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98】让人觉得这种交流环境是多少人一直期待参与的

dasheng @ 2021年02月09日 浮世汇

【1】我是闻正兵 

今天刷屏事件最正的解读。没有之一。

 

央视《致富经》马金瑜和扎西的节目里,马金瑜说了好几次,草原上的性别歧视,她丈夫不断强调,这是草原上,没有女人说话的份,你见过女人谈生意吗?
她可能是为了强调在草原上做生意有多么不容易,不过这就是很强烈的信号了,性别歧视。
这也不仅仅是草原上有,我年轻时候出门约会,碰到的性别歧视一箩筐,有的很隐形。
有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男的,跟我说,你们女孩北漂多不容易啊,来北京图什么啊?
有名校硕士毕业的男的,去他家玩,我发现马桶很脏,说给他听后,他很不好意思,但还是强辩了一句:我觉得刷马桶是女的干的活。
在名企工作的男的,听说我一个人旅行,说,你一个女的干嘛跑出去玩啊。
反正吧,哪些是怜香惜玉哪些是性别歧视,其实一目了然。
条件再优秀,受过良好教育的男的,有女人低人一等这种想法的也多了去了。只是婚前是隐形的歧视,婚后就是明摆着歧视了。
很多女人追求男子气概,我一直没弄明白男子气概是什么?我只知道,喜欢强调"你一个女人"的这种男子气概,好危险啊。

 

 

 

【2】三月甘蔗FFW 

"指责受害者"的意思是指责受害者行为"没有符合某种要求"所以导致暴力发生,这种指责会将暴力发生的责任偷偷转嫁给受害者,导致真正该受到问责的施暴者其暴力行为得到某种合理化。

但是这次的马记者事件,很多针对受害者的批评并不属于这种意图转嫁责任的指责,而是指出受害者"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种选择使她本人和她的孩子们都遭受了长时间的严重暴力虐待。马记者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到底是被当地文化驯化还是她本人的创伤,这是个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但是作为女性群体,我们需要指出"这种不第一时间避险反而长时间忍受的选择无比错误",这种指出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让这种认知为更广大的女性所熟知,这可以帮助避免很多长期家暴的潜在受害者。

性别暴力这种结构性的暴力问题,这种已经成为某种"惯例"的长时间家庭暴力问题,它首先由施暴者发起,继而在受害者的长期容忍下持续。它是需要来自受害者的某种"配合"的。很多受害者因各种原因不得不配合,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困局中,但我们这些"幸运"的局外人没有这种无助,所以我们必须把"你可以自救,你必须自救,必须第一时间自救,你可以做任何尝试自救,而不是在一次次侥幸中滑向地狱"这个意识尽可能广地、尽可能明确地传达给更多正在忍受暴力以及更多可能遭遇暴力的人。

这个过程中因为"怒其不争"的缘故,态度会很激烈,但这绝不能和意图转嫁责任、合理化暴力的"指责受害者"行为混为一谈。

想要撼动结构压迫,如果没有下位者的觉醒反抗,难道不是痴人说梦吗。

 

 

【3】@午后的水妖 

家暴犯从哪里来?父权社会养出来,宠出来,栽培起来,纵容出来的。做了个简单导图。

 

 

【4】@李子李子短信 

作为社会学渣,摸鱼之际随便唠嗑:

从我有限的互联网冲浪经历来看,我发现一些"气氛很好"的社区,例如 Reddit,例如这几天突然巨红的 clubhouse,甚至以前的各种小众论坛等等,有一个特征就是"主持者"的权重很高、权力很大;而社区各种功能设计,也向主持者倾斜。哪怕是虎扑几个我爱逛的板块,管理员都很勤劳。
以前的论坛时代我们都叫"斑竹"(版主,知道这词的人都不小了),他们有的是原始时代的 KOL,有的就是特别负责、热心的爱好者。而社区成员,并非这些人的追随者,核心在于有主题(松散或紧密)的人际互动。
而 Reddit 更进一步的是,管理员(moderator)不仅权力很大,而且在技术设计的配合下,自主性非常大,可以利用各种开源的功能定制自己的板块,制作脚本 bot,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深度稿的"Change My View"(r/cmv),其中一个关键的功能就是"给Δ",标志着"说服成功",然后所有的成员围绕这个目的进行良性的互动。

