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亮麦琳,被流量反噬了
李行亮,被流量反噬了。 最近,《再见爱人 4》霸屏网络,每期都有新话题和新爆点,天天挑逗观众神经。 借着东风,李行亮从十八线半素半糊艺人,攀升为流量密码,商演邀约络绎不绝。 可惜这钱还没装进口袋,变故就发生了 —— 李行亮的商演活动接连被抵制。 江苏某商场,邀请李行亮参加开业活动,结果官宣后频繁接到投诉电话。 芒果自家的拼盘演唱会请他来献唱,评论区也全是差评,大骂李行亮助长畸形婚恋观。 "看着就恶心,让他滚。" 动感地带的活动,本来有李行亮的,后来又把李行亮编辑掉了。 观众们的情绪究竟从何而来? 还是应该回到节目里去找答案。 今年最火的综艺非《再见爱人 4》莫属。 身边很多朋友,每周都在真情实感追更新,常常被气得不行还要继续看。 但多看两期就会发现,这节目的热度来得简单粗暴,就是每期找一个嘉宾出来挨骂。 首当其冲的是扬子。 他一出场,就表演了一个标准爹味男,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在乎黄圣依的想法。 他直言得罪了朋友,没办法修复,但得罪了黄圣依,哄一哄就好了。 黄圣依好几次提到,杨子一直打压她,不支持她的工作,觉得她做不好。 还抱怨杨子不回家,也不管孩子。
与黄圣依的痛苦相映衬的,是甩手掌柜杨子的洒脱自在。就算在节目里,他也忍不住一颗躁动的心,非要偷偷躲在卫生间刷美女视频。 但他又非常有表现欲。 有天晚上,他被罚住差房间,要自己做饭。 黄圣依拿了热水壶和泡面,他不肯将就,非要点火开灶,大干一场。 看这架势,你以为他很专业? 结果他直接点火倒油,丢进一包方便面,瞬间得到一块乌黑发亮的炭饼。 后来又放任油在锅里狂烧一小时,得到一锅火,只好一团又一团往外捞。 都火烧厨房了,杨子还没放弃,偏要把小锅架到大锅里,用水蒸方便面。 好不容易蒸出一碗,自己不吃,把已经睡了的黄圣依叫醒,让她品尝美味。 我要是黄圣依,恐怕会忍不住把这碗面直接盖到杨子脸上,但她居然还配合吃了一点。 养过比格的人都自愧不如。 观众们纷纷吐槽 "这么大一个人连方便面都不会煮,真的是巨婴吧!" 但是。 经常看综艺的网友们很疑惑。 他们扒出另一档名叫《婆婆和妈妈》的综艺,发现主持人和杜淳,纷纷爆料杨子当过 4 年厨师。 那档节目里,他颠勺做饭,非常熟练。五六个菜一气呵成,黄圣依看了都露出星星眼。 怎么到了《再见爱人 4》就厨艺丢失啦? 非也,只是杨子的人设变了。 以前流行霸总暖男爱上娇妻女明星,于是杨子颠勺下厨,圣依配合小鸟依人。 但现在流行大女主,所以杨子爹味废材,是为了衬托圣依独立、自主、觉醒的设定。 所以观众看到两个人在不同节目的表现充满矛盾,是因为人设在与时俱进。 前一个综艺里,杨子还说家里财产都在黄圣依名下,自己名下无财产,都是老婆管钱。 到了现在,黄圣依又成了名下无财产、合同不自由的那个小可怜,密码都不知道。 以前的采访里,黄圣依还在夸杨子细心,会准备每个纪念日和生日的礼物。 现在又变成了,纪念日俩人从来不过,根本不记得结婚纪念日是哪一天。 节目里,观众想看什么人设,他们就能演出什么人设,都是为了节目效果。 节目外,两人有说有笑,都把离婚当玩笑。 其实这才是综艺节目的真相。 无数次讲过,真人秀里很多内容都是剧本,很多角色都是人设,一切为节目效果服务。 对明星们而言,录综艺其实和演戏没什么区别。只是明星们在这里扮演自己。 杨子和黄圣依就是太懂这一套了。 他们主动配合,自带人设剧本,目的就是一举翻红,再创辉煌,收割流量。 杨子本身也很享受这个状态,总是表演欲爆棚地做一些举动,试图吸引所有的目光和话题。 可惜事与愿违,刚演了个开头,就被 "先天话题圣体" 麦琳抢去了战旗。 这些天,麦琳贡献了层出不穷的名场面,几乎平等创飞了每位嘉宾和观众。 节目片段粗略勾勒出她的性格底色,把一个拧巴焦虑、虚荣攀比、控制欲强、情绪不稳定的家庭主妇,推到了大众面前。 李行亮帮她出门买东西,她明明想要对方帮忙带杯咖啡,又不愿意直接说,反而是状似随意地问了一句:"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明明是在提需求,却要把自己放在低姿态的位置,让对方揣测。猜对了,是对方知情识趣;猜错了,那就是不理解自己,应该愧疚。 