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07】究竟是谁杀死了恐龙?

chuntian @ 2024年12月25日 浮世汇

【1】@李松蔚PKU 

说到司法精神病鉴定,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是冷知识,那就是这种鉴定往往是为当事人家属的利益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当事人减免行为责任。换句话说,没有当事人或家属的授权,医生就没有义务进行诊断或鉴定,也就不存在"被精神病"一说。
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接到过一位街道干部的求助,说一位老人持续造谣污蔑其邻居,已经达到骚扰的程度。接触过的人都感觉老人精神不太正常,可是没办法,老人自己拒绝去医院,子女又很护短,推进不下去。就想让我判断一下老人的病情。
我说我不能判断。不仅是因为我没有诊断的权力,就算有,也不能在这种状况下诊断一个人的精神问题。不管老人表现如何,只要他拒绝就医,就应该把他当做正常人,然后按正常人的办法来。正常被造谣骚扰怎么办?该报警就报警,该起诉就起诉。
街道说,可他确实不正常啊,怎么能跟他一般见识。
我说你这叫私自赋予了他"不正常"的特权,这不行。相当于对方既不用正式成为"精神病",同时又享有"不需要为其行为承担责任"的特权,这只会让他变本加厉。将来有一天还会缠上你,说你在背后污蔑他是精神病,在侮辱他的人格。你说你是何苦?
街道一下就想明白了。回头再也不说老人有病,就按正常规则办,三下五除二,家属受不了了,说老人家年纪大了确实头脑不清楚,带去看了医生。
所以大家不要看到一个人做出不正常的行为,就判断是"精神病"。异常行为可能是因为病,也可能是因为单纯的坏,或者蠢。"病"反倒是在帮他们开脱。我被造谣时,也有一种声音说造谣的人是精神病。想得美,都已经在白纸黑字地伪造证据了,哪那么容易就"精神病"了?——不要主动预设一个人有病,犯错的人首先要被当做正常人,清醒的人,就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堂堂正正地承担犯错的代价。



【2】@王飞说法 

细思极恐的是,一个北京企业家,47岁,正值壮年,被内蒙古警方跨省抓捕,检察院不批捕,但他没有被释放,而是被警方以法律之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继续关押,最终死在了指居场所,警方给出的解释是"自缢"。他到底有没有犯罪?案件最终以"没有犯罪事实"为由撤销。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制度逻辑,它完全可能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这个案件中折射出的悲剧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网页链接 



【3】@止痛胶囊成吨吃 

看了央视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一个视频,采访的是一位名叫邓静的妈妈,她得了乳腺癌已经转移到肺了,晚期,可能只能活不到一年的时间,她把这件事坦诚地告诉了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她想为家人为孩子留下一些影像留念,于是她开始拍视频,内容是完成自己遗愿清单上的100件事。
由于她拍的视频是发布在dy上的,很多现实生活里认识她的人都能看到,给她儿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每个人都在跟孩子讲你妈妈生病了不要惹妈妈生气balabala的,他很苦恼,无法理解妈妈拍视频有什么意义,他也不太想让同学都知道自己妈妈得病的事。
邓静发布了完成遗愿清单的视频之后(特别有活力特别积极欢乐的视频氛围),好多人私信她。有些是中学生,自己的家人也得了癌症,希望她们都能好起来。
有些孩子的父母因为癌症去世,但父母没给她们留下什么影像资料,所以她们看到邓静的视频觉得像看见自己的妈妈一样,于是直接称呼她为妈妈。
邓静把这些私信念给儿子听,告诉她这就是她拍视频的意义。甚至儿子同班同学中就有两个是她的铁粉,天天给她儿子说:"你妈妈好棒好勇敢啊,你能不能让你妈妈来接一次你,我们想看看她。"她儿子觉得特别自豪,也非常支持她拍视频了(特别好特别善良的一个小孩)。
其实针对邓静的癌症,有一种"神仙药",研究数据和临床数据都表明这种药效果特别好,但不在医保内,打一次就要3万多,每21天就要打一次,她们家的钱只够她打三次。
好在有转机到来,她坚持拍视频吸引了一些粉丝,也有一些广告找上门来,她勉强能靠广告费支持自己继续打药。结果有网络喷子故意评论说她的癌症是假的骗钱的,好在善良的人多,把这种人骂走了。
那位记者结束整个采访的时候,邓静的儿子把给记者儿子的礼物放在信封里,托爸爸带给记者,说是感谢记者来看他们的回礼。
信封里是奥特曼的绝版卡片。
央视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好奇后续就去dy看了邓静的主页,她8月份的复查报告显示转移瘤较前明显缩小,这意味着她成为了那20%有可能幸存的人。
更好的消息是,经过所有人努力发声呼吁,那款针对乳腺癌转移的"神仙药"DS-8201,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进入医保名录,邓静和其他情况类似的患者们终于打的起药了!
(加一个彩蛋,看到一闪而过邓静遗愿清单的第8条是:我想给我妹夫讲,我很不喜欢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可爱死了)



