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570】国产电视剧已死

dasheng @ 2022年08月06日 浮世汇

【1】国产电视剧已死


【2】常岩CY 

特斯拉股东大会要点大合集,
#2022年特斯拉股东大会#
在2022年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回答了大量股东关心的问题,并且试图在各个方面给大家以信心,来论证他最想表达的信息:特斯拉即将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
因此,马斯克的回答,难道地空前温和和乐观:
1、只要我还有用,我就打算留在特斯拉;我们这里确实有一支非常有才华的团队。如果我被外星人绑架或回到我的家乡星球,特斯拉会继续做得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2、如果你看到人们都很恐慌,而不是在说"我的股票下跌"的时候,那就是买入机会。
3、普通人比分析师更了解特斯拉,因为大多数专业分析师不开特斯拉。
4、如果我们做所有这些事情(Robotaxi、Tesla Bot等),特斯拉可能会成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5、我的猜测是我们已经过了通胀高峰期。我认为我们将经历一个相对温和的衰退。我只是在这里猜测。可能会出现持续 18 个月的温和衰退之类的。
7、特斯拉Master Plan宏伟蓝图的第3部分尚未准备好,也许几个月后会公布。
8、我认为到今年年底我们的4680电池产能会很高,电池不会影响我们的车辆生产,今年我们有足够的供应商供应150万辆汽车所需要的电池。
9、我希望中美关系是双方保持和平与尊重。
10、未来仍考虑进行特斯拉股票回购。
11、特斯拉将提供在线投票,人们可以为他们希望建设新的超级充电站所在的地方投票。
12、V4超充会在明年到来。
13、Cybertruck自2019年发布出现了很大变化,规格和定价都会有所不同,我现在无法预料到我们所看到的通货膨胀和各种问题,我可以说这它将是一个地狱般的产品,Cybertruck的生产将于2023年年中开始。
14、要想实现每年生产2000万辆汽车的目标,特斯拉需要大约十几家工厂。
15、如果特斯拉在未来10年内不生产1亿辆汽车,我会感到惊讶。
16、我认为特斯拉机器人将改变一个经济体的概念。
17、特斯拉FSD Beta版测试者现在已经行驶了约4200万英里,高于约2周前的3600万英里,我依然有信心在今年年内推出FSD。
18、我相信我们现在拥有业内最好的工厂安全,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19、我们最终可能会建造10-12个超级工厂,每个工厂的产量为每年150万-200万辆,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宣布另一个工厂位置。
20、如果你把过去10年特斯拉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所有能量加起来,它比我们用来制造所有汽车并用超充和家庭充电为我们所有汽车充电的能量还要多。
21、按照收入计算,Model Y将成为今年最畅销的车型,在明年(2023 年),它也会成为按销量计算卖得最好的车型。
22、特斯拉的营业利润率在整个汽车行业的大众汽车制造商中是最高的,我们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
23、特斯拉现在已经有强大的自由现金流产生,这还是在我们的自动驾驶开放之前,我也会说,哇,真的有那么疯狂吗?



