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897】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母才会去计算

huoying @ 2024年09月22日 浮世汇

【1】Audrey李佳佳 

刚刚读了网上流传的航平父亲的信,使我想起不久之前听过的另一位父亲在失去11岁儿子后说过的话。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上周Harris和Trump的那场电视辩论。Trump莫名其妙地说俄亥俄的小镇Springfield的海地新移民正在吃掉本地人的猫狗宠物——这是一个已经被一再辟谣的谣言。

这个离谱故事的背后,却有个更大的值得细讲的故事。

这个小镇在鼎盛时期,支柱产业是制造农用设备,曾被认为是小型的芝加哥。在60至70年代初,人口曾达到约8万的巅峰。后来,像许多锈带州城镇一样,大量制造业岗位流向海外,人们失业,不得不离开寻找其他的机会。

城镇陷入萧条,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几年前,领导层和商会决定采取行动,吸引外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一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创造了数百个工作岗位,陆续其他一些大公司也来了。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劳动力。

于是,新移民陆续到来,特别是海地人。老乡口口相传而来,吸引他们的是这里薪水高、物价便宜。

他们对雇主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并不是非法的,而是持有一种被称为"临时保护身份"的合法身份——美国对于深陷乱局的国家的侨民的一种临时身份。

过去三到四年里,约有近两万名海地移民搬到了Springfield。这个人口不到6万的城市,已经接近8万人了。

这些移民在各种领域工作,有的还开始开设企业和餐厅。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而这些学校本来因为人口萎缩而招不到学生。他们还租房屋租公寓。总之就是促进经济发展。

但必然也会带来对原有居民生活的冲击。比如一下子1/5的孩子母语非英语,需要另外的教师资源;比如占用医疗资源本地人却享受不到预约;还有就是住房,房价房租都涨了。

一些低收入的美国人因为租金问题被迫搬离,由此怨恨开始积聚。起初,镇上的人们还是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直到一件悲剧发生,使这些情绪爆发出来。

去年9月开学第一天,一辆载有52名学生的校车在公路上行驶时,一辆小货车突然驶入迎面车道,撞上了校车,导致校车侧翻。

一名11岁的男孩被抛出车外,当场死亡。他叫Aiden Clark。

另有超过20名学生住院治疗。而小货车的司机是36岁的海地移民。今年5月,他被判过失杀人罪。

这场事故引爆了人们积攒的对海地社群的不满。JD万斯抓住机会把这种不满情绪放大,在华盛顿的保守派会议上点名了这个小镇。

接着,各种真真假假的谣言开始发酵和传播。一个网红声称海地移民抓鸭子斩首吃掉,一个Facebook群组里有人发帖说,有邻居的女儿的朋友看到一只死猫挂在海地人家的树上,还有一个张冠李戴的吃猫视频也被安在了海地移民头上。

然后,海地移民们开始面对日益增长的排斥情绪,有的不敢让孩子上学,有的被迫离开。

那个不幸离世的11岁男孩Aiden Clark,更是多次被利用,作为武器攻击海地移民并煽动仇恨。

而我想分享的,是他的父亲Nathan Clark,在市政会议上说的话:

"知道吗,我真希望杀死我儿子Aiden Clark的是一个60岁的白人。我打赌你们从没想过有人会如此直言不讳地说这种话。但如果那个人杀死了我的11岁儿子,那些不停发布仇恨言论的人就会离我们远一点。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把我们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不断地、暴力地摆在我们面前。

You know, I wish that my son, Aiden Clark, was killed by a 60-year-old white man. I bet you never thought anyone would ever say something so blunt. But if that guy killed my 11-year-old son, the incessant group of hate-spewing people would leave us alone. The last thing that we need is to have the worst day of our lives violently and constantly shoved in our faces.

为了澄清,我的儿子Aiden并不是被谋杀的。他是被一位海地移民意外撞死的。这场悲剧在整个社区、州乃至全国都引发了共鸣。但不要让这件事被利用来煽动仇恨。为了像Aiden那样生活,你需要接纳每一个人。

To clear the air, my son, Aiden Clark, was not murdered. He was accidentally killed by an immigrant from Haiti. This tragedy is felt all over this community, the state and even the nation. But don't spin this towards hate. In order to live like Aiden, you need to accept everyone.

世界上最糟糕的感觉之一,就是不仅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现在连他的记忆都无法守护。

One of the worst feelings in the world that I have had is my inability to not just protect my child, but protect his memory now that he's gone.

我对Aiden承诺过,我会为了他做出改变。这就是我在做的。像Aiden一样生活。谢谢。

I said to Aiden that I would try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his honor. This is it. Live like Aiden. Thank you."

