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07】将来大部分人养老要靠自己

huoying @ 2023年03月17日 浮世汇

【1】猪小壕 

四川省南充市一位 78 岁的农村老人每月领 107 元养老金,属实吗?

根据南充市政府的相关资料(网页链接),新农保目前的最低基础养老金为每月 105 元,满 65 岁后每月多领 2 元,所以 107 元属实。

有人说老人养老金这么低是因为年轻时没交养老保险。说这种话不仅是"何不食肉糜",更是没有常识。

老人常年交 15.5% 的农业税,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时她已经 61 岁了,还有多少钱交养老保险?

况且新农保是 2009 年开始试点,老人已经 64 岁了。你 64 岁时,如果政府告诉你补交 15 年养老保险就可以分 139 个月把这些钱再拿回来,你乐意交?

就算老人交养老保险,我们简单算算她能拿多少钱。根据上述资料,南充市新农保缴费分 13 档,政府建议每年交 1000 元以上。

假设每年交 1000 元,那么退休后每个月可在 107 元最低基础养老金上再领 1000×15/139 = 107.91 元。107 真是个神奇的数字。

假设按照每年 4000 元最高档缴纳,每月共领 107 + 4000×15/139 = 538.65 元,平均每天不到 18 元,还有一大部分是自己的钱的返现。

我之前说过,将来大部分人养老要靠自己。但对于那些"没有工作单位"的人来说,养老从来都是主要靠自己。不同群体间养老金水平的巨大鸿沟是客观事实,不是删视频和封号就能遮掩的。


【2】@王盐Charles 

这也是国内远程办公很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3】欧洲文艺评论 

刚读完了马克斯·韦伯的一篇长文《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中文收录于其《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讲罗马帝国衰落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奴隶人口也就是劳动力的枯竭,由于帝国高度限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经济模式,搞庄园经济,什么都要自己生产,鼓吹"自给自足"的理念,加之各种人身限制政策,随着奴隶人口的枯竭,劳动力不够了,税收和兵源也就成了大问题,衰落也就注定。推荐这篇文章。


