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46】只有运动了,他才是个东西

dasheng @ 2023年06月20日 浮世汇

【1】游识猷 

这篇关于"为什么中国家长对女孩的课外教育花钱更多"的报道非常有意思。"重男轻女"下,为什么中国家长对女孩的课外教育花钱更多?

☘️ 数据是什么?
•  调查对象:2013-2014学年的初中生群体
• 课外教育花费平均值,初中男孩(全年)不到1500元,女孩是2300元左右。
• 所有学生的平均值是1130,不过标准差超过了3000。
标准差越大,平均值的代表性其实就越弱,相当于平均值左右两边的分布比较宽。也有不少零投入的家庭。

• 如果再分为"独生子女vs多子女","城镇家庭vs农村",那么很明显,在课外教育花费上:
独生子女家庭:女孩>>>男孩
多子女家庭:女孩>男孩
城镇家庭:女孩>>男孩
农村家庭:女孩>男孩
独生子女家庭和城镇家庭的数据,大大拉升了女孩的数据。(附图1)



•  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比例逐年攀升。女大学生在2010年已经超过50%,女研究生有波动,但2019年也超过50%。(附图2)



☘️ 什么原因造成了"女孩的课外教育花钱更多"?
• 两个大原因: "兄弟的让渡"、"母亲的馈赠"。

•"母亲的馈赠":
过去分析家庭偏好,往往把父母作为一个整体,而且以父亲的偏好为分析。
比如社会学里面的传统文献,分层流动、代际流动,一般是看父亲的最高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对家庭子女的影响。
但这个研究发现,对女儿校外教育投入,母亲的学历正向影响极大,而父亲的学历基本无影响(略负,不显著)。
也就是说,母亲学历提升,会带动女儿受到的额外教育大幅提升。
可能因为母亲话语权变大+性别观念转变。

• "兄弟的让渡":
资源稀释:假定一个家庭的总资源有限,子代数量越多,每一个孩子分得的"蛋糕"就越少。
由于1970年后,晚稀少+计划生育,家庭出生子女数变少,要么独生,或者多数两胎,家庭资源被稀释的可能性就变小,女性的教育被重视程度会有极大提升。

•  这个研究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数据,
"有兄弟"对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在农村和乡镇,"有兄弟"对男孩女孩的影响均不显著。(也就是不太影响)。
在城市,"有兄弟"会促进(!)对女孩的教育支出,而对男孩反而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也就是说,"有了兄弟",城市女孩得到的课外教育反而多了,而城市男孩可能会少。
(此处插入我周围一些中产家长的看法:可能因为女孩"耐鸡",男孩"不耐鸡"。给女孩报了班女孩都认认真真去上了,给男孩报了班有时感觉白报了。[允悲]

• 可能有两种性别偏好。
出生意义上的性别偏好,比如怀孕后的性别筛查。
对孩子的资源投入上的偏好,出生之后的资源投入。



这两种偏好可能一致,但也可能不一致。

• 就家庭而言,性别偏好是一个行动链或者是一个序谱。
可能一个家长在出生前偏好男孩,但在养育过程里,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了后续的资源投入。

• 父母二人各自的性别偏好可能不一致。
社会变迁,女孩的家庭效用增强了(更"有用了",更能挣钱了),与此同时,母亲相对地位也提升了(母亲的决定权/话语权更大了)。
当下,无论是经济效用,还是情感效用,生女孩比生男孩更"划算"。 
• 总之,多种因素影响了父代对子代的资源投入(附图4)



魏钦恭,张佳楠.来自兄弟的"让渡"和母亲的"馈赠":校外教育投入中的女孩占优现象与家庭偏好逻辑[J].社会,2021,41(05):208-242.DOI:10.15992/j.cnki.31-1123/c.2021.05.008.