【4】#2024余额已不足10天#本人今年斩获头衔


【5】@张洲 

现在的影视剧(尤其电影)已经放弃了很多人,割腿肉式放弃。关键被放弃的那些人是"真正想看电影的人"和"想领略艺术的人",关键还是"经济条件比较达标"的一些人,这么玩影视就特么非常作孽了。确实,鲜肉文化能割点钱,但也只能割那些喜欢鲜肉脸的人,这是多么肤浅的立意啊?电影画面也只是着力于花里胡哨的好看而不是真实情境的表达,篡改原著的人物属性说好听点是迎合"年轻人",说难听点就是恶搞。现在影视行业基本属于破罐子破摔了,都在收快钱,你看吧,综艺剧本化,什么都是假的,都是编的,为了收视率居然还把"确实是编的"给供出来,这什么操作?你看吧,电影滥造化,没有不胡说八道的,整个剧组诠释的角色统一都是神经病,现实里都要住院那种。你看吧,影视玄幻化,从来没有过的王朝里有个历史中没有的帝王和太子,在万丈悬崖纵身一跳就能采到一朵魔花我日特娘的,这是什么玩意儿啊?现在有美剧韩剧泰剧日剧等用心制作的剧集顶着,国产这一堆还能割几茬呢?俩字,作死。很痛心音乐死于2000年,而影视这块近几年都没什么作品能坑我30块票钱了,至于电视剧,上一个拿走我时间的还是《漫长的季节》……说实在的,这么个搞法完犊子了,能带动影视业发展的观众被花里胡哨和粗制滥造所淘汰,而经济条件不好的人看鲜肉等盗版或网站就行,那你咋赚钱呢?目光短浅到无以复加,实在没眼看了现在。



【6】@木遥 

在海边和飞机上看完了村上春树的新书《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读开头的时候有点紧张,因为一时没读进去。心想完了。好在很快熟悉的阅读感又回来了。
主题是他写过无数遍的,但比以前写得好。如果你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村上读者,你会觉得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他去写他写过无数次的主题,且写得更好。(反倒是他尝试新主题的时候你会有点紧张,比如当年的 1Q84,他探索得很辛苦,你读起来也很茫然。
他想写的东西说老实话是落后于时代的。我写过我理解为什么诺贝尔奖会给韩江而不给他,韩江想写的东西就没有落后。但反过来讲,一个作家并没有紧跟时代的义务,读者也没有。很多时代性的主题我理解但不 care,而村上写的东西我理解也 care。
当然这可能说明我自己也落后于时代。
被他写的主题所聚拢在一起的读者们,和他一起摩挲着不被时代关注的旧日印痕,就像相聚在他小说里写的那个内陆山村的图书馆里一样。我们和村上互相举杯致意,然后沉默不语。无关世界,无关当下。一如往常,一如永远。