我很喜欢一位记者同行的评价:这是一个有充分理由愤怒的人,但他并没有选择逃避或煽动。相反,他发声呼吁人们对这一切抱有更细微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将之简化为政治武器。

愿我们像Aiden和航平一样生活。


【2】小儿外科裴医生 

10年8个月又7天,这样的数字只有父母才会去计算,父母才会知道孩子对自己的意义。是这样的无妄之灾,可以想象父母的感受。


【3】凌太来了 

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好友所写,经她授权转发:

昨夜在我的朋友圈裡,一篇來自網絡的,來自深圳被害日本男童父親小山純平的信,刷屏般在我的朋友圈上傳播。
我也轉發了,除了收到點贊,也收到了質疑,不止一個朋友問,這是真的嗎?這會是真的嗎?
我考慮一夜,決定用我在日本生活了26年的生活經歷來說明,為什麼我認為這是真的,這是符合日本人的國民性的。
日本人在親人去世後,會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來表達心中無盡的哀思。
很早很早以前,我就收到過類似於這樣的一封信。那時候我的孩子還小,全家每天在育兒的節奏中苦戰。我的日本先生保持了一個唯一的個人愛好是登山。他參加了本地的登山俱樂部,有一回收到緊急邀請是去幫助搜救附近山區一位失蹤的登山者。先生漏夜出發,第二天疲憊的回來,說還沒有找到人,說晚上山裡降到零度以下了,沒有找到失蹤者,恐怕不妙。
確實,第三天在新聞裡看到了有登山長者意外身亡的新聞。我一邊抱著孩子,一邊深感遺憾生命的無常。
過了一段時間,家裡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來信,寫著先生的名字。
先生在出差中,讓我打開看看是什麼。我打開了信,那是一封手寫的長信,來自那一回先生參與救助工作的失蹤者的太太。
在那封長信裡,她寫了自己的名字,寫了先生的(也就是那位意外失蹤的登山者)的名字,介紹了他的生平,介紹了他是一個平凡但富有生活趣味的人,他在退休後,離開了繁忙的工作,為自己安排了豐富的晚年生活,他愛讀書,每一週都會去圖書館,他愛登山,每個月都會安排給自己一個登山活動,有時候是跟朋友,有時候選在附近的山區,就會一個人出發。太太因為身體不算好,總是會送他出門,再等他回家。這一回也是如往常一樣的送他出門的,看他一個人去了常去的山裡,沒有想到山上天氣突變,有了大霧,他不知道在哪一個路口走錯了方向,竟然迷失了方向……到傍晚沒有收到先生的聯絡,她就開始到處求助,多方人士從四面八方趕來參與到了徹夜搜索的工作中,非常遺憾的是一直到第三天才在山裡找到他的遺體。
寫這封信,她是為了感謝所有參與到搜救工作的志願者,她替先生向大家道歉,「給大家添麻煩了」;向大家道謝,「感謝大家的工作」,讓先生"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
很早很早以前,我曾經被這封來自陌生日本人的來信深深打動過。
今日,讀到來自這位孩子被無差別殺害的父親的信,看信中以平靜的語氣對自己可愛的孩子的深深回憶,對自己的家庭,對自己的中國人太太的深深體恤,道盡一個人遭受生活意外打擊後的痛苦,以及對人間善良的守護。
面對如此善意的表達,我想問問那些要求刪去這篇來信的有關部門,你們的行為是什麼意思?你們怎麼能如此泯滅善意,縱容惡意中傷的橫行?
有人在臉書上找到了小山純平的頁面,看到他的太太確實是中國人,也確實姓沈,在為數不多的頁面裡,我們看到她的太太懷孕時的照片,也看到有一個小Baby被幸福的抱在懷中的樣子。
那個美好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十歲八個月零七天的那個早晨,那是中國中秋節的第二天。
我也是一個嫁給日本人的中國女子,我也有會說日語和中文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愛日本也愛中國,他們有日本的親人,也有中國的親人。
沒有語言能夠形容此時此刻我的悲傷💔


【4】汪有 

看到很多网友义愤填膺"外国人学校不招中国人",昨天我也说了这是教育部要求。
但私下说呢,其实也有中国人能进去。

你们记不记得之前有个po主做视频,全英文采访上海美国人国际学校的小孩。
里面的小孩英语流畅,计划清晰。
小小年纪已经非常自信侃侃而谈自己未来的规划,也非常清楚自己以后要学什么。
我印象里有个男生已经确定好会去加州伯克利学音乐。
评论区纷纷羡慕,说"我的人生被偷走了"。

里面那个男生其实是中国人,只是拿了外籍。
你说"那不还是不招中国籍吗"。
其实后来还采访到一位女生,中国内地户口。

那个女生也挺厉害,典型中国小孩,因为就是硬卷,父母给报的班是最多的,会的语言比里面接受采访的外国人还多。
女生:都说这里只有外国人能进来,那我就是中国户口,我照样进来了呀。