【2】张辛欣 

又一个纽约时报讣告。五角大楼文件揭秘人去世。(我还想再贴一个讣告:"弃艺从政的英国女议员,88岁高龄演女李尔王…"演艺曾是我的职业生涯。)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Daniel Ellsberg) 是一名军事分析家,他在浴室地板上经历了一次反战的痛哭流涕后,于 1971 年做出了重大决定,揭露美国在越南的谎言和欺骗的秘密历史,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周五去世于他在加利福尼亚州湾区肯辛顿的家。他 92 岁。

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一份声明中说,死因是胰腺癌。

3 月,埃尔斯伯格先生在给"亲爱的朋友和支持者"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宣布,他最近被告知他患有无法手术的胰腺癌,并说他的医生估计他只能活三到六个月。

五角大楼文件的披露——7,000 页的政府文件揭露了成功的总统越权、绕过国会并误导美国人民的欺骗行为——使一个已经受伤并因战争而分裂的国家陷入更深的愤怒争论中。

这导致白宫采取非法反制措施来诋毁埃尔斯伯格先生,制止政府信息泄露并攻击公认的政治敌人,形成了一系列被称为水门事件丑闻的罪行,导致理查德·M. 总统受到歧视和辞职。尼克松。Daniel Ellsberg 的故事在很多方面反映了美国在越南的经历,这场战争始于 1950 年代在印度支那遏制共产主义的斗争,并于 1975 年在一场腐蚀战争中惨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导致超过 58,000 名美国人和数百万越南人丧生,柬埔寨人和老挝人。

埃尔斯伯格先生被指控犯有间谍罪、阴谋罪和其他罪行,并在洛杉矶的联邦法院受审。但在陪审团审议前夕,法官驳回了此案,理由是政府的不当行为,包括非法窃听、闯入埃尔斯伯格先生的前精神病医生的办公室以及尼克松总统提出任命法官本人担任联邦调查局。

"总统的去神秘化和去神圣化已经开始,"埃尔斯伯格先生在获释后说。 "这就像绿野仙踪的脱衣。"

他是一位来自密歇根州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在 15 岁时就经历过悲剧,当时他的母亲和姐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而他的父亲在开车时睡着了,他曾振作起来通过预科学校、哈佛大学和美国大学。以崇高的荣誉和崇高、纪律严明的抱负来到英国剑桥。

他于 1954 年加入海军陆战队,顺利通过了军官候选人学校,并在 1956 年与他的营一起运送到中东应对苏伊士危机。国际问题的军事解决方案。

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入兰德公司并开始研究应用于危机情况和核战争的博弈论。在 1960 年代,他讨论了华盛顿对古巴导弹危机和北越袭击北部湾美国船只的反应。

到 1964 年,埃尔斯伯格先生成为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Robert S. McNamara) 的顾问。随着美国对越南的介入加深,他于 1965 年前往西贡评估平民安抚计划。他加入了镇压叛乱专家爱德华·G·兰斯代尔少将,并在 18 个月的时间里陪同战斗巡逻队进入丛林和村庄。

严峻的现实

他所看到的开始了他的转变。它超出了未能赢得南越人心的范围。这是越来越多的平民死亡、受折磨的囚犯和被烧毁的村庄,一连串的暴行在军事现场报告中被称为"清除并保持行动"。

"我看到这对那些人来说非常艰难,"他告诉联合专栏作家 Mary McGrory。 "但我告诉自己,在共产主义统治下生活会更艰难,而我认为我们正在阻止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更糟。"

对麦克纳马拉先生来说,埃尔斯伯格先生预测了持续死亡和破坏的悲惨前景,最终可能以美国撤军和北越胜利告终。他的报告毫无进展。但麦克纳马拉先生于 1967 年召见他和其他 35 人,以编写越南冲突的历史。

Ellsberg 先生对这项研究的贡献相对较小。但他对其笼统的结论深感不安:历任总统在向国会和美国人民隐瞒事实的同时扩大了战争范围。埃尔斯伯格先生于 1968 年回到兰德公司,但他开始根据自己不断变化的观点悄悄采取行动,为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的总统竞选撰写战争政策声明,并参加反战会议。

1969 年 8 月,他参加了在宾夕法尼亚州哈弗福德学院举行的反战者联盟会议,听到演讲者兰迪·凯勒自豪地宣布,他很快将与因拒绝征兵入狱的朋友们一起入狱。

正如女演员马洛·托马斯 (Marlo Thomas)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话语"(2002 年)中引用的那样,埃尔斯伯格先生深受感动,达到了他的崩溃点。 "我离开礼堂,发现了一间空无一人的男厕所,"他说。 "我坐在地板上哭了一个多小时,只是抽泣。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对类似的事情做出反应。"