【7】Steed的围脖 

究竟是谁杀死了恐龙?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几十年。在这个惊天大案中,一直有两个主要"嫌疑人":一个是从天而降的小行星,另一个是地球上发生的剧烈火山喷发。现在,最新的研究终于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大灭绝。这场灭绝事件不仅让恐龙从地球上消失(除了鸟类),还导致了约80%的物种灭绝。在这个时期,两件灾难性的事件几乎同时发生:一颗直径达10-1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现在的墨西哥地区,同时在现在的印度地区,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剧烈的火山喷发之一。

但到底是哪个才是"真凶"呢?为了解开这个谜题,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开展了一项精妙的研究。他们就像考古侦探一样,通过研究在美国科罗拉多和北达科他发现的古老泥炭层,重建了灭绝事件前10万年的气温变化。

泥炭是什么?简单来说,可以把它理解为植物的"天然标本"。在潮湿且缺氧的环境下,植物的残骸无法完全分解,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和压实,就形成了泥炭。这些古老的泥炭层,就像一本本详实的"地质年鉴",忠实地记录着当时地球环境的各种信息。

这些泥炭中还保存着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古老的细菌留下的分子。这些分子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结构,就像一个天然的温度记录仪。通过分析这些分子,科学家发现:
在灭绝事件之前,火山喷发确实让地球温度升高了大约3度。在距离灭绝大约3万年前,一次特别大的火山喷发则让温度暂时下降了5度。但是,这次降温只持续了约1万年,之后就恢复了。这说明火山喷发虽然影响了气候,但并不足以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相比之下,小行星的撞击造成了一系列毁灭性的灾难:全球性的火灾、地震、海啸,以及更可怕的"撞击冬天"——大量的尘埃遮蔽了阳光,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这才是真正致命的一击!

这项研究的可信度很高,因为科学家在相距750公里的两个地点都得到了相同的温度变化记录。这意味着他们观察到的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而不是局部现象。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说,在"恐龙谋杀案"中,真凶终于浮出水面了——是那颗从天而降的小行星彻底改变了地球的历史,而火山喷发虽然声势浩大,但只是一个"配角"。

这个发现不仅帮助我们解开了古老的谜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如何应对重大灾难。在当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种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图源:MidJourney

文案:Claude 3.5 Sonnet 洗自 gizmodo相关报道


【8】@欧洲文艺评论 

每次看二战后的欧美学术史,就惊叹于1950-1980年代欧美在学术和思想文化上的高产,是名副其实的思想繁荣期,每一两年都出版着被今天视为经典的著作。今人熟悉的很多学派和大思想家都成熟于这个时期。
随便举几个年代:
1953年出版的著作: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
沃格林《新政治学》
柯克《保守主义的心灵》
尼斯比特《The Quest for Community》
伯林《刺猬与狐狸》
1960年,哈耶克《自由宪章》,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
1962年,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1963年,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哈贝马斯《理论与事实》,阿伦特《论革命》
1967年,罗兰•巴特《作者已死》,贝林《美国革命的意识形态基础》
1969年,福柯《知识考古学》,斯金纳《思想史的意义与理解》,伯林《自由四论》
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
1972年,柯泽勒克主编八卷本概念史词典
1973年,怀特《元史学》
1975年,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福柯《规训与惩罚》
1976年,伯林《维柯与赫尔德》
1978年,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伯林《俄国思想家》



【9】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阿诺拉》最好看的部分,是女主和三个打工人在又冷又饿的夜里寻找那位俄罗斯富翁之子。其他部分或好或坏,都有公式化的设计感,即你可以猜到的剧情发展,但这部分是妙笔,流露出自然生发、令劳动者会心一笑的幽默感。少爷哪怕逃跑也要去昂贵夜店享受色情服务,打工人看似立场不同却都在为权贵的荒唐行径买单,在寒夜里顾不得体面,反而因同是打工人而稍微共情彼此。被系统异化和工具化的人,在此刻夜色里的窘迫中变得格外具体,本质上,他们在这个系统里,都是不被珍惜的人,却又因种种因素互害的,但那劳动者的身份仍会提醒他们,在那呼啸的寒夜里,究竟他们是离购买他们服务的权贵更近,还是离互害的劳动者同类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