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68】每一个集团自己圈了一个圈子,很难从一个圈子访问到另一个圈子
dasheng @ 2021年07月03日 浮世汇
【1】范雎 林生斌再婚,生了个女儿,然后貌似好多人的三观又震碎了 呃……有些人的三观,真是易碎品 这该怪谁? 当然怪他们自己,三观长得畸形,对于人性有着愚蠢的理解,对于自己的话语权缺乏分寸感——所以动不动就哭天抢地的 一个正当壮年的鳏夫,富裕,外形也不错,他告别悲伤往事,再次组建家庭,重新开始 这完全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非议的。毕竟,大清朝早就完了,贞节牌坊早就不时兴了 但有些傻逼就是不爽,说,他演得那么深情,原来都是假的,他欺骗公众 ——傻逼们喜欢抬出"公众"这些字眼,好给自己的愚行打气壮胆,增加合法性。这次也没例外。 有一点傻逼们说得没有错,林生斌确实虚伪,确实骗人了,而且搞不好还违法了。他近几年扮演悲情的丈夫、悲情的父亲,卖惨骗取同情心赚钱,涉及虚假宣传(比如所谓的"溱潼一生"基金,根本就没有设立) 这是一个骗子骗傻子的故事。骗子固然可恶,但傻子的愚行并不因此而得到洗刷 傻子事后哭喊受骗上当,也只让人感到好笑! 你们真是自找的! 622火灾是一个社会事件,不是林生斌一家与莫焕晶之间的私事。它暴露出来的,除了赌博害人这个老话题,还重要的是暴露出来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的小区消防设备不过关、消防年检形同虚设、小区物业消防演练基本为零等一系列问题。 当时大家关注这个事件,不仅仅是因为林家可怜,更因为我们会联想到,"上千万的豪宅,都这样说烧死就烧死,我所住的小区安全吗?我们小区的物业,靠得住吗?" 所以当小区物业装死、推诿时,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骂物业,支持林生斌索赔——当时理想记替物业说话,用的手段就是说林生斌私德不好,"开口就要1亿,喝家人的血",甚至暗示林生斌与莫焕晶有私情——理想记这个坏胚最近几天应该高兴死了,因为在某些傻逼的理解中,事情又反转了!理想记又正确了! 但是各位,你们冷静想一下,林生斌私德好不好,与小区物业的不作为导致业主被烧死,有个屁的关系呀?! 社会进步,往往是有一些标志性事件推动的。 622火灾之后,政府与开发商,在小区消防隐患这个问题上,都提高了重视程度,增加了检查力度。这是朱小贞母子四人拿性命换来的,是他们一家人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个事件,作为一个公共事件,就该到此为止了。后面发生的,就是骗子与傻子结合的狗血剧。 林生斌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当然是精明的,当然知道流量是值钱的。他开始频繁地展示悲伤,高调地卖惨,开始直播带货。如他所料,许多人给他捐钱,买他以女儿、儿子命名的品牌童装 当时我就觉得很膈应,而且感到很好笑。林生斌有能力在杭州花上千万买豪宅,有能力花几十万养个居家保姆,他比绝大多数的网民有钱得多好伐!他需要你们在物质上可怜他?! 反正傻子们不管这些,纷纷投钱 精明人总是死在精明上,林生斌没有意识到,傻子们的钱看似好赚,其实代价很大 他们就如那些流量粉一样,花钱买货不是真为了买货,他们真正买的,是一个深情悲伤令人怜悯坚持善良的完美男人人设,一个阴阳相隔、人间绝美的爱情绝唱 他们就如众筹拍戏的观众,要求林生斌的人生轨迹必须跟他们构想的一样 他们没有把林生斌当人 所以,当他们发现,林生斌竟然真的在演戏,就无能狂怒起来 这些傻子们可恶,然而,更可恶的是白嫖党 白嫖党,根本没有为林生斌捐过款,也没有买过林生斌的货。但他们手握人间真理,就是觉得,林生斌应该持续悲痛,持续深情,就应该保持善良人设 以便于他们在茶余饭后唏嘘一下,感动自己,"你知道吗?!杭州有个贞节烈男,惨呀!老婆孩子死了这么多年,一直守寡!真好!人间有真情!我又相信爱情了!" 呸!贱人! PS:有人提醒我,林生斌因为金钱上的纠纷,跟岳父母打官司。这样做,对得起亡妻吗?这么不善良的人,难道不该骂? 呵呵......你们说得一点都对!只是有以下微弱的瑕疵: 1、钱,是个好东西,而且很重要。如果是林生斌应该得到的钱,却没得到,旁人似乎也没有权力要求他放弃,哪怕对像是亡妻的父母 2、换个角度,话也可以这么说。"作为父母,竟然与女儿生前深爱着、并且生了三个孩子的男人对簿公堂,这难道是女儿所希望的吗?这还配为人父母吗?"——您看,人嘴两张皮,上下嘴辱碰一碰,理就来了 3、所以,都已经撕破脸了,就别再亲情绑架了。到底谁理亏,别着急表态,让子弹飞一会儿,看法院怎么判吧——免得过一段时间,又捶胸顿足,"你好坏!你竟然骗我!利用我!我好受伤!" 你们总不会对人民法院没有信心吧?!
