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0】又一个纯素食偶像倒掉了

chuntian @ 2019年06月22日 浮世汇

【1】@科学未来人:最近又一个纯素食偶像倒掉了。纯素食(Vegan)本来就是对普通女性的戕害,即使那些纯素食网红也不例外。她们想以此为生,效仿娜塔莉波特曼这样的名人,漂亮又赚钱,但终因为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身体健康毛病不断而不得不向粉丝“告饶”,也是可悲。


这次让纯素食粉丝崩溃的人是Virpi Mikkonen,芬兰人,是ins美食博主,是畅销书作家,有自己的事业,一共出版了4本书,全跟纯素食有关系。托她妈妈“横加阻挠”的福,她一直到22岁才得以身体力行纯素食计划。她信奉的就是今天国内营销号仍在大力推广的“清洁疗法(cleaning eating)”,只吃“自然的,真材实料的,未加工的食物”。这些食物冷榨芹菜、黄瓜、西洋菜等等拍照,会非常非常好看,ins网红博主必备技能。这就会给人制造一种幻觉:人类在拒绝高质量、易消化、富含铁等微量元素的动物蛋白,依然可以活得很好。她们忽略了,娜塔莉·波特曼这种纯素食大明星有着专业的营养师团队,会补充一堆营养品和膳食补充剂。

不要欺骗身体。身体会把人各种作记录在表观遗传组里。22岁开始作,25岁、30岁可能看不出来,再过几年,Virpi Mikkonen 36岁开始发现不对劲:指甲容易断,流感久染不愈(很正常,营养不良与免疫力低下相关),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异常(很正常,更年前正在提前),常常头晕昏沉(很正常,贫血症状),潮热、停经(很正常,先是月经量减少,再经期不稳定,最后停经)。这个时候Virpi Mikkonen知道害怕了,当医生告诉她37岁就更年期提前时,她大概接受了以下医学常识:欧美绝经年龄一般为51岁,中国城市女性一般为49.5岁,农村女性平均为47.5岁。凡40岁之前的绝经为早绝经,与乳腺癌、卵巢癌等生殖系统癌症风险大幅升高有关,与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病风险大幅升高相关。@美国临床营养师刘恋 

纯素食博主怕了。“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我的生殖能力没有了,”她含着眼泪说,“你觉得你还很年轻,然而突然之间医生就告诉你‘你进入更年期了’”。于是她开始吃肉,喝肉汤:早餐煎蛋卷,午餐肉丸、鸡肉蔬菜,晚餐肉汤。“太令人吃惊了,我感到充满了能量,充满动力,我睡得更好了,身体的疼痛也消失了”。当然,她仍然坚持说,“每一种饮食方式都不适合所有人,这种(纯素食)只是不适合我。”

这是自欺欺人的话。她还是有所顾虑。就像其他被抓包吃肉的纯素食博主一样。然而,不管你怎么更改,自己的身体已经付出了代价,表观遗传组的甲基化忠实记录了你过去16年的各种作。“感觉一切回到了正轨”,跟真的回到了正轨在生理上是两码事。O网页链接O网页链接 

1,图7:250万油管粉丝和130万ins粉丝的西班牙人Yovana Mendoza,被拍到在巴厘岛吃鱼。她哭诉解释长期吃素导致身体健康骤降,停经、贫血、严重的甲状腺疾病、营养不良。她“绝对信任素食主义的好处,等调养好了还是会坚持吃素。”


2,经营素食食谱网站,有150万粉丝的Dana Shultz,坦白事实上她并不是一个纯素食者,“我的消化系统出了故障,掉发也很严重,目前对我来说100%纯素并不适宜,对此我也接受”。

