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90】美化父亲,是因为我们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小孩子

dasheng @ 2020年06月22日 浮世汇

【1】高晓松 

上个世纪父亲再婚后,我大约只在妹妹的婚礼,以及爷爷奶奶的葬礼上见过他。二十多年说过的话大约没有二十句。他去世时我和妹妹都在国外。我俩第二天中午同时飞到北京,去医院领了父亲,根据他的遗愿直接拉到火葬场。我打电话给母亲,母亲说也替她鞠个躬,感谢那两粒开挂的精子。
火葬场里有一支装扮如姜文电影里荒诞民国范的军乐队,高矮胖瘦,荒腔走板,帽子上的兜鍪东倒西歪。我们听不下去,便和父亲的后妻一起出门找了一家卤煮吃午饭。约莫五十分钟光景,饭吃完了人也烧净了,我们也达成了遗产都留给后妻,骨灰我和妹妹带走的协议。我俩根据父亲的遗愿把骨灰分撒在清华与旧金山湾区。父亲的姐妹们要求留一抔骨灰在上海建个墓地,因有悖遗愿妹妹开始不同意,我说反正都已成灰,落在哪里都是尘土,不如给姑姑们留个念想。于是姑姑们用一小撮骨灰给父亲建了墓,每年清明给我和妹妹发祭奠的照片。我俩一次也没去过。
最早我大学退学后,父亲要求我搬出去“不读书就不要赖在家里”,为此亲自下厨给我炒了两个告别菜,一个是响油鳝丝,另一个记不起了。席间父亲兴致勃勃,给我讲了两条人生小贴士,又说你离开最好就别回来了。见我爽快答应,他竟然极为罕见地哼起了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我彼时并没有自己谋生的能力,于是搬去了外公家,以考研为名读书弹琴。我当时没想到日后妹妹会结婚,爷爷奶奶会走,以为那就是父子俩的最后一顿饭了。
那年在遥远异乡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出乎意料地哭了一小会儿。也不知是可怜自己还是可怜他。
今天父亲节,希望他在那边终于可以享受到无人打扰的时光,一动不动坐在水边,钓他心爱的鱼。 

 

【2】@李鲆 

朱自清:原来感人的《背影》,背后是这样的故事……

——————————————————

#南京最美车站# 之称的浦口火车站,又叫南京北站,1914通车,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起点。《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都在这里取景。

这也是朱自清著名叙事散文《背影》的发生地。

我写过一篇博文,《美化父亲,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O李鲆 大概提了一下对《背影》的本能的疑惑和反感。

————————————

随后,有网友贡献了一个大瓜:

朱自清写《背影》时,其实已经与父亲反目多年——背影里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实际反目已经四年。

简单说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个读书人,也是个官僚,娶过几房姨太太。朱自清虽然对此不满,但也一直隐忍。

1917年,朱鸿钧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于是老家宝应的一位姨太太,姓潘,跑到徐州大闹,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

朱鸿钧的差事交卸后,他的母亲,也就是朱自清的祖母,一气之下,生病去世。

《背影》里写,“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如果完全写实,应该是:“父亲因为娶姨太太,差事交卸了,祖母被气死了。”

————————————

朱鸿钧一蹶不振,直至老境颓唐,一直靠朱自清养着,却又摆大家族家长的谱,脾气很坏,“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朱自清的太太居家伺奉他,他因为儿媳偶有笑容,便会大怒、打骂。

当时朱自清有个教职,每月薪水一半交给朱鸿钧。朱鸿钧犹不满足,自己跑到学校,让学校把全部薪水都交给自己。

朱自清实在无法再住在大家庭里,就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小家庭。是1921年的事。

(我也曾从父亲家搬出来,自己租房住,大概是能理解朱自清的感受的。当然我父亲可能没有朱鸿钧这么恶劣)

朱鸿钧大怒,父子从此失和。

1922年、1923年,朱自清两次回扬州,朱鸿钧都对他不加理睬。

此后,朱自清再也没有回过家,直到1925年。

————————————

1925年,在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接到朱鸿钧的家信。

就是那一段:“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其实算是一封示弱、求和信。朱自清由此写下《背影》,记录八年前的一段往事,也算是与父亲和解。

长期积怨,反目四年,都轻轻带过,只留下背影。

或者也可以说,除了背影,这八年,再无可记之事。

有网友说,父亲其实对他们很坏,但弟弟总记得父亲的好,总是提起,有次下雨,父亲给他送了伞。

伞和背影,是同一性质的东西。

————————————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我写到:

为什么总是会美化父亲呢?

我们没办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父亲其实不爱、起码是不够爱我们。父亲其实是个庸常之辈、甚至是个混蛋。

美化父亲,是因为我们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小孩子。
他需要一个全能的父亲,爱他、陪伴他、保护他。

这个小孩子,总是隐忍,习惯原谅,擅长从黑暗中发现一点微光。

一直忽视、甚至虐待他的父亲,偶尔给了他一块糖。
那一点甜,他记了一辈子。

——————————————

那背影,那橘子,那把伞,就是那一点甜。

 

【3】@陈荞荞 

我记得《隐秘的角落》原著里小女孩逃离孤儿院是因为被性侵。剧里改掉了。
这种都要回避……看来这个话题在社会和法律层面都不能被重视了。

 

【4】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雷蒙德在《剧变》里面分析二战后德国逐步由传统的权威型社会转型为自由社会,使用的一个角度是家庭内部关系:1961年他住在德国的时候,发现当时体罚非常普遍,父母不仅可以打孩子,还把这看成必要的教育方式。但到了现在,体罚孩子已经被德国法律明文禁止。他这个视角很对啊: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体制就如何对待公民。

 

