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53】信息茧房
dasheng @ 2020年11月15日 浮世汇
【1】吴向宏_投资无国界 美国的"选举人团"选举人能不能"叛变"?这个问题其实前两天我已经简短说过了。但今天看来,连经多见广、对美国政治有相当了解的 @凯雷 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偏差。所以,值得再专文解释一下。 前两天我长文说过,美国选j制度其实是以州为单位的,各州在符合宪法的框架下,自行确定自己的选j流程和认证标准(j关于这一点,连美国人也经常犯迷糊。比如前几天有个美国川粉发视频说"川普在选票上做了水印还有区块链标记,所有假选票都会被抓获,马上就要大规模抓人了"居然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相信。其实选piao是各州自己印的。很多州现场tou票时,xu'an票是机器选择,现场打印的。个别州甚至还允许自己在家里打印xuan票。)。。而x举人团的产生和投票机制,也是这个流程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以州为单位的。 j 历史上,曾经有过选j人自由投票的时期。但到了今天,所有州的法律(宪法或选ju法),都以不同方式,规定了x举人必须按照州pu选的结果进行投票,也就是说,不能"叛变"。其中,33个州是以形式法条的方式,直接明文规定。在这些州,x举人如果叛变将是违法的。 另外其他州则是以"实质法条"的方式,进行了规定。换句话说,这些州虽然名义上x举人有自由选择权,实质上由于流程的设计,使得其"实质上"叛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些州(有没有例外我不太清楚,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补充)都规定了,胜选一方(或其所属党派)指定选举人团。比如川普赢了佛罗里达州,那么该州29个x举人,都由共和党来指定——你说,一个党派得寒碜到什么程度,才会在一个州里,都找不出29个十分铁杆、绝对不会"叛变"的选j人啊? j 而且,这些选j人团的最终投票,并不是跑到首都华盛顿去开大会投票(网络上绝大多数人这一点都说错。请以我这里说的为准),而是在各州当地进行。而且,目前已经不存在正式的无记名了,而是公开进行,甚至是类似"鼓掌通过"的方式。。。比如佛罗里达,也许就是29个人往州务卿面前一站,然后有一个当头滴出来,拿张纸一念"根据XXX法律和XXX法律,以及佛罗里达人民在XX日的选择,我们29个选j人,兹代表佛罗里达人民,将我们的29张票投给川普!" (这里只是描述一个可能做法,不一定是实际情况,但实质就是这么回事。)这就算是完成了。 更何况,这样投完并不是就生效了,而是要经过州里的认证、并且把结果送达到联邦参议院才生效。假设有某个人突然狗血上头,当场宣布"我要叛变",并且假设他这一票是至关重要、能够改变选举结果的,那么所属的党派当场就可以要求他的投票无效,要求撤销他的资格,换一个人上来再选(鉴于当代以来,从未出现过这种至关重要的情况,所以不能肯定说,抗诉一定会成功。但至少可以确定,并不是投了就生效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几乎每次大xuan,都会出现"叛变"的选举人呢?其实,这都是一种政治秀,是在对结果不发生影响的前提下,个别选j人会站出来提名一个其他人,以宣示一下政治立场。 打个比方,川普本次大选已经肯定败北,那么xju人投票的时候,有个别人故意站出来说"我提名伊万卡"或者"我提名罗比奥"——其实对结果毫无影响,就是给伊万卡或罗比奥打一个政治广告而已。
【2】洪灝 一些简单的竞选事实陈述: - 乔治亚州手工点票,在两党监督下进展顺利。拜登领先,如无意外,点完票后拜登将赢得佐治亚州; - 亚利桑那州,川普团队放弃上诉,因为拜登的领先优势无法超越; - 密歇根法官驳回了川普团队企图阻止底特律认证选举结果的诉讼。检票员辟谣了一些竞选舞弊的谣言; - 宾州,企图阻止拜登赢得宾州的法律团队撤回诉讼;多州川普的法律团队开始撤出诉讼案; - 司法部门根据最高检察官巴尔的指令进行的竞选舞弊的调查没有发现任何竞选舞弊的证据。 现在,拜登 :川普 306:232。和2016年川普击败希拉里的票数一模一样。上次川普说他的胜利是压倒性的,那么这次拜登也是。有划船粉说,川普获得了7000多万、近一半的普选票,显示支持率很高。其实,每次选举两个候选人的普选票都是50/50上下。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选举人团制度。还有划船粉说,美联社这样的媒体没有权力说谁赢。其实,美联社传报选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对于选票无证据的质疑,并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翻盘,逻辑上非常反智。