【2】Kevin在纽约 林生斌再婚这事,我觉得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1. 林先生夸张人设哭惨 2. 遗产分割或存在纠纷。3. 林先生感情转移过快。 对于第一:失去妻子和三个儿女的林先生,得到公众潮水般的同情和安慰,是社会良知的正常反应。 不代表林先生道德水平、人生素质、教育水平有任何改变或进步,他还是那个他,很多人神话他是自己的逻辑问题,不能全怪林;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迎合大众的万千期待,成为大家心里那个完美的"好爸爸",其实那个爸爸并不存在。 2. 遗产问题,前岳父母是前妻子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依法分配就行。他不能多占,也没必要多分,因数额巨大谈不拢有些纠纷也不算太奇怪,毕竟他对前妻孩子有感情不代表他同时也应该对岳父母有感情,两个家庭的事。 3. 至于感情转移快慢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在遭受严重创伤后,有些人为了加快走出伤痛,会试图很快用新的感情来麻醉、治疗自己,不存在道德问题。但如果是前妻在世时就有的那种瓜葛,那当然另当别论。 现在说什么的都有但实锤的没有,我不知道林先生属于哪类。 总之平常心看待吧,当年如果没有把他推上神坛的幼稚和冲动,现在也不会有想把他踢入地狱的仇恨,其实他们是一拨人。就这么个事。
【3】@玉垒关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知道中俄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两个国家,一个卖能源原材料,一个卖工业产品。又有共同的对手。那么暂时可以搁置旧账,共同发展。 然而,我还是不得不说我是带着逃亡的心境从莫斯科登上火车的。 对俄罗斯的直观印象是从巴黎开始的。 旅行前一个月,我打电话给俄罗斯大使馆咨询。电话里传来一阵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音乐之后,一个女同志接了电话。后来当我追问一个细节,该工作人员傲然回答,我的话不重复第二遍。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因为材料不全而被拒签了三次。 第一次几个小时排队之后,签证官说,他需要过境火车票的原件。而我只有网上付款的凭据。我说,我担心收到车票就来不及了。签证官说,不着急, 还有一个月。 第二次还是同一个签证官。他说,我要看看你的蒙古签证。 我赶快找了个代理公司,当天就办理了一张蒙古过境签证。加急费用加上给中介的钱一共花了127欧元。后来当到了莫斯科之后,列车员告诉我,这个签证可以到了蒙古境内后再办理,40美金。 第三次,签证官说,我需要看看你家最近几个月的水电费帐单 。 这些材料全都是使馆网站以及咨询处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提到过的。 等我第四次在大清早排队进入俄罗斯使馆签证大厅。这时距离出发不到30个小时了。如果这次被拒绝,我预定的那些火车,汽车票基本上就全部报废不 说,我期待了这么久的旅游也就此泡汤了。签证官审核我材料的时候。我旁边的签证窗口前的一个法国女士和签证官吵起来了。她说,这明明是上周你的同事开给我 的清单。今天你又换一种说法。你们为什么每次都要新花样?你知不知道我排队花了多少个小时 ? 就在这时,我面前的签证官开口了。他说,把你在俄罗斯的旅馆的邀请函给我看看?我立刻拿给他。我早已找签证代理公司买了一份。我心想,你且放马过来。凡是我能想到的材料我全带着:社会保险,银行帐单,房屋补助的证明。 而我的底气更来源于我找的这家签证公司借给我一个皮夹子。签证公司让我把护照放进去,递给签证官。该公司说,放心, 签证官认识这个皮夹子的。 签证官很快说,去交钱,明天一大早来拿签证。接着我就发现,中国人的签证费比法国人的贵。 至此,我花了正常价格三倍的价钱,拿到了签证。 