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30】央行“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工作论文全文梳理摘抄
dasheng @ 2021年04月15日 浮世汇
【1】央行"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工作论文全文梳理摘抄
【2】祝佳音 "文科生太多"这事儿吧……简单来说,有"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学了苏联,而苏联之所以要高中分科,是因为当年 "要快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简单来说,就是实用主义。世界上高中分文理科的地方似乎也不多。说"理工科学生少"语义上倒没问题……但里面透露出的想法就非常实用主义。而且说真的,高中生文理也没啥意义呀。 前些年文科生可被看不起了,那会儿在各论坛,到处都有理科生以"我是理科生"自得,或者说"你文科生吧"什么的。我的确是学文科的,偶尔也觉得被标签化,尤其是一个大一的朋友,跟我说什么"你们文科生就是太不实际",我当然也有火……当然我倒不是对他生气,关键是都是知识,竟然要分高下……你要是真学火箭也就算了……不管我也经常想起小时候我姥姥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说白了,还是实用主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价值,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价值,至于情绪啊、忧伤啊、低落啊,简直没有存在必要。 我当然不同意这个想法,人的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嘛。你看赛博朋克,都是大高楼,人每天只能吃合成肉,有劲吗?没劲。而且这事儿总能让我想起当年厦门还是哪儿,市民反对PX工厂。有大学生在论坛写了很长的科普文章,论证绝对安全,就觉得其他人不懂,在文中写:"有些网友可能不了解科学"。有个大哥回复,"兄弟,你了解科学,但你不了解中国"。我看大哥说不定就是文科。 不过最近这一两年这么说的人少了,据我观察,不管文科理科,都丧丧的。
对福岛核废水排放计划的一些科普
【4】特别声明
【5】游识猷 读到一个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很妙的比喻。 阿斯伯格人的一个特征,就是难以凭借"本能"进行社交。 普通人(或者说,神经典型发育人群Neurotypicals,简称NTs)天生就具备和别人交往、建立联结、读懂脸色、明白何时是开玩笑何时是认真……的能力。 对阿斯伯格人来说,这些能力都不存在,全部都要靠后天学习,学好了以后运用理性和模板进行社交。 研究者托尼·阿特伍德在《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一书里,用五千块拼图打了一个比方—— 「我用一个有五千块的社会性拼图作为比喻。普通人的脑子里天生就有拼图盒子上的完整图案,亦即天生就拥有如何与别人交往和连结的能力。他们的社交拼图在儿童时代就可以轻松完成,且凭着盒子上的图形(或本能)一直都可以顺利解决社会性问题(拼上一块拼图)。 而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脑子里天生不曾拥有这个图案,只能根据经验来界定每一小块的连结和模式,因此很希望他人的指导。 随后,这些社会性拼图会以一小堆、一小堆的方式拼凑成几个互不连结的小图案;经过三四十年之后,他们才可能确认出大多数特定的模式,拼图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有些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最终能够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可是其他人群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用了多大的心智努力,经过多少不懈的支持、理解和教育,最终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也正因如此,阿斯伯格人即使学会了社交,也会有比较小的"社交带宽""社交时长"。 于是托尼·阿特伍德又用"水桶和杯子"打了个比方—— 「我们每个人能够从事社交活动的时间都有容量限制,我以装满"社交水桶"的比喻来形容。有些人的社交水桶很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装满;阿斯伯格综合征个体的社交水桶很小,或者根本只是一个杯子,很快就能装满。对他们来说,一般的社交活动持续的时间都太长了,远超过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尤其是他们的社交成功度往往取决于智力成果,而非天生本能,因此,社交活动很容易让他们精疲力竭。 如果人际互动是简短且目标清楚的,他们会表现得更自在一些,而且在互动完成时,他们也比较有能力得体地结束这段互动。普通人不应当将阿斯伯格综合征个体突然结束一段对话和聚会的行为视为失礼的举动,因为他们并非有意冒犯谁,可能只是因为精力耗尽而必须离开,绝对不是轻率的冲动之举。 此外,还有一个影响社交时间长度的因素,就是他们无法找到想要交谈或花时间相处的对象。就像达伦(Darren)对我说的:"我不是反社交人士,而是找不到太多我喜欢与之相处的人。"」
【6】木遥 如今微博已经疯批到啥程度了呢? 你们也知道这房间里大象都快挤不下了。这不能提,那不能提,各种花式限流关键字。提一句日本一群人让你喝水,提一句美国一群人问拜登钱到账了没,也不管你到底是啥立场或者根本有没有立场,但这也都习以为常。 那聊点人畜无害的呗,正好看到 Anya Taylor-Joy 一组照片。我也说过我喜欢后翼弃兵,对她印象很深,那组照片也照得真不赖,就随手转发了一下,顺嘴贫了一句要不做个隐适美吧。——在正常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句饭桌闲唠嗑,类似于你说易烊千玺肩太窄金晨嘴老是歪着欧阳娜娜最近胖了。 结果评论里一半是来教育我的: 大可不必,跟你讲美是多元化的。 你有意见你自己去推特上跟她说呗。 为什么要 judge别人的长相! 最后这句我实在没忍住手贱回复了一个「我连明星长相都不能judge我上微博还能干啥」。对方回: 原来是个男的,怪不得。 ??? ????? ??????????? ………此处要是有配图,这已经不是地铁老人看手机了,这是富兰克林放风筝,全世界的电闪雷鸣都汇聚在我面前这个小屏幕上。这什么跟什么!这他妈是性别议题吗这不就是我说豆腐脑咸的比甜的好吃吗! 那我为啥还赖在微博不走呢? 因为别的地儿都更可怕。 好了发泄完了我去看 coinbase 上市了。
