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利用韦伯望远镜发现了流浪类星体。它们周围几乎没有邻居,引发了对它们如何在 130 亿年前起源的疑问。类星体是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由于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大肆吞噬周围的物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们因此成为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但 MIT 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多个早期的古老类星体,其周围没有致密的星系环境,这意味着周围没有太多物质驱动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生长。这些孤独的类星体挑战了物理学家对其形成的理由。
物理学家报告,原本被认为是一个黑洞双星系统被发现是一个三天体系统。该三天体系统名为“V404天鹅座”,原本被认为是一个低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LMXB),距离地球约 8000 光年。其中心黑洞正在吞噬一颗每 6.5 天就会螺旋式靠近它的小恒星,这种配置与大多数双星系统相似。但令人惊讶的是,似乎还有第二颗恒星在围绕这个黑洞旋转,只不过距离要远得多。物理学家估计,这颗遥远的恒星距离黑洞的距离是地球距离太阳的 3500 倍,这也相当于冥王星距离太阳的 100 倍。这颗伴星每 7 万年绕黑洞旋转一周。因此,中心黑洞与两颗伴星通过引力产生“羁绊”,犹如“三重奏”。该三天体系统有 40 亿年的历史。
天文学家在遥远星际气体和尘埃云中发现了一种含碳的大分子。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研究结果表明,含碳和氢的复杂有机分子可能存在于形成太阳系的寒冷、黑暗气体云中,它们对了解地球生命的早期起源至关重要。该分子被称为芘(Pyrene),是一种多环芳烃(或缩写 PAH)。PAH 分子由碳原子环组成。碳化学是地球生命的支柱。星际介质含有大量的 PAH 早已众所周知,它们在地球碳基生命起源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颗超新星的爆炸足以清除太阳系中几乎所有的尘埃,而这种情况可能在 300 万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就像家具上的灰尘一样,这些细小的颗粒也会逐渐得到补充。太空尘埃是由小行星碰撞等事件产生的小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的大小通常小于一毫米。太阳系大约 70% 的尘埃集中在柯伊伯带,这是海王星以外的冰质小行星和彗星区域,估计有 350 万亿吨的小颗粒。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模拟了太阳系附近的超新星爆发。根据地球上冰中放射性铁同位素铁-60 含量的增加,研究人员认为其中一个事件发生在大约 300 万年前。当爆炸同时带走太阳的日光层时,这些同位素就会被释放出来,日光层可以保护太阳系中的行星免受银河系的辐射。
大约 40 亿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木星最大卫星 Ganymede。一位神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撞击导致了这颗太阳系最大卫星的轴心发生偏移,并证实这颗小行星的大小约为结束地球恐龙时代的小行星的 20 倍,造成了太阳系中留下痕迹的最大撞击事件之一。Ganymede 比水星还要大,与月球相似,它被母行星潮汐锁定,代表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它所绕行的行星。在背对着行星表面的大片区域上被形成同心圆的沟槽所覆盖,这些同心圆围绕着一个点。研究人员于 1980 年代得出结论,这些沟槽是由一次重大撞击事件造成的。神户大学的平田直之(HIRATA Naoyuki)是第一个意识到撞击位置几乎精确地位于远离木星的子午线上的人。藉由与冥王星上曾经导致其自转轴偏移的撞击事件进行类比,这暗示着 Ganymede 也经历了类似的事件。研究人员通过模拟计算出小行星直径约为 300 公里,并创造了一个直径在 1,400-1,600 公里之间的暂时性陨石坑,还导致了自转轴的偏移。
去年 11 月 18 日,SpaceX Starship 重型火箭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台发射。发射升空约 3 分钟,一级火箭分离后在墨西哥湾上空约 90 公里处爆炸。此后任务控制中心与 Starship 失去联系,启动自毁系统,Starship 在大约 150 公里的高度第二次爆炸。这两次爆炸不只是任务失败这么简单。研究发现,上述大爆炸在电离层“炸”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洞”之一。这个洞绵延数千公里,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电离层是海平面以上约 50 到 1000 公里的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太阳辐射导致中性大气被电离成电子和离子,电子和离子不断地和中性大气相互作用、运动,产生了比较稳定存在的电离层。