当然,一个社区人多嘴杂,版员和斑竹之间的关系也不总是那么和谐(我从初中开始混论坛,吃瓜无数)。但是斑竹/管理员/moderator 的驱动力,不是自己的粉丝和追随者,而是整体社区质量。管得不好、气氛糟糕,大家就都走了,去更好的地方;管得好,大家都遵守规则,气氛就好,成员也就能一直保持归属感以及合作意愿。
但现在社交网络,"自治管理"很大程度上缺位了,社区成员没有归属感、没有合作意愿,"管理员"成为了一个"看不见的手"——谁在删帖,不知道;谁在制定规则、有没有规则,不知道。社区成员被迫自我管理(拉黑、特定内容特定人可见),所有的一切都变成针锋相对的呼喊,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用脚投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捏着鼻子刷微博和戒了不刷,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前者。

现在来看,给予管理者自治权限,很大程度上是和流量与商业变现是相悖的,毕竟社交网络的目的,是榨取每个人身上向外的传播潜力,而不是向内的凝聚力。为了保持好的"气氛",很多平台强算法导向,比如 instagram、tiktok 等,那么就导致了 echo chamber 或者内容同质化,不存在对话和讨论;而另一些平台强人工/自动管理,却又在管理中有明显的政治或者别的取向(微博、知乎、twitter),管没管住,煽动愤怒倒是一把好手。
社交网络当然也鼓励了内容的生产,提升了创作体量,但有的东西基因里注定缺失,而"好氛围"的社区,只能在做死自己和憋屈活着之间选择。(包括 CH,我话撂这了)

这有点像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了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组织形式和整合模式变化了,我们从家庭、小集体、小团体,发展成了分工明确、目标清晰的大社会(此处应有涂尔干和韦伯)。从 web 1.0 演变到 2.0 的社区,一方面确实是有人群扩大和所谓的"下沉",但根本实际上是经历了原子化(以个人为中心)理性化(点赞和转发的数据驱动),甚至是物化(不把对方当人)和异化(流量收割)。
这和从田园牧歌到996工厂有巨大的相似之处——
生产力提高了吗?当然。钱更多了吗?没错。
更民主、更平等了吗?权利平等了(毕竟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但却隐藏着巨大的、不断扩大的事实不平等(大v拥有的资源和号召力数倍于一般人)。
人们更快乐了吗?当然这里不能边沁式计算社会整体福利,但快乐更廉价、痛苦也更日常了。
有解吗?不管有没有解,我们对于"好的社区"的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怕是再也回不过去了。

我们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技术及技术背后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技术也不尽然是邪恶的或者非人化的,各种设计都有参与和改进的空间。
至于如何向前一步,只按"现代"的思路,恐怕会走入死胡同。我不是在说神神叨叨的后现代有多么可靠,但是对于言语(话语)的形成、多样性本地性的参与、对于风险的把握和计算等等,需要有全方位的思考,然后……社会学家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嗯,这个,哪个大佬想招我我递个简历如何 

 

 