【4】@愚懸 

今天才看到戴锦华批评张爱玲的视频。
戴称张爱玲不是个伟大作家,顶多是个重要作家。称张爱玲"极有才气,但很短的时间江郎才尽"。
这点我是赞同的。甚至用来评价其他作家也不为过。如余华,31岁写《在细雨中呼喊》,33岁写《活着》,之后一直都在下坡,"花期"比张爱玲还短。可高峰后有下坡是人之常态,没啥好挖苦的。然后我觉得张爱玲不仅可以不伟大,也可以不重要。她宛如泰山,可对于不喜欢登山的人而言,泰山的雄伟瑰丽远没有逛街重要,也不比看戏有意思。但如果你爱好登山,那么你应该会心心念念,去一趟山东泰安,用脚丈量泰山脉络,感受它的呼吸与声音。山本身不伟大也不重要,你的爱好,才伟大,你的脚,才重要。要是对华语文学感兴趣,那张爱玲几乎就是那座你无法忽视的"泰山"。爬过了,才知道脚的感受孰好孰坏。
只是我始终捋不明白戴锦华的这个逻辑。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牛顿40多岁时鼓捣阐述了万有引力跟三大运动定律,但他晚年沉迷于炼金术,所以牛顿不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戴还说《秧歌》《赤地之恋》是政治不是文学,语言之差,叙事之混乱,惨不忍睹。而且说"没见过比张爱玲更会自毁的作家"。
我不明白这种"自毁"说的是什么。如果说的是文学创作的自渎,那张爱玲简直是标杆,她一生未曾改行,永远不写身份人物,回避宏大叙事,至死方休;如果是"风骨"方面,她未曾唱过谁的赞歌,永远冷眼旁观世态,守住三寸自留地。在那个时代属实难得,不知道哪里"毁"。然后将"文学"与"政治"作为对立面割据的说法,我是不赞同的。"文学"有好坏之分,有作者本人的哲学理念处事态度,但为了抨击作品的意识形态而将它剔除"文学"行列,更像是种垄断评价体系裁定权的意味。事实上,民生就是政治,真的会有文学作品完完全全落不到政治的泥点吗?
然后戴说张爱玲前期的作品迷人,但视野、角度、立意使它永远不可能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简而言之,就是说张爱玲写的东西都是情情爱爱,太小家子气了,没有大局观。我反而觉得这是张爱玲的优点,也是她如今仍不过时的必杀技。当时那批左联作家,萧军、丁玲之流,倒是强调文学的宣传性,认为技法是次要的,文学的真正功能要引领时代,要有大局观,要视野广阔角度憨实立意深刻。于是一个个都自认为在写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莫名的浪漫主义倾向,永远在压迫中觉悟的人物,男性参军女性守贞,手牵着手一起,打!鬼!子!写这类政治小说写得不亦乐乎,可现在谁还看他们啊?反倒是左联这批人疯狂嫌弃嘲笑的萧红,与张爱玲这个没有"大局意识"的女性作家抵住了历史潮流,"活"到了今天。
我对戴锦华其人谈不上喜欢,也未到恶心的地步。或许是因为9年前许立志完成人生的最后一跳,戴锦华有在众筹诗集出版这件事上出力的缘故。
要承认的是,戴锦华关于电影相关的理论体系很扎实,很多见解与切入点能够给人一种新颖的当头棒喝。我读书那阵正是阅读到她的著作《电影批评》,才正式了解到影视作品的魅力。
不过随着阅历的积累,我意识到,戴身上有着学院派人士的典型通病:理论先行,框架为重。无论说些什么内容,七拐八拐,最终塞进的还是马哲思想那一套"全能法则"里。并且讨厌"离经叛道"的人与作品(戴不喜欢剑走偏峰不合套路的王家卫)。
而且,在我看来,戴特别热衷把持着"意识形态"的宝剑去批判或者制造另一种"意识形态"。在她的著作《电影批评》里,戴就反复强调"我们"要从电影里看出什么。在她的认知里,电影的最大功用是"宣传",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是种"鸦片"。谈及《阿甘正传》,她认为这是一场"历史的修订",一部电影默默地篡改了种族、战争、贫富冲突的历史创伤,成了一次意识形态腹语术的成功演说。她总提及电影可能存在的外部社会功用,而忽视电影本身的魅力与趣味。这也使得她的字里行间总有诡异之处,一边对着电影夸夸其谈一边提醒"我们"不要被(外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影响——一种东亚家长思维。
而且戴认为,电影看不懂的话就要去学习看懂。这种看法我也是不认同的,这种"看懂"难道不会引向一种固定的由权力定义的评价体系吗?普通人为啥非看得懂艺术作品不可?看不懂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对待文艺作品的态度,都是当懂则懂,不懂也无所谓,看过,感受过,足够了。在意"看不看得懂",反而会使人陷进"知识焦虑"里,对艺术作品产生抗拒心理、反感情绪。
我还是支持知识分子表现偏见的,可以适当祛魅。意识到知识分子也是常人,也有局限,同样难以剔除某些偏见。对待他们的观点,一味地赞同或反对都是不成熟的体现。适当地听听,自行思考思考,同意或反对,还是持保留意见,都另说都另说。



【5】私人阅读简史 

黄仁宇喜欢跑马。他真正有功力的书是《十六世纪明末中国之财政税收》。他在美国写大历史,建议和我合写。我说,你写就是你的,我不要参加。

邓去白宫访问,费正清收到请帖,要去陪邓吃国宴,打电话用英文问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文原文是什么?我告诉了他,知道他大概是要跟邓说。

赵元任的耳朵特别好,他的耳朵在中国没有第二对,他到西湖去买木鱼,一敲,不同的木鱼能够不同地排列出来。杨步伟的控制欲很强,赵元任唯一的办法是不说话。《一个女人的自传》《中国食谱》都是赵元任帮她写的。

王浩是山东人,很耿直,但心理又极复杂,他志向高得不得了,总觉得人家对他的承认不够,他老是不开心。这是王浩的一个悲剧。

真正懂历史,要懂得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情,具体的结构。光是在书房里念书,永远看不到人性的深处。