感觉麦琳的爱情观启蒙是张爱玲老师,演绎的是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不能主动买新衣服,不能主动要好东西,不能主动享受生活,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负责懂事的贤内助。 但她内心又不甘心这样低微,所以会像祥林嫂一样,反复控诉 "几年没买过新衣服"、为操持家庭吃了多少苦,以表现自己劳苦功高。 可惜这种自以为是的牺牲,只能感动自己,别人看到只觉得矫情、荒唐、不可理喻。 从李行亮的角度,他只看到,给麦琳买的衣服,每次都会退掉。那当然就不会再买。 凌晨 5 点坐飞机去上海买青团,麦琳却说不是想要的咸蛋肉松馅;准备的生日幻灯片,只得到一个 "还好" 的评价。那也不会再有别的惊喜。 麦琳后来也说,自己最想要的惊喜,就是一个很贵很好、能让她有面子的包包。 可她又强调,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那个包包,而是在意李行亮对待她的态度。 听起来很矛盾对吧。 仿佛是她内心想要一个包,但潜意识又觉得不该拥有,所以最好是有人一边说对不起是我强人所难了,一边把包硬塞进她手里。 这种不自洽让她没办法和人正常沟通,因为她习惯把自己放在一个看似弱势的位置,摇着 "我弱我有理" 的道德大旗,去疯狂指责他人:
但看过节目的观众知道,其他嘉宾的安慰只是一种妥协和包容,完全不代表肯定。 麦琳想象中的爱人,应该是言情小说中的忠犬男主。无论女主怎么无理取闹,都要无条件支持她、肯定她。哪怕她说 "1+1=10",也要点头赞许,并对 "1+1=2" 的回答重拳出击。 现实中的李行亮做不到如此 "一心为麦",就成了 "冷血" 和 "自私" 的代言人。(当然,他在婚姻关系中也没有那么无辜。) 更何况,她不仅对李行亮施压,屡屡把其他夫妻牵扯到自己的矛盾中,对其他妻子的态度也非常微妙,有背刺与雌竞之嫌。 观众们的雷点仿佛被她踩了个稀巴烂。 同情李行亮的人觉得她没边界感、不好哄、控制欲太强,是个作精;倡导女性主义的人也觉得她不独立、没有觉醒、思想不够解放。 就这样,麦琳成了热搜榜上的常客。 网友们一边愤怒她的行为,一边又忍不住去看她还能做出什么荒唐事来。 她被骂了,但她也火了。 必须承认,麦琳才是那个吸引流量的人。 而公众对麦琳的愤怒,会转化为对李行亮的同情,由此让李行亮得到了关注。 直到最新一期播出。 大家惊悚地发现,在经历争吵和崩溃后,麦琳和李行亮仿佛无事发生般,相拥而眠。 剩下观众们像个笑话,好一个恶他享我。 李行亮还自我反思,觉得自己确实有错,现在对齐颗粒度,以后就没事了。 看到一个比喻。 说李行亮像个病入膏肓的患者,终于去医院了,医生也认真负责,结果临上手术台,人突然撂挑子不干,回家跳大神去了。 这气不气人?! 所以观众不愿意买单,也正常。 他们一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遍又觉得自己的感情被玩弄了,实在身心俱疲。 于是开始抵制李行亮的商演活动。 有人一想到,那些花给李行亮的钱,最后都会回到麦琳的口袋里,就感到痛苦。 我感觉挺讽刺的。 虽然夫妻们上节目都打着 "解决问题" 的旗号,但实际上更多是为了热度,以及赚钱。 否则意识到问题的夫妻大可以找些心理医生去做咨询,多问几个也能找到不错的,又何必大费周章把私人生活全部剖开,供大众鉴赏。 李行亮和麦琳的初衷,想来也差不多。 他们或许真的发现彼此之间存在问题,能在节目里解决问题,固然好;如果解决不了,能赚到热度,让人翻红,再赚点钱,更好。 结果现在空有热度,无法变现,反而为别人做了嫁衣,让熏鸡和节目组赚了个痛快。 舆论爆炸或许超出预料,但整体走势恐怕早就在节目组的精心策划之中。 如果你对前三季《再见爱人》有印象,就能发现他们每一季的嘉宾选择都有精心考虑。 出现在节目里的每对夫妻,身上都有值得夸大讨论的社会型话题,有的是丧偶式育儿,有的是家庭结构不对等,有的是冷暴力婚姻。 第二季的张婉婷,其实就是麦琳 mini 版。 当时在节目里,张婉婷也是作天作地,丝毫不给宋宁峰留面子,有很强的控制欲。 有次在饭桌上,她指责对方:
