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47】为什么叫《肖申克的救赎》

chuntian @ 2023年06月21日 浮世汇

【1】庄时利和 

在中国,怎样才能找到靠谱的医生?



试图找到一名靠谱的医生,通常是件需要经历一番周折的事情。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大多数老百姓在到医院看病之前,会先在网上或者朋友圈里搜索。

然而某些搜索工具的结果相当不靠谱,随便一搜基本癌症起步——头痛可能是癌症,咳嗽可能是癌症,拉稀可能是癌症,能把普通人吓得丢了三魂七魄。

不过这年头谁没个医生朋友呢?所以很多人认为找个医生朋友(甚至是还没毕业的医学生)先问问也许是个好主意。因此,当医生的你会时不时收到三姑妈二大姨发过来的信息,让你瞅瞅她自己/ 她的家人/ 她的同事到底得了啥病?

你回答吧,怕说得不对;你不回答吧,怕冷落了亲戚感情,更怕她们质疑你是不是医术不精?咱虽然穷,但是咱也是有尊严的不是?

这类非正式的咨询,不止中国医生会遇到,外国医生同样经常遇到。在美国,对于这类非正式咨询有个专门的词汇叫做「Curbside Consult」,直译成中文就是「路边咨询」。

根据调查,70%的内科医生和68%专科医生每周至少会遇到一次路边咨询,这种咨询可能发生在医院的走廊里,发生在你和朋友聚会的饭局上,或者发生在你正坐在马桶上冥想的时刻。

我想说的是,路边咨询的错误率通常非常高,因为医生获得的患者信息很有限。

2013年,J HOSP MED(美国医院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图1),对比了正式咨询和路边咨询的差异,研究选取了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对47名患者的诊疗意见,其中一位内科医生进行的是路边咨询,而另外一位医生则进行正式咨询。

结果发现与正式会诊相比,路边咨询的信息误差率达到了51%,而正式咨询改变了60%的诊疗方案。研究认为,路边咨询由于获得信息是不完整的,最终会导致不正确的诊疗建议。

医疗上任何一点误差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展示这个数据的目的,是想告诉各位年轻医生,应当知道当你在没有全面了解亲戚朋友的病情下,提供的建议很可能是错误的,即便他们问的问题也正好是你的专业方向。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我完全理解看病确实是件比较折腾的事情,有道是三长一短嘛——挂号时间长、等待时间长、缴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因此很多人倾向于先问问医生朋友。但当你希望咨询你的医生朋友时,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 你的医生朋友回答「我这个病应该去哪个医院「可能比回答「我这个病该怎么治」更容易。

2. 你的医生朋友判断「哪些疗法不靠谱」可能比判断「哪些疗法靠谱」更容易。

3. 复杂问题切勿在微信上咨询医生朋友,而应当选择到医院看病。



其实严格来说,非医务工作者是很难判定一个医生水平的,比如每天电视上一堆经济学家谈经济走向、谈房价趋势,但哪个是靠谱的,行内人可能都搞不清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更大概率上找到靠谱的医生。

注意是靠谱的医生,不是所谓的神医,你连个奥拓都买不起,就先别考虑奥迪了。况且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一个患者从门诊、入院到出院,主诊医生的意见、影像团队的检查、多学科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协作,还有出院后的康复和随访,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这一点各位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同行应该深有体会。

其他部分咱们今天就不展开说了,咱们就只说说医生水平。

我觉得如果一个医生能认真遵循临床指南,愿意给患者多花时间,能做到这两点比什么都强。

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上,临床证据的等级是由高低之分的。比如说,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而单个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级别是次一些的,而大家非常推崇的专家意见则排在最低级别(图2)。

我举个例子,你想买个车,想要个安全点的,有老司机说你买沃尔沃吧,安全带就是它家发明的,有的老司机说放屁,上次某地的车祸照片沃尔沃都被撞成渣了。这种情况下你该听谁的?这种情况其实应该看的,并非某个人的意见,而是权威机构的评测结果,比如看看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碰撞测试结果,能在严苛的的测试中脱颖而出的车基本都是靠谱的。