【3】@南轩墨兮驻微博办公室 

在微博上刷到某篇雄文,但是在我看来基本上充满了槽点。最能体现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如下连续的三段。
这些段落可以说是「典中典」了,非常代表那种当代中国烂俗的自我陶醉式文化输出想象。
比如说作者认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应该输出中国的价值观。在前文中作者还引用了《火影忍者》《海贼王》等例子——然而我们现在就看看这个例子,《火影》《海贼》输出的是「日本的价值观」吗?《海贼》其实我没怎么看,我就不评价了,《火影》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其实最明面的价值观——深层的人文关怀就不谈的,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动漫受众大多也就图一乐——就是Jump系的三大标签:「热血、友情、羁绊。」尤其是「羁绊」这个词,在当代中国这个词的流行,保守地说,《火影》至少有一半的奠基性贡献。
「羁绊」——或者用现在更语文正确的表述,「牵绊」——毫无疑问是日系ACGN最喜欢标榜的价值观之一,相信熟悉日本ACGN的人脑中已经浮现出成打的作品了。当然,「羁绊」固然有日本文化传统的根据,但是我觉得这东西与其说是「日本的传统价值」,不如说是一种「现代价值」,甚至我要说,当人们宣称能够在日本传统中找到依据时,虽然不是100%,但相当大的部分实际上也是「现代人以现代眼光重塑的传统」——也就是说,它们本质上是「现代的」、而非「传统的」,或者直接说,它们就是「被发明的传统」。
理解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因为「价值观的冲突」是人类最难以忍受的冲突之一。我经常举苏格拉底的例子。苏格拉底蔑视世俗的知识,认为真理不在这个肉身的世界中,于是逢人就问「你知不知道xxx」,然而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那些自以为知识博达的人驳斥得哑口无言,逼迫他们不得不承认世俗的成见可能是不靠谱的。苏格拉底宣称「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他对古希腊流行的价值发起全面抨击,他挑战古希腊的权威,他向青年人传授一种理想中的社会形态——结果苏格拉底被以「败坏青年;不敬神明,引入新神」的罪名处死了。
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而是时时刻刻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事,别说苏格拉底这种整天上街溜达叮人的「牛虻」了,就说微博这破地方,看别人说几句话不合自己心意,马上就拉黑的人,还少吗?所以「价值观的冲突」是人类最难以忍受的冲突之一,也因此,实际上那些能够大流行的作品,通常在价值观上都不会有什么特别挑战大众的地方。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绕回来了,我们再看这个东西,「羁绊」。哪怕说这东西确实是日本文化的依据,难道在其他文化中就没有了吗?显而易见,有。实际上我这里再插一句,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第一次曝得大名就是因为他写了《交友论》,这篇文章在中国大受欢迎,文人争相传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众多学者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一个说法是:中国所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前四伦都不是人可以选择的,都是出生就注定的,但朋友却是人可以自己选择的,因此在礼教严苛的古老中国,「交友」的呼号就仿佛是划破黑暗的一道光明,自然人们相拥而去。
我插入这段的意思是想说,「友情」「羁绊」这样的东西,是普世的价值。虽然有些地方会更表面地推崇这些价值,有些地方看似更不热情于这些价值,但这东西只要抬出来,就是全世界人都可以接受的。因此《火影》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依我看,恰恰不是因为他输出了什么「日本独有、他国没有」的价值观,而是因为他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全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火影》不去挑战任何民族的价值观,这才是《火影》能够大流行的原因之一。
本来还想说更多,写到这里发现一下收不住1400字了。那后面简单提一另一个我想驳斥的点。作者描述中国的价值观时抬出了一堆东西,然而我要问两个问题:(1)这些东西真的是中国价值观最核心的部分吗?还是一个现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传统?(2)这些东西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吗?还是在全世界各民族那里都可以发现?
我就不展开说了,人懒,干其他事去了。

@安迪斯晨风:从来不存在有意的"文化输出",凡是成功输出的文化产品都是"文化外溢"——文艺首先要让本国人民喜欢看,真正喜欢的,我们自然而然就会给外国人安利。而不是很傲慢地把一些我们自己都没多少年轻人爱看的东西输出出去。自己都不看,指望着外国人喜欢,可能吗?



【4】笑破地皮 

不厌其烦的再次解释一下港币风险: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港币可以直接以7.8的价格兑换美元,香港政府和银行担保兑换。这种担保依靠两样东西,第一,就是银行系统结余;第二,就是政府的外汇储备。银行系统结余耗尽之后,香港政府就要拿出真金白银来捍卫港币汇率。下面是数据:
1、香港银行系统结余截至昨天8月3日已经降到了1448亿港币,较去年8月底的峰值4575亿,降幅达到68.3%;较今年6月底的2335亿,一个月时间的降幅达到了38.0%。从这种加速趋势来看,该结余将在今年9月份内耗尽。
2、香港6月底的外汇储备4473亿美元,较2021年11月底的峰值4995亿,降幅10.4%。



【5】欣克尔 

有时候很难评价法西斯是残暴还是愚蠢。
第三帝国在45年春末的最后覆灭前,居然还在屠杀的"劣等人",如果只是就地屠杀还可以理解为最后的疯狂,可是他们居然还按规程将各路人口大量转移到专用屠杀点,为此不惜大量挤占此时非常宝贵的军用资源和运输路线。甚至国防军直到三德子宣布投降后还在下令处决监狱里的德国逃兵,还说盟军当局多管闲事。
布达佩斯战役最后阶段,红军已经攻城,此时连党卫军都无心闹事惦记跑路,而匈牙利箭十字党居然还在抓人杀人。
下面一个事更典型,皇家海军二战中最后一名阵亡飞行员Fredrick HOCKLEY(图中照片)。他是在1945年8月15日空战中被击落,跳伞落在日本本土被当地日军俘获。此时都已经天皇玉音放送,日本全本土都知道日本投降了——那么怎么处理这个抓获的胜利方军官呢?一般人有点儿脑子都知道就算不奉为座上宾也至少正常对待吧?结果日军426联队和147师团几个军官互相扯皮来扯皮去(还请示了上级,上级都言语不详的来了句"看着办"),在天皇玉音过了10个钟头后决定:把人杀了吧!(我tm读到这儿都:????)于是一群军官带着士兵把英国人先乱枪突突,再乱刀捅死,最后焚毁尸体。
然后?盟军登陆,调查此事。这群军官先撒谎说不知道,被撞破后又互相推诿指责是对方的主意(不是,你们当初是咋想的?都投降了,你们在本土驻军,本来也没把柄落在飞行员手里,用不着什么杀人灭口,对对方待遇好点没准还能让占领当局对你们好点呢)。结果领头的俩军官被处死,其他的各种判刑。
——这些暴行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对受难者和凶手都是毫无好处,甚至都不合逻辑。



