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63】最大的独立思考是你设定自己的思想议程

dasheng @ 2021年06月22日 浮世汇

【1】@青菀啊 

39岁的苏洵又一次落榜了,他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边走边旅游,等他赶回家时,父亲苏序已过世三个月了,勉力撑持的程夫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27岁起立志读书却三次名落孙山,苏洵做出一个决定:余生致力于钻研学问,不再求取功名。程夫人有点失落,却并不多言。孩子们比较开心,因为一直在他们生活里失位的父亲,终于回家了。

苏洵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全新读书计划,他扔掉为科举考试读的那些书,取出《论语》《孟子》韩愈和其他圣人贤士的文章,苦读精思。

他从一个疲于奔命的落魄书生,变成一个从实际出发热衷思考的求索者,他的刻苦求知被两个儿子看在眼里。很多年后,苏轼依然忘不掉父亲认真读书的风度:"先君昔未仕,杜门皇佑初。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

以治学为追求的苏洵还有另一个目标,就是全力培养两个儿子。

他十余年艰苦求学,又闭门苦读数载,终于自成一家。两个儿子成为他学问大成的直接获益者。

他不缺历练,早年游荡四方,壮年为参加科考,走遍了大半个大宋。从山川风物到民间百态,他细细讲给孩子们听。

他不缺眼界,无论早年壮游结交天下朋友,还是在汴京与各省文士切磋文章,他知道时代的趋势,朝野的风向,国家的利弊,学术思潮的流向,他用这些打开了偏居川蜀的孩子们的视野。

他更不缺对自己孩子的理解,苏洵为12岁的苏轼与9岁的苏辙正式起名。他告诉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是因为'轼'是马车上的扶手,它好像没什么用,但缺了它马车却不完整,聪明如你,一定要懂得掩饰自己,隐忍自己过分耀眼的锋芒。"

他告诉苏辙:"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辙,是因为'辙'是马车行驶过的深深的车痕,天下的马车都要顺着辙走,但辙却无功无过。你性格笃实持重,只要善处于祸福之间,就能让我安心了。"

苏洵太懂两个儿子。遭遇乌台诗案以后,人到中年的苏轼为新出生的孩子写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或许这时才懂当年老父亲的忧心。至于苏辙,他沉稳地历尽无数风雨,成为父亲与哥哥一生成就的忠实记录者。

程夫人在两个孩子心底种下了种子,苏洵则将他们浇灌成才。

苏轼苏辙眼看父亲带头苦读,自己也只好效仿。因为读得辛苦,苏轼几十年后还会做噩梦,梦见父亲检查功课,而自己连《春秋》的一半都没背完呢。

苏辙则学会了老苏的课子大业,当他老了以后,同样闭门不出,取出父亲苏洵当年收藏的几千卷书籍,用心教育自己与亡兄苏轼的一众儿孙。

从学渣进化为学霸的苏洵,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他一生的代表作,都是39岁起闭门不出的几年间写出来的。而他不仅教孩子们文章该怎么写,更引导他们如何从实际出发,去深入思考,追求实用,不做空想。

苏洵的代表作《几策》《权书》《衡论》,无不立足于大宋的国情,参详国家从政治、经济到人才选拔各个层面的利弊。他的文章一拿出来,就征服了从宰相到地方的各级长官们,就因为有高度,有战略,有见地。

他是一个落榜书生,教不会两个儿子怎么做官,但能教两个儿子如何正确读书,如何从大局观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战略性的眼光与胸襟,是他送给孩子们的最宝贵之物。他以平民之身,实际对孩子们进行着宰相式的培养教育。

在父亲的指导下,苏轼与苏辙的学问一日千里,苏洵鼓励他们自由思考,不仅可以质疑自己,也可以质疑古往今来一切学说。

苏轼的惊才绝艳震动了大宋,但论思想的深度与锐利,苏辙走在了哥哥的前面。苏洵在自己的《六经论》里,大胆揣摩孔子的心思,认为孔子是用《易经》宣扬神秘主义,用它震慑百姓从而更好治理。