对于医生而言,每个医生都有自己对于临床治疗的理解,但是为了保证统一的高质量医疗,各国的医学会都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制定了详细的、更新及时的临床指南,而这些指南背后并非某个专家的个人经验,而是大量的临床研究。

举个栗子,咳嗽。

像现在这个季节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很多,不少小朋友会出现比较剧烈的咳嗽,一些人还会咳得晚上睡不着觉。在一些小诊所和县级医院,我们看到许多医生的往往是根据经验开各种抗生素和止咳药物。

然而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对于1岁以上儿童上感引起的咳嗽和睡眠障碍,蜂蜜可能是最优选择;另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也表明,对于2-18岁的儿童来说,睡前服用蜂蜜对缓解咳嗽和睡眠障碍的效果优于右美沙芬(一些止咳糖浆中的常见成分)。

这还是比较小规模的研究结果。再举个栗子,发热。

对于一些儿童发热来说,不少医生以前往往会推崇物理降温的作用(我以前也这么认为),比如前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其中一个片尾的科普小贴士也提到,发热可以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但是在新版的《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综合近年来众多的研究结果,上面这些做法,均不推荐(图3)。

诸如此类的栗子不胜枚举,以上举的相对来说是小的例子,而还有一些治疗指南的变更甚至是革命性的,可能彻底否定某种疗法的作用。医学是在不断进步的,临床指南是在不断更新的,医生不能单凭经验进行治疗。

当然作为患者是没法去判断到底哪个医生更遵循指南的,找对医生先得找对医院。相对来说,在中国,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对于质量的把控以及对于临床路径的遵循会优于普通市级医院,更优于县级的医院。

大医院给患者乱开药的情况有吗?当然有,但是相对来说,治疗的规范性会比小诊所好很多,基本上不会出现小儿发烧就丧心病狂地上激素抗生素抗病毒三联这种事情。

所以从概率学来说,你挂号选择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遇到靠谱医生的概率会更大一些。另外这类医院除了临床医生之外,护理团队和影像团队的水平也相对更有保障。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在教学医院,你应该找什么样医生?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基于几项发表于英美顶级期刊、涉及超过200万名患者的结果分析,由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北美地区的医生,因此严格来说,这个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这些研究的结论是:年轻女医生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这个结论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少人挂号就奔着名老专家去的——能找白头发的就不找黑头发的,能找主任就不找副主任,能找男医生就不找女医生。

这可能是大多数患者心目中的政治正确,但国外的大规模研究结果并不这样认为。

先说一点,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年轻女医生所接受的患者病情都比较轻?实际上这个干扰因素一开始就已经被研究人员排除了,并且排除了患者年龄、收入、性别、种族、住院时间以及医生接诊量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JAMA(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图4),通过对158万例内科住院患者的分析,对于同样处理难度的病例,发现由女医生治疗的患者入院30天死亡率比男医生低了0.42%,再入院率则低了0.55%。别小看这0.42%的差距,如果男医生能达到女医生的诊疗水平,美国每年将额外拯救至少3.2万名患者。

说完内科,再看外科,一项由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BMJ(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了三千多名外科医生以及十万多名患者后,发现女医生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死亡、并发症、或者重新入院的比例为11.1%,而男医生则是11.6%,女医生治疗的患者在术后30天内的存活率比男医生更高。

而还有一项由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BMJ的研究,则评估了不同年龄组医生对于治疗 65 岁以上老年入院患者(平均年龄81岁,总人数超过73万)的治疗结果。

结果显示,40 岁以下的医生治疗后30 天内的死亡率为10.8%,40-49岁组的结果为11.1%,50-59岁组的结果为11.3%,而大于60岁组的结果则为12.1%。也就是说,在排除患者和其他人为偏差后,年轻医生的治疗效果优于年长医生,而这种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关于以上差异,科研人员的看法是,女医生的沟通能力往往较男医生更强,有证据显示女医生在每个患者身上所花的时间更长,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另外女医生比男医生更加遵循治疗指南,出现人为差错的情况也更低。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医学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有一些我读书时教科书中的医学观点,现在就已经被修改了。比如我们第7版内科学中说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是肺鳞癌,而第8版中已经修改为肺腺癌了。医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及时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严格遵循治疗指南。