埃尔斯伯格先生开始公开反对这场战争。他给报纸写信,参加反战抗议活动,撰写文章并在对征兵抵抗者的审判中作证。他也迫于压力从兰德公司辞职。

拥有绝密安全许可的埃尔斯伯格先生与他在越南认识的兰德公司同事小安东尼·鲁索 (Anthony J. Russo Jr.) 一起复印了这份 47 卷的五角大楼研究报告。 1970 年,埃尔斯伯格仍然相信他可以在体制内工作,他将部分副本交给了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参议员 J. 威廉·富布赖特 (J. William Fulbright) 和国会中的其他人。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拒绝采取行动。

埃尔斯伯格先生感到沮丧、失望并意识到他可能会犯罪并可能被送进监狱,他带着这些文件找到了他在越南认识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尼尔希恩 (Neil Sheehan)。转移是一件微妙的事情。希恩先生在 2021 年去世后应他的要求隐瞒了一个帐户,他告诉纽约时报的同事詹尼斯科特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讲述了他如何获得一生中 7,000 页的独家新闻。

他说,埃尔斯伯格先生首先同意,如果时报愿意发表这些论文,他就会交出这些论文,并尽最大努力保护消息来源的身份。但当希恩先生到达藏有文件的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一间公寓时,埃尔斯伯格先生改变了条件,称希恩先生可以研究这些文件并做笔记,但不能复印它们。他给了希恩先生一把公寓钥匙,然后离开了小镇。

Sheehan 先生认为这些文件是"人民的财产",而且正如他所说,是用"他们儿子的鲜血"支付的,因此他打破了协议,让人复印了一份,并带了一套到纽约,那里的团队《时代周刊》的记者和编辑在酒店套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数周,以准备出版这些国家机密宝库。埃尔斯伯格先生直到 1971 年 6 月 13 日才知道希恩先生的口是心非,当时时报发表了九期五角大楼文件摘录和分析文章中的第一期。反应很快。

总检察长约翰·N·米切尔 (John N. Mitchell) 援引间谍和阴谋法规警告《纽约时报》,称其危害了国家安全,并称该报面临毁灭性的法律诉讼。编辑、律师和《纽约时报》的出版商阿瑟·O·苏兹伯格 (Arthur O. Sulzberger) 进行了协商,并恢复了出版。然而,在第三批之后,司法部获得了禁令,停止出版。

与此同时,埃尔斯伯格先生将这些文件泄露给了其他出版物,包括《华盛顿邮报》。政府提起诉讼。 《时报》和《邮报》将案件提交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于 6 月 30 日解除了禁令,允许恢复出版。此案强化了一项宪法学说,即在没有国家紧急状态的情况下,新闻界不应受到出版前审查。

破坏性披露

五角大楼的文件显示,历任总统不仅扩大了战争范围,而且他们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不太可能获胜。这些文件还揭示了高级官员对公众普遍的冷嘲热讽和对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的漠视。埃尔斯伯格先生称这场冲突"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美国战争"。

白宫很快开始追捕躲藏起来的埃尔斯伯格先生。在尼克松总统的内政顾问约翰·D·埃利希曼 (John D. Ehrlichman) 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名为"水管工"的部门来堵住漏洞并开展秘密行动,包括盗窃埃尔斯伯格先生的精神病医生办公室(没有发现破坏性文件),并在1972 年在华盛顿水门大楼的民主党总部。那里的窃贼被捕事件开始揭开真相,导致尼克松先生于 1974 年辞职。

投降的埃尔斯伯格先生和他的同事鲁索先生被指控犯有间谍罪、阴谋罪和其他罪行,共计被判入狱 115 年。在 1972 年程序性审判失败后,他们于 1973 年在洛杉矶联邦法院由 William M. Byrne Jr. 法官受审。然而,在案件进入陪审团审理之前,法官以政府行为不当为由驳回了所有指控。
伯恩法官说,策划水门事件入室盗窃的 G. Gordon Liddy 和 E. Howard Hunt 闯入了埃尔斯伯格先生的前精神病医生刘易斯·菲尔丁 (Lewis J. Fielding) 的办公室,但未能找到对他不利的破坏性证据;联邦调查局非法窃听了埃尔斯伯格先生的谈话;并且在审判期间,埃利希曼先生向法官提出了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职位。

当尼克松先生辞职,米切尔先生、埃利希曼先生和其他水门事件人物入狱时,埃尔斯伯格先生继续积极参与反战运动,在全国各地的集会和校园中发表演讲。他还提倡裁军并反对核武器,并于 1976 年在五角大楼外的一次示威中与其他人一起被捕。

