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烧钱的黑历史…
这几天京东和美团的外卖大战,让我很想写写创业往事;很多老读者都知道我创业过,但具体干啥之前没详细写过。 和美团很像,做一小时送货,零食为主,也包括生活用品、外卖等等,时间是 2011 年,比美团送外卖早 2 年。当时做这件事的团队也很多,几乎各地都有,光杭州我知道的就有三四家,只不过没有做特别大的。 一开始试运营的时候,每天订单数大约 50 个左右,正式上线很快到了 100 多个,一个月后就达到了 200 个左右。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加的话,会产生很快就可以 IPO 的幻觉,😄 但到 200 个左右就停滞下来了。 想要继续增长有两个办法,一是把摊子搞大,增加配送范围;二是搞些活动,提升现有区域的订单数。 这两个办法我们都试了,但把摊子搞大比较困难,相当于要另外增加配送点,需要加倍的人手和钱。我们几个合伙人商量了下,感觉这么烧钱意义不大,因为如果我们能把目前的配送区域搞好,就完全可以拿着这个样本向投资人要钱,搞一个和搞十个也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最后主要精力还是着眼于提升当前区域的订单数。 我们搞了补贴,把所有商品都打了八折,当时还有合伙人通过私人关系搞来了一批牛奶,市场售价单盒 5 元左右,所以我们又规定凡是一个订单达到 20 元以上就送一盒牛奶。 当时我们平均订单价格大约是 20 多元,打八折就是补贴 4 元,牛奶一盒 5 元,另外我们之前就规定订单满 20 元免 2 元运费,加起来相当于一个订单补贴 11 元,和目前东哥的力度差不多。 然后订单就炸裂了,迅速翻倍,最多的时候到了一天 800 个左右。包括很多给我们兼职送货的员工,下班的时候都会自己下几个订单带回去,毕竟买一单就赚一单啊。 当时我们平均一天 500 个左右订单,相当于一天补贴出去 5500 元。 你们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如果一直维持这个订单数量的话,按照当时风投的疯狂程度,可以获得一个很高的估值。 但很快牛奶就送完了,我们也没能力维持这个补贴;商品倒是依然保持 8 折左右,相当于每单保持 6 元补贴。 但是 6 元和 11 元似乎完全是两回事,大部分人对 11 元感觉占了很大便宜,但对 6 元就无感,订单数很快又掉回到 200 左右;后来我们尝试过取消 8 折优惠,对订单数也没有很大影响。 同时在订单炸裂的这段时间也出了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送货速度变慢,原来平均半小时左右能送到,现在变成一小时都到不了,很多人都在人人网上说我们不靠谱。 我们本意是通过补贴获取一批客户,养成他们的消费习惯,即便以后没有补贴也能留下来。 但事实是大部分人就是冲着羊毛来的,没羊毛就不会来。 后面我们又想了很多办法,每次发力的时候订单就往上窜一下,但从未超过 800,不发力就回到 200,就这么持续了一年多,大家都灰心了,订单也掉到 100 左右,最后散伙。 总之我学到了两个经验。 1、补贴短期有用,但长期无效,主要吸引羊毛党,但很难吸引真正的付费用户。这也是为何很多餐饮店刚开业补贴门庭若市,补贴结束后门可罗雀的原因。 当然咯,如果大家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个业务,通过补贴可能会吸引到真用户;但如果大家都知道这回事,那补贴长期看几乎就是无效的。我们当时在配送区域内名气还挺大,大家都知道这个业务,所以补贴是无效的。 2、在小额配送领域,10 元左右补贴是一个阈值,达到就会有羊毛党冲杀进来,但如果只有 5 元左右效果就一般般。可能大家都觉得 10 元算是一笔钱,但 5 元就不值得大动干戈。 对了,东哥用过的办法,我们当时也几乎都用过。 比方说老板亲自去送货,请兄弟 / 姐妹们吃饭,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营销。最成功的一次是有个开几百万豪车的小哥来给我们送货,当时在人人网上都炸裂了。 可是,这些虽然都能获得一定流量,但长期看都是无效的。互联网上每天都有热点,很快别人就会忘记你干过什么;一堆人为你叫好,不代表会买你的东西。 在商业领域,短期内得到什么都是没意义的,长期才有意义。 另外根据我的观察,在互联网上动嘴的和花钱的几乎是两批人。举例来说,我关注的一个抖音直播间,每天在那里哔哔哔的大部分都是不点关注、不打赏、也不买主播带货的,而真正打赏和买货的,都是人狠话不多。 这就像以前村口有一堆闲人,每天在那里聊三皇五帝、宇宙洪荒,你请他们吃席就都来了,要他们花钱买点啥就一哄而散。 虽然我最多一天也只有 800 个订单,东哥现在一天有 1000 万个订单。 但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等到哪天没有补贴,真实的订单数量是有高额补贴时的三分之一左右 。 人性不会变,商业规律也不会变。 来源:刘备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