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60】我们能够吃饱饭,家中有富余,过上好日子的时间还不到二十年

chuntian @ 2023年07月22日 浮世汇

【1】@xushilai42356_77445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刚出生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中。小时候,我经历过了国家的贫穷,我在外面读了四年书,四年来,我一块的零用钱都没用过。我穷得真的连一支圆珠笔都买不起,写字的笔,都是问伯父要来的钱买的。青年后,为生计奔波挣扎。做过最苦的力,挑发脚,来回100里的路,去深山老林把木头扛出来,一天挣25元。25元是什么概念?那时公务员和老师的工资一个月才300来块。
开始外出打工的是在90年代初,我们浙江的温州也就在那个时候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皆知。整个温州到底有多少人在打工,我不知道,我就知道一个镇光有外来人口达12万。这个镇叫乐清市的柳市镇,专做电器。那时的打工,能省吃俭用的可以补贴家用,谈不上什么致富。
真正发生变革的是2007年以后,中国的发展坐上了高速列车,日新月异,翻天覆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黄金十年。我的整个人生,就是从贫穷到发展到繁荣这么一路子过来的。这样算来,我们能够吃饱饭,家中有富余,过上好日子的时间还不到二十年。 


@高高的梯子:不加入世贸,西方积累了500年的的技术、产业、资本、管理就不会进来,就没有世界这个大市场,就仍然连化肥农药种子都十分紧缺。没有引进西方500年的积累就没有现在的产业链。


【2】@二向巨擘 

这个月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一片欣欣向荣,但有一个数据却非常奇怪,那就是——民间投资完全不增长了。
为什么民营企业不再借款,不再投入了?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可能帮大家了解现如今民营企业所遭遇的困境。
这个故事涉及到地方保护、西部落后地区的司法混乱、民营企业面对国企的弱势,看完大家可能对中国经济最末梢的运行现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知。
去年我回到西安,帮助我父亲处理他公司的一系列诉讼案件。
我父亲的公司是承接电信系统工程类施工项目的(比如5G基站的建设),工程类项目的最显著特点是需要大额垫资。一般来说,工程发包方支付款项极其缓慢,甚至尾款往往最终都不会支付。所以,维持经营依靠的是不断从银行借款,以及新开工项目前期支付的大约30%的款项(这部分往往支付的较快)。
而承接项目的民营企业,却要面临支付下游工程队以及所雇佣的农民工的工资。
由于国家对农民工的保护现在是非常好的,所以基本没人会拖欠农民工的工资。
那么,可想而知,所有的压力就都压在了民营企业头上。
通常,承接项目的民营企业会想尽一切办法勉强维系。
最典型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负债。
但是,疫情把这一切都打碎了。疫情三年使得许多项目不再新开工,没有了新项目,旧项目又不支付后续款项,于是公司就连现金流基本的平衡都做不到了。而没有了现金流,银行也就不会再愿意贷款。
所以我回到西安,给我父亲的建议是,立刻起诉发包方。具体来说,我父亲公司2018年底就已完工的项目的发包方,是两家国企@中国广电5G 静宁分公司和陕西通信建设有限公司。
但是,诉讼的进程令人感到非常无力。
从去年7月开始支付第一笔诉讼费,到今天已经过去9个月,仍旧连实质性审理都没有开始。
这背后的原因概括来说是,国企会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想方设法在程序上拖慢进程。
拿在@甘肃省静宁县法院 的诉讼来说,本来已经通知在本月开庭,在开庭前一天,突然接到@甘肃省静宁县法院 的通知,要将案件移交西安的法院审理。
大家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实际上这是严重的程序违法。
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法律明确规定,工程类纠纷要在工程所在地的法院进行诉讼(因为难免要涉及对施工情况的验收),这是所谓的专属管辖的,也就是说,在我面临的案件中,只能由@甘肃省静宁县法院 去审理此案。
@甘肃省静宁县法院 却无视了这一明确的法律条款,将案件移交到被告所在地的@
雁塔法院,在这种情况下,@雁塔法院 是绝对不会接收的。
那么,在@雁塔法院 和@甘肃省静宁县法院 都不接收此案的情况下,将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结果就是——最终将由双方共同的上级来指定管辖,在本案中双方共同的上级就是——最高人民法院 !
所以,案件将层层移送,涉及至少3层法院,经历一个漫长过程,没有一年半载根本结束不了。而且这仅仅是程序,还未涉及到案件的实体审理,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决定无异于"无限期"延长了我们的维权周期。
我想大家可能又会认为,这可能也只是@甘肃省静宁县法院 的一个疏忽。但绝非如此,因为就这个工程项目而言,去年已经有4个诉讼在@甘肃省静宁县法院 开庭审理,只不过其中的诉讼主体是当地的工程队和我父亲的公司,这一系列诉讼都已结案。
直到我父亲将当地的国企作为被告告上法庭,却突然要将案件移送了。
这背后原因我想大家都能想象到。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件背后的本质,这大概率不会是我父亲公司的特殊情况。
大家看到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消费复苏,但投资不振。这其中的原因是,消费从疫情中走出是容易的,但投资却仍旧深陷在三年疫情的影响中——而如果因国企拖延付款,甚至当地法院也配合拖延诉讼进程,那么短时间内,民企也无法从三年疫情的影响中走出。
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如今就业率底下的原因——如我父亲的公司这样按时支付银行贷款(但现在已经逾期)、足额及时发放员工工资的小微企业们,解决了中国大部分的就业,但现在这些企业摇摇欲坠。
这也难怪所有人的选择都只有考研和考公了。
这个案件还没有结束,后续我将前往@平凉中院 ,甘肃高院 ,静宁纪委和静宁政法委 进行投诉,也将用各种其他方法(文字或视频)向大家更新事件进程。
这个事情有关小微企业、有关地方保护、有关基层司法的混乱。希望在解决我自己问题的同时,能够帮助中国的营商环境向前走哪怕那么一小步。