【5】@委蛇了了 

要我说,不下俩礼拜,Clubhouse就会被墙。然后,人们陷入一片愤懑之中。别无他法,他们只能纷纷回到微博上,表达对大陆闭塞、落后的网络环境的批判和唾骂,还会延伸引发出对整个中华文化和国家历史还有政治格局的追本溯源式的火热讨论。就在这个话题的热度持续几天仍未冷却的时候,一家坐落于北京望京街道的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横空出世。该公司凭借一款叫做"嗨聊俱乐部"的APP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立刻得到大陆用户的青睐。在功能上,它和Clubhouse接近,甚至可以说没有差别。但凭借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以及高端与喜庆两种视觉元素的有效结合,还有对安卓系统的兼容,使得其下载量一路飙升。没过多久,装机量就登上了iOS和Android两大手机系统的周排行榜榜首,在手机应用市场上顺利分得一块蛋糕。在这个时代,谁快速谁高效,成功就属于谁。然而,仅仅过了两天,另一家互联网巨头却站了出来,给了那只正昂首阔步、喜气洋洋的小毛驴一闷棍,并用实际行动教育它,除了快速和高效,获得成功还需要一个额外的必备特质,那就是底气。他们也推出了一款APP,取名叫Wechatlive,功能同样与Clubhouse相同。也许在快速和高效上落后了一拍,但他们具有的底气,让他们后来居上。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的设计风格和视觉效果,咋看之下,与Clubhouse雷同,甚至可以说,完全一样。如果用户打开后,会下意识以为打开的是Clubhouse。但退出到桌面,看到APP的图标和下面赫然在目的"Wechatlive"又松了一口气。有一位叫做"忧伤烟头"的B站UP主——男帅哥的卡通头像:面向右方的侧脸,戴着墨镜,一头闪亮的黑发被捋成一绺辫子系在脑后,小嘴微抿一脸严肃的神情——发布了一个长达十五分钟的视频,列举了二十条视觉设计上的差异对比,例如圆角弧度大了两度,例如块与块的间距多了三个像素点,等等,证明两者之间的细微、但又通过引申出的象征意义发展出本质性的差距。最后总结称,只有最伟大的公司才能做出一款与Clubhouse在外形上如此相似,却又摒弃相似,从毫厘的差异缝隙中创造出全新的个性,以至于可以与之媲美,甚至更胜一筹的产品。除此之外,由于该伟大公司提供旗下的光荣产品——微信,作为注册账户和互相邀请的快捷权限,使得短时间内,Wechatlive便在使用量上超越了聊嗨俱乐部。仅仅过了一周,聊嗨俱乐部便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厦一瞬间崩塌。而Clubhouse也越来越少被提及,仿若成为了另一个的产物。一年之后,凭借着对国家网络管理政策的积极响应,和在APP内部良好、正能量式地监管控制,Wechatlive一跃成为继微信、微博、QQ、抖音和tinder后,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并和它们携手走向一个大陆互联网的光明未来。

 

 

【6】雅鸡仔儿饼 

在Clubhouse听了快两个小时的#两岸青年大乱聊# ,主持人说原本在FB上看到发起人就是想开个几十人的小房间大家两边聊聊生活和日常,谁知道突然发展成了四千多人的大房间,即便是在半夜两点半还有一百五十多人在举手等着发言。
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聊天环境实在是太舒服了,而且还有点温暖,不仅是我自己一个人这么觉得,很多发言的人也直接说出自己的这个感受。(极小部分奇葩发言者不作讨论)
这是一个主要由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青年轮流发言表达看法的房间,当然大部分聊的都是政治(即便发起人原本想聊更轻松的话题),但为什么这个环境让人觉得很舒服,是因为这个地方在互联网上像是一块净土,没有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带有攻击性,措辞习惯有不同的地方也不会有人用自己的"政治正确"去纠正对方,像是很多台湾地区的人发言时用的措辞时"中国"而不是大陆或者内地,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因为在这个纬度的听众,能理解也能尊重因为历史、文化和教育的不同而产生的思维和习惯的差异。
房间里面的人从十七八到五六十岁,从学生到上班族到公司的founder,还有传媒行业的主持人、编辑和记者,当这几千人听到在当代互联网一点就燃的议题时,在部分人有在有开麦发言权限的情况下,能安安静静地听着不同人分享出自己的观点和故事时,竟有种乌托邦的感觉。
甚至有的台湾朋友或者大陆朋友,提到自己对岸的挚友因为疫情而久久不能见面,好不容易见到了对方抱头痛哭的场景时已经带着哭腔。
没有人是抱着说服对方的目的来的,反而就是这种慢条斯理的娓娓道来,高逻辑感高表达能力的表述,让人觉得这种交流环境是多少人一直期待参与的。更别提这种思维交互比现场交流会要有更强更广泛的传播性,这几千人经过今晚的讨论,又会再继续影响多少人,这个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撕掉标签""用更中立的角度去分析两岸关系"是今晚最多人提到的观点,这种交流肯定不会说服任何一方全盘接受对面的观点,但是当你愿意冷静、安静、礼貌地倾听,并认真了解了对方的想法时,你就已经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环境能持续多久,或者说还有没有机会出现,但我一定会记得这个划时代的互联网时刻。

 

【7】传播学邓建国 

微信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总量少,朋友圈内容同质化严重,封闭性使其导入新鲜信息(例如查阅公号)又很不方便,加剧了其信息贫乏。
微信是一个不错的人际协同平台和一个糟糕的信息生产、分享、获取和保存平台。
如何改善呢?我觉得很难,因为这是今天社交媒体平台的封闭和垄断本性决定的。

 

【8】青年考古學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水冲了文革庙,评论笑死人了

 

 

【9】@KEoN-K 

你跑去和韩国人骂汉服争议没有用……你拍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和电视剧出来不就好了?