【7】克里斯蒂安·蒙吉: 腐败只是一种社会现象,造成腐败的原因是人们的妥协。妥协是一种个人选择,人们觉得很难与腐败对抗,因为个人相比起来,力量势单力薄。于是决定妥协,但妥协意味着你其实是分得清好坏,只是选择了坏的一面。从道德角度来说就是这样,这是你自己判断从而做决定的一刻。 我们为人父母都希望下一代过得比我们好,成就比我们大,但我很怀疑我们自身有没有起到表率作用。除非你做出改变,除非你传递给下一代的信息是积极的,否则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就断定他们和我们会有区别。年轻并不意味着相比老一代人天生会有什么优势,或者说素质一定会更高。所以,在把责任交到他们手里之前,在要求他们变得更好之前,我们自己必须改变,必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才行。 你要做个诚实的人。问题在于,你所处的社会,诚实并非是达到成功的最佳途径。那你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跟他们解释这样的状况? 大家都年轻过,憧憬过美好的事物,但时光飞逝,转眼你已人到中年,回看过往,发现过得和年轻时的设想并不一样,会惊讶于为何生活会变成现在这样。周围的人在变化,你也在变化,日积月累,你不得不做出各种妥协。但你还只是中年,前面还有二十来年要活,这时候你就开始对生活产生疑问了。到了这个人生阶段,你会希望你的孩子能过上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人很善于自我欺骗,你会以为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可以帮助你的下一代过得更好。但事实呢,你父母亲的人生经验当初也没帮上你多少,所以这里面就产生了很多矛盾。 如果你今天早上起床之后,做了个决定,今天这一天你只做正确的事,决不妥协,那你这一天估计会很难过。社会就是这样,需要我们去自我适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妥协是一种生存机制。 有的人起来反抗,有的人选择适应。先保命,力量还不足以抗争的时候,先选择活下来,这是自然的法则,所有动物的本性,不能简单用善恶去评判。
【8】@陈生大王 你自己的选择,到底是不是自由的选择,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纽约有一座大型社区,你很难想象,在2021年的今天,那里的居民依然拒绝口罩,并且严格实施性别分离,已婚妇女必须剃成光头,女性也不能学车、不能避孕,孩子不能看电视,不允许阅读普通的书籍。 他们不是什么流浪汉,或穷凶极恶之徒,都是有家有室的哈西迪人。社区里也有医院和学校——当然,不允许教给孩子任何现代科学知识,也不允许他们了解真正的世界。 这听起来很恐怖,可倘若你我神经搭错线,想去苦口婆心劝说一番,让他们看看什么是自由,必然会被当成疯子与恶人,破口大骂:这是我的自由!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 他们也确实没有被强迫,事实上,越是与外界的价值观不同,他们越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相互拥抱,再一起对抗、排斥整个世界。 哪怕身在纽约,只要愿意,往外走十分钟,就能立刻投身进入现代文明的流光溢彩之中,就能拥有选择生活的自由。 但他们不。 从小耳濡目染,让他们相信自己才是正常人,这才是正确的生活。哪怕长大能看见世界的模样,业已早加上了一层价值观的滤镜。就这样,一代代人交递着信念,都长成彼此的模样。 虽然没有铁链加身,也没有人拿刀强迫,可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吗,他们的每一个选择,真的是自己的选择吗。 哈西迪人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无论生活在何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思考,就要试着怀疑一切,从指缝中眺望。
【9】@张平特拉维夫 我第一次读王小波是在网上,读的是《黄金时代》。当时希伯来大学的Amira Katz教授正在考虑编译一部中国现代经典作家文集,我就推荐了王小波。 王小波的成就,散文高于小说,虽然他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里也是顶级的。 我曾经开过一次王小波作品研读课。我当时的主要看法是:王小波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对"culture revolution反智余波"的清算。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智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小,直至微不足道。我那时候的预测是十年,最多二十年,人们读王小波就会觉得味同嚼蜡,就像有人跟你反复讲解1+1=2一样。 然后我错得太离谱了! 王小波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大,懂得1+1=2的人越来越少,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10】凌太来了 今天跟朋友聊天,她说到以前看我的微博说要分清事实与观点,觉得很受启发,因为以前受的教育里没有这一块。后来她发现三年级的孩子也开始在学校里学这些。 我说现在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一点的理解,就是事实和观点既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又是紧密联系的。在充分公开信息(事实)的环境里,宽容不同的观点更容易做到;如果信息不对称,观点也变得难以比较,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度也会降低。 在讨论观点的同时,无法不追溯到事实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想垄断观点的人一定也想垄断事实。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推荐内容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浮世汇892】“美国罕见致命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 【浮世汇891】某音改变汉语
- 【浮世汇890】派卡瑞丁
- 【浮世汇889】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热点阅读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1】原来百年前的中国人也这样悲惨..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322】这是我人生中最王家卫式的一个小时..
- 【浮世汇671】我转阴之后,有一些轻微的后遗症..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208】过去数年这种国民集体性的膨胀,已..
- 【浮世汇302】人可以厚脸皮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 【浮世汇332】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 【浮世汇345】年纪很大了,该不该重新去读自己喜..
- 【浮世汇358】大人,时代变了
- 【浮世汇457】尺蠖效应
- 【浮世汇572】其实这只是一片烟熏香肠..
- 【浮世汇603】不要再夸大儿童新冠了..
- 【浮世汇780】为什么要反对举国体制的体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