。

冰毒传到美国之前,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是主要泛滥的毒品。冰毒出现在美国后,立刻受到瘾君子们的追捧,并引发大量的医学和社会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初,夏威夷开始出现冰毒的大规模滥用。到了 1985 年,冰毒已经超过可卡因成为当地的主要毒品。

1987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南西海岸港口城市 – 圣地亚哥,在与毒品有关的死亡案件中约 40% 都是冰毒所致。20 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西海岸地区冰毒的中毒者数目已超过可卡因中毒的数目。

中国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海洛因已经日薄西山,而冰毒已经成为新一代主流毒品,那么冰毒又是什么时候传播到中国大陆的?这就要追溯到 1992 年,在此之前我国禁毒部门缴获的毒品都是海洛因。

这一年 5 月,福建厦门警方发现一个由台湾黑社会成员林建成等人建立的毒品加工厂。同年,广东省的一次缉毒行动中,警察查获一个地下毒品生产工厂,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毒品工厂生产的并不是传统毒品中的海洛因,而是一种全新毒品 – 冰毒。

这两起案件标志着冰毒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悄无声息进入中国大陆,这是中国继海洛因之后,又一大入侵的世界主流毒品。到了 1996 年,冰毒开始从香港、福建、广东,一路北上进举内陆各省,席卷整个内陆。

此时的日本,由于政府的打击,以及毒贩的境外制毒技术输出,作为冰毒制造的源头,反而从冰毒制作国变成纯粹的冰毒消费国。

写在最后

与海洛因一样,科学家研制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都是为救助世人,让它成为良药。但同样因为人类的滥用导致其成为恶魔,到底是毒品本身的问题,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这个答案相信不难回答。

冰毒作为一种强烈的兴奋剂,对人体的大脑伤害非常大,长期吸食会导致严惩的精神偏执,行为举止咄咄逼人,并引发各类社会暴力犯罪案件。对吸毒者本身而言,除会引起吸服者失眠、幻觉、情绪低落,同时严重损害内脏器官和脑组织,严重时导致肾机能衰竭及精神失常,甚至造成死亡。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