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埃尔斯伯格先生谴责乔治·W·布什总统入侵阿富汗追捕奥萨马·本·拉登的决定,并镇压庇护恐怖分子的狂热塔利班政权。他还严厉批评了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在近九年的冲突中夺去了数千美国人的生命,据估计耗资 2 万亿美元。

埃尔斯伯格先生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过许多文章,并着有几本书,包括《战争论文》(1972 年)和《秘密:越南回忆录和五角大楼文件》(2002 年)。 《秘密》获得多个奖项并受到评论家的称赞,其中包括《基督教世纪》中的 Tran Van Dinh,他称其为"一个开明公民的感人故事,他敢于对权力说出真相,并相信法案给予他的保护的权利。"

被誉为"道德勇气"

埃尔斯伯格先生的回忆录"世界末日机器:一个核计划者的自白"(2017 年)讲述了他在 1950 年代和 60 年代在兰德公司和五角大楼工作的经历,描述了一个可怕的核扩散和一触即发的时代控制,并发出了一个慷慨激昂的警告,即核浩劫的危险仍然存在。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在为《时报》撰写的一篇评论中称赞"埃尔斯伯格努力生动地展现'世界末日机器'的真正疯狂,以及将我们的生存押在相互确保毁灭上的愚蠢行为。"

Ellsberg 先生因"深刻的人道主义和非凡的道德勇气"而被授予瑞典 2018 年奥洛夫·帕尔梅奖。

Daniel Ellsberg 于 1931 年 4 月 7 日出生于芝加哥,父母是 Harry 和 Adele (Charsky) Ellsberg。他的父亲是一名结构工程师,于 1937 年举家搬到了丹尼尔长大的底特律。他的母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音乐会钢琴家,并要求他每天练习很多小时,尽管他显然缺乏热情。 1946 年 7 月 4 日郊游时,他的母亲和姐姐在车祸中丧生。
他获得了奖学金,就读于底特律郊区的克兰布鲁克预科学校,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哈佛,他再次获得奖学金,编辑了一份文学杂志,是校园报纸 The Crimson 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并于 1952 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然后他获得了研究高级经济学的奖学金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1953 年他回到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

1951 年,他与退役海军陆战队准将的女儿卡罗尔·卡明斯 (Carol Cummings) 结婚。在 1960 年代中期离婚之前,这对夫妇有两个孩子,罗伯特和玛丽卡罗尔埃尔斯伯格。 1970 年,他与玩具公司女继承人、长期的反战活动家帕特里夏·马克思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迈克尔。

他身后留下妻子、孩子、五个孙子和一个曾孙女。

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后,他于 1958 年加入兰德公司,研究兵棋推演,并于 1962 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到 1969 年,他开始直面越南战争的道德问题。那年八月在哈弗福德,他听到了反对征兵的凯勒先生。

"他进监狱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因为他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埃尔斯伯格先生回忆道。 "此时我毫无疑问地认为,我的政府卷入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场战争将继续下去,而且规模会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死去。"

罗伯特·D·麦克法登 (Robert D. McFadden) 是讣告台的资深撰稿人,也是 1996 年普利策现场新闻报道奖的获得者。他于 1961 年 5 月加入时报,也是两本书的合著者。

 


【3】欧洲文艺评论 

今天(6月15日)是英国《大宪章》签署808周年纪念日,这份奠定英国和世界现代文明基石的文献,最初是贵族们逼迫约翰王签署的,核心内容旨在防止国王滥用权力,首次明确规定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215年是中国南宋。

 


【4】@韩叙HanXu 

我特别理解大厂平台的员工,他们会觉得自己特别懂所在公司的产品,毕竟是内部人士嘛。真的非常理解,毕竟我之前也是。
我当时在KS某个阶段也是TOP30的员工,我说重要性排行。当时我也非常不解,外面那些媒体、机构、培训公司什么的,都瞎分析啥啊,懂不懂啊,讲的那些根本就不对,和我们的话语体系完全不一样。我多懂啊,我参与了挺多决策,又能看到很多数据,又有全局视角,你们不行的。
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
后来发现,我从大厂平台里出来,才发现自己有多傻逼,之前的自以为是有多么的可笑。我在很多地方都说过,这不是今天才有的观点。
因为你虽然在内部,有数据有决策过程,但你未必就真的懂自己的产品,你的视角其实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没听说过,只缘身在此山中吗?
反而在外面的人,信息源和视角更加丰富,而且都是实操在做这事的,真正知道怎么在这个平台里把事做好的人。
你跟他们比概念和信息的准确度,有啥意义呢?
要知道概念和信息,也是有屁股的,有场景和出发点的。你在平台,当然有定义权,要说谁是正确的,那你平台绝对正确,而且你还可以是我爹。但这个正确,只存在文档里。
走出来吧!人不敢出来,尽量也让自己的视角出来。
接受一下「外面」的信息,看看是怎么看待自己所在的平台产品。趁着自己还在平台,赶快约着行业里的老板们聊聊,学学怎么经营公司、怎么做内容赚钱。毕竟真等你出来了,人家就不一定理你了。