中国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大规模研究,中国医生的治疗差异和北美的研究结果会不会一致,我们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在中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医生,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本科班里专业排名,女生可以说是碾压男生,前十名只有一名男生,然而在考研、考博以及找工作中,在目前的医院环境下,我感觉女生受到的压力比男生大很多。这是题外话,不展开说了。

找个靠谱的医院和医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优质的医疗在任何国家都属于稀缺资源。在电话里或者微信里咨询你当医生的朋友具体的诊疗,他们给的建议可能存在很大误差,你要理解这并非他们的问题。

归纳一下全文,基于研究结果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

1. 你想去挂某医院的号,又恰好有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在该院上班的话,直接咨询他们;

2. 没有1的关系的话,建议优先考虑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3. 不要盲从大牛,在没有其他限定条件的情况下,我个人比较推荐40岁左右的女医生,她们相对来说会给你更多的沟通时间,对于临床指南的遵循也会更严格。

最后,祝大家在有需要的时候都能找到靠谱的医疗资源。

【原文写于2020年】

 


【2】张雪峰真是很务实的一个人,我蛮喜欢看他讲东西


蒙淇淇77 

张雪峰说得太真实了[赞]他自己赚了不少的钱,但是在北京也没有留下来,最后去了苏州。他的发言是因为太真实而让人有刺痛感的[心]但这就是普罗大众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

 


【3】王天定:我见到许多低年级的(新闻学)本科生,他们都是潜质优秀的少年,但和之前新闻专业学生不同,他们的兴奋点不是去那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去实习,不是找什么报道选题,做出什么有影响力的报道,而是纷纷在谋划发C刊。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发C刊,他们说发了C刊就能保研,硕士研究生也是努力在发C刊,因为发了C刊才能申博,读了博士更要拼命发C刊,发了C刊就能进高校当老师。


【4】纽太普同学 

就我自己是新闻系出来的,而且还是国内最好的新闻系之一,所以我觉得对于本科要不要读新闻,还是有点见解可以分享的。

省流版本就是,本科不建议读新闻系。哥大的新闻学院全球第一,人家连本科都没有,入门就是硕士。说白了,就是鼓励有志于做新闻行业的人,本科先扎扎实实学点别的,然后再和新闻的学问交互为用。法律、金融、文学,哪个都用得上。

而新闻系本科的课程呢,就我所知是比较水的。你想拿最高的绩点成为优秀毕业生当然有难度,但如果想要低空飘过顺利毕业,基本上只需要花40%~50%的精力在学习上就足够了。新闻还不像高数,高数不会就是不会,要想考及格就是得花时间精力。而新闻是比较容易混的,要想学得好得有非常强的自驱力和自律性。

而且,就算你学得好,从学到用的过程其实才是新闻学最tricky的地方。尤其是,新闻和金融一样,属于那种非常吃名校、吃家庭背景的专业。

举个例子,你小门小户世代工人出身,上了个普通大学,出来干程序员,那至少你学的计算机语言是你自己的东西,只要你自己够优秀,总会有机会进大厂,稳定往上爬。很多刻板印象里的"凤凰男"都是码农,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但你要是在很普通的大学学金融,出来之后很可能高不成低不就——银行券商这些牛逼机构一共没招多少人,简历关都是211起跳,有时候只看985以上的简历。而底层的金融机构又往往待遇并不高。新闻也是一样,有编制的媒体对学历还是卡得很严的。

另一方面,新闻这个行业里面有大量的默会知识,是没有人会在课堂上教的。当然每个专业都有这类情况,但新闻的比重特别高。这些知识包括了你怎么去接近他人,怎么从复杂的利益链条中找到突破口,也包括了在单位要抢着做哪些事,怎么利用自身跑条线的优势去合法合规地赚到更多钱等等。很多报社的老记者,根本就不靠工资活着,光是当掮客就足以赚得盆满钵满。而且人家完全合法合规,把资源介绍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双赢甚至三赢。

