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14】每个书店都是精神孤岛

dasheng @ 2021年03月16日 浮世汇

【1】住的房 

一个优秀的育儿博主,单亲爸爸,辞去高管职位,17年专心育娃给孩子送去常青藤学校,成为宝妈圈被追捧的神级人物,然而,孩子在国外自杀了……
爸爸对孩子的爱真的很用心了,给孩子建立一个小小博物柜,陈列着成长,陈列着爱,也许是孩子的想法太多,也许是觉得爱很重,也许是他的灵魂超脱凡尘,总之选择了另一个世界。
总之,觉得爸爸很可怜……

 

 

【2】这不就是现实版农夫与蛇嘛?

 

【3】沙雕娱乐 :这作者也太厉害了吧[允悲] 

 

【4】@木遥 

NYmag 发了一篇长文,how the west lost COVID,推荐一下:O网页链接 

这篇文章认真讨论了一个几乎所有媒体都避而不谈的事实:其实人们通常用来吵架的那些角度,比如xxx导致了疫情应对成功或失败,多数都是强行解释,经不起细究。

比如人们通常说民粹政府比技术官僚政府更糟糕,单看川总领导的美国和博索纳罗领导的巴西,好像也没错,但普遍认为是他们的反面的默克尔究竟做的有多好?看数字其实好的也有限。美国内部红州固然一团糟,但蓝州最后死亡率也没有低到哪去。加州实行了严苛的封城,佛罗里达完全不封,最后一看数字,差别也并不大。

纵观全球,其实只有一个因素最显著地和疫情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关:经度。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不管一党制还是多党制,白种人还是黄种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陆还是岛屿,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民粹型领导还是技术官僚领导,统统搞得不错。当然内部也有参差,但作为一个整体,东方比西方(纯地理意义上的西方)好太多了,数据上的差别是断崖性的,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这就很让人尴尬,因为它让一切简单的因果叙事都说不通。

文章很长,不复述里面的讨论了(其实文章也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结论,这个讨论估计会延续很久)。但有一个角度我觉得值得展开一下:

西方,特别是欧美,整体上陷入了一种心理上的僵死状态。它们无法承认自己能对困难做点什么。

这听起来有点古怪,其实作为一种心理并不罕见。你随便问一个懒惰放纵的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他是不知道学习很重要吗?不是,但一旦认可自己的行动会影响到学习成绩,自己就真的需要起来去努力,而这是痛苦的。反之,如果让自己相信自己不管做什么成绩都会很烂,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刷手机。不是说因此成绩烂就不痛苦了,但「那我还能怎样」。

西方国家整体上就是这样,它们无法对自己说:这个挑战需要我们做出点什么应对。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真的得去做点什么,而不管什么应对措施都必然很痛苦。相反,如果把头埋在沙子里,坐视病毒肆虐,虽然也很痛苦,但那是被动的痛苦。「那我还能怎样」。

文中采访的人有一句话很妙:People like responding. They don't like preparing.

为什么会这样呢?文中给出的一个解释是西方安逸太久了,以至于无法想象灾难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而当它真的发生了之后,自己只能不断骗自己说其实也没什么,总会有办法的。是什么办法呢?不知道,但我们这么牛逼的国家怎么会真的遇到灾难呢?不可能的,下个月这个事情肯定就解决了。车到山前必有路。

然而实际上就是没有路。

文中另一句很妙的采访者的话:我们不允许那些真正应对灾难的措施被采纳,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得在心理上承认我们竟然真的遇到灾难了。

这是不是一个好的解释?见仁见智。但文章是值得读一下的。

 

 

【5】洛之秋 

特别喜欢的一张剧照:McDormand提着一盏灯,走过野外露营地的草地。赵婷在这个镜头中表达了绝佳的诗意,让我想起了郑愁予的那首诗: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裹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裹的旅客
是谁挂起的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蒙胧的家
微笑看……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著流浪的方向…
我不知道赵婷是否读过郑愁予,但"旷野","灯","朦胧的家","交换着流浪的方向",这些都和《无依之地》太吻合了。
诗人的行业似乎和"点灯人"有着不解之缘(陈东东的《点灯》也借用了这个意象),是不是可以说Fern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流浪游牧的诗人呢?我认为并无不妥,如果我们不去低估电影中的lyricism的话。Fern对着年轻流浪汉朗诵Sonnet 18是矫揉造作吗?如果她是诗人,那就是再自然不过了。
同样一个很多人觉得突兀的剧情,是Fern在商店里碰见以前家教过的女学生,对方朗诵了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 这也不陌生,是《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中最有名的soliloquy。电影没让女孩读完,其实我们可以把那段抄录一下:
There would have been a time for such a word.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译文: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种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Fern是原著中没有的人物,为什么赵婷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文学老人cue出麦克白呢?因为麦克白说出这段话时正好是知道了妻子死讯,他对生命虚无的这番言说秘密呼应了Fern在电影中创伤的根源——失去丈夫的悲恸。
女学生背诵出这一段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Fern那时的心灵暴击是可以想象的——当然,前提是你要确实读过《麦克白》。

 

 