【3】@生物狗Y博 

被斯坦福校报学术打假打掉的斯坦福校长
2023年7月19日爆了一个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新闻:斯坦福大学校长因学术不端问题下台。
递交辞呈的斯坦福大学校长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Marc Tessier-Lavigne,现年64岁,2016年起担任斯坦福校长。就任斯坦福校长前,Marc Tessier-Lavigne在2011年加入洛克菲勒大学,是该校历史上第10任校长。而更早前,2003-2011年,他在大名鼎鼎的基因泰克Genentech任职,曾是首席科学官(CSO)。
2009年基因泰克被罗氏彻底收购,当时关于基因泰克被传统的大药厂并购后失去创新活力、个性特征的说法不断,Marc Tessier-Lavigne离职还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证据。
Marc Tessier-Lavigne的科学家身份同样不可忽视——他领导的实验室发表过很多论文,包括许多在顶级期刊上极具影响力的论文。
但在2022年,斯坦福校报——The Stanford Daily就开始和这位校长杠上了。著名的论文图片找bug专家Elisabeth Bik和Pubpeer(讨论论文的一个网站,经常爆料论文存在问题)上的多名用户都指出Marc Tessier-Lavigne署名的多篇论文存在问题,包括图片反复利用、有人为修改造假的痕迹等。而斯坦福校报在这件事情上坚决地胳膊肘往外拐,持续报道校长涉嫌学术造假,丝毫不在意即将毕业进入社会毒打的同学们毕业证上谁来签字的问题。
在斯坦福校报不顾大局的造**行为逼迫之下,斯坦福大学董事会在2022年11月宣布将聘请外部专家,独立审查Marc Tessier-Lavigne的学术不端问题。
而在7月19日,历时8个月后,该审查报告公布,指出Marc Tessier-Lavigne未能果断、坦率地纠正科学记录中的错误,并指出他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存在一些明显的操纵(数据)行为。
但报告对Marc Tessier-Lavigne并不严厉,非常关键的一点,报告称没有证据表明他本人操纵了所审查论文中的数据,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当时知道这些数据操纵行为,但他"无法提供充分的解释"为什么他没有及时纠正这些数据。
这也是为什么报告公开后,Marc Tessier-Lavigne表示"很高兴专家组得出结论,我没有参与任何欺诈或伪造科学数据的行为",意指这是为他证明了清白。
但这在同时递交辞呈的背景下,多少属于难以令人信服的洗白。更为关键的是,他也表示涉事的5篇论文,将撤回3篇,更正2篇(根据审查报告,这些应该是重大更正,即会涉及很多内容)。
整个调查在学术不端方面暴露出了很多"圈内"人尽皆知的潜规则。像Marc Tessier-Lavigne涉事的5篇论文是他作为通讯作者——也就是资深作者的文章。有他署名的问题论文还有多篇,那些论文里,审查报告人为他的署名排在中间,这在学术圈意味着贡献较少,因此,Marc Tessier-Lavigne不会知道论文的问题,自然也不该承担责任。