【6】葛晓非 

我去过很多国家,唯一不愿意再去的就是俄罗斯。俄罗斯人是我去过的国家里,最没有信用的。一般来说,在任何国家,都是有钱人讲道理,有信用,俄罗斯的特色,就是没钱的一个个看着怨气很重,不开心,在超市买东西,就没见到一个笑的人。在公园里,饭店里,商场里,没有人是微笑的。遇到的有钱的人又都是流氓。起码我在俄罗斯接触了几个很有钱的,都是流氓。就是说好了的事情,扭脸就否认,卷钱就跑。看芭蕾舞,买了最好的位置,旁边的一个臭婊子,跟一个男的边看边互相摸,然后扭脸就骂我,嫌我手机放在腿上,让我必须放进包里。我和她对骂,她竟然威胁我,说能打电话把我关监狱,让我死在里面。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恶意和欺负,可能是日本人和美国人的一万倍。起码我去过那么多次美国,走在街上,在商店里,工作中,接触到的人,都是阳光快乐友善的。
老百姓里面把俄罗斯当作亲爹和朋友的,你问他,有机会去俄罗斯定居和美国定居,他会选择啥?
可以利用俄罗斯,但是和俄罗斯成为盟友,或者朋友,挺可怕的。



【7】@传播学邓建国 

胡锡进主编的失误,存粹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我是这么看的:
1. 在议程设置中,"显化"(priming,也称issue salience)是指将某agenda与某issue绑定,并将该issue视为决断该agenda的关键因素,通常的表述例如:"某Agenda(台海关系)完全取决于某Issue(佩洛西是否访台)"。
胡主编通过高调发言将两者绑定,并将其灌输到某些人群中,导致这些人认为台海问题与佩洛西访台共存亡,但实际上这么做并无必要,结果让自己很被动。
2. 在外部国际关系中,对他国行为进行阻吓,胡主编一开始就选择了军事维度,并选择了军事维度中的"击落飞机"这一最高层级。这很容易给对方以"漫天要价"的感觉,从而激发对方的态度从理性转向情绪,进而造成双方失去理性,产生情绪上的对抗。
如果缺乏坚持最初要价并一镜到底的决心,就很容易在被怼后马上食言,必然让自己很窘迫,很被动。
3. "击落飞机"是胡主编选择的在外部国际关系中的高级别军事阻吓,但这一阻恐对国内受众也有巨大影响。从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或心理建设角度而言,胡主编这么做完全不可思议。
英语中有句话说:"under-promise, over-delivery",意思是"低承诺,高兑现",也就是左宗棠说的"说软话,办硬事"。说服理论中也有"door in the face"策略—— "先提大要求,被拒后再提小要求"。
这些观点和理论背后的智慧都是:通过有意映衬,使得最终的方案显得令人容易接受。但是,极为失策的是,如前所述,胡主编一开局就亮出并无可能实现的"击落飞机"这一最高级别的军事应对措施,这导致在其映衬下,后来所有其他应对措施都显得是让步,是耻辱,都令其粉丝觉得不可接受。
以上观点供参考和讨论,其他就不说了。