别人一看,诶你这衣服是中国的,为啥?因为有一部我很喜欢的中国电影。这不就完了?

搞个有影响力的游戏也行啊。你看rpg都还有jrpg之分呢。人一看一身西式盔甲的黑暗之魂
,哦这是日本人做的。

你就和黑泽明一样,做点好的文化输出,搞得美国人跑去做对马岛之魂还来回日本好几次考究历史。然后搞得星战的大反派顶着个武士头盔手里拿个光剑…

外国人凭啥喜欢日本韩国不认我们中国…因为我们没有输出啊。

电影拿不出,电视剧拿不出,游戏漫画动画小说都拿不出。你就和三体一样出个好作品抵得过几万句骂战。

@是传说的小怪兽鸭:每次有这种争议我们的流程是这样的:1、网民震怒,2、官媒谴责,3、帝吧出征,4、没了……每次就靠帝吧带着未成年人违法翻墙和人打嘴炮。请问别人为什么要在意一群水军一样的新号小号说的话?每次政府都仿佛隐身了似的,但是国内作品审核他们就又活了

 

【10】师师依依 

牛痘入华过程。由东印度公司发起并负责痘苗运输接种,在起初的接种失败后,于1805年5月27日依靠葡萄牙船只上的痘苗顺利开始对华人进行免费接种,虽然由斯当东翻译的致两广总督关于接种牛痘的文书没有回复,但商馆医生依然进行此项工作。以前只知东印度公司贩卖鸦片牟取暴利,却从不知中国种痘事业亦由其开创,民众受恵一百多年,包括儿时也曾种过痘的我。

 

 

【11】王左中右 

【现在的书名真让人掘地三尺五体投地】

作为一个十里八乡的起外号大王,我总觉得每个好的名字,都是有画面感的。

比如江疏影,一听就很好看;比如六神磊磊,一听就很百虫不侵浩然正气;又比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听就很度日如年寝食难安不知心理面积几何。

而最近我发现,一些出版商起的书名,一个个的都太有画面感,太能让人五脏六腑七荤八素了。

比如有本书,书名叫《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
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了帝王与歌妓的宿命纠缠,将军与少女的红尘往事,风波历尽,物是人非,一把残破的琵琶立在狼烟四起的城头。

然而打开第一页,一向心理素质过硬的我,直接感觉到胸口一阵剧痛,一口三十六年的陈酿老血差点吐在书上,作者一栏明晃晃写着两个大字:
鲁迅。

是的,这是一本假一赔十的鲁迅作品精选集。
就是不知道,在这风弹琵琶的半城烟沙里面,有没有残存着迅哥儿与闰土叉猹的前世不灭的记忆。

不光光是鲁·欧皓辰·迅,其他文学大师的精选集、短篇集,也统统被包装成了非主流痛经美文。
胡适的,是《此去经年,许我一纸繁华》;沈从文的,是《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郁达夫的,是《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汪曾祺的,《一定要,爱点什么》……

看看汪曾祺书名的这个逗号,加的,多有,灵性,多,唯美,多,葬爱。

甚至国外的名著,也兴起了这阵非主流痛经文学风,满眼的都是繁华与沧桑。

比如,莎士比亚的叫《如果世界和爱情都很年轻》,纪伯伦的叫《我的心只悲伤七次》,而诺奖得主、俄国作家蒲宁出了一本书叫《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

感觉这些大师一袭黑袍,一个个的都在抬头135度仰望天空,斜刘海遮不住右眼角的悲伤。

真是难以想象,这些出版社得看了多少条QQ个性签名,读了多少K青春痛经文学txt啊。

既然这股痛经文学风越刮越大,既然这些出版社的才华有如下水道一样滔滔不绝。
那么今天,不如就多改一点,让风来得更猛烈一些。

首先,文学界带头大哥,四大名著的名字都用了几百年了,早该重新起了,何况还有每年暑假无限循环的电视剧,看都看腻了。

你《西游记》往哪游,在哪记?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呢,现在的年轻人能喜欢这个名吗?你就应该叫《用世间五百年,换你一次转角邂逅》。