【5】梁文道在最近一期的音频节目《八分》中,与邀请嘉宾张立宪(老六)谈到“让书像书”和电影的关系:


梁文道:十多年来,很多人都讨论过这些问题,当然我们都同意现在电子阅读的时间比过去多了很多。
可是我一直认为,我们过去常常会有一种很简单的工具/媒体(媒介)进化论的想法,比如认为,一个新的媒体出现,就必然要取代一个旧的媒体。不可否认,这种“进化”某种程度是对的,就像光碟取代录像带,互联网流媒体出现,光碟也逐渐退出舞台。
但是有一些媒介就不是如此,比如刚刚开始有电影的时候,很多人认为那是广播电台的末日,后来有了电视,大家又觉得电影要完蛋了。

张立宪:大家不会去影院了。

梁文道: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改变的其实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我们上两代人去电影院,他们除了去看娱乐电影、剧情片之外,其实他们还去看新闻,比如了解一下前方战线现在什么情况。
但是我们今天绝对没有人会想去电影院看新闻,因为这样的功能是由电视台来承担,或者由别的媒体来承担的。所以电影其实不是被电视干掉了,反而是电视帮它逼出了一些只有电影才能做到的东西,它必须专注做那样的事。在我看来,纸质书也是如此。

张立宪:《读库》后来就像您所理解的,每天我们在做什么?其实就是四个字,叫“让书像书”。
让书的优势、让书的质感被更加强化,这样它才有可能抵抗电子书,抵抗其它的东西。就像有了电视之后,电影变得更加的电影。

梁文道:是的。《读库》的书拿出来,你觉得这个东西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它就应该是纸质书的样式来阅读。所以我觉得这是你们做得很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抓住了纸本书活在这个年代,有一些不能被轻易替代的东西。
它大概就有点像电影一样,或者像现在很多人重新听黑胶唱片一样。有些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

「选自《看理想》——《梁文道对话张立宪:一个人喜欢读书,因为好奇心还没有死》」

 

【6】李银河:在美国上学时,有一次看到一个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资料,美国人的择偶标准中把幽默感(sense of humor)放在很靠前的位置。当时我觉得相当意外,因为以往看到的择偶标准当中一般能入选的大都是爱情、相貌、身材、教育程度、收入、家庭背景等等,很少看到幽默感这个选项。

其实细想一下,幽默感在夫妻生活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夫妻,双方都是好人,也都相互忠诚,就是动不动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架,经常打得不可开交,伤心动肝,原因就是缺一点幽默感。如果双方,哪怕是一方,能够稍微有点幽默感,许多事情原可一笑了之,完全不值得大动干戈的。从这个意义上,我有点理解了为什么美国人把幽默感在择偶标准中放得那么靠前。
如果遇到真正的苦难,比如缺衣少食,比如生老病死,人们很难以幽默感应对之,只能含辛茹苦,疲于奔命,无法一笑置之。此外,人在自己过于看重的事物上,也很难有幽默感。就像在虔敬的心绪中,无法对偶像开玩笑。比如一个恋爱中的人,对对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全都牵肠挂肚,无法一笑置之。

 

【7】@霍小兵:自2017年始,山东建筑大学邓相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杰鹏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谭松教授、唐云副教授,齐鲁工业大学刘书庆教师,山东工商学院李默海副教授,北京建筑学院许传青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翟桔红副教授,厦门大学尤盛东教授、周运中教授,贵州大学杨绍政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赵思运,电子科技大学郑文锋副教授,四川轻化工大学李志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聘教师周佩仪,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等十六位高校教师被校方以“错误言论”“不当言论”等名目,作出了或解聘开除或行政记过或提前办理退休等处分处理决定。这是官方通报处理的统计数据,是不完全统计的数据。 

这些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被自己的学生举报存在“错误言论”“不当言论”而被校方处理,最近一两年来,被网友举报的高校教师越来越多。今年前四个月,已经有周佩仪,梁艳萍,王小妮三位高校教师被举报成功,前两位已被校方高调处理。

今天是父亲节快乐,明天是夏至,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今年已过了近一半。


 

【8】方慧 

疫情期间有一个我很喜欢的app默默倒闭了,叫“回家吃饭”,我四年来几乎每天都用的软件。

是一个外卖软件,很多家厨自己在家做菜然后卖给附近的人,大多是一些退休的叔叔阿姨在做,便宜又健康,各个地方的家厨都有,所以在上面吃过很多地道的川菜、湖南菜、贵州菜、粤菜……啥菜系都有。

有些经常光顾的店,家厨都成了很熟很熟的熟人,甚至朋友,跟他们产生过很深的联系。比如有一阵子减肥,想把主食换成粗粮或者蒸红薯,于是我经常点的那几家总是常备这些东西,每次都会满足我。也会送我些家乡特产小吃作为小礼物,我也会很认真地给他们写走心好评。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有个家厨姐姐送完餐发现了,又返回去,给我送来刚炖好的热汤,不收钱。还有一次我刚出门,在楼下遇到熟悉的老爷爷家厨,刚送完餐,发现顺路,于是果断骑电瓶车捎我到了目的地,一路谈天说地。这个老爷爷仔姜鳝鱼做得一绝,我点了很多很多次,后来他付不起房租回老家了,离开前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把仔姜鳝鱼做法详细写给了我。还有一个45岁一直单身着的漂亮姐姐,每天都会精心打扮,穿美美的套装裙,戴上颜色配套的帽子,她做的海鲜披萨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每一次,她总是举着披萨昂着头摆一个婀娜的站姿在门口等我开门,逗得我笑出声,她还经常在微信上教我怎么保养皮肤……

现在平台倒闭了,这些和我的生活紧密关联的人,突然和我被迫切断了联系,我们最终还是成为了陌生人,或者点赞之交,挺遗憾的。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