这些东西,就需要家里有人指点才行。不是说家里有人开后门,而是得有人在业内,或是在官场,能够给年轻人好的建议。小门小户出来的孩子,个个循规蹈矩只知道做题,在这种行业是混不下去的。

你问我为啥知道?我就是小门小户出来的,踩了不知道多少坑了。

最后就是,如果你还是有志于做新闻,你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找个有点实际内容的本科,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尝试做做账号,学着剪剪视频。大学生学东西快,现在学一门技术性价比很高,30岁以后要想学新东西就很难了。


楚望台 

刚高考完的年轻人,有一些怀着对新闻的憧憬去选专业。但是别搞错了,你向往的那个叫新闻业,大学里教的那个叫新闻学,它们俩之间的距离,比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还要远。
新闻业也是分专业的。做财经新闻你得懂点财经,做法制报道你得懂点法律,做科技新闻你得能听得懂科学家说什么。很多专业可以帮助你进入新闻业,只有新闻学对你搞新闻没有鸟用。
当然现在新闻业死的差不多了,舆论场里就只剩下鼠头鸭脖之类的狗屁事情。会写字会抄通稿你就会写新闻,初中毕业足够从业了,不需要进大学浪费青春。
所以新闻学不是搞新闻业的,只是研究新闻业的,但也不知道他们研究出了啥。前不久还有位记者在贵州织金采访被围殴,新闻业很愤慨,人民群众很愤慨,你见过新闻学家出来聊一聊这种事么?没有,他们都忙着发C刊呢。


【5】洛之秋 

英文里有些表达,还是蛮神奇的。比方说,你经历过被一个与你相熟甚至相爱的人突然没有任何解释地与你切断任何联络然后不再回复你的情况吗?
在汉语里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简单的动词描述上面的遭遇(你可能会说"人间蒸发",但还不确切,因为这个人并没有真正消失,TA依然与你周围其他人保持交往,只是从你的世界里突然消失了)。
英文里这个动词叫ghost,按照字典解释:If you ghost someone, it means you suddenly stop all communication with them, with no explanation.
你被爱人或好友ghost过吗?当时是什么感受?或者,你ghost过别人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6】@十方世界不思议 

#1992# 1992这一年,意大利北方联盟liga nord在选举中展露头角进入议会,这一年也是净手运动发动的一年,由养老院工程承包合同牵扯出一系列社会党与企业家勾结腐败的大案,这一年贝卢斯科尼也正在酝酿进入政坛。
这和之前巴西那部黑金高墙很多地方都很像,意大利有净手,巴西有洗车,意大利是左翼政党政治家帮助包揽市政工程收5%回扣,巴西是左翼政治家帮助承揽巴西石油旗下工程收10%回扣。意大利洗下来一个党主席,巴西洗下来两个总统。洗钱手法上,都是黑钱进来分散到僵尸账户再通过瑞士/加勒比离岸金融中心漂白。主角都不停地说,这,就是意大利/巴西,处处腐败透顶,人人依靠权势,你无法改变。意大利洗完是贝卢斯科尼与北方联盟联合执政,巴西是洗上去了博索纳罗。同是拉丁国家,连检察官问话和听证会的桌子都那么像。
英国著名的意大利史学家Christopher Duggan 对贝卢斯科尼评价很低,认为其成功是左派道德声誉下降四分五裂且掌控媒体,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债务危机也使其下台。大部分媒体都认为贝卢斯科尼给意大利带来了民粹主义。bbc记者回顾他的一生说:他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政治改革,似乎更关心营造自己的形象而非管理国家,但他的大起大落催眠了一个国家。纽约时报评论说,他改变了政治语言。



【7】@缠夹二先生 

中国局部地形图


【8】艺能界研究中心 

(图一:台湾此次Metoo运动源起)
黄子佼"毁灭性爆料"之后,很多媒体和吃瓜群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黄子佼爆光的艺人丑闻上。而黄子佼本人已承认的性骚扰事件被忽略了。台湾部分媒体和网民对此也做出了检讨,希望大家把目光继续聚焦到Metoo,持续关注性骚扰事件。