【5】一个阿呆仔 

香港网友用Photoshop的AI生成填充功能做的Meme图片填充[哇]
还原迷因图完整场景[允悲]

 


【6】@小马宋同学 

中产阶级消亡的警醒
这周一,公众号"南添的求真之路"发了一篇文章《中产阶级消亡史的警醒》,读来有很多感触,简单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1、中产阶级的诞生源于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这在战后的日本以及美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非常明显。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相关产业付得起高工资,加之地产和股市的升值,让很大一部分人群的收入和财富增长水平比较高,造就了中产阶级。
2、这三个国家中,日本的中产阶级最先消亡,由于原来的优势产业半导体被美国摁住,电子产品逐步被中韩替代,后来汽车产业又押错了方向,导致这几个优势且支柱产业没落,从业人员收入快速下降。90年日本地产崩盘,股市也开始大跌,某些地段的房价下跌超过90%,平均房价下跌70%,导致日本中产财富大幅缩水,背的债务却没有缩水,要用一辈子甚至两三代人还债。
3、美国在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许多中产破产,和日本一样,也进入了M型社会,就是大部人收入低且穷,少部分人收入和财富极高。
4、中产阶级的问题在哪里呢?是他们认为自己理所应当的开支太多,但自己的现金流又没办法保证他们穿越周期。(我翻译成人话就是,中产阶级认为自己既应该住大房子,又应该开好车,日常应该喝星巴克而不是喝711,孩子应该读国际学校。但是这些花费有许多是借债消费的,一旦遇到经济危机,他们的现金没办法维持这种生活也没办法继续还贷,结果房子车子可能都丢了,然后就死透了)
5、《M型社会》的作者大前研一的建议是——中产阶级要放下各种所谓的"理所应当",用内在积分牌对抗社会共识。你想自由地生活,首先得相信自己能够自由地生活。降低对子女教育和自己养老的预期,放过自己,才能保证自己不会潦倒一生。
6、许多人赶上了一波产业红利,会认为高收入会持续下去,从而产生虚假的财务幻觉,花钱开始大手大脚,而不注重积累财富,其实收入快速降低或者清零随时都可能发生。
7、人生收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开始赚钱,也就是你毕业找到工作了。第二个是收入增长,消费也多的阶段,许多人从此背上债务。第三个阶段是收入快速下降,但贷款也还完了,孩子也读大学了,略微宽裕起来。
8、一个新概念:"投资是用'现金'换'现金流'"。投资重点不投,是换。就是用你现在的现金,去换取未来比较稳定现金流,也就是收入。比如你持续在花钱学新技能,从电视媒体时代到搜索时代到直播时代到AI时代你从没落伍,那你的现金流就会不断。比如你把现金投资到某些稳定的产业项目中(我说的不是时髦的项目,稳定的项目指的是开了30年的餐厅这种项目),有固定的回报(超过15%),这也是现金流。还有就是给靠谱的基金经理们。(我对此不熟悉,不分析了)
9、一个没有消亡的中产阶级大概率做到了以下至少两点:
收入基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增速不高;懂得控制杠杆,踩对了股市或者房产的每一轮周期(别买太贵);理性消费,不去鸡娃,把省下来的现金换成将来的现金流。第一点和第二点更多依赖时代的背景,一生也就两三次机会。第三点则是个人努力可以做到的。
10、作者的建议:不要为商品的附加值买单。对抗消费主义,回归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多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执行力。商品的附加值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之外的东西,比如你觉得穿耐克比穿安踏有面子,但要多付50%的价格。
以上,仅供参考



【7】@祖传单身狗 

小时候说长大了给奶奶请保姆,上学了说将来要挣很多钱让父母不再这么辛苦,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就是个骗子。