后来,我在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上,遇到一家法国人,他们见面就问我,签证怎么办的。他们说,他们被拒绝了好几次,临出发前只好找了签证公司办理加急。加急费加上中介费,一家三口,每个人都花了正常渠道的三倍价钱。 经过都和我一模一样。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那天,签证官让我填写我将要经过的俄罗斯的城市。他说你没写完,还有这几个。我一看,居然包括蒙古共和国的首都乌兰巴托,以及 其邻近的几个城市。我就纳闷,都穷途末路了,还惦记别人家的东西。 我犹记得,签证官桌子上有个充当笔筒的酸奶瓶。这可是俄罗斯驻法国使馆。曾经的超级大国,现在就这一副穷途末路的样子。 我是晚上八点到达莫斯科的。我和计程车司机来回找了三个小时,也没有找到我在网上用我的银行卡预定的旅馆。旅馆留在网上的电话是空号,而他们留在网上的地 址,是座不大的居民楼。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我就不得不联想起,出发前,我的银行卡号码被盗,有人用我的卡号在网上消费。我出发前一天挤出时间赶去银行申 诉。 在莫斯科深夜的街头,经过几天的旅途,我已经精疲力竭。我一面担心计程车司机会收一个天价。一面担心住处。有一阵子,疲惫和担忧都变成了怨天尤人的情绪。 有一会儿,我甚至怀疑计程车司机开头故意逗圈子,所以才耽搁我这么久的时间。 当计程车司机又一次停下车,向警察,向路人,向他的同行询问这个旅馆的时候,我也跟着下车去买了杯饮料。我想了一下,又去买了一杯递给了计程车司机。 过了一会儿,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个萍水相逢的留学生赶来了。他帮我找到了另外一家旅馆。旅馆的工作人员收了比它的窗口贴的价格更多的钱。留学生说,最讨厌俄 罗斯人这一点。 所幸的是中年的俄罗斯司机只是要了不多的一点儿钱。这个留学生说,年纪比较大的俄罗斯人通常素质还行。而较年轻的一代人,贪得无厌,坑蒙拐 骗,又还好喝懒做。这名留学生一个运输公司打工。公司从中国运货,然后再批发出去。他说,最怕的就是俄罗斯警察随便找个理由就封了中国人的仓库,然后把货 物拉走。随便就是几百万美金。有时候是黑社会通过他们在警察局的人脉干的。 这时候已经将近临晨两点了。这个50欧元一个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旅馆没有热水,没有网络。 我终于如期登上了北京的火车。列车员提醒我,把贵重物品放好了。我说,哪里还有啊。经老毛子地盘,从打他们使馆开始,我被洗劫一空啦。 啊,那些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4】我是落生 都在说林生斌,但#你还记得朱小贞吗# ? 我也是这次舆论,才惊觉一些人甚至不知道朱小贞的名字 哥哥是创一代,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被宠着长大的,但自己也很能干 认识林生斌的时候,后者还是一个理发师 婚后,她生了3个孩子 小贞的好友说,她非常信任丈夫,婚后把生意交给他打理,自己专心在家带孩子 像很多家庭一样,当孩子需要照顾时,放弃工作的总是妈妈 一是因为"传统",二是妈妈会更担忧和放心不下孩子 还有婆媳问题,她的朋友回忆,婆婆总说:我们阿斌是靠自己的 小贞听了会生气,但她人太好,总是忍气吞声 (以上部分信息来自朱小贞好友发文,见图5、6) 照顾3个孩子,是很辛苦的, 小贞每天围着孩子转,基本每天6点到6点半就要起床操劳,带孩子们晨读、运动、吃早餐、送他们去上学,晚上等孩子们做完作业了,小贞还要带他们去楼下玩 之所以用并不擅长家务的莫焕晶当保姆,一个原因是莫焕晶会开车,便于接送孩子,小贞太需要帮手了 看到一张微信截图,小贞说:三个孩子在家打仗一样,这些年来都如此,我神经衰弱了 丈夫回复:随便他们吧,我相信你可以的,很坚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林生斌接受采访时提过:有几天小贞不在家,他带了几天孩子,才知道带小孩很辛苦很辛苦 但小贞不是恋爱脑 在家带孩子的几年,她并没有放弃自己事业上的努力 小贞真的很有生意头脑 做童装是她的主意,灵感来自于她平常给孩子们买衣服会买不到很喜欢的 "潼臻一生"这个品牌名也是她取的 