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苦硬吃?逃避可耻但有用

laogao @ 2024年11月22日 生活

去年听一朋友说的事。

该朋友在大城市结婚定居。父母和高寿的奶奶留在故乡。

某日,母亲毫无前因地打电话,说已到了朋友所住的大城市,这就上门。上门来,劈面对朋友说:

"你出去住酒店!我要住你的房!我不回老家伺候你奶奶了!我伺候得够够的了!你奶奶天天疯了一样骂我!"

天降霹雳,朋友愣了,回过神来,跟妻子商量,理智地处理。先安顿好了母亲,让她好好住下;再打电话,问故乡的父亲和奶奶:出啥事了?

父亲还怪委屈,那意思 "你妈啥也没说就跑了!" 他还觉得奇怪,觉得没必要闹那么大,毕竟 "婆媳矛盾总难免,小吵大商量,忍忍就过去了!"

朋友长了个心眼,好说歹说,把母亲劝去了所在大城市的医院。

医生检查后说,朋友的母亲已经躁郁了,好在查出来及时。说她那么反应激烈地要离开故乡,其实挺对的:她可能出于本能,试图避开让她躁郁的环境。

朋友觉得,这可能不是单纯的婆媳矛盾了,就回故乡,好说歹说,说服了坚持 "你奶又没事,就是脾气爆" 的父亲,把奶奶劝去了医院 —— 发现奶奶也进入轻度老年痴呆了,难怪没事经常乱骂人。

所以,这是一个已经病变的老人,几乎要逼得另一个老人躁郁 —— 但亲人们还懵懂未知,觉得只是婆媳矛盾。

朋友跟我感叹说:许多人吐槽大城市病人多,觉得小城市好。

其实不一定是小城市病人少,而是在小地方,许多人,尤其老人,讳疾忌医,不肯去医院。

许多精神上的折磨苦痛,也只落得被人指指点点,"这人脾气真怪!"

今年跟一位长辈说起这事,她别有心得。

她说,这件事最重要的点,是这位母亲还知道逃离压力,而非 "没苦硬吃"。

众所周知,爱强调没苦硬吃的人们,一般分两种。

其一是骗子。他们总爱强调各类成功者吃苦的经历,企图以此论证:你吃苦是好事。但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并不等于就自动获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的天命。不能因为 "司马迁吃了一刀,写出了《史记》",得出 "吃了一刀的比如魏忠贤安德海都能写出《史记》" 的结论。

吃苦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 而他们大多对此闭口不谈。

但有更多老实的前辈,也会没苦硬吃,默默吞咽。甚至还会要求身边人也一样,没苦硬吃。

大概,许多前辈经历苦难,他们失去了许多东西,而所获甚微。他们知道苦难是坏的,但如果相信自己吃了苦而毫无收益,就会让自己崩溃。

这时,人的心理卫护机制,让他们倾向于从缺失中寻觅回报。

他们必须说服自己:苦难有价值。

所以他们不停跟其他人念叨吃苦是好事。

既是说服他人没苦硬吃,也是自我说服:能吃苦是好事,吃苦本身是好事,自我压抑本身是好事…… 如此才能将自己的吃苦经历合理化。

许多前辈甚至还会一边没苦硬吃,一边不喜欢那些拒绝吃苦的人们:一旦遇到不肯吃苦的年轻人,哪怕年轻人并没伤害他们,只是表现出不愿吃苦的倾向,就要恼怒起来。

其实伤害他们的不是年轻人,而是已经被他们用 "吃苦有价值" 给自我合理化了的创痛。

"如果年轻人可以不吃苦也能过得逍遥快活,那我之前不是白吃苦了吗?!"

于是许多人就这样默默地循环下去,没苦硬吃。

然而吃苦终究不是好事。

如果觉得吃不下去了,该考虑的不是继续强迫自己吃下去把自己憋疯,而是如我那位朋友的母亲一样,逃离。

在那些渲染吃苦光荣、应该没苦硬吃的人看来,逃避的确可耻。

但有用。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