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31】吃人的话语

dasheng @ 2021年04月17日 浮世汇

【1】任泽平  

中国婚姻现状: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3-20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987-20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

 

 

 

【2】@游识猷 

在讨论生育率的时候,常常提到一个概念:"世代更替水平"(replacement fertility)。意思是,平均一个女性一生中需要生育几个子女,才不会让人口总数一代代越来越少。

说到"世代更替水平"的时候,常常提到的数字是2.1,这个数字基本考虑到了有的女性不生育,有的孩子会夭折。

但其实,2.1这个数字还有个隐含前提——性别比需要基本正常。

什么样的生育率能维持"这一代人的人口≈下一代人的人口",是跟"这一代人的性别比"有关的。在性别比不正常的地方,比如明显男多女少的地方,"世代更替水平"就会明显升高。

很简单,想象一下极端情况——

如果100个人里,1女99男,这个女性得生100个孩子,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

如果100个人里,1男99女,平均每个女性只要生1.01个,就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

至于我国的出生人口数下降,到底有多少是因为生育观念变化——"能生但不想生"?又有多少是因为育龄女性逐渐减少——"想生首先得有人生"?

希望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赶紧出来吧。到时候就有答案了。

 

 

【3】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日本结/离婚率:1882 / 明治十五年 -1970 / 昭和四十五年(《岩波日本近现代史·民权与宪法卷》)
为何日本离婚率在明治三十至三十五年间出现断崖式下跌?牧原宪夫 认为:首先,"明治民法"的颁布限制了女方的离婚请求权;其次,也更为重要的是,学历社会的形成和"爱情之家"理念的盛行,强化了对女性"贤妻良母"的要求,"没有母亲的孩子会很可怜"成了劝说女性放弃离婚的借口,而专职主妇的出现也让她们一旦选择离婚就很难有能力进入职场。
牧原宪夫 总结道:『 学历主义和"阖家欢乐"不断地给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和理想,同时使得 "为了孩子"这句话成了束缚人们内心的"吃人的话语"。这一点也是"近代"这一时代特征的鲜明体现。 』

 

 

【4】@诗性代码PoeticCode 

两年前我就说过了:

"中国缺乏三种教育:性的教育,爱的教育,死亡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人生的三个支点:身体完整、灵魂丰沛、生命价值。"

现在我再说一次。

身体完整是身体自主。不被征用,不被奴役,无论男人女人,都不被绑架为任何一盘大棋小棋的棋子,充分知觉"我",明白我属于我自己,TA属于TA自己。

灵魂丰沛是思想自主。判断爱,表达爱,接受爱,创造爱,真诚不卑曲,坦率不恐惧。明白人拥有爱与不爱、认同与不认同的自由,并尊重他人的自由。

生命价值是终极的平和与清醒。接受在宇宙的度量衡下,自己很快将会死亡,任何生命也同样速朽的事实。在此基础上,站在洪流之外叩问内心:死亡之前,你,只是你,到底想见何种风景,留何种痕迹?

要成为人啊,诸位。要成为,人。

鲜活、性灵、主宰命运,对这趟珍贵的旅程充满激情与热望。

不要当燃料。但你要点燃自己。

 

 

又在踩文科。我早说了,对文科污名化是表象,实际上污名化的是人文思考。活着的意义,死亡的方式,生命的价值,人类的情感与联系。讨论这些"无用"才是最基础的"有用",这是活成一块砖和活成一个人的区别。

 

【5】祝佳音 

"文科生太多"这事儿吧……简单来说,有"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学了苏联,而苏联之所以要高中分科,是因为当年 "要快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简单来说,就是实用主义。世界上高中分文理科的地方似乎也不多。说"理工科学生少"语义上倒没问题……但里面透露出的想法就非常实用主义。而且说真的,高中生文理也没啥意义呀。

前些年文科生可被看不起了,那会儿在各论坛,到处都有理科生以"我是理科生"自得,或者说"你文科生吧"什么的。我的确是学文科的,偶尔也觉得被标签化,尤其是一个大一的朋友,跟我说什么"你们文科生就是太不实际",我当然也有火……当然我倒不是对他生气,关键是都是知识,竟然要分高下……你要是真学火箭也就算了……不管我也经常想起小时候我姥姥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说白了,还是实用主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价值,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价值,至于情绪啊、忧伤啊、低落啊,简直没有存在必要。

我当然不同意这个想法,人的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嘛。你看赛博朋克,都是大高楼,人每天只能吃合成肉,有劲吗?没劲。而且这事儿总能让我想起当年厦门还是哪儿,市民反对PX工厂。有大学生在论坛写了很长的科普文章,论证绝对安全,就觉得其他人不懂,在文中写:"有些网友可能不了解科学"。有个大哥回复,"兄弟,你了解科学,但你不了解中国"。我看大哥说不定就是文科。