法律上,每一张选票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舞弊时,都是有效合法的。虽然可以上诉,但在立案前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否则只是一场轻佻的官司。法官审案时也会倾听各方的证据。如果法官无确凿证据受理诉讼,那么这样的诉讼就是在挑战整个制度的根基。毕竟,每一个总统都是这么选出来的。这次选举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什么不同。逻辑上,质疑这次选举的结果,你也需要质疑以前所有的总统,包括罗斯福那样的伟人,和2016年川普自己。 还有人说,川普将永远被载入史册。的确,他对于制度的破坏;对于新冠疫情反科学的管理导致疫情失控;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熟视无睹,在任期间美国山火烧毁的面积比前90年还要高两倍多;对于富人的减税导致贫富进一步分化;对于移民和少数裔人士的种族歧视,等等,都将被载入史册。 卢瑟 Loser,字典定义为做什么都做不好的人。川普连输都输得一塌糊涂。
【3】私享史 #米兜读书#力荐让我心灵受到冲击的《仿制药的真相》!!!!!! 情节跌宕起伏,真相触目惊心,现实引人深省,未来亟待改变! 本书值得拥有一个更具噱头的书名《印度没有药神》来让更多人读到,因为它深刻揭露了《我不是药神》所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利益驱使且缺乏有效监管的仿制药,因其偷工减料又品质低劣,很大程度上与无效甚至有害的假药无异。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穷病",就连(血的教训换来的)全球最高标准的美国药监局也迫于美国人民的医保财政压力而对劣质甚至害死人的仿制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罪魁祸首还是印度利欲熏心丧心病狂的药贩子和它背后的举国政府保护伞。 这本书的主角虽然是印度,阅读过程中却很难不联想到我国,果然,对照英文版发现中文版几乎删掉了涉及我国的每一处行文(我整理出来贴在了讨论区,都是负面信息)。由此再联系到当下,对于疫苗研发的每一环节都不能有半点虚假啊。 整理了被删掉的主要内容: 【前言】 p2,美国药物80%的有效成分产自印度和中国(而不是"等国"); p3,作者在中国采访受到监视; p5,在中国某药厂看见青蛙; 【第十八章】 p182,"在调查过程中"之前有一句,来自中国受污染的硫酸庆大霉素致美国人死亡; p183,涉及常州凯普的肝素钠事件; 【第十九章】 p187,掺假的食品和原料来自中国; p191,问题药物是在印度生产,"药物所使用的成分许多来自中国"; 【第二十六章】 p273,乌干达"可疑的头孢曲松"产自中诺; p276,加纳不合格的催产素和麦角新碱几乎全部来自印度(和中国); p278,"格莱姆的标准很昂贵"之前删了一整段,涉及上海迪赛诺"特供"非洲的抗艾药有效成分; 【尾声】 p323,"检测仍在继续"之后删掉了两页,讲述贝克在中国各药厂检查的经历,包括辉瑞设在浙江海正和大连的工厂; p324,"不识当地文字"那几段指的都是中国; p326,"2017年5月"指的是华海药业的缬沙坦事件。 坦白讲,由于中国并不是本书主角,删改并未影响全书的主旨,但删了就是删了,不需要讳言。况且其中多数都是国内媒体公开报道过的负面事件,中国读者值得知晓这些情况。
【4】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为什么人种被强调 有几个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种"成了对人类进行差异性分类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在过去的一百年中。 原因 1: 达尔文主义提供了将物种以不同种类或种族(例如狗、牛、男人)进行分类这一行为的蓝本。虽然存在杂交的狗、母牛或混血儿,但是"纯种的才是最好的"这种思想始终对一般大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原因 2: 家族遗传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身体、生理、心理和气质方面的特质都会在一个家族中代代相传,那为什么人种中就不会传承这些特质呢?人种也是以共同血统为特征的群体。此类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家庭成员中的许多相似特质并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习得的产物。此类观点还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在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家系中,基因是能够得到直接延续的(当然,每一代都会有新的基因通过婚姻加人进来,造成改变)。