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29】这一切都得感谢这位在实验室里默默无闻坚持了几十年的外聘兼职副教授

dasheng @ 2021年04月13日 浮世汇

【1】作者王佩:

离今年诺贝尔奖的颁布还有好几个月,但今年的医学奖已经基本确定人选了,那就是mRNA技术的创始人卡瑞蔻女士。她可能是历史上职称最低的获奖者,因为虽然她在美国的宾州大学工作了三十年,直到今天她还只是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外聘兼职副教授),可以说是低得不能再低的教职了。


她出生成长于匈牙利,二十多岁的时候来美国读博士,当时匈牙利政府允许出国的人最多携带100美元,她在女儿的小熊玩具里缝了1200美元进去,算是全部家当了(照片是刚来美国时的全家照)。在1989年开始她到宾州大学成为一名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从那时开始她的唯一兴趣点就是如何让mRNA变成治疗疾病的工具,但不幸的是,整个科学界没有人相信这是有价值或希望的一个方向。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她申请不到任何研究项目资助,只能依靠实验室里其他教授分一些资源给她。因为不能出任何成果和论文,她还被宾州大学减薪和降职,但她就好像中了疯魔一样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研究,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坚持的这个方向是不是一条死胡同。

直到1997年,宾州大学新来了一位叫怀斯曼的教授,他觉得卡瑞蔻的方向有价值,接下来两人合作,终于在2005年获得重大突破,成功将mRNA植入人体并导致了免疫系统的正常抗体反应。但这个突破当时也没有得到医学界的认可,没有一家药企愿意和他们合作。多年以后才有两家分别叫Moderna和BioNTech的小公司注意到了他们的成果,并愿意投资并利用这一技术开始研制疫苗。以至于在拿到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之后,这两家公司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研制出了有效率高达94%的mRNA疫苗。传统疫苗的研制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等到那个时候的话人类社会就不知道要付出多大代价了。更重要的是,现在所有的大药企都认识到这个mRNA技术可以用来研制对抗癌症等疾病的疫苗,这一切都得感谢这位在实验室里默默无闻坚持了几十年的外聘兼职副教授。

 

 

【2】Fenng 

昨天在直播的时候,刚聊了几句王小波,有人就问怎么看日本排核废水这事儿。我一下子就提高了警惕。

王小波有篇文章写的是怎么给搞摇滚的外甥做思想工作。最后他外甥「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他这位外甥现在也是行业里很资深的从业者,印象里还互相关注的。
王小波文章最后说,打算做个「职业思想工作者」,专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这个活儿如果放到今天,怕是不好干。弄不好还会被年轻人骂。
如今我也活到了当别人舅舅的年纪,如果我外甥问我怎么看日本核废水排放的事,作为舅舅,我也只能这么说:
众所周知,你舅舅我并不吃海鲜,不爱吃,也吃不起。也不常吃日料,别人请吃的话,也就是好一口秋刀鱼,以后打算戒了。主要原因是为了省钱。海水里排放了啥,也影响不到我了。我也不可能去买几瓶子海水回来喝,那玩意儿太咸。
万一馋了的话,我就买点淡水养殖出来的鱼烧着吃,虽然经常检查出来重金属超标,但听起来好像不如核废料吓人。
所以这个事情咱们爷俩都别操心,把活儿交给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日本人民就得了。这个社会能运转,主要是靠分工,咱别总抢别人的活儿干。你再猴急也没用,好好工作,下个月房租别来找我借。

我就是这么给年轻人做的说服工作。年轻人听完收起了 U 形锁,我也转了笔钱给他,下个月房租他就不用担心了。

 