这其实是学术圈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大牌科学家通过提供试剂、交流想法等等方式挂靠在很多论文之上。一旦论文出问题都是贡献不多没责任,可挂名时却鲜见说贡献不多不该署名的。这种署名自由更大的危害在于构建了一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文章挂上了大牌,期刊更愿意蹭点明星光环,审稿人也不愿意得罪大人物。
就算是Marc Tessier-Lavigne自己实验室发表的5篇问题论文,报告指出的他可能对数据操纵不知情,也反映了科研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些研究我们都会说是Marc Tessier-Lavigne实验室做的,或者直接是"Marc Tessier-Lavigne的研究"。但真相是此类大牌科学家根本没时间或没必要自己做研究,实验都是实验室里大量的学生、博后、研究员做的。明星大佬们领走了最多的荣誉,一旦出事却又总搞得自己在以自己命名的实验室里是打酱油的过客。
此外,整个报告里展现的问题论文处理也显示出学术圈纠错的困难。Marc Tessier-Lavigne不是死活不认账的无赖大佬,有些文章发表后经人指出问题后他也主动联系期刊想要勘误。
一篇论文在2001年发表于《科学》后,同行向他指出文章有问题,Marc Tessier-Lavigne表示会联系期刊做勘误,但未有实际行动。2015年时该论文的问题再次在Pubpeer上被指出,Marc Tessier-Lavigne主动联系《科学》想要勘误,期刊却始终未发表他递交的勘误。当然,Marc Tessier-Lavigne也没有把这事盯得太严,可顶级期刊居然连作者主动提出的勘误都能漏了(还是在双方有多次电邮交流的情况下),可见当下学术出版体系的问题之大。
另外一篇2009年,Marc Tessier-Lavigne在基因泰克时发表的重磅《自然》论文也是审查焦点,同时展现了科研领域纠错时另外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操作。在询问了多位当时在基因泰克的人士后,报告认为该论文没有造假。但事实是该论文很多内容后续研究者无法重复,而Marc Tessier-Lavigne自己还挂名了多篇文章,实质推翻了该论文的多处结论。
既然很多内容都被推翻了,那为什么这篇文章不撤稿呢?根据Marc Tessier-Lavigne的说法,这属于不同研究互相纠错推动科研进展。这不是没道理,但还是没回答最初的论文为什么无法重复的问题。什么样的不可重复才会被认为有数据操纵?又要不可重复到什么程度才该撤稿?那些每年发海量文章的明星科学家与期刊们,恐怕都没有答案。
任何一个学生或博后的研究出了该审核报告里指出的问题,恐怕科研生涯就此结束了。但一个指导大量学生、博后的科学家,多个研究出了那么多问题,审核出来的结果却是他可能都不知情,因此至少他不能算造假。斯坦福聘请的独立审查专家们的结论不能算错,只是深刻反映了如今学术界纠错机制的不堪与极端的阶级差异。
当然,整个过程也不得不感慨斯坦福校报敢把皇帝老儿拉下马的执着。在审查开始后,斯坦福校报仍继续调查,指出一位参与审查的专家在Marc Tessier-Lavigne创立的公司Denali有大量投资,迫使该专家退出。甚至就在报告即将公开之际,斯坦福校报还发报道,指出调查人员没有向被询问的基因泰克员工提供匿名保障,使得多人不愿意接受询问。
确实是后生可畏。