【9】@牯岭街少女 

为什么《重启人生》的故事那么吸引人?聊得很好。
纯粹讲述女性的故事,活在一个男人不重要的世界,「那样的世界很可爱」。
道长举了以前江湖片的例子,男性主导但总会有女性作陪衬,因为「是男人很需要女人的存在,才能撑起所谓的阳刚之气」。
「男人是需要女人才能够成为男人,而女人其实不需要男人就能成为女人。」

@粉龙星人:其实重启人生并不是无男或者无性,有男同学,有男老师,有父亲有爷爷,而且女主也有前男友,女主也会关心他们甚至为其奔波,但是是作为人类的关心,而不是作为某一类性别的在意。


【10】@琉玄 

广末凉子的丈夫开记者会,稀稀拉拉说一堆,有用信息就几条:(1)他靠广末凉子养着(所以他随妻姓,叫广末顺);(2)不想跟广末离婚(金主难找);(3)宣传一下自己是个艺术家,大家可以支持(买买)他的作品;(4)嫌弃广末凉子虽然带孩子、做家务,但是不化妆;(5)暗示广末凉子多次出轨。
他问广末凉子为什么执意要跟他离婚?
凉子说,平时她因为工作和家务已经很累了,一大早还要起来做便当。
——我看到这里很震惊!!
原来挣这么多钱的女明星,养个随妻姓的老公在家里,还要自己做家务!!!


【11】阑夕 

看了一下数学家陶哲轩从微软那里拿到并使用了「满血版GPT-4」的自述,举了一个信号非常明显的例子:

他让GPT-4看自己的一篇数学论文,然后生成一些评审专家可能会针对这篇论文提出的问题。而当他放弃严谨和精确的提示词,最直接的给GPT-4喂足原始文本时,获得的反馈质量是最好的。

这再次证明了当前盛行的Prompt只会是一个过渡品,它的存在只是因为AI还不够强大,仍然需要半编程式的框架来引导它准确执行命令,而真正发展到理想状态的AI,是不需要靠提示词这种手段来「优化」回答的。

在陶哲轩看来,他所看到的这一版GPT-4,打破了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守恒定律,比如在软件开发行业,你必须输入高质量的信息或是编程语言,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回报,但在AGI的世界,含糊甚至错漏的低质量输入,也能被AI校准到高质量的输出里。


【12】吴钩 

美帝联邦政府不设总理,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国务卿从名称看,有点像国务院总理,却不是总理,因为他只主管外交,职权相当于外交部长,但话说回来,国务卿的地位与权力又要比一般的外长大得多,在美帝行政系统中,国务卿的实权可以说排在第二位,大于副总统。


【13】私人阅读简史 

1950年,张爱玲受邀参加上海第一次文化座谈会,爱美的她穿着旗袍、踩着高跟进入会场,却讶异地发现,不论男女都穿着一套灰蓝中山装,丁玲过来悄声指责:为何如此大胆?不和大家统一?

《秧歌》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读《秧歌》,读得难受,每翻一页,每读几段,总要停顿下来,咀嚼消化人物命运所引起的悲愤。胡适读完《秧歌》盛赞不已,写信给张爱玲:"我仔细看两遍,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本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他为这本书写下评语:"写的真细致、忠厚,可以说是写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

像胡适说的,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写的是农民的饥饿,但撕开饥饿的表皮,就会看到,作者真正想写的,是自由与专制的矛盾。如龙应台说的:"《秧歌》是每一个与土地共生死的人的一支哀歌,是张爱玲为中国农民立的一个小传。"

 


【14】@影探探长 

《肖申克的救赎》男主是肖申克。。。
笑疯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肥啾电影 

第一次看的时候想为什么叫《肖申克的救赎》。监狱叫肖申克,进去的人是犯了过错的,但在里面他们没有得到救赎,反而被体制化,即时出狱也找不到活着意义。男主进去之后,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这座肖申克的环境,人们懂得了什么叫尊严,什么叫自由,让这座叫肖申克的监狱得到了救赎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