苏辙比父亲走得更远,他小时候就对孟子的观点提出质疑,长大之后,更提出儒释道一体的学术观点,让儒家正统学者听得想捂耳朵。

三苏父子在教学相长的气氛里一起进步着,只等他们走出眉州,让天下人惊艳。

眼见苏轼苏辙从璞玉慢慢被雕琢成器,苏洵与程夫人欣慰之余,夫妇间的心结却在加深,因为女儿八娘之死。

程夫人的母族程家,是眉州的豪富人家,程夫人的一个哥哥与苏洵的二哥苏涣是同榜进士,功名富贵都不缺的程家,对屡屡落第的苏洵难免有一些看低。

按当时习俗,苏洵16岁的女儿八娘,嫁给了娘舅程濬之子程之才,在当时这算亲上加亲,苏洵其实不情愿。他知道贫家之女嫁入富户日子不会好过,但他最终还是点头了。

这成了苏洵一生最大的恨事。八娘与两个弟弟苏轼苏辙从小读书,同样才华出众。但嫁入程家,却被亲舅舅舅母和丈夫共同虐待,不足三年,18岁即惨死。

苏洵无力救女儿,程家势大他也讨不到公道。他大概平生头一次痛恨自己的无能,因为游荡不学,因为没有官职在身,以致眼睁睁看着爱女被虐待致死,他能做的仅是与程家断交。

写《苏氏族谱亭记》时,苏洵狠狠痛骂了一顿害死女儿的舅舅程濬,说他是寡廉鲜耻的禽兽,是"州里之大盗"。

程夫人的痛苦只会比苏洵更沉重。她失去了爱女,决裂了娘家,背负着一切,却只能是最沉默的那个人。

八娘的悲剧成为苏家最大的隐痛,但谁也不肯再提。程夫人加倍操持生计,精心照管整日苦读的苏洵父子三人,哪怕将自己熬干熬净也在所不惜。

苏洵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当有机会展露才华,他自然也会说出得体的话。可在家庭生活里,很难说他与程夫人有多少情感交流。

在种种压抑中,47岁的苏洵整顿心情,带上20岁的苏轼,又一次离开眉州前往成都,谒见朝廷大员张方平。

苏洵以自己的学问和人格魅力,令张方平一见如故,谈得甚是投机。苏洵又将苏轼推出来,向这位位高权重的高官介绍爱子。

在苏洵看来,他一生颓废,女儿又惨死,现在他只想帮两个儿子争取一个好前途。

苏轼与苏辙同时被地方推荐去汴京,两个儿子面临人生第一次"高考",一生三次落榜的老父亲苏洵比儿子们还要紧张。

从成都回家之后,他辗转反侧一个多月,终于厚着脸皮,给并不熟的张方平写了一封求助信。

他介绍两个儿子的才能,说他们仪状甚野,但唯独读书作文有一点才华。这些年他为了让孩子们顺利通过科举,教他们学习科举必考的诗赋,能写出很好的"时文"。但两个儿子学成之后,还有余力去学更考验真才实学的古文,写得居然不差,"引笔书纸,日数千言,坌然溢出,若有所相。"

苏洵恳请张方平:我的人生已经触底,但两个儿子实在不忍心看他们湮沦弃置,你能帮帮我吗?

苏洵带着孩子们第二次来到成都,时隔一年,苏轼第二次见到张方平,初次见面,他就已经给张方平留下很好的印象,而初见18岁的苏辙,张方平很惊讶,普普通通一个老苏,竟生出两个学霸儿子?

张方平安慰苏洵:"你这两个孩子都是骐骥之才,虽然大儿子才华更高,但踏实的小儿子说不定成就更大。"

张方平为苏洵写了一封给欧阳修的推荐信,并赠予他一些盘缠,三苏父子从成都出发,前往汴京参加高考。作为另一位"高考"学生的家长,程夫人带着两个儿媳留守家宅,继续苦苦撑持这个始终是她支撑的家。

汴京的科举考试一朝落幕,不仅苏轼苏辙两个学霸儿子考出好成绩,曾经的学渣父亲苏洵,也凭借多年精心撰写的文章扬名天下。三苏父子一时成了大宋文坛最瞩目的明星。

就在这时,在遥远的家乡眉州传来了程夫人的死讯,年仅48岁。

她是为这个家呕心沥血,乃至熬干了生命!五年前八娘之死,与娘家反目成仇,成为她最无可排遣的哀痛,终于在苦盼二子归来的时候,心竭而死。

苏洵将程夫人埋在了山间一眼泉水之侧。平时不怎么说话的他,为妻子写了一篇情感深挚的祭文。他懂程夫人一生所求与一生所痛,但此时说得再多,人也听不见了。

唯有程夫人从小精心教育的两个儿子,终于成才成名,苏洵告慰她:"你的两个儿子在汴京很为你争气——'文字炜炜,叹惊群公。二子喜跃,我知母心。'"

三年后,苏轼与苏辙守孝结束,怀着对母亲的一片哀思,兄弟二人要去汴京参加难度更高的制举考试,作为陪考家长,苏洵决定同行。

临行时,苏洵对着程夫人的孤坟说:"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骨肉归土,魂无不之。'"从眉州离开7年后,58岁的苏洵死于汴京,两个儿子将他的遗体送回眉山,与程夫人安葬在一起。

父母相继离世,苏轼与苏辙二兄弟也旋即被命运分开,开始了他们波澜坎坷却问心无愧的一生。

从眉州离开42年后,66岁的苏轼死于常州,弟弟苏辙将他的遗体运到颍昌,并葬于郏城小峨眉山。

从眉州离开53年后,74岁的苏辙已经在颍昌寄居十年,因为党争迫害,他无法还乡。父亲苏洵与母亲程夫人的坟墓,已经有许多年没去祭扫了。他内心恻然,而自己归葬在父母之旁的心愿大概也终将落空。

