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个“懒”字锁住大学校门

haizei @ 2025年04月08日 一种生活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思辉

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报


春染大地,百花竞开,风景秀丽的大学校园成为公众向往的踏春之处。然而,眼下很多大学依然大门紧闭,把公众拒之门外。一年又一年,千呼又万唤,大学之门迟迟不开,实在耐人寻味。
疫情之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校园都是向社会开放的。彼时,未名湖畔的波光粼粼、近春园的荷塘月色、珞珈山的白墙黛瓦等都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
疫情防控期间,大学关上校门,为的是配合防疫。但当疫情结束,公众生活恢复正常,"关闭校门"的非常之举理当结束。尤其是疫情已经过去几年,大学断没有再封闭下去的道理。既然如此,某些大学何以仍迟迟不肯打开校门?说到底是"懒政思维"在作怪。
有的大学认为大门既然已经关上,正好省去不少"麻烦","外人"进不来更方便管理;有的大学把校园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试图把这个"内部资源"握在手中;还有的大学虽然清楚开放是大势所趋,却不愿做"出头鸟",而是拖延观望……凡此种种,看似"精明练达",实则背离了大学"造福社会"的初衷,违背了大学"开放包容"的精神,偏离了大学"与时俱进"的方向,这绝非大学应有的样子。
大学不应该故步自封、拒人千里,相反,它应该是精神的灯塔、文明的标志、文化的高地;它应该对周边人群产生辐射,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非一个"独立的王国"。
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等知名学府都不设围墙,而是与城市融为一体,方便公众自由进入、接受熏陶。这种"亲民"的态度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这也正是大学的魅力之一。历史上,一些大学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民众的生活中心,这是大学的使命与荣幸。
在我国现代大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开放包容"是基本价值遵循——曾经,不仅个人进修、单位培训、学术活动等纷纷依托大学展开,很多人也把大学当成了饭后遛弯儿的"文化公园",很多家庭都把大学当成参观游览的文化风景,还有很多地方以有大学的文化辐射为傲。
大学是求学之所、科研之地,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开展,当然应有一定的私密性。比如,精密实验场所、重要教学场所、师生住所等可限制校外人员进入。但图书馆、艺术馆、操场以及其他管理相对宽松的地方,有什么理由不让公众靠近?大学的科研资金、办学经费等来源于财政、社会和公众,具有公共属性,谁都无权把公众挡在门外。
至于一些对于大学开放会造成混乱的担心,根本上不是开放与否的问题,而是管理是否完善的问题。
疫情前,绝大多数大学都是开放式的,现在为何"开放不得"?不能怕麻烦就一关了之;不要怕"外面人"进来,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迟早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过度保护于其成长未必有利;不要以"师生意愿"为借口拒不开放,只有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才是民意;不要再畏畏缩缩地等待观望,连恢复开放都不敢,何谈改革创新?
2023年9月,教育部在一份政协提案答复函中明确提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鉴于目前众多国内高校"开门"的动力不足,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各层次大学打开校门,同时把打开校门的执行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大学之大,在于大格局、大担当、大视野、大胸怀,而非小心眼儿、小心思。尽快打开校门,大大方方迎接公众,给大学带来的是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兼容并蓄的品格,是大学精神的回归。管理者的格局一旦打开,大学精神也将为之一振。


链接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