不光发泄了情绪,还讽刺宋宁峰不是个好演员,否定了对方的职业素养。 对方要解释,她却几次打断,让宋宇峰不要谈演员这件事,"你还没有功成名就。" 这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 是的,和麦琳一样,张婉婷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受害者,所以错的不是自己,一定是别人。 她也很希望,对方能够时时刻刻关注到她的情绪,并且给出正确的、自己想要的反馈。 否则,就会歇斯底里。 但张婉婷又不是麦琳。 作为经纪人,她经济独立,有家庭以外的事业,让她能够跳出两性关系去审视和他人的关系,不至于把嘉宾们都搞得一团糟。 而麦琳的身份就是家庭主妇,她的视野就是更窄、更接地气、更局限于两性关系。 所以她的争议性必然比张婉婷更强,带给观众们的情绪也更加激烈。 于是,正中节目下怀。 现在大家都在说算法精通人性,我看还是这些综艺的导演们最精通人性。 他们敏锐地利用了人们的情绪弱点,利用那些讨厌、憎恶、反感,去炮制节目爆点。 甚至,炮制一个让大众讨厌的人。 正如当下的麦琳。 这比炮制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简单得多。 纵观现在的内娱,出圈的也大多是这类负面内容,全靠观众的好奇心活着。 之前向佐参加的那档《无限超越班 2》。 薅了好些老戏骨来当导师,结果只能点评台上一群张牙舞爪、用鼻孔演戏的流量。 最后片段出圈,全靠演得够荒谬。 还有黄磊。 《向往的生活》都停播了,还能重回话题巅峰,都是因为观众想知道他做饭多难吃。 这饭什么口味,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观众们看到了乐子,也看到了一个坍塌的人设,都能来踏上两脚。 再到前阵子的周雨彤。 上了《花儿与少年》以后,天天被人吐槽假松弛、真多事,每天给人制造麻烦。 人送外号 "花少慈禧"。 然后呢? 被骂了,也有话题了。 还是那句话,黑红也是红。 所以大家甘愿在节目中装疯卖傻,充当笑料和话题中心,仿佛摸索到了成名的捷径。 当然会有弊病。 利用流量的人也会被流量反噬。 就像李行亮,还没来得及收割,就率先被抵制了。网友们纷纷教他做人。 但别急,操作余地还很多。 一来,节目还没播完,后面的故事线大有空间。只要有素材,后期老师就能偷天换日,重写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局。 实在不行,接个别的节目,深夜谈心时假装不经意地提到这段遭遇,然后解释前尘往事。 甚至,芒果 TV 干脆为明星们量身定做了一款真人秀综艺 ——《逃出讨厌岛》。 要是真有能力,拿出有说服力的作品,网友们其实也会买单,很容易就吻上去。 或者,干脆自己出来配合网友们玩梗,大家也会觉得这个人玩得起,有意思。 不信你看向佐。 什么叫触底反弹,这就是。 当你已经让所有人讨厌的时候,只要有一点让人觉得可爱的行为,也能覆盖过去的讨厌。 反正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看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只要不是在红线上蹦跶的法制咖。 所以。 艺人宁愿黑红,也不要不红; 综艺不怕被骂,就怕没人看。 你看现在热搜上,今天是 A 出轨了,明天是 B 当小三了,后天又是 C 要离婚了。 多数时候,网友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唱过什么歌、演过什么剧、留下过什么作品。他们存在感最高的时候,就是剖开自己私生活,为网友提供谈资的时候。 而且,这些私生活就是明星们奉献演出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这就是他们需要完成的 KPI。 尤其是对很多半糊不素的艺人来说,之前也没什么人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反倒是上了这些家长里短的节目以后,猛然被记住了。 所以不必太为热搜上那些挣扎在感情里的明星流量们感伤或气愤,就当是看了一场戏吧。 反正遥控器还在你手里。 来源:雷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