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封神》电影里的通天教主

haitao @ 2025年02月05日 影视

@李天飞大话西游:说一说《封神》电影里的通天教主。

《封神》大电影第二部里,出现了通天教主,也就是截教领袖。

电影里通天教主的形象,跟原著是不是一样,倒是不必深究,因为原著也就那么回事。什么 "顶上金光分五彩,足下红莲逐万程;八卦仙衣飞紫气,三锋宝剑号青萍",都是些套话,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

但是有意思的是,我看到有些人,尤其是某些宗教人士,说这电影把中国神仙给丑化了,甚至说把道教三清给丑化了。这就没意思了。

因为只要看过《封神演义》,就知道通天教主跟三清没半点关系!在故事里,设定是鸿钧道人传了三个弟子,大师兄老子,二师兄元始天尊,三师弟通天教主。在正统道教里,你搜遍了,也搜不到通天教主这号人物。

道教的 "三清",按顺序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严格意义上和 "老子" 也有区别)。这当然也是长期以来道教各派博弈的一个结果,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一篇文章讲不清楚。但无论怎么博弈,这里面也没有通天教主什么事,通天教主这个形象是好也好坏也罢,就根本扯不到 "抹黑道教祖师" 这件事上去,也别错认了祖师爷。

不过,把通天教主当作三清之一,倒真不是现代才有的误解。《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里面有一段西游记的车迟国故事,孙悟空兄弟三人变化成三清圣像,竟然是孙悟空变元始天尊,猪八戒变太上老君,沙和尚变通天教主。这是清代的戏,当时的人就已经搞混了。

所以,倒是可以借这机会说说通天教主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

阐教收徒弟,很像现在的精英教育,十二仙都很厉害。截教就有点像平民教育,收的徒弟什么都有,甚至像羽翼仙这样的动物修成人形也收,数量也很多。所以这就启发我们把视野放到民间信仰中去。

"通天教主" 这个名字,有时候会和孙悟空混在一起。例如福建顺昌信仰的是 "通天大圣" 和 "齐天大圣",这是兄弟二人,就是《西游记》里猴精孙悟空的原型。甚至在早期的西游故事里,去取经的猴精名叫 "通天大圣",而不是 "齐天大圣"。但是据王枝忠等《顺昌大圣信仰与西游记》(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三期),顺昌有一块石碑,刻着 "通天教主齐天大圣"。这个名字有点不清晰,但很明显只有两种可能:如果 "通天教主" 跟 "齐天大圣" 是两个人的话,那 "通天教主" 就是通天大圣。如果 "通天教主" 是 "齐天大圣" 的定语的话,那齐天大圣就等于通天教主。

"齐天大圣" 或 "通天大圣",在妖魔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在元末明初《西游记》的杂剧里,通天大圣(即后来取经的孙悟空)出场的时候台词是:

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

最后两句话很有意思,"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他自称是十万总魔君,是各种妖魔鬼怪的首领。这就和通天教主的身份接近了。

无论是早期的还是成熟的封神故事,其背景都是神魔两派的斗争。哪吒射死了石矶娘娘之子,惹来诸魔的报复,是因为石矶娘娘是 "诸魔之领袖"。这里的通天大圣同样是诸魔领袖。"通天" 这个名字,无论是 "教主" 还是 "大圣",都天然和魔界领袖绑定在了一起。

另外,民间的一些说唱评书(如《倒马金枪传》)里,还把金碧峰称为通天教主。金碧峰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元末明初僧人,宣州人,本姓石,自幼出家,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比如说他在大树下打坐,突然山洪暴发,把他淹没了。别人以为他死了,谁知水退之后,他仍然在那里打坐。朱元璋打天下时,曾寻访过他,定都南京就是他出的主意。当时天下大乱,各种教派盛行,一批江湖上的宗教人物被神化,比如进入《倚天屠龙记》里的周颠、彭莹玉(彭和尚)、铁冠道人、布袋和尚等,他们在民间有很多传说。金碧峰也是其中之一,被认为是燃灯古佛转世。

明代有一部模仿《西游记》的神魔小说《西洋记》,是讲郑和下西洋故事的。金碧峰成了书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法力保护郑和。这部书,加上《封神演义》就是三足鼎立。《西洋记》的模式和《西游记》一样,郑和就好比唐僧,,金碧峰就好比孙悟空,里边还有一个张天师,也有点本领,但经常闹笑话,很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既然金碧峰不是凡人,所以他的活动也不限于元、明,在背景为北宋的《倒马金枪传》里也有出现,是辽国将领韩匡嗣的师父,号称 "北海九鼎铁叉山八宝云光洞老仙师海外通天教主金碧峰"。这里不但出现了 "通天教主" 这个名字,还出现了《封神演义》里也有的 "九鼎铁叉山八宝云光洞"。

这件事有意思之处有两个。第一,金碧峰也好,孙悟空也好,通天大圣也好,通天教主也好,他们都曾经共有过 "通天" 这个名字,而且这些人都有一种独立的个性甚至反叛精神,都能够在正统势力之外另立乾坤、重开世界。所以我觉得这并不是偶然现象。