然而同一个人种之中,有许多不同的家系,于是他们在基因上的同一性就要小很多了。 原因 3: 具有某些原始血统的人种在外形上与其他人种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黑人、蒙古人种和白种人等。所以,在儿童教科书中,存在以白色、棕色、黄色、红色和黑色来区分人种的做法也很寻常。尽管肤色和其他一些生理表征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区分不同人种,但它们并不能给出特定个体的全部遗传特征。肤色的确与人种息息相关,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决定肤色的基因与决定智力或道德品质的基因确实有关联。 原因 4: 即使只有一个碎片式的可见特点,也会让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是否一切都和这个特点有关。人们会觉得,某人斜眼看人的方式就说明了他的性格,或者深肤色的人会被认为带有恶意的侵略性。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倾向于夸大吸引我们注意的特征,并基于先前的经验进行归类。 原因 5: 大多数人不了解人种与民族、人种和种姓之间,人工培育与自然之间的区别。他们武断地将外表、习俗、价值观上的个性化特征都归因于人种。毕竟,将差异归因于遗传要比对引发差异的复杂社会因素逐一做出辨析简单得多。 原因 6: "血统"这个概念极为微妙而富有吸引力。尽管围绕着它的整套观念陈腐过时,但它周围附着了某种确定性、亲密感和象征上的重要意义。家族与人种的荣耀都聚焦在"血统"之上。这种象征意义并没有科学依据。严格来说,所有的血液类型在所有人种中都有分布。然而,鼓吹"血统"的人不知道他们所说的东西只是一个比喻,而会认为其背后有科学事实在支持。 原因 7: 人种是危言耸听者和煽动家进行宣传时流行的焦点。这是那些试图从中渔利,或怀有无可名状的恐惧者最喜欢打出来的幌子。种族主义者似乎是那些从自己的个人焦虑中,制造出了 "人种"这个恶魔的人。沿着这条思路,我们会想到戈比诺(Gobineau)、张伯伦(Chamberlain)、格兰特(Grant)、洛特罗普(Lothrop)等人。这些,以及其他许多作家,成功地警醒了世人,并将世人的注意引导到一个不切实际的用来解决世界上弊病的方案之上。其他人,例如希特勒,则发现种族主义有助于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他们自己的问题上分散开来,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近在眼前的替罪羊。意在蛊惑人心的民粹主义政客一般会通过制造一些"共同的敌人"而使他的支持者们团结一致。一个模糊的"敌对种族"尤其适用。富有想象力的人几乎可以以任何他想要的方式扭曲人种的概念,使其形态恰好能够"解释"他的偏见。 ——【美】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凌晨 译)
【5】水片 侯孝贤谈及在日本拍摄电影的工作: 电影对我来说,是对现实的客观呈现。电影基本上要非常写实,必须是细节的落实。人的行为和反应会因生活、文化上差异而不同,不了解其他文化要怎么判断、取材呢?根本无法判断啊!但拍摄《咖啡时光》时期,我在创作上正处于"无可无不可"的阶段,基本上没有一定想拍的题材,加上大环境让集资变得困难,所以我没有特别的企图;恰好遇上小津安二郎一百周年冥诞,松竹电影公司邀我拍片,我便决定试试看。 我会简单的日文,普通的问候语说起来很溜,但其他人稍微多讲一些什么我便听不懂。我去日本很多次,喜欢搭乘JR线,路径是环状的;夏天乘JR线我一定坐第一节车厢,因为喜欢看司机。我喜欢火车,火车司机的标准动作,包括手势、表情我都清清楚楚,有人会检查仪器,有些老司机甚至把执行的动作喊出来,比方"开动"。这是一种惯性,让人不会忘却检查。天气热我坐在车厢里绕,或者睡觉;因为路径是圆的,醒来后要去哪里都可以,就看是多坐几站后下车离目的地比较近,还是当站下车比较近。 有这个习惯,又喜欢电车,我决定以电车为起点发展剧本。接了这个案子之后我去日本,在那里有些朋友,也知道他们的故事,将事物片段和朋友的故事结合起来,便开始建立角色。小津的作品常谈及嫁女儿,向他致意于是也想到嫁女儿,但我的版本不同,我电影里的女儿要自己做决定,她怀孕了,要自己生产,甚至不告诉自己的男朋友,孩子也要自己抚养,这对她的父母来说简直是个灾难,因为父母不能不想孩子出生后的种种情况。这个经验基本上来自我的日本朋友小坂。小坂和我的助导结婚,婚后生了小孩,她的父母帮忙照顾这小孩的时间一长,她母亲就会生病。压力大,日本人总是这样。后来我知道小坂的妈妈是后母,所以压力更大。我在东京常住一家小旅馆,老板娘也是后母。拍《咖啡时光》前一年,老板娘的先生去世,她的压力很大,因为有小孩要照顾,很担心外界的眼光。