3,有76万粉丝的油管博主Asyse Brautigam宣布由于健康问题,不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了。图8:有接近5万粉丝的博主Kasumi Kriss表示,她在吃了四年素之后还是决定开始吃肉了,“我觉得我铁定是饮食失调了,我不断产生错觉,一直有种不安全感,我在掉头发,我的胸和肌肉都变小了,我的爱好和理性全都没有了,我失去了自我。”31岁的素食博主Tim Shieff,表示放弃让他生病的全素饮食,吃素期间遭遇关节问题,周期性疲劳,和轻微抑郁,“我的全身感觉像要垮掉了”。有30万粉丝的“金发素食者”Jordan Younger也因健康问题放弃纯素食,个人网站被粉丝瘫痪,收到黑粉死亡威胁。(@带你游遍英国

讨厌纯素食,是因为在骗人。最早关注这个话题,也是看到国内居然流行了胎里素,坑害孩子,祸害蛋白质缺乏高危人群(青少年儿童、女性、孕妇肚中的胎儿、老年人)。还有,娜塔莉向16000名青春期男女学生呼吁vegan,称蛋奶类食物是对女性(雌性)身体的剥削。更有甚者,图9:以清洁食物的名义干涉世俗生活,打砸肉类食品商店。这样的人是很可恶的,不要信他们的漂亮话和漂亮照片!看数据:#美团用户一年消费4.5万吨小龙虾# ,吃肉就是生产力。好像还真的有经济学者从饮食与日常能量摄入差异的角度来比较分析中印两国的生产力差异,比如吃肉的中国员工身体素质更好,能应付长期高强度加班。

延伸阅读:

⒈纯素食、胎里素已经在国内小范围流行:O科学未来人 
⒉女大学生与缺铁性贫血: O科学未来人 
⒊黑猩猩有机会也要吃肉,猴子肉或河鲜,特别是孕期母黑猩猩,对保胎、胎儿发育强烈正面意义:O科学未来人 
⒋老年人蛋白质摄入不足与少肌症:O科学未来人 

【2】@王德培:转发;最近有关部门的朋友请我谈谈Facebook发行数字稳定币的事情。这个事情很严重,但是真正明白怎么回事的人太少,我用大白话讲一讲。


在中国人眼里,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是巨无霸,他们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不成功的。但Facebook的用户是这两家加起来的2-3倍,去年底达到了27亿人。

这样一个超级巨无霸,将要在2020年面向全球两倍于中国的人口发行一种加密数字货币,计划代号为"天枰座(Libra)“。而且这个货币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

第一,无国界。

第二,低手续费。

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交易理论和金融创新都无法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但是Facebook准备这么干。

不但如此,它还准备拉上这几家支付公司:VISA、MasterCard(万事达卡)、PayPal以及第三方聚合支付工具Stripe(最新估值为230亿美元)。这些企业都将作为信用节点将加入天枰座的计划中。

什么是信用节点?

这就好比银行的转账体系。现在银行采用的是一种叫SWIFT的协议,允许银行之间进行通讯,高效率完成各种交易,其中每个银行就是一个信用节点。Facebook建立的是一种分布式的区块链网络,上述公司就类似于银行的角色。这种节点每年会向Facebook支付1000万美元的运营费用。

我相信腾讯、阿里现在非常紧张,中国的监管部门也很紧张。

因为无国界意味着根本无法跨境监管,而没有手续费意味着支付宝、微信钱包将受到沉重打击,紧接而来的是对电子商务支付模式的颠覆。

阿里、腾讯喜欢用互联网模式降维打击传统行业,Facebook则用区块链技术降维打击阿里、腾讯。

那么问题来了,阿里、腾讯是加入到Facebook的体系中呢,还是自立门户也搞一个?
我们注意到了两个动向:

第一,Facebook发行的数字稳定币将挂钩一揽子法定货币。有人会说,这多好啊,不是脱离了美元么?这种想法很天真。看一看首批发起的公司里面,基本上都是美国企业,意味着用户都是美国人,这也意味着一揽子法定货币里面必定是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可能也会有分量,但是中国用户少的可怜,怎么能相提并论?
第二,Facebook已经在与美国的监管部门讨论相关的监管问题。虽然一些细节尚未披露,但这暗示着这一全球最大的数字货币计划将首先符合美国监管部门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会作为游戏规则,纳入到在日内瓦设立的基金会治理规则中,写入区块链的代码中。美国的监管部门将实现对数字货币的间接管辖。