不过最近这一两年这么说的人少了,据我观察,不管文科理科,都丧丧的。

 

 

【6】叶语在苏州 

一点也不陌生。[微笑] 

 

 

【7】sven_shi 

人是要吃饭的。尤其是普通人家的家长,送孩子上大学为了什么?首先希望的就是孩子毕业了,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以后能自食其力。如果你的孩子走到学校里面,学了一肚子的"人文思考",毕业了没考上公务员就蹲在家里,每天和你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你肯定恨不得把学校都砸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里面一定会提到一个人叫汤敏,就是他在20多年前提出了高校的扩招。这个政策在当时无与伦比的正确,效果超出预想的好。甚至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舆论上讲起他,永远都很难评价。

因为他在当时把实话说出来了。大学扩招在当时的本质就是:"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花。"

不是什么为了提升民众素质。是当时的老百姓蠢,他们不懂教育,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大学毕业包分配上面。当时经济不好,没有足够的劳动岗位,民众手里有钱也不愿意花。

怎么办?

大学扩招啊。随便搞几个专业,别去管教育质量,先把大学办起来,只要发文凭,老百姓就会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砸锅卖铁送孩子上大学。而且你去看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会普遍的告诉你:"大学里学什么不重要,反正毕业做什么和大学里学什么没关系。"

当然现实不是这样,可是这也不是他们的错。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大学专业,连老师都不知道自己该教什么。大规模扩招,其实就是把"准失业人口"送到一个叫大学的地方关起来,让他们的家长送钱出来拉动经济。

道德吗?

一点都不道德。但是这招非常的聪明,而且遇到了非常好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候爆发式的增长,你不管大学里学什么,只要你是个人,愿意工作,都有工作做。所以我们今天从现实出发去评价汤敏先生当时的提议,他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可是再正确的事情都有负面效应。以前大学扩招,什么专业成本最低?

文科类的。找个老师一个教师一块黑板就能搞定一堂课,理工类的起码总得搞个实验室吧。开出来的大学专业老师有了编制也裁撤不掉,哪怕就业再差,再不符合市场需求,也只能让它继续收学生。设计制度让学生"服从分配"总能把招生任务完成的。

甚至同样的一所985大学,毕业的计算机系学生五年后月收入中位数可以到两万多,文科类的最低的甚至只有六千多。专业不同,收入能差3.5倍。二三本的文科类专业就更不用提了,以前招生最多的法律还有英语专业,教育部那个时候年年出红牌,因为就业太差,学生培养的太多,远超社会需求。

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不学好,而是社会根本没有他们的位置。

他们没错,就是教育体系出了问题。

出了问题怎么办?

改啊。

所以大家看见的,是职业教育大幅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文科类专业会从大学中被裁撤掉。大量文科类的博士现在根本不可能在大学里获得编制,只能转向中小学就业。因为大学没有对他们的需求了。而大家以前看不上的那些职业教育则会取代那些就业特别差的文科类专业,成为很多学生的去处。

可是大家心理上依旧很难接受,多数家长没有比汤敏时代变得更加聪明。他们依旧是宁可自己的孩子多花几年时间去上一个没有就业的大学,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初中毕业就被分流到职校去做一辈子技术工人。

可是不喜欢也没有意义,这就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我们就是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8】三思逍遥 

中美科学家合作创造首个人-非人灵长类嵌合胚胎
该研究发表在《细胞》上,毫无疑问的引爆了又一轮关于生物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但人和非人灵长类的嵌合胚胎其实并不能完成正常发育,制作这些嵌合胚胎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得到半兽人,而是为了帮助阐明人类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一些秘密。
主持该研究的贝尔蒙特教授(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基因表达实验室)称,他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以及他希望这项实验能带来什么结果。
"人类胚胎最初的发育步骤是人类发育的最大谜团。虽然我们对出生后的发育有很多了解,但我们真的不知道在受精后的头两三周内人类受精卵的发育情况。我们对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的所有了解都来自不同的动物模型,包括啮齿动物、老鼠和蠕虫,但我们对自己真的一无所知。"
发表在《细胞》杂志的这篇论文中,贝尔蒙特描述了如何创造人猴胚胎嵌合体的过程,这种嵌合体可存活20天,可以帮助胚胎学家研究关键的早期发育阶段。胚胎嵌合体中存在的源于两个不同物种的细胞,有助于寻找新生细胞发出的关键信号。
此前,贝尔蒙特的团队曾尝试制造人-猪嵌合体胚胎进行类似的研究,但因为人猪差异太大,导致人类细胞基本难以存活,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但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相似性,让嵌合体胚胎存活的时间更长,而且也允许人类细胞存活的时间和数量大幅度增加,给研究受精卵早期发育,提供了机会。
图一中的红色细胞是人类胚胎细胞

 

 

【9】人间情事纪实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