第二,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和东南沿海有关。《封神演义》里的通天教主,是住在东海蓬莱岛的。齐天大圣、通天大圣信仰,是专属于福建一带东南沿海的。《西游记》的花果山也是在海里的。金碧峰出现在《西洋记》里,随着郑和下西洋,也是属于海洋的人物。截教弟子和阐教弟子,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截教弟子多住在海岛,比如通天教主住蓬莱岛,王魔四兄弟住在西海九龙岛,十天君在金鳌岛、白鹿岛。三霄娘娘住三仙岛,吕岳住九龙岛,罗宣住火龙岛。甚至金吒、木吒智取游魂关,也要谎称自己在 "东海蓬莱岛" 出家。殷洪本来是跟着太华山赤精子学艺,被策反后,反倒谎称是 "海岛高人将吾救拔"。这就其实暗示给我们:通天教主身上折射的,是东南沿海的各种杂七杂八民间教派的投影。

《八闽通志・食货》里,记载了明代福建各县的税收,福建顺昌县在农业、渔业、茶业、房地产等税收之外,还专门提到了 "通天神会课钞二十三锭三贯二百文",这个数字相当可以了,比当地茶业纳的税还要多。这种 "通天神会",似乎就是当地老百姓祭拜 "通天大圣" 或 "通天教主" 的组织。

"截教" 这个名字,应该是来自《诗经》的 "海外有截"。所以,如果一定要拿截教和明代现实相对应,可以对应到东南沿海的各种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如三一教、瑜伽教、天妃、陈靖姑、齐天大圣等,这里的信仰非常庞杂,很多神都是土生土长的地方神,不是正规佛教或道教能涵盖的,像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就被归入 "魔" 的范畴了。

元明两代,又是一个民间信仰大爆发的时期,白莲教、罗教、黄天道、弘阳教…… 甚至民间的胡黄白柳各大仙都纷纷登场,并不限于东南沿海。他们大多数以佛教、道教的名义传道。正规的佛道信徒斥他们为 "魔"。但是,这些信仰生命力又十分顽强,信众特别多(这也可以解释 @幻想狂劉先生 提出的为什么封神演义女性参与度很高,事实上是截教女性神仙多,阐教反而少,因为当时的民间教派的尊神,就是一堆老母、圣母,更贴近民间心理,且能吸纳女性信众)。正规的佛道二教,受自身体制限制,不可能收太多的门徒(甚至搞性别歧视),拿它们也没办法。《封神演义》里的老子、元始天尊,自然是正统道教的代表,而接引道人、准提道人,自然是正统佛教的代表。

破万仙阵之前,元始天尊给了慈航道人一把三宝玉如意,让他用这个来破四象阵。这个玉如意,其实是灵宝天尊的法器。道观里的三清塑像,中间是元始天尊,手拿混元宝珠。旁边的灵宝道君,手拿如意,另一侧的太上老君,手拿太极扇(即《西游记》里降服青牛精的芭蕉扇)。元始天尊手拿三宝玉如意,这等于是把正统道教里的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合在一起了 —— 相当于孙悟空手里拿了猪八戒的钉耙。

所以,《封神演义》里,老子和元始天尊虽是两个人,实际上却代表了正统道教里的三个人:灵宝天尊被整合到元始天尊的形象里去了。然后搞出一个 "通天教主" 来,代表民间宗教。这样,老子、元始、接引、准提、通天教主,五位圣人就可以象征明代信仰的大致状况。

所以燃灯道人看见万仙阵时感慨说:

今日方知截教有这许多人品。吾教不过屈指可数之人。

老子和元始天尊在万仙阵前也说:

他教下就有这些门人!据我看来,总是不分品类,一概滥收,那论根器深浅,岂是了道成仙之辈。此一回玉石自分,浅深互见。遭劫者,可不枉用工夫,可胜叹息!

实际上是说:你们这些野路子的,人数虽然多,但永远不可能和我们正规军抗衡。

万仙阵上,不但代表正规道教的老子、元始天尊亲自出手,代表佛教的接引道人、准提道人也来了。通天教主败在四位圣人的手下,其实有一种正规宗教联手绞杀民间教派的意味。

但是,《封神演义》妙就妙在,虽然通天教主失败了,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甚至连贬黜都没有。师尊鸿钧道人及时赶来,化解矛盾,对三个徒弟说:

大徒弟,你须让过他罢。俱各归仙阙,毋得戕害生灵。况众弟子厄满,姜尚大功垂成,再毋多言。从此各修宗教。

这句话其实意味着:民间信仰是消灭不掉的。与其拼个你死我活,不如 "各修宗教"。只要不戕害生灵,就默许它们和正统宗教并行存在。它们是社会的潜流,但是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是鸿钧道人的智慧,也算现实的无奈吧。

另外还应该说的是:中国一直不是宗教政权,而是世俗政权,儒释道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被传奇话本改写数不胜数,神灵是为世俗生活服务的,没有什么所谓不可冒犯的,不管用哪朝哪代的资料来为当今的改编扣帽子都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