【3】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张玉蛟教授 

1.从目前所报道的数据看,在巴西临床试验及实际接种推广中,灭活疫苗保护率在50%左右。高福院士也提出了"提高疫苗保护率"的科学思考。
2.据知情人士说,中国实现群体免疫的时间表,最晚可能是明年2月冬奥会前。目前只剩下10个月的时间,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我国将来要建立免疫屏障,可能需要10亿以上的人接种新冠疫苗。缺口高达8亿人,16亿剂左右。
3.疫苗并不是影响疫情局面的唯一因素,英国年初疫苗接种率虽低,但由于实施了有效的封闭与隔离政策,疫情迅速出现拐点;而智利作为南美洲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由于过早放松防疫政策,其每日新增病例又达峰值。
4.美国目前崭露头角的这波疫情似乎更"偏爱"青少年。目前16岁以下者尚无疫苗可接种,即便是16岁以上的年轻人,因为不是优先人群,接种率也很低。美国目前只有加快疫苗接种,否则将陷入一波接一波疫情的死循环。
5.对于中国来说,灭活疫苗也不是唯一的选项,中国在一开始便制定了5种疫苗的技术路线图,目前已经紧急批准了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未来还会批准mRNA疫苗。从理论上来说,加强针不一定需要使用同种疫苗。所以,如今先建好"基础免疫屏障",将来通过加强针,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疫情。
换个角度来看:
第一,新冠病毒是一种狡猾的病毒,虽然严防死守可以暂时战胜病毒,疫苗却是让全世界走出疫情的唯一希望。中国不可能永远持续执行严防死守的政策, 为了应对其他国家大面积接种疫苗后形成的"免疫落差",中国必须推广疫苗。
第二,虽然mRNA疫苗目前效果最好,但目前并没有成为中国的选项。复星医药通过与德国BioNTech的合作协议,今年拿到了1亿剂mRNA疫苗的份额,但是这款疫苗在国内尚未批准,即便批准了,在年底之前,也只有5000万人能靠这款疫苗获得免疫保护。
第三,50%的保护率,并不是灭活疫苗的极限。根据巴西研究人员近日在《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临床研究及应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报道的数据,如果两剂科兴疫苗接种时间间隔为21天以上,保护率可以提高到62.3%。从之前早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2],也发现间隔28天接种,能获得更高的中和抗体阳性率。
第四,抗体水平衰退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免疫学上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次免疫。
再想一想,中国有14亿人,要让大部分人打上疫苗,形成免疫屏障,绝对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因此,目前如果能让大部分人先打上一轮疫苗,形成免疫屏障的基础,未来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出现的疫情。

 

 

【4】Ent_evo 

60年前的今天,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按照原计划,旅途的几乎所有操作都应该是自动完成的,他只是个乘客。当然,为防万一,飞船里也设有手动操作系统。
但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上太空意味着什么。心理学家怀疑,人类恐怕经受不住太空俯瞰地球的强烈冲击,会当场疯掉。
所以,苏联人设计了一个预防措施:手动操作默认状态是关闭的,要输入一个密码才能开启。而这个密码,装在信封里交给加加林。基本想法是,如果他真的疯了,应该会失去打开信封并输入密码的基本智力,这样就能保证疯掉也不会危害太空舱本身。
结果我们当然知道了,他没有疯,自他以来的565位宇航员也没有疯,就连面临生死存亡的联盟1号或者阿波罗13号的乘员,也没有疯。
很多关于太空旅行的故事都认为,人类在幽闭空间里长期停留会引发精神失常。这当然是很好的故事,但是我觉得现实不会是那样。也许这是毫无理由的乐观吧,但我相信,太空探索中人类心灵不会是最脆弱的一环。相反,它会是最顽强的。

 

 

【5】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肆虐墨西哥,一对夫妻正在健康中心等待。他们头上的墙壁上写着:"现在没有疫苗能够防止病毒"。

 

【6】@郑禇Adiaosi 

龟龄集据说是明朝皇帝御用的延年益寿,补肾壮阳的神药,搜了一下,出现龟龄集以前,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是42岁,出现龟龄集以后,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还是42岁。

 

 

【7】木遥 

感觉人类不可避免反复掉入的一个坑是:因为一种前景「无法想象」,所以认为它不会发生。

很显然这没有任何逻辑,命运为什么要关心你能不能想象……但事实是人们真的会混淆这两者。当一个人说一种前景「怎么可能呢」的时候,ta往往自己也分不清是在说这种前景主观上无法想象,还是客观上不太可能。

比较显然的近期的例子:2016年上半年谈论英国脱欧,2016年下半年谈论川普当选,去年二月份谈论全球 shut down。我还记得去年疫情刚开始的某一天我跟朋友通过新闻推算湖北的病例数,算出来可能上万,我们都不理解这个结果,「怎么可能呢」,what does that even mean?

所以一个挺好的思想实验是推测哪些「无法想象」的事事实上有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三十年内)发生。我觉得有可能的有这么几个:
世界上某个沿海大城市被淹没。
美元丧失全球货币地位。
中国人口迅速下降。

 

 

【8】@ppBEARintheRye 

希拉里在"what happened"里写过这么一段:

我感谢我的发型师和化妆师,但让我没有办法习惯的是:一个女性为了站在公众视野中所需要花费的努力。我曾经计算过整个竞选期间我花费在发型和化妆上的时间。一共是大约600个小时。这让我觉得震惊。

我很少羡慕我的男性同行们,但当他们只需要冲个澡,刮个胡子,穿上西装,就能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有点羡慕的。有几次,我没有化妆出现在公共场合,就变成了新闻。所以我梦想着未来的有一天,当女性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如果她不想化妆她就可以选择不化,而且,也不会有人会对此有微词。

———————————————————————
刚刚那条转发我删了。因为看来不少网友都觉得化不化妆完全是自己的自由,完全没有一丝男性凝视在里面。我没话讲了。

 

 

【9】1989年,苏联方阵在东德展示他们研发的"电脑"

 

 

【10】稀有影像|1986年夏天,北京,帕瓦罗蒂与我国京剧演员,后三张是他在台上客串《霸王别姬》

 

 

【11】还是想分享这两段话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