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看了只在院线上映的《花样年华》25周年导演特别版,散场时看到现场有《花样年华》原声大碟在卖,这确是非常值得珍藏的一张原声碟。有"亚洲最佳电影"之称的《花样年华》,其音乐分析想必已是电影学院视听语言教材里的内容了,比如梅林茂的〈Yumeji's Theme〉的九次出现,比如〈Angkor Wat Theme〉的几版变奏,这些配乐对于人物、情感、氛围、年代感的塑造等,已不需我再来写。我只谈谈这部电影音乐最令我惊叹的部分——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用五种音乐形态,折射出了六十年代香港这样一个文化大熔炉式的音乐景观,勾勒出了多元文化交融的香港流行音乐史的六十年代大纲。
我把梅林茂〈Yumeji's Theme〉以及 Michael Galasso 的四版〈Angkor Wat Theme〉放在这里来说,说按理说不应该放在这里,因为这都是九十年代与零零年代的音乐,但是这类配乐都可称之为那个时代的好莱坞电影配乐所盛行的"Cinematic Classical"(电影古典),好莱坞电影化的古典/巴洛克/室内乐。〈Yumeji's Theme〉本不是梅林茂为《花样年华》创作,但这段音乐如今已成为《花样年华》场景意象的鲜明标识,可见是相当成功,它的华尔兹节奏与回旋曲式贯穿着整部电影,始终在跳着断续而不灭的华尔兹,可是两人从未跳上过爱情的那初遇圆舞曲与最后一支舞。
5、乐队音乐、摇滚音乐
1964年披头士赴港演出,掀起了大规模的青年组乐队的热潮,也带来了摇滚乐的潮流,泰迪罗宾、莲花乐队这些香港摇滚先驱便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这本是在《花样年华》电影中未出现的类型,我之前曾诧异过,这不应该是王家卫忽略掉的一个重要品类啊,它具有着非常醒目的时代性。后来终于在一个流出的删减的片段中看到了,也就是苏丽珍与周慕云在房间里跳扭扭舞的那个片段,所用的具体音乐名字我不知道,但确是一首很典型五六十年代Rock and roll与冲浪摇滚,在电影删减片段里,凑齐了一块香港六十年代音乐风貌的完整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