《三国演义》多土多封建主义啊,一点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麻溜改成 《乱世浮沉,谁与我心向黄昏》。
《水浒传》这个名字太不着边际了,《且试天下,尽管明日又天涯》就好听多了。
还有这个《红楼梦》,红黄蓝不重要,主要是这么华丽的作品,不起个     《木石前盟,终不抵金玉良缘》的名字根本拿不出手。

其次,打小就学的那些个诗名,我双手双脚地建议,重新起个名字。

什么"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叫《咏鹅》,你听听多像路边摊小吃,有这么取名的吗?你要叫《羽染云烟,吹皱一池清波》,这画面感一下就有了;

"停车坐爱"的,也不能叫《山行》,多平平无奇淡而无味,你得是《云端人家,为你衔来二月的花》;

《早发白帝城》听起来像长途汽车站一样,"白帝城发车了,白帝城的有没有了喂,还差一位上车就走了",太聒噪了,诗里写着"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听就是个《错落了流年,只为见你一面》的故事。

《春晓》,春晓不晓得,不重要,但取名就应该像写诗一样,你写的明明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什么不叫《繁花落尽,与卿风雨卧听》?

接下来,改教科书也是当务之急。
名字一定要伤痛,痛了,记忆点才强,孩子们才能记得住。

按你们说的,语文得叫《才倾天下,不负韶华不负卿》;数学就叫《公式算尽,你的答案歌与谁听》;英语说的听不懂,所以就叫《夏虫语冰,谁共我且听风吟》。

政治说的是《马克思不相信眼泪》;历史在讲《我向你的岁月走去,把你的过往一一经历》;地理很好起名,实打实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另外还有一些教辅用书,什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上来就三年五载,暗示考砸了要复读。

学生看到这名字都害怕,更别提感兴趣了。所以你要用痛经文学风,你取个《厉兵三年,征战五载,只为许你一生富埒陶白 》,这声势,孩子们看了学得都带劲。

还有《新华字典》,这名字太大路货了吧,你怎么着也得弄个《我认识11200个字,却读不懂你的心》的芳名啊。

最后,不光光是重新起名,你们这些出版商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为了将这种痛经文学代代相传,深深地烙进下一代的脑海里,各大名著各种教科书都是要重新写一遍的。

比如朱自清写的《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不如早点换成:
"残阳暮色,指尖染殇,他整了整一袭华裳,拂袖掠光,走向远方。我凝眸遥望,他摇摇欲坠的一纸剪影,在我心头绽放,风吹过,乱了他的发梢,也沾染了我的半尺忧伤。这眼中落寞的雨量,手心的橘黄,斑驳了过往,轻拂去,怕触了他的惊慌,也怕惹了世人的眉眼微凉。"

是不是体现了作者乱了一世时光的悲伤逆流成河的心情,有没有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万里江山的繁华,不敌一斤橘子"的怀念?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你吃多少的肉,就长多少肉,你看什么样的文,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如此这般,被这样痛经文学层层浸泡,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能左手伤城,右手彼岸,望断北上广如许繁华。

比如说,以前的孩子会说,"妈妈我饿了";而以后的孩子,面带忧郁,眼角挤出一点悲伤,抬头仰望着你,"不求繁华共醉,只要填补半腹的荒凉"。

以前的孩子,可以背出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以后的孩子,更喜欢"功成名达、富贵荣华,终不及我心中独守的刹那芳华"。

一句简单的"妈妈现在几点了",以后就会是"泪了、也累了,何逝、又何时";一句简单的"老师再见",以后就是"就算终有一别也别辜负了相遇"。

你要问他为什么笑,他会回你:笑是一种表情,与快乐无关。
你要是问他为什么哭,他会说:葬了相思,怪我明眸藏不住心事。

这都什么玩意啊,你听听这话,想不想给他一顿落寞终殇拳?想不想给他一通红尘清冷烟雨微醺乱脚踢?

所以说,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文盲有文化。
审美没跟上,就算学了再多的文化,还是会发育不良。没审美的文盲,即使有了文化,该瞎还是得瞎。

能起这种书名,推崇这种痛经文学的,不是文盲,就是美瞎。

老实说,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对于这种糟蹋名著的痛经文学,我希望能够早死早超生。

真的,别来瞎了我们的眼睛。

 

 

【12】@安普若-外号安校长: 英国剑桥大学一项研究认为,气候变迁造成蝙蝠易地栖息,迁徙到更接近人类的地区,或许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扮演了"关键角色"。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