【8】李微敖 

又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对于要不要学新闻学的问题,作为一个当了20来年,并且还在当记者的人,我想说的是:我特别期待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来当记者,来从事新闻这个行业——在我的理念里,在当代,没有正常的、健康的新闻行业,也不会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至于,是否要在本科阶段专门读新闻专业?我的理解是,也包括我曾经在一些大学做分享时总是会讲到的,新闻业的入行门槛很低,学习其他的专业,比如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外语或者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医学乃至艺术等其他学科,丝毫不会妨碍你在毕业后,进入新闻行业,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帮助你做得更好。即使你就读了新闻系,我也非常非常鼓励你去选修一门其他的学科。


【9】@六神磊磊 

杨丽萍《孔雀》遇到稀奇古怪指责这个事,给些现在已经不了解的朋友说一下吧。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一个常识建立起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想要糟蹋了又多么容易。
很多例子不太好举,举一个方便说的,《军港之夜》听过吧,很美吧,"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多美啊,完全正确吧。苏小明57年的和我妈同龄。唱得多好啊。战士们自己也爱听极了。
但是当初80年苏小明刚唱了这首歌的时候,那家伙,掀起一阵批判热潮,说是没有英雄主义气势,是靡靡之音,等等,就跟现在这伙短视频里说《孔雀》演员衣服没穿好的网民一样的。有的还指责说:当兵就要提高警惕,怎么能唱海军战士睡觉呢?敌人打过来怎么办?
这样一搞,搞得有关部门也进退两难,拿不准这个歌是能听啊还是不能听啊?有的在广播里放了这个歌的,被处分,关禁闭。苏小明也一度被谈话,不要唱《军港之夜》了,要唱《十送红军》。大家去看在人民网工作多年的祝华新老师的回忆文章,说得很清楚的。后来幸亏高层开明,觉得这个歌是好的。《人民日报》来为《军港之夜》辩护,大意说这首歌是好的,我们不只能唱战士们打仗,也能唱战士们睡觉嘛!水兵那么辛苦,不能好好睡觉吗?
所以常识是怎么来的呢,是文明的力量很艰难地一点一点争来的,就跟推着个大石头上山,推推推推推,很艰难,但是半路碰上炮轰杨丽萍这种傻鸟,一脚又给你踹下去了。所以进步极难,而退步极易,就这么个情况。
杨丽萍现在还登台,大伙儿还能看她本人演,多不容易啊,说看一场少一场有点丧,但这样的艺术家确实看一场少一场吧?说真的排到重庆演那一会儿,她很高兴的,亲自发微博,说很期待,结果演了几天因为大家都知道的防治传染原因,不得已停了,我很庆幸啊,带着女儿赶上了最后一场,如果多拖延一天去,就看不上了。
结果一伙人撇着大嘴,短视频下面说什么"艺术也要有底线""这不是艺术是粗俗",笑死了,你平时消费艺术吗?平时关注艺术吗?您认为的"有底线"的艺术您又支持了吗,真看了吗?所以说实话艺术有没有底线关您什么事儿啊?您知道啥是底线啊?你留你的辫子我们当我们的现代人多好啊,互不打扰对吧。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互不打扰,多好啊。否则米开朗基罗不能雕大卫只能雕《大搞卫生》;梵高不能画向日葵要画《花开富贵》,杨丽萍不能跳孔雀只能跳《雄鸡报晓》,多没意思啊。
再说远点,为什么网民里、受众里总有这么一股子喜欢扼杀、喜欢上纲上线的力量呢?说白了吧,就是权柄问题。这个"权柄"指的是虚拟的。如果文明、宽容,那么最得利的人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他们就会是最牛的,最赚钱,最露脸;而类似评论里那些不学无术、无力创造、只会乱咬的群体就没有话语力了;但反之,如果不文明,不宽容,权柄就会转移,从创造者的手上转向阻碍者、破坏者的手上,乱咬就可以变现了,苏小明也好杨丽萍也好你就要先来我们键盘群体这儿表示表示了。那么你说是创造容易,还是阻碍容易呢;是跳一出《孔雀》的门槛低,还是在网上说"靡靡之音""查查她"门槛低呢,肯定是后者。这是根本。
《芙蓉镇》里有个疯子,最后疯了,天天喊运动了运动了。因为只有运动了,他才是个东西;不运动,大家都美好生活、积极创造,他就什么玩意都不是了。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