【4】@欧阳志刚正在搞创作 

1958年"大跃进"年代里,北京人艺每天晚上的演出,每人发夜宵费两毛钱。当时,有人提出来一个"革命倡议"——在外边巡回演出时,全部取消夜宵费。而且,这被说成是演员队全体人员一致的意见,还在"大字报"上签了名。这该怎么处理呢?
在党委会上,人艺党委书记赵起扬旗帜鲜明地表示:这种做法不妥当,它涉及到群众利益,必须慎重对待。但演员队支部书记说:这是群众的意见嘛!赵起扬问道:群众?!那还要领导干什么呢?这样一句话把与会者都给镇住了。停了一下,他又继续解释说:在当前大家头脑都有点发热的情况下,有人提出这种倡议并不奇怪。提出的人也可能是出于真心,可大家是不是就真心愿意呢?恐怕有人心里并不愿意,也不敢说个'不'字,生怕落个'思想落后'甚至'右倾'的罪名。所以,心里不愿意,嘴上还得说'拥护'。大家出去巡回演出,本来很辛苦,很劳累。晚上演出超过11点钟才给两毛钱的夜宵费,如果连这点补助也给取消了,大家怎么顶得住呢?于是,他说服了党委委员,否定了这样的"革命化"办法。
1959年,北京人艺上演《日出》后不久,竟然有人向剧院投诉——有的观众走在街上,追着扮演胡四的演员董行佶看,这是很成问题的。赵起扬得知后,反问:这算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董行佶演得好。我看把这当成问题的现象,倒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赵起扬:不登舞台的人艺人》



【5】@ID_韩潮 

只需要维持生命体征的话,生活成本能降到多低?



【6】老照片bot 

韩国天才儿童金雄鎔,1962年出生,3个月就会说话,4岁时即能使用四种语言(韩、日、英、德),并在日本电视上现场表演作诗及演算微积分。

1966年,4岁的金雄鎔进入韩国汉阳大学物理系特别班学习。1969年,7岁的他被编入韩国建国大学4年级。 1970年,8岁的他进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热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研究生研修,并在15岁前获得了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金雄鎔7岁时还被邀请至NASA进行研究,在大学毕业后并继续在NASA工作,1978年,16岁的金雄鎔回到韩国,转攻土木工程领域。他从2007年开始在忠北大学工作。

回顾往事,金雄鎔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虽然大家都说他是"神童",但他其实只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比普通人好一些而已,他并不喜欢做一个"神童",在美国求学的日子,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日子,也让他对学术圈萌生退意,选择回国做一个普通人。

很多韩国民众和媒体都不理解,常常对他说,你明明可以当上一名一流学者,为什么还要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教授?他立马给出了当面回应,他说他儿时学习超前知识的那一点能力没有什么值得羡慕和赞赏,要想长久的在学术圈就必须得打好扎实的基础。

对于媒体上对他的报道,他说他不希望小孩子们都当神童,只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就行,面对媒体,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再重申一遍,我现在过得很幸福!

 


【7】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奥本海默被任命领导那个著名的神秘武器实验室之后,他想招募一些学生,那时候大家只知道是要制造一个很大的武器,"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想,上帝啊!制造这样一种武器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啊,它会把地球炸没的!"奥本海默回答:"要是纳粹先制造出来怎么办?"

在知道斯大林的大清洗之后,奥本海默从对共产主义的迷恋中清醒了过来,往后虽然他依然身处左翼,但始终没有跨过那条基本线。令人震惊的是很多人依然没有醒,包括那些顶尖科学家,世界上最聪明的那批人,奥本海默的一个数学家朋友,觉得斯大林是对的,对待托派就应该那么干。



【8】私人阅读简史 

作为研究共产主义的小说来看,《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本书的成就,都非常了不起,因为它们巧妙地保存了传统小说对社会和自我平衡的关心。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两本小说既没有滥用宣传口语,也没有为了方便意识形态的讨论而牺牲了现实的描写。

在她的小说中,她的着眼点是:一个普通的人,怎样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制度下,无援无助地为着保存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忠诚而挣扎。

《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已经是本不朽之作。《赤地之恋》毫无疑问地是一本悲天悯人的小说,语言干净,意象带有丰富的隐喻性。

 


【9】《你这个飞天大野猪》


@后浪青年小杨 

是吃货也是rapper,外卖被偷了气到rap,不得不说还挺押韵,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唱起来了[笑cry]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