2017年3月,小贞成立了御垅正服饰公司,担任法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持股90% 可能是孩子逐渐大了,她终于能出来工作了 但3个月后的那场大火烧毁了一切 在那么忙碌照顾孩子们的间歇 小贞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一些爱好,并学习新的技能:学古筝、古琴、练书法、泡茶 她喜欢花花草草和小动物,租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小院子 在院子里养了一条狗,想着可以跟朋友们来这里练瑜伽、泡茶、做手工 孩子们可以去爬山,在大自然里玩耍,院子里有他们的秋千 她还喜欢大海 着火的那天,小贞是可以直接跑到大门口逃生的 但她冲去了孩子们的房间 纵火案之后,林生斌之所以获得那么多的支持,一部分原因是: 小贞那么善良和美好,以及她教育出来的3个孩子,都那么美好和可爱 毁灭这样的美好,是善良的人们所不忍看到的 林生斌说:"她又回来了" 不,小贞永远回不来了 另:不后悔当初支持林生斌维权
【5】@吴可奉告_ 最近三个月都在采写一个受害者家属的选题,第一次采了12天(对于媒体的周期并不算短),得到的是我们传统认知的那种好故事:情绪饱满,逻辑自洽,也因此并不难写。期间其他媒体的报道刊出,采访对象很快被盖章为感动中国式的好人形象。 有几点小疑问我没搞清楚,于是又去了第二次。原本以为就是一次调高分辨率的补采,在寻访了很多外围后,却意外得到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第二个故事。我庆幸自己来了第二次,避免写出一篇错漏百出的稿子。同时我想到自己过去的稿子、同行们在更短的周期内操作出的稿子,感到一股巨大的不安。 但我至今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篇稿子。每天晚上我都在酒店崩溃,和编辑打电话:一个受害者家属可以不完美吗,可以说很多谎言吗?可以不与读者的「圣人想象」合谋吗?媒体当然要为事实负责,但如果他的谎言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毕竟经历了灾难性的痛苦——我们有什么必要、又有什么权力戳穿?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作为记者的工作。有时候我会想,要是能回去写刚入行的那种稿子也不赖,甜美的,编织梦境般的,看完「情不自禁流泪的」。尽管它离真相往往遥远。 但我明白我再也做不到了。
【6】@MebiuW 回想一下现在的互联网出现了多少倒退呢? 1、比如说很多服务的网页版、桌面端被陆续遗弃,甚至关停。 2、很多原来有的Web服务,渐渐的变成离开了手机APP就没法用,比如说今天吐槽的网易云音乐的登录。 3、每一个集团自己圈了一个圈子,很难从一个圈子访问到另一个圈子。 在过去,你有问题,你可能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搜一下,点一下就好。 现在轻则是你搜一下,跳转到它的APP,重则是你需要一个APP一个APP的去搜索。 4、比如我在一个平台看到一个好看的视频,好用的东西,如果我在这个平台没和我朋友好友,那么我和他分享都很难。 比如微博发个外链可能发布出去,比如微信直接给你吞了,etc... 不可否认现在的技术发展让生活便利了很多,但也不能否认现在各家的各自圈地也在很多地方把体验搞得越来越差。
【7】胖虎鲸 看到一个热门话题#取消教师寒暑假# ,感觉不太可能,应该是付出报酬聘用校外人员加自愿的老师,来帮有需要的家长和孩子度过暑假吧。整个整个区域或学校来统一弄,不太现实。而且许多家长和小孩在寒暑假也有自己的安排,不可能都参加。 如果是个别地区主管领导以强制性命令这么搞,或变相强迫教师自愿参加,就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四)点: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可以向上级部门举报这种瞎胡闹行为。 如果是国家层面要这么搞,那也得先把人大这关过了,时间上不会这么短。 而且一旦决定要这么搞,肯定是要个别地区先试点论证考评。因为这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变,教师薪酬如何计算,教师工作时间如何规定,学生心理测评,学生成绩变化,科目是否增删,费用从哪里来,国家财政是否有能力支撑,对本准备报考或从事教师职业人员有何影响。。。。 这是一件很大的事,不可能一刀切的,要是个别地方领导不尊重教学规律,不尊重学生教师,只想出风头,建议积极向主管机关反映这种违法行为。