对胡锡进进行上纲上线的讨伐,我觉得没有必要。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不喜欢他,甚至在有些时候讨厌他,但是没必要上纲上线的讨伐他。
他在中国的舆论场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美国的体制比较分散,随时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但中国的体制决定了,体制内几乎无法发出不同的声音。官方的表态,在讲出去后几乎无法挽回。官方既不能提前做恫吓,也不能事后找补。
而胡锡进的存在,便是弥补了中国体制这样一种缺憾。
胡锡进这种半官半民、似官似民的模糊身份,既帮助中国政府传递了很多信息,又能够让中国政府全身而退。胡锡进在佩洛西访台前,发出如此严厉的警告,个人认为是在采取恫吓策略。
如果佩洛西因此被恫吓住,不敢前往台湾,则危机解除,最符合中国当下利益。
这种恫吓,中国官方无法表达。不然的话,相当于中美直接对抗。后续不管如何处理,都无法做到全身而退。
胡锡进在外网承受了极大的骂名,我个人对他还是比较钦佩的。如果换作是我,我做不到。因为这种真人实名舆论斗争,有可能会给自己或者家人带来真实的人身安全风险。
我看了那篇讨伐胡锡进的文章,个人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表达的内容,格局有些小了。


【8】「背叛,好厉害的字眼。背叛到底是何物呢?人们经常提起,某人背叛国家、背叛朋友、背叛爱情……一个人能背叛的只有他自己的良心。试问,我为什么要把我的良心交给他们这类人呢?又有怎样的共同信念和目标,能让我听由自己和那些头脑发热的蠢货一起倒霉呢?其实,真正的勇气并非跟从他们,而是敬而远之。」(by 约瑟夫·康拉德)


【9】「但是旅行,持续不断地到另一片星空下,另一个世界去旅行,并不意味着就能脱离欧洲、摆脱对欧洲的担忧。看起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几乎是凶狠的,当人类成功地用技术把大自然最隐秘的规律掌握在自己手中时,技术反而扰乱了人类的心灵。技术带给人类最坏的灾难,莫过于阻止我们逃避现实,哪怕只是一刹那的逃避。我们的祖辈,当他们遇到灾难的时候,便可逃到偏僻孤独的地方;可是现在,在同一时间,不管身处世界的任何地方,我们都能知晓或感受到某个地方发生的事件。尽管我距离欧洲那么遥远,可是我随时都知道欧洲的命运。在巴西的伯南布戈城登岸的那一天夜里,南十字星座就在我们头上。」

「我的生活在无意中变成了临时性的,不能再作长远的打算。」

「古老的维也纳永远是那么悠然自得,我以前非常喜爱它的悠然自得,我整个一生都在梦想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维也纳民族诗人安岑格鲁贝尔曾把这种无忧无虑概括成一句简练的格言:"你不会出什么事的。"可是,这种无忧无虑第一次使我感到痛苦。终有那么一天,突发的事件也会使他们痛苦的。虽然我的这些朋友,在维也纳的朋友,他们比我聪明,不会有心灵上的痛苦,只会在大难临头时才开始觉得痛苦。而我呢,在事先想象中就感到痛苦,当大灾真的降临时,又产生了第二次痛苦。」

「当我在维也纳的最后两天望着我在那里出生的城市每条熟悉的街道、每座教堂、每座花园和每个古老的角落时,我总有怀着一种永不会再有的绝望的感觉。」

「我们年轻的时候曾迷信地梦想过,我们这个世纪能成为自由的世纪,成为世界主义即将到来的时代。那些非生产性的、同时也是侮辱人格的陋习浪费了我们多少生产、多少创作、多少思想呵!」

「今天,我并不羞于说,当我老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当时我们把老母亲留在维也纳——我并不感到吃惊,也不感到悲痛——这个时代把我们的心变得如此麻木、如此反常——而是相反,我感到一种宽慰,因为我知道,她再也不必遭受各种痛苦和危险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又开始了。我们默默地站在那间突然变得鸦雀无声的房间里,互相回避着对方的目光。外面传来鸟儿不知忧愁的啾啾声,它们在和煦的暖风里轻松愉快地做着各种亲昵的游戏,树枝在金色的阳光下轻轻摇动,树叶像嘴唇一样在轻柔地触吻。大自然,古老的母亲,又一次无法体会她的造物的苦痛。」

作者是1939年的茨威格。三年后他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他在这段章节前面引用了下面这首诗:

罗马的太阳已经沉没。
我们的白昼已经过去。
黑云、夜露和危险正在逼近,
我们的事业已成灰烬。

——莎士比亚《尤利乌斯·恺撒》


【10】传播学邓建国 

知识和阅历贫乏者,很少接触多样的知识和观念,而是终生死守一个观念。
久而久之他会将这个观念与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存方式绑定,维护这些观念就相当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存方式。其观念被人商榷或批评,就会被他认为是其人格尊严和生存方式被批评,于是他要为为之而战,不惜辱骂商榷者和批评者甚至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否将将观念上的论战与个人人格尊严相区分,是评价一个人文明程度标志。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