上述两件事情将奠定美元的数字霸权。

这个数字霸权不是5G所指向的通讯霸权,而是以数字信用为基础的新一代金融霸权。

霸权这东西,我原来很不喜欢。我的大学时代成长于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也是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跟我这样的年轻人谈霸权?那是过时的东西。

但是世界上依然是丛林法则,阳谋阴谋交替使用,霸权从来就没有收手。

Facebook这个数字货币计划也不是阳春白雪,很早就传言它的目标是”强势取代那些脆弱国家的主权货币“,好听一点的说法是”帮助脆弱国家建立更好的支付体系“。

美国的霸权不仅仅是军事,而是美元和互联网。只要用美元签定的合同,都可以被美国管辖,只要存储在美国服务器上的数据都可以被监控,即使你是打着开源、开放的旗帜也没用。

这就是外交部经常骂的长臂管辖。但是骂又如何,美国人掌握着核心的规则和技术,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这种权力,亏你还是得吃。

数字信用霸权恐怕再次落入到美国人手中。

有人说,Facebook也会严重冲击美国的传统金融体系。

当然如此,任何国家的央行都不可能这么干,因为这是冲击了主权货币,而这也是美国人的可怕之处。从比特币开始以来,华尔街已经分化出一批数字货币的既得利益者,没有他们的支持,Facebook不敢做。

华尔街在数字货币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了,类似的加密稳定币已经有了多次尝试,此次大规模推出也不是没有预兆。Facebook从去年禁止发布数字货币广告之后,一直放松相关的限制,直到自己传出要发币,估计2017年就已经开始布局。

但太平洋的对岸,中国的区块链产业因为骗子泛滥正处于大规模整治之中,一片哀鸿。央行也在探索稳定币发行,但是自己怎么可能颠覆自己,最多写写研究报告罢了。目前最为成熟的数字信用是芝麻信用,不过芝麻信用仍然是基于传统的中心化技术,缺乏开放性,很难改造为分布式信用体系。

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美团...这些中国巨头能否联手依然是个谜。央行是否敢放开一点创新的口子,也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单打独斗没有任何胜算。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把Facebook隔离开呢?如果你知道中国企业去年支付给Facebook的费用高达50亿美元,就明白这是不可抵挡的潮流。

从互联网化到数字化升级的道路,数字信用与5G一样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中国人是最难办的。

腾讯阿里还在革传统产业的命,Facebook已经在背后悄悄坐收渔利了。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3】@Ent_evo 

今天学到的牛逼研究者是 Ursula Graham Bower,一个牛津出来的人类学家,30年代末的时候在印度缅甸边境的纳伽山区研究当地的纳迦人,做出了很多成果,也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和信赖。

后来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威胁进入印度,于是在英国政府的请求下,她带着150个纳迦人,拿着前膛枪进了山区,和日本人打起了游击战,她的队伍帮助了很多失散的士兵和战俘逃到了安全区域,本人还被日军悬赏捉拿。

战后她因为(带着研究对象立下的)战功得到了一枚大英帝国勋章,还因为人类学研究成果得到了皇家亚洲学会的劳伦斯纪念奖章,可以说是真·硬核人类学家了……

【4】@MezilkreeSaedmara 

“像许多富裕的美国人一样,我曾经认为教育投资可以救国 - 但我错了。 Fighting inequality must come first.”