人越是受人家提拔的,越是恨那个人,这是许多人不懂的道理。他表面上不得不感谢你,心里不服气:我应该得到的,为什么要感谢你?这是人性的问题。要懂得人性就要看历史。

沈从文不是不懂政治,只是没有直接卷入政治,他曾经自杀过,后来他太太逼他进步的问题,要他跟上时代。他太太肯嫁他,是靠胡适。

陈寅恪的诗中隐语太多了,他有一首诗会公开骂史达林。真正能看清楚本质,没有幻想的就只有陈寅恪。

看中国书、说中国话,在美国没有人超过牟复礼。他写了一本从宋代到近代历史书《Imperial China,900-1800》,是非常精彩的书,可以说,在美国写中国史教科书还没有人能超越他的。

一九七二年,刘子健随第一批华人科学家团体回中国访问,吃饭时周特别问:"哪一位是刘子健先生?"他站起来了,周向他道歉,因为他哥哥在文革被整死了。

高友工对艺术很内行,对绘画、跳舞非常有兴趣。氵工青跟他很熟,常向他请教,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个学校的关系特别有趣,像是祖父、儿子、孙子的关系:耶鲁是一群对哈佛不满意的学生建的,普林斯顿是一群对耶鲁不满意的学生建的。

现在中国"国学热"是一个问题,这跟民族主义情绪是一样的。真正的学是不能热的,学是要冷冷清清长期做。现在中国的学者动不动就称"国学大师",还是精神空虚吧。

我写了一篇讲自由的文章,殷海光拒绝登在《自由中国》,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殷海光不是一个很民主的人,他要求民主,是因为民主可以打击国民党,如果他自己执政,他绝对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曹聚仁在文化路线上走一条中间的道路,很多人骂他是"乌鸦",左右不讨好是真的。他是有统战使命的人。他的底子是左派,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没有色彩的人。

沈君山在两岸到处下围棋,跑到云南的高山学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下围棋,结果中风了。我最早看的是《书剑恩仇录》,最喜欢《射雕英雄传》,牟宗三认为最后的《鹿鼎记》写得最好。

新加坡本来是跟马来亚合而为一的,马来亚要跟新加坡分开,因为马来亚的华人占百分之四十几,如果再加上新加坡的人口,就超过半数了,马来亚人不肯,一定要将新加坡赶出来,李光耀在电视上都哭了。尼克森的回忆录里特别有一章讲李光耀,说李光耀像一只老虎,关在小笼子里。小城市不够李光耀施展。

在西方世界,普通日记不是发表的。别人或者自己发表时整理出来的不是全部的,关于私人部分就圈掉了。西方日记纯粹是个人的,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太太死了以后,她有许多爱人,通奸的事情都写下来了。