1971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彭罗斯提出了从旋转黑洞中提取能量的方法。他认为,可以通过在黑洞的吸积盘周围建造一个装置,在那里,落入的物质被加速到接近光速,触发多种波长的能量释放。从那时起,多位研究人员曾提出,先进文明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彭罗斯过程)为他们的文明提供动力,并且这代表了一种我们应该注意的科技信号。最新的提议来自哈佛大学教授Avi Loeb,他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先进文明可以依靠一个“黑洞月球”为他们的家园行星提供无限的电力。他认为,这个黑洞照亮它所环绕的行星的方式,将构成未来SETI调查的一种潜在的科技信号。
黑洞在太空中旋转。当物质落入其中时,它们会旋转得更快;如果这些物质带电,黑洞也会带上电荷。从理论上讲,黑洞可以在其质量允许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可能的电荷或旋转速度。这样的黑洞被称为“极端黑洞”——是极端中的极端。1973年,著名物理学家Stephen Hawking、John Bardeen和Brandon Carter断言,极端黑洞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根本没有可行的方法可以形成这样的黑洞。如今,两位数学家证明了霍金及其同事的观点是错误的。麻省理工学院的Christoph Kehle和斯坦福大学的Ryan Unger在最近发表的两篇论文中表明,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并不阻止极端黑洞的形成。
在距离地球约 8.6 亿光年的一个星系中,一颗恒星正围绕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运行。每当恒星最接近黑洞时,黑洞就会从恒星上扯下一些碎片,并吞噬其中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望远镜观测到,恒星每隔 3.5 年就会与超大质量黑洞进行一次破坏性的舞蹈,从而产生壮观的 X 射线和紫外光爆发。这项正在进行的研究有助于预测恒星的命运和黑洞的觅食模式。
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的北极星计划(Polaris Program)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分享了他们即将于26日执行的任务的最新细节,这不仅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商业太空行走,也打破了自阿波罗计划以来在轨飞行的最高高度纪录。这次太空行走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SpaceX 的第一代太空行走服,并为未来的使用情况(包括火星任务)提供设计参考。可以说,这将是这次飞行中最危险的部分,因为两名乘员将冒险离开飞船,而所有四名乘员都将暴露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
7月27日,猎鹰9号恢复发射,之后便开启了疯狂模式,截止到8月17日,只用22天就完成了11次发射,创下SpaceX成立以来的发射密度新高!这其中有7次星链发射,分别23颗、22颗、22颗、23颗、23颗、21颗、23颗,共计157颗,星链卫星发射总数达6895颗,其中可直连手机的142颗。另外还有天鹅座货运飞船、两颗挪威通信卫星、两颗Maxar商业高分辨率地球成像卫星、42颗小卫星拼车四次任务。
美国西南研究院领导的团队通过韦布太空望远镜观测,确认名为灵神星(Psyche)的金属小行星表面存在水合矿物(含有水分子的矿物),且该星表面可能被水和一种铁锈化学物质所覆盖。这一发现将加深人们对太阳系小行星成分和水分布的理解。灵神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绕太阳运行,是主小行星带中体积最大的天体之一。之前的观测表明,灵神星密度很大、主要由金属组成,整颗星可能是一次强烈碰撞后残留的行星核心。此次,研究团队利用韦布的近红外光谱仪和中红外仪器,对灵神星北极进行了详细观察。观测数据确认其存在水合矿物。水合矿物中含有分子羟基,羟基是一种化学物质,离变成水只差一个氢原子。这些化学物质中有氢氧化物,正是它与铁结合形成了铁锈。目前推测,水合矿物可能来自外部,即由撞击带来。因为如果是天然的或内生的,那么灵神星的演化可能会推翻现有小行星模型。
科隆大学的地球科学家领导了一项国际研究,以确定约 6600 万年前撞击地球并永久性改变气候的巨大岩石的起源。科学家们分析了标志着白垩纪和古近纪分界线的岩石层样本。这一时期也是地球上最后一次大灭绝事件,约 70% 的动物物种在这一时期灭绝。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这颗小行星是在太阳系早期发展过程中在木星轨道外形成的。通过在科隆大学地质学和矿物学研究所的洁净室实验室分析铂金属钌的同位素组成,科学家们发现这颗小行星最初来自外太阳系。
多年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银河系注定会在未来的几十亿年内与其近邻仙女座星系发生碰撞。然而,一项新的模拟研究发现,这场即将到来的碰撞有50%的可能会演变为擦肩而过,至少在未来的100亿年内如此。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天文学家Raja GuhaThakurta评价这项研究时表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于7月31日以题为《末日何时?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并不确定》发布在arXiv上。他指出:“尽管两星系碰撞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也存在足够的空间让它们避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