【6】鹦鹉史航 

连在一起读这两图,才觉惆怅多了十倍。

有个网友刚才评论说:每个书店都是精神孤岛。而现在,海平面上升了……

 

 

【7】光头怪博士 

经过一天的多方"打探",大致拼凑出了昨天提到的"西藏世界最大折射镜"的面貌。。。

项目本来是希望造一架1米口径的反射镜,但是没有通过,因为"技术上没有亮点"。于是就改成了造大口径折射镜。项目有几家企业背书,据说是捐赠材料并无偿服务。项目在技术上也不是简单的"折射镜",而是有11片透镜组成的有大视场观测能力的系统,基本就是一个大号摄影镜头。按照我听到的说法,确实是有为了将来发展"大口径改正镜技术"做准备的想法。科学上,似乎也不是以报道里说的那些为主,而是主要以人造天体观测为主。项目的经费大致在大几百万人民币左右。
恩。裴淳华老师曾说过:"脱裤子放~~屁~~!"。。。这就是我对这个项目的观感。
别误会,大视场改正镜技术的确是我国在天文和其他地面观测领域需要攻克的技术。现代望远镜最大的改正透镜可以做到1.5米直径。这项技术难度非常之大,这也是为什么大反射望远镜的大视场改正镜动不动就可以达到上亿人民币的造价,而世界最大的LSST的改正镜系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亿人民币的花销。。。这不是一项闹着玩的技术。
我不清楚这几家企业打算拿出多少钱来支援项目,也不清楚是要做到什么程度,但我知道想要研发大口径改正透镜技术,并不需要造这么一架"世界最大"的折射镜。。。而且项目如果想做好,难度其实是很大,而且也很贵的。。。
在科学上,无论再怎么折腾,这也都只是一架1米口径的望远镜,不会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而且这个"独特"的设计也不会支撑出什么"独一无二"的科学。
在科普上,一架折射望远镜和一架反射望远镜的效果应该也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有人说,"公众一想到望远镜首先想到的是折射望远镜"。这不是理由。。。第一,公众不傻,看见反射望远镜也不会认为是滚筒洗衣机,第二,不是说公众有什么一般印象我们都要在科普时去迎合,这背离了科普的初衷。科普不是娱乐。
但我想造这么一架望远镜的确是会让很多人收益的。只不过收益的人和方式可能和科研与科普关系不大。。。领导可以拿着"世界第一"去邀功;地方可以凭着"世界第一"去招揽生意,双赢,有啥不好?为什么我要抱怨?
抱怨也好,批评也罢,就是这种"技术上不够创新","没有亮点"就基本不能获批经费的资助模式真的不健康。。。。创新也好,技术难度也罢,都是为了最终科学目标服务的。为了创新而创新,未必会有最好的结果。。。本来建一台比较大的望远镜主要做科普,顺便做科学,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之前介绍过日本群马县天文台的1.5米反射镜,以及日本有多个用于科普的1米镜的情况。这是有先例可循,可以借鉴的,不是非得瞎折腾的。。。国内天文领域的经费还没有多到可以瞎折腾的程度,而这种级别的科普项目也才刚刚起步,应该多扎实一点。西藏天文馆的经费里有购置一批小口径天文科普望远镜的计划,这个其实就很有实际意义。
还有一点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订购一架质量完全说得过去的1米口径反射望远镜并不难,而且价格没有很贵。。。但是想拿经费去国外买设备经过的手续要复杂的多,有时候干脆就不可能。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之前没有很大市场,在国内订做这样一架望远镜的成本反而要比从国外购买高。。。

总之,中规中矩的设计科研项目不丢人,买设备也不丢人。再好的厨子也是拿着菜刀做饭,非要攻克数控车床精确切菜的技术难关。。。就挺没必要的。少以"创新"为由瞎折腾,少为了面子做"大项目",我们的科研环境才能越来越认真,越来越扎实。

 

 

 

【8】@DC-非凡大陆 

你们知不知道我以前开实景密室时候,买了一个逼真的硅胶XX娃娃,真人比例真人体重那种,起名叫小夏,放在店里当尸体,当时是全北京密室里最贵的尸体。刚开店的时候,大晚上守着那尸体,时不时一回头看见尸体盯着自己,老吓得一机灵,再后来习惯了,像是自己女儿一样,还没事就给尸体梳头。最后一会看不见尸体就想她。再后来疫情不是店倒闭了,尸体就送给了朋友的密室,他那个密室是个恐怖的,尸体放在一个场景里,又逼真又吓人。结果再后来我去他们店里玩,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尸体,我定神一看,是小夏,是女儿。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别人这个环节都吓得屁滚尿流,我们几个直接过去摸着尸体的脸说闺女,受苦了,这里打工还适应吗?还习惯吗?是爸爸没有能力,爸爸对不起你,呜呜呜呜。好好一个恐怖密室,太特么悲伤了。

 

 

 

【9】@医生妈妈欧茜 

央视315晚会最应曝光的,有一个不应该落选,就是那些上星或不上星、针对中老年人慢性疾病、包装成专家访谈的电视电台健康节目,其范围之广、祸害之大、作恶之久,已经让大众在愤怒中逐渐麻木。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