我感觉这些例子很有意思,就设计出一个相应的戏剧状态。 有了故事片段后,开始找演员。最先找到一青窈,然后找到浅野忠信;浅野很有名,但很缅腆,像一张白纸,假若我不是导演,而是画家,可以在他身上随意涂色。小坂以前做杂志,对寻找资料的流程非常熟悉,对神保町旧书街也熟,常常带我去。当时我在台北的公司想拍音乐家江文也的故事。江文也生于台湾三芝,但很早就去日本念书,二战前又转居大陆,在中国娶妻。他的身份尴尬,故事在台湾无法拍成,《咖啡时光》正好把这角色吸纳进来。 找到演员以后,我凭印象找资料,设计出一青窈的角色:她在台湾有男朋友,到台湾教日文。女主角的背景来自我女儿的经历。我女儿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群同学来自泰国;他们是台湾人,在泰国念美国学校,家人稍早在台湾投资加工业,之后移居土地、人力成本较低的泰国,现在更移居大陆。这些台湾子弟在泰国读美国学校、到美国念书,然后回到家里经营家庭事业。 我在日本的工作方式就像在台湾,不排戏,先找演员,再写剧本,然后才找其他次要人员来与演员搭配,过程非常清楚。除非是《海上花》这类时代氛围较强烈的作品,我不用带戏剧性的精准对白,喜欢生活化的演员。演员的个性弄清楚后,我把对白大概写在剧本里,写得很长,演员可以自己进入状况后,再用自己的方式把剧本里的故事演出来。拍摄现场,摄影机架在角落,演员入镜后直接演、直接拍摄下来;一场戏演完,好不好很难说,有时在现场以主观角度看,似乎感觉不对,但摄影机是客观的,它会排除主观情绪把一切记录下来,有利事后剪接。这样的工作方式在日本运作特别舒服,因为演员非常专业。饰演一青窈父亲的演员小林,有场戏决定不讲话,虽然原来的剧本早写定他该说什么,但他决定不说;跟他搭配饰演一青窈妈妈的演员也很有名,她见小林不说话便很紧张,禁不住东摸西摸、唠唠叨叨;然后拍摄现场的电话响了,她出镜来接,接完重新入镜。拍摄结束后我感觉,是呀,爸爸不讲话是对的,这是小林的表演方式,他认为父亲就是这个样子,而后母就是会慌乱。 在日本工作看似且战且走,其实不然,前期的判断非常重要。有过《咖啡时光》的经验后,我感觉在国外也可以工作,所以才到法国拍片。海外拍片最大的弱点是没有时间纵深,在台湾,我连没出生前的事都能知道,因为看书、因为父母和亲戚朋友自然形成时间的纵轴,我拍出任何东西都能知道它是什么、代表什么,这在国外便不可能,在异地,我只能用外来的眼光观看一个时刻,这是不够的。
【6】辛子IN日本 高仓健回忆他1986年6月第一次到中国—-在上海的时候乘车出门时,被上海人民发现了,乘坐的汽车瞬间被围得水泄不通。然后围观群众开始朝他大唱《杜丘之歌》—"啦呀啦—啦呀啦—-啦呀啦—-"几十年后高仓健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不是假的,是100%认真的…「杜丘之歌」我自己都不记得了,中国人都记得……"高仓健只记得他的同事们在说得赶紧回酒店,不然会被"热烈欢迎"压死……
【7】沉佥 有些八零后很熟悉的杂志,名字就不提了,都是一本杂志带一张光盘的形式。你们以为是杂志社豪迈就喜欢买杂志送光盘吗?不是的。你买的是光盘,杂志其实是光盘附赠的说明书。不然根本出不出来。这擦边球非要较真,也是非法出版物。文化出版真的是个赚卖白菜钱操卖白`粉心的行业。玩着平板智能机刷着社交网络短视频长起来的墙一代,没赶上出版业蓬勃发展各显神通的时代,见识少,墙内墙外两不知,不喜欢看书,也着实没看过几本书,更不知道一本书的诞生可以有多艰难又有多少人在冒着风险,也不全是个人原因。但你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还张口就来"非法出版就是犯法,被抓活该",别的不说,至少是有点讨人厌。希望这样的小朋友主动拉黑我,不要互相打扰。确实不想和你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如果不是人被动诞生于世就只能被动承担起各种责任考虑各种现实,我早TM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了。 光盘号当时行价大概3000,书号价格10000,刊号就不是钱的问题了,根本没有新的。那年之前还有点社会组织或协会能申请,之后就彻底关了。以上所有交易均属违规,"以书代刊"太常见以至于变为术语。至于印个200页的"光盘说明书"这个伟大的发明,应该是我的一位前辈朋友。
【8】严锋 洗脑的必要条件是信息茧房。有人说,我会上网,会那啥,哪来的茧房?以前我们以为切断信息通道才会导致信息茧房,现在看来有信息通道一样茧房,甚至这些通道可以建设更大更牢的信息茧房。定向信息投喂,单一关注,情感强化,自我投射,以我证我…这些都会把人类有史以来最开放的互联网变成最大的茧房。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推荐内容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浮世汇892】“美国罕见致命病毒”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