在临死前一个月,苏辙写了一篇《坟院记》,他深情回忆了父母从小对自己与哥哥苏轼的精心教育,以及在双亲故去后,兄弟二人随官场的起伏不定给父母之坟带来的荣辱兴衰。而临近生命的终途,他却不能回乡祭扫一次。

一个月后苏辙离世。迷离之中,他仍遗憾有负于父母,没能为双亲在天之灵做足功德。但眼神日益模糊之际,苏洵与程夫人的面容却越发清晰,苏辙仿佛看到,他与哥哥又回到了幼年的样子。苏洵与程夫人对他们微笑着,柔声说:"孩子,你俩就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功德啊。"

这就是宋朝女性程夫人贤良淑德又令人读之压抑的一生,写完简直想大哭一场。

 

 

【2】阿司匹林42195米 

福奇医生今天在纽约时报的音频采访非常推荐!很少见到他这么敞开来谈。
记者先问了最近的实验室谢谢陋陋事件。福奇说,我没看到任何证据,我也不知道这些证据是否存在。虽然现在大家对这件事有极大的兴趣,但是根本没有更多的证据。我和绝大多数懂病毒学和生物进化的科学家看法一样,最大可能是从动物到人类的自然跃迁。
福奇举例说不少其他流行病的天然来源,比如埃博拉的天然来源一直没找到。
记者说中国不够坦率,福奇说中国就是这样的,上次萨斯已经被证明是天然来源,中国并没有隐瞒什么,但也是一样的表现,不是特别主动。他说这是中国人的性格。
记者再问福奇是否相信石教授的说法。福奇回答说不认识她,但据了解她的病毒学家说,她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非常正直的科学家,她的工作其实一直都是为了阻止疫情的发生。福奇强调她是美国微生物学院的院士,因此是一位知名科学家。
采访谈到很多事情,比如福奇一直担心出现一个高效传播的呼吸道病毒,没想到真的发生了。
又比如福奇谈到他为里根政府工作时,有不少官员是恐同的,因此没有大力抓艾滋病工作。但是他们都还尊敬政府和司法部门。而为川普政府工作时则截然不同。
记者和福奇也谈到现在网上的不实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有人居然说福奇是希特勒、手上沾满了鲜血,福奇觉得好荒唐。他认为现在很多根本不懂病毒学的人也在讨论弗林蛋白酶切点,感觉是有组织地宣传阴谋论和诋毁他。
谈话中,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坦率、实事求是,更多话题自己去听一下吧。O网页链接 这个网页点击进去也有文字版。

 

 

 

【3】#为什么当代人容易盲目自信# 

"互联网社区的志同道合让你缓解了孤单

但也使你的封闭和狭隘变得理直气壮" 

 

 

 

 

 

 

 

 

 

 

 

【4】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现身说法 

 

【5】星球收容所  

约5万年前,居住在欧洲的一个尼安德特人和他的儿子。
雕像是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头骨进行精确法医重建的结果。
by Kennis brothers 

 

【6】汽车工会的工人们,底特律,1937.

 

【7】@陆浑戎: 金耀基:我以为蔡先生之改革北大较之艾略特、吉尔曼之改革哈佛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贡献是毫无逊色的,而他之创立中央研究院(1928),与弗莱克斯纳之创立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也是同样有远见与抱负的。就凭这两点,蔡先生已足不朽矣。

 

【8】@chala 

余华:我第一天到文化馆上班时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我发现自己竟然是第一个来上班的,我心想这地方来对了。

木心:我的修身原则:一,不工作;二,没人管;三,一个人。

朱生豪:到星期一灵魂就像是一片白雾;星期二它醒了转来,发现仍旧在囚笼里,便又要苦闷了。

罗素:精神濒临崩溃的症状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阿兰·德波顿 :工作就是有尊严的疲惫。

石田衣良:工作的乐趣顶多只能将口袋装满,但工作的苦闷却是要卡车才装得下。

毛姆:你想干什么?我想游手好闲。

马特·海格:我终于明白工作在地球上为什么如此重要,它可以让你忘记寂寞。但对我来说,寂寞仍然无法摆脱,它就在办公室里等着我。

布考斯基:工作就是这样钩住了你:只给你足够的钱维生,但从来不够让你能逃脱。上班明明是为别人赚大钱,可最后竟还要反过来谢他给你一个工作机会,一个人怎么可能享受这种鸟日子呢?

王尔德: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契诃夫:没有钱用,但又懒得去挣钱。请您给我寄一些钱来吧!

雷蒙德·卡佛:我从没喜欢过工作,我的目标永远是得过且过。

"工作是世上最伟大的事,所以我们该把一些工作留给明天。"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