我认为《鲁迅全集》中五四时代署名鲁迅的一些文章可能是周作人写的。早年兄弟的文章可以乱真,晚年分歧很大,主要是性格不同,鲁迅是一个多疑的性格,对人提防得很厉害。


【6】@懂了别多说 

一个故事,是一个关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父亲的故事。
现在的欧盟委员会主席是名女性德国人,名为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她之前的职位是德国国防部长。但我们很少知道的是,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父亲Ernst Albrecht也是德国非常著名的政治人物,在上世纪70年代,曾任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一职。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了很多事。七十年代末,越共取得彻底的胜利。随之发生大规模排华事件,1979年,45万越南华侨被迫走上了南中国海的死亡航行。一艘艘满载几百、几千名难民的超载船只,漂流在公海上。周边国家都拒绝他们上岸,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他们。一艘艘破旧不堪的船只没有方向地在公海上航行,航行,一半以上的船只被海盗抢劫一空,无数妇女被海盗强奸轮奸,很多船只翻掉。
一个标志性的是1978年10月的"海虹号"难民船,载着2500位难民。经过长途航行终于到达马来西亚,却被拒绝上岸,只能再前往菲律宾,也被拒绝上岸,再前往香港,依旧被拒绝上岸。这艘船只能没有目的的在公海上航行,两个多月了,全船人在等待死亡、走向死亡。当时德国《明镜周刊》对船上情景的描述:"小便的骚臭味像一层云雾笼罩着船舱,粪便和汗迹环绕船沿,有些人靠着船栏,有些人无声地躺在生锈的甲板上。"
德国战后收留了几百万来自东欧的难民,但从来没有收留过欧洲之外的难民。当时是社会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总理勃朗特算是非常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了,因为他的难民接收政策还获得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就连他都不愿接受越南华侨难民。谁来提供资金?谁来提供住宿?这些基督教世界之外的人,以后如何融入德国社会?有些政治家直接说:这些中国人50年都无法融入德国社会。如果德国收留了一部分越南华侨,会引来更多的越南华侨涌向德国。。。注意:所有今天人们拒绝收留难民的理由,当年全都提出了,而且有德国式详尽的专家分析。恰恰在那个时期,西德政府为了接受来自东欧的德裔后代---其实也是逃脱东欧专制的难民---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从1970年到1992年,西德接受了来自苏联的233,4万,来自波兰的144,5万,来自捷克和南斯拉夫的19,5万……占了西德人口7%。而这之前,西德就已经接纳了600万东德逃亡民众了。
但电视屏幕上越南华侨的遭遇是如此触目惊心---西德于1967年8月25日开始彩色电视。终于,基督教民主党政治家、下萨克森州州长Ernst Albrecht吐出了他的心声:真的是看不下去了,不能大家都在观望这样一场人间惨剧。他要从海虹号难民船上收留1000名越南华侨来西德,来下萨克森,所有费用由下萨克森州自己承担!
他的决定轰动西德,也一下改变了德国政界完全拒绝华侨难民的政治态度。1978年12月圣诞前夕,第一批163名难民坐飞机抵达下萨克森,州内政部部长亲自前往机场迎接,欢迎人群和记者挤得机场水泄不通,靠组织者拉成人墙让华侨难民通过。医疗队全部在机场等候,难民们一下飞机就安排进行彻底的身体检查,经过这样的磨难全都体弱、对德国人来说都是重病人。
救援越南华人难民最后延伸成一场德国社会的全民运动,德国战后最著名作家之一Marion Dönhoff(1909-2002)召集报社开会,说我们仅仅报道和呼吁是不够的,我们要自己行动起来!她亲自连夜写出杂志社论,呼吁读者们能予捐款,抢救越南华侨。《时代周刊》的呼吁立即得到了社会响应,几天内就获得200多万马克捐款,捐款中的感人事情就太多了:企业家Kurt Körber(1909-1992)一人捐款50万马克(后来他将价值5,6亿欧元的整个企业捐献给公益基金会),两位小女孩拿出积蓄的5马克到报社捐款,一位在狱女犯人邮寄来30马克……国不在强弱,人不在贫富,如果有救人之心,总是能做点事的。
1979年德国政府答应德国收留1万名越南华侨难民,后来又提高到2万。1982年德国政府宣布救援活动结束。却又引来社会抗议,许多德国知名人士如德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Alfred Biolek、著名作家和社会民主党议员Freimut Duve都参与请愿。结果,德国政府只能再延长援救行动,就这样,德国接受的越南华侨难民越来越多,大大超出原来许诺的2万限额,达到了4万多。过后社会上又呼吁,作为德国宪法对家庭的特殊保护,必须容许任何难民的家属无条件来德。这样德国又无条件接受了许多难民在越南或在流亡途中的夫妻、父母和小孩。
当年接受第一批越南华侨、从而改变德国政策的萨克森州州长Ernst Albrecht博士,2003年开始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脑退化)。他没想过找几位被他救了一命的越南华侨来伺候,而是由自己的女儿(医学博士和经济学硕士)在家照顾,直到2014年12月13日去世(84岁)。这位女性,就是现在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


【7】@蕨代霜蛟 

我去英国卫报看了看,关于why百度跳水~#百度股价跳水# 
简单而言是这样的:
1. 百度说自己牛逼。具体有多牛逼?他们声称自己的模型在各方面任务上都优于GPT-3,包括语言生成与自然语言理解。
2. 可是、But、Burning Goose, 现实很骨感:百度的EVA在大多数基础测试中表现不佳。具体而言,EVA在大多数任务上的表现都比GPT-3差,包括语言建模、文本完成和情感分析。其中,EVA在长文本任务上的表现特别差,它很难保持一致性、并产生高品种回应。以及,百度被发现所谓EVA比GPT-3性能更优越的主张基于的是精心的cherrypick,也就是选择性比较,而非两种模型广泛的全面评估,
牛逼你当然可以随意吹,或许也是吹惯了,尤其在那么多年完美保护的温室里,你哪有对手。时间久了,牛逼可能吹得你自己都信了,为自己的情怀甚至还会流下滚烫的热泪。
Burning Goose、可是,你拿到外面给世界看看,资本马上就会给到真实的反应。
骗谁,你都骗不了资本的最佳例证[太开心][干杯] 