美国人学校一般来说一年学校花费这些在30来万,我之前也写过微博,30来万看着贵,实际在有钱人看来相当便宜。
这是纯外国人办的学校,原汁原味,比国内中学的国际部正宗太多了,也没贵多少。

我在广州足球队工作的时候,球队外援要给孩子找学校。
我陪同他们考察过多所外国人学校。
环境比国内学校国际部好太多,对外援来说,那点学费很便宜,约等于不要钱。

负责人热心介绍:我们这里的升学率,比我们自己国家中学平均升学率高太多了,教育质量比在本国接受教育都好。
很好理解,因为在这种学校上学的小孩家庭平均素质也高,很多都是外派来华的管理层,或者外交人员家庭。
我在学校宣传栏里,在许多知名大学的招生海报里,看到我母校的海报,热情邀请孩子们报考我校。

我心想,我考大学可是连续六年中学废寝忘食硬卷,不敢浪费一分一秒还带点运气才能去。
这里的小孩想去,感觉比我容易很多。
我从未在我老家中学母校看到这种热情洋溢的海报。

好了,那这种学校明面不收中国人,你很气愤。
现在告诉你也有中国人能给运作进去,你觉得能不能轮到你这种家庭?
或者按你说的给放开了,你家孩子能不能进去?

实际上你家孩子连你市比较好的公立幼儿园都进不去。


【5】@李小呼噜 

近期让我觉得悲凉的一个小小瞬间是,有一篇新闻,关于里斯本丸。英国家属拿出了葬身东海的祖辈最后的家书,上面写他爱上了一个香港姑娘,打算在圣诞节成婚,这个姑娘叫梁素琴。新闻讲,在剧组和网友的努力下,已经找到了梁素琴的后辈,英国小伙子死去后,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亲人隔海相认"。
更糟糕的评论当然有,例如说认为只不过是一段"白男跟亚女,殖民者跟被殖民者"的不堪恋情,咋还有人感动上了,老实说这种我一点都不意外,让我觉得悲凉的那条评论,只是单纯地发出疑问,"可他们也不是亲人啊?"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那种感觉,这条评论无关意识形态,这个人显然是友善且中立的,它只象征着一个机械的人,像粗糙的Ai,经过字面阅读理解以后发出的疑问:你们人类怎么会有血缘以外的亲情?


【6】@胖虎鲸 

十三四岁的小朋友,作文可以写成什么样子的呢,给大家看一篇,我觉得这才叫认真观察了生活,有真情实感,而不是一堆网络作文大师教给你的"如果你要写月亮,你就不要直接写月亮,你要写清冷高悬,斑驳树影"这些屁话。。。。
我的姑父
我的爷爷奶奶,以及姑姑姑父,都住在老家长春,我很少回老家,与姑父见面的时间也很少,但每一秒都令人印象深刻。
姑父长得很大众,一个方方的脑袋上留着个方方的发型,脸上长满了碎碎的胡子,像个刚吃完海苔的小孩,眼睛总是眯起来,脸上永远藏不住微笑。

他性格大大咧咧的,在东北男人惯有的豪放下,又有点小孩子式的可爱。他是一个拉货的面包车司机,工作平平,但异常勤奋,奋斗了十几年买了两台车,好的那辆福特给了姑姑,自己开着活似上个世纪的老旧大众,车已经好久没洗,棕色的车看着像灰色的,他在长春买了套很好的房子,姑姑从苹果第八代一直换到第十四代,他却依旧用着iphone6。
第一次到他家,来到表妹的房间玩,打开一个巨大的柜子,被冲出来的芭比娃娃所震惊,表妹有很多课外班,总是三分钟热度,这报一个钢琴,那报一个芭蕾,花了不少钱。很难想像姑父仅仅是一个拉货的司机,但他都生生抗了下来。
我们家没有喝酒的,我爸不喝,我爷不喝,偏偏就姑父喝酒,而且是特爱喝,家里总是摆着几箱啤酒,每天晚上吃完饭,都要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喝上几杯,还特别容易醉,基本上过个几分钟就脸肿通红了,这时候他就会把我拉到一旁,给我倒上一杯,跟我开玩笑说:"来!你也喝一杯,小孩子喝了才精神抖擞!"。长春爆发疫情时,姑父家被封控,两家通视频,奶奶跟我们说:"你说这王华(姑父原名)也是真爱喝酒,昨天去做核酸,还偷偷跑到小区外小卖部买了两箱啤酒,差点让人给抓了!",大家哄堂大笑,姑父也只能憨憨地挠头,眯起他的小眼睛。之前姑姑曾说要拉姑父去医院检查有没有得酒精依赖综合症,以前看来像开玩笑,现在看来真可以去看看。
姑父对我很好。我第一次独自一人来长春,还是在冬天,他晚上十一点在寒雪中等我,因为违规停车还被罚了两百。
在家