【8】饮冰志 人的一生很难说,出乎意料的事情太多了。有个比我高一班的同学叫殷福生,哲学系的,当年在学校里是大右派,整天骂共产党,而且在时事讨论会上站起来公开地骂。国民党当时骂共产党「游而不击」,殷福生也骂共产党「躲在延安,摆出一副超然的姿态」等等,和当时国民党的论调完全一样。这在当时校园内是非常罕见的,就我所见到的只有他一个。那时候同学中左派多于右派,自由主义就更多,大多数人对共产党都有好感,虽然没有具体的认识和感受,并不十分理解,但大多是同情,认为共产党为国为人民,是真正要求民主的,即使三青团的骨干分子也很少像殷福生那样赤裸裸地反共,所以我们大多讨厌他,认为他就是法西斯。 殷福生是个很怪的人。当时上哲学课的人很少,只有寥寥六七个学生,比如冯友兰先生讲中国哲学史研究,那是给高年级开的课,冯先生先引个开头,接下来让大家发言讨论。我们大多觉得自己没有知识,所以一言不发,但每次只要一发言,殷福生就滔滔不绝,而且话里面夹杂着好多德文,「-keit」、「-heit」一大堆尾椎。德语里,凡字尾加「-keit」或者「-heit」就是指什么什么「性」,比如主观性、客观性,我们不懂,就他一个人在那儿慷慨陈词,用北京话来讲,还挺「唬人」的,而且他讲完了之后还骂人。记得有一次他骂胡适,说:「胡适这个人一点哲学都不懂!」当时我想,这个人怎么如此之狂妄,年纪轻轻的连学术界的泰斗、文学院院长胡适也敢骂,简直是目空一切。有一次,在路上他向我恶意嘲笑的样子,我大为光火,当面怒声质问他:「你笑什么?」他耸耸肩说:「啊,没什么,friendship。」然后悄悄走开了,像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样子。 抗战末期,殷福生参加了青年军。那时候蒋介石觉得他的那些旧军队没文化,打现代化战争不行的,于是招了一批中学生、大学生,组成青年军,要建立一支新式的现代化军队。殷福生研究生没念完就从军了。战后我听说,他接了陶希圣的手,任《中央日报》主笔或代总主笔,相当于我们《人民日报》的总编了,不但是笔杆子,还是理论家。出人意料的是,殷福生到了台湾以后改名叫殷海光,走的却是胡适的那条路,反对国民党,成为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是台湾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王浩对我说,殷海光在台湾和他通过信,「其实殷海光不懂哲学,不过他很有口才,而且是个政治宣传家。」所以他在台湾专门宣传政治自由主义,而国民党要搞一党专政,和自由主义格格不入。到他晚年的时候,国民党等于把他软禁起来,五十几岁就得癌症死了。 台湾五六〇年代的青年学者中,有许多都是跟着殷海光走的,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而且殷海光的学生也多,都非常崇拜他,这和我们当年的印象非常不同了。真是知人论世,谈何容易。 象罔Cary:很有意思。请问出自哪本书呢? 饮冰志:上学记 烟断云间:殷海光走向自由主义,早于离开大陆之前
【9】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所有在社交媒体上稍微有一点点影响力的人都应该想明白,你在这里获得的爱意只是冰山微不足道的顶端,那些汹涌的甚至没有什么来由的恶意,只是暂时隐藏在下面,它们一定会找到出口释放,包装在各种各样"正确"的名义之下,这一天迟早会来,王安忆的新书后半部分写张志新遭遇的事情,其实就是这样。
【10】读书人冯学荣 问:我们许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清朝末年,清廷为了救亡,推行新政,可恰恰是这个新政,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力地推动了清政府的灭亡,我们许多人都听说过这个事,可是对于内部的逻辑,却了解得不深,可否用简明的语言,把内中的逻辑,讲演一下? 答:好。