 




【8】@木生Lau 

百度的"文心一言"也发布了,看了一下,跟tm闹着玩似的。
按理说,国内的技术,跟老美肯定有差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能太苛责。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可既然技不如人,就应该埋头干活,知耻后勇。
可它们是怎么干的?
平时热衷于卖药,天天吹牛逼,别人发明出什么东西,他们第一时间蹦出来,说他们也会,甚至还更厉害,各种蹭。
包括特斯拉最早搞"自动驾驶",百度也是第一时间蹦出来,说他们研发的自动驾驶更厉害。
吹了10年了,现在毛都没见着。
那么差距到底在哪呢?
我跟你们讲,凡是在世面上见到的"新技术",人家其实在实验室已经搞了10-20年了,说白了,都是10年前的技术了。
比如互联网的诞生,人家早期在军工内部领域用了几十年了,最后才下放到民用市场的。
去看看那些顶级科技公司,实验室里各种稀奇古怪的项目,就是所谓的黑科技,比如索尼80年代就搞出一个民用机器人。
我们还经常笑话这种举动,觉得他们搞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能赚钱吗?既然不能赚钱,折腾啥呀?
可人家折腾折腾,最后真就能折腾出改变世界,并且能赚钱的东西。
你只看到人家成功的产品,却没看到它们背后做了多少失败的项目,走了多少弯路,烧饼不是只吃第5个就会饱的。
所以国内这些赶鸭子上架的公司,拉胯是必然的,即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得往下打出溜滑。



【9】@木遥 

暴论:Office Copilot 不管看起来多么炫酷,实际上都只是个过渡产品。
今天很多工作流程的存在,纯粹是因为历史上你的工作协作或者沟通对象也是人。当一开始只有少数人用上 AI Copilot 的时候,把 AI 插在人和人中间还是合理的。一旦你知道你的对家也在用 AI Copilot,这个流程就会显得非常愚蠢:你把几句话让 AI 扩展成一个漂亮的文档,然后对家的 AI 再把这个漂亮的文档整理成几句话,这是不是有病?很快人类就会发现让 AI 和 AI 直接协作比人在中间添乱更有效,流程会大规模重组,今天存在的很多任务会因为 AI 可以直接和 AI 接头而变得不再重要。
到那时(不会太久,因为在工作中采用 AI 的效率会远高于不采用,所以竞争压力会逼着大家迅速进入普遍 AI 的状态),AI 就是 pilot,没有 copilot,人是乘客。



【10】@雪影甜玉母鸡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电脑好一点, 过两年硅基太君就来统治世界了[苦涩][苦涩]



【11】织女Vega 

之前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婚不育,我还不太相信,你看满大街还都是小孩不是么?直到我看了一个数据:
卫健委的统计公报中头胎数:
2018年的一胎数是643w;
2019年是621w;
2020年是517w;
2021年是468w;
2022年是411w(预估)。
还有初婚数:
2013年初婚人数还有2386w人,到了2021年,就只有1157.8w人,腰下斩。
我们人均GDP很快会上来了。


【12】于赓哲 

未来chatgpt统治天下的时候,开学第一天,一个老教授颤颤巍巍走上讲台,面对着台下和观看全息投影的听众们,用古老的U盘连接电脑,打开了一个PPT《论生活西化的龙阳君》,环视一下,他颤抖着说:"这不是科技与狠活,是纯人工制作的PPT。"台下观众愕然,继而爆发出如雷的掌声,很多人流下了热泪。老教授继续颤颤巍巍地说:"要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要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孔乙己的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chatgpt是迷人的妖精,是我们的心头枷锁啊!!"台下欢呼雷动。



"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几乎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的,并非真实存在。"


【14】zhh-4096 

希望 OpenAI 公司以后都像 GPT4 一样不再公开技术细节,我就是想看到美帝把我们远远甩开,只有这样在国内搞技术才有地位。习惯了美帝的施舍,国内这帮资本家和有钱的机构就只知道砸钱砸人去做一些容易干的事,疯狂内卷,技术人员也变成干体力活的畜牲。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