大西洋这篇观点文(O网页链接 )的作者,Nick Hanauer,曾经和比尔盖茨一起投身教育慈善事业。曾经也认为,如果改进学校 ,改进课程和教学方法,增加学校资金,提高教师水平,美国的贫困问题就可以缓解,美国的民主还有救,美国的未来还有希望。

但花了无数时间和数百万美元后,作者的想法改变了。

“教育救国”对富人和有权势者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说了富人们想要听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帮助大家共同致富,但不必分享我们的财富或权力。” 正如Anand Giridharadas在他的《Winners Take All》一书中所说,这样的叙事会让富人对自己感觉良好,同时也分散了大众对经济不平等真正原因的思考。从而强化了美国严重贫富不均的现状。

正如经济学家Lawrence Mishel所指出的那样,再有天赋的学生,也很难越过贫困造成的障碍,比如,居无定所频繁更换学校,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role models,过多接触铅和石棉,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的健康问题(包括视力,耳朵,牙齿或其他),以及生活在混乱/不安全的小区。事实上,多项研究发现,只有约20%的学生成绩归功于学校教育,剩下的大部分都可以用家庭环境,特别是家庭收入,来解释。

不是说教育不重要。教育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更多机会,但不能解决核心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症状,不是病因。Fixing that problem will require wealthy people to not merely give more, but take less.

【5】明治天皇的父亲孝明天皇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他在给关白九条尚忠(1798—1871)的信中说:“黄白,岂足动朕之志哉?朕治世之中,若成许与外夷通商之俑,则失信于国民,遗耻于后世,此身何以见神宫及列圣?卿等亦详察斯意,必不为金钱所惑。”八十八名公卿贵族强烈抗议幕府对外国人的妥协政策八十八名公卿贵族也强烈抗议幕府对外国人的妥协政策。1858年7月27日,他分别派使者到伊势神宫、石清水八幡宫和贺茂神社去祈祷神灵的保佑。在一份宣命中,孝明向神灵请愿,假如日本和夷人之间发生战争,希冀神灵和13世纪摧毁蒙古侵略者那次一样,发一阵神风,把侵略者吹走。他还请求神灵惩罚那些忘记国恩的“不忠之辈”——那些同意开国的人。

摘自:《明治天皇:1852—1912》 — 〔美〕唐纳德·基恩(Donald Keene)

【6】@马伯庸#马书账# 芭芭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的开头,我永远读不腻,每一遍看都会浑身战栗。 

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文学,讲述了一战前的欧洲局势以及开战一个月的史事。塔奇曼的文笔有点像茨威格,但不及后者煽情那么凶猛,她的魅力完全来自于精准而犀利的视角以及真实考据所带来的震撼。而这个开头,完美地把她的这一特点表现出来。

塔奇曼精心挑选了1910年爱德华的葬礼队列作为楔入点,这在创作上是一个妙到毫巅的选择。在一个高度浓缩的场景里,未来一战中的每一个重要人物依次出场。塔奇曼通过对送葬队伍细致入微的描绘,已把一战形成的源头描述得十分清楚。更让人叹服的是,这一切描写都是确实发生过的,无一句无出处,这种真实感与戏剧的完美结合,让塔奇曼的这个开头具备了磅礴的气势。我们总爱说“历史的车轮在隆隆前行”,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个比喻。只有在读这个开头时,我真的能听见历史车轮碾过土地那沉重的声音。

塔奇曼在书中写道:“1914年的8月,有一种东西在逼近,不可逃避,无所不包,笼罩着每一个人。” ——确实如此 ,读者仿佛一叶孤舟上的瞭望员,可以远远看到天边迅速鏖集的雨云,以及隐隐闪现的闪电。可是汹涌的海浪拍击着船底,暗流无可遏制地把小船朝风暴中心送去。

【7】@Time_Perception 

要求改名这事,可怕的不是事情本身,可怕的是时机选择上透露出的那股熟悉的“味道”。

比如被盯上的维也纳酒店,人家从1993年运营至今已经快30年了,还有那些被要求改名的小区,很多都是超过5年甚至10年以上的小区,他们早不说晚不说,偏偏现在突然和名字较劲了,为什么?这些幺蛾子猴精的很,他们嗅到味道了,时机来了,折腾的社会氛围基础有了,可以出来搞事了,这一点才是最可怕的。

打着反“崇洋媚外”改个小区名字只是一个缩影,可以说是他们的暖场表演而已,如果后面社会没有给予其充分的反击和压力,那么接下来的表演不会停,甚至愈演愈烈...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