是这样的,1900年庚子国变之后,清廷背上了巨额的对外赔款,连本带利,压得清政府根本喘不过气,于是,清政府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自己的末路,为了挽救即将到来的财政危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廷接受张之洞、刘坤一等诸多大臣的建议,预备用十年的时间做过渡期,逐步废除科举制度,并且兴办新学,鼓励工商业发展,简单地说,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广纳财源,以挽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问:废除科举就废除科举,可是为什么要留十年作为过渡期? 答:清廷当时其实就是怕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担心如果变革太快,就闹得社会不稳定,尤其是对那些从小读圣贤书的庞大读书人群体,你如果一夜之间废除科举制度,对全中国的广大读书人来说,打击是很大的,影响是很不好的,激起民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清政府的出发点,是稳重起见,所以一开始设定了十年作为过渡期。 问:听说十年的过渡期后来又撤了,直接在一夜之间废除科举,为什么又会这样? 答:主要是日俄战争的影响,1904年在中国的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打赢,日本打赢之后,在辽东半岛取得了殖民地位,与清朝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取得了"两地一路一林一矿"(两地指旅顺、大连;一路指南满铁路)的殖民地,清廷此时对日本,是又害怕,又佩服,所以打算全面以日本为师,尽快改革,防俄防日,救亡图存,所以当时以袁世凯、张之洞(没错,又是张之洞)为首的臣子又向清政府提议,不行了,国难当头了,十年等不及了,不要等十年了,现在就废除科举,马上废除,一刻都不要再等了,再等就晚了。 问:清廷接纳了? 答:对。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决定下诏,正式、全面、彻底废除科举制度,其实提议者不止袁世凯和张之洞,还有岑春煊、端方、赵尔巽等人。诏书是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的,但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拍板决定的。 问:天下哗然。 答:对。废除科举制度的消息一出,天下的读书人一片哗然,大家都说,我念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八股文策论,你现在突然告诉我不考了,这意味着我十几年、几十年的头悬梁、锥刺股都白费了,我的青春被你一句话作废了,你说我恨你不恨你?恨你。所以说,清政府一夜之间废除科举的做法,在当时确实是得罪了全中国的读书人。 问:恨你还是小事,严重的是,你断了天下读书人出人头地的路。 答:对的。但是,人是活人,你虽然断了我的路,我自然而然,就会去寻别的路,天下条条大路通罗马,断了我这条路,我就只好去找别的路,所谓天无绝人之路。 问: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去学西洋之学了。 答:是的。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全中国各地,马上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以前读圣贤书、学八股文的读书人,现在都上新式学堂去了,学什么?学声、光、电、热、力,学银、铁、铜、氧、氢,都学什么呢?学物理,学化学。 问:学物理和化学不要命,要命的是,他们学英国法律,学美国政治。 答:对。说到要命之处了,新式学堂办学之后,中国的读书人,不但开始学习西洋的物理和化学,而且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开始了解西方人的议会、弹劾、竞选等事物,开始知道了什么叫议员,什么叫参选,什么叫国会,什么叫君主立宪,于是,学着学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变新了。 问: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新了,于是就开始向清廷提出政治要求,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把权力让出来。 答:正是这样。清政府做梦都没有想到,它推行清末新政,废除科举,本意是为了提倡西学、解放生产力,以挽救清廷的财政危机,不料,废除科举还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更新了全体读书人的思想,使他们对西方代议政治,产生了信仰和诉求。 问:所以在清廷的最后几年,全国各地的读书人,经常上街散步,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让这些读书人进入议会,参与国政,一展身手,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废除科举中失去的前途,读书人希望能通过当上议员去补回来。 答:是这样的。但是满清贵族不愿意放开自己的权力,他们搞了皇族内阁,死死抱住权力不放,所以天下读书人,对清廷彻底绝望,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的士绅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纷纷拥护革命,各省先后宣布独立,于是,大清就亡了。 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在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问:能不能用逻辑演示的方法,总结一下。 答:好。逻辑是这样演示的: 清廷为了救亡图存,废除科举制度→断了天下读书人当官的前途→清廷大办新学,鼓励读书人学习西洋物理、化学、商业、金融、财经、冶金、会计等新学→读书人学习西学,难以避免地接触到西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读书人开始信奉代议政治,对清廷产生政治诉求→读书人要求清政府尽快实行君主立宪,速开国会→清政府死死抱住权力不放→全国读书人对清廷绝望,立场开始转向,同情革命党→武昌起义,全国士绅和知识分子阶层纷纷响应革命→各省独立,截留税金→清廷财政破产,退位。 问:回首历史,真的是令人唏嘘万分,满清政府革新教育,本意是为了救大清,结果却是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答:是的。晚清废除科举、推广新学,本意是为了加速工商业的发展,积蓄国力,以挽救危亡,不料反而因为推广新学,更新了读书人的思想,反而给自己培养了敌人,并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我打个比方,山村的穷汉子李大强,送儿子公费出国读书,本意是为了改变家庭的贫穷,不料儿子出国读书之后,思想变新了,逐渐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亲李大强,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共同语言,后来因为一些观念上的事,父子无法沟通,结果闹翻了,再后来儿子出走,多年不再回家。晚清废科举、推广新学的往事,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
推荐内容
- 【浮世汇907】究竟是谁杀死了恐龙?..
- 【浮世汇906】原研药一览
- 【浮世汇905】未老先登
- 【浮世汇904】老登电影
- 【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
- 【浮世汇902】韩江是一位“能把细节用到尽头”的..
- 【浮世汇901】“普信男”说的并不是一个群体,而..
- 【浮世汇900】天天黑眼圈灰头土脸,还没人家扭屁..
- 【浮世汇899】在每一个让人觉得耻辱的轻判面前反..
- 【浮世汇898】希望为这场盛宴买单的不是你..
- 【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
- 【浮世汇896】怎么不可能呢
- 【浮世汇895】我们老中的应届生身份搞的跟贞操一..
- 【浮世汇894】在梦里,在彩蛋里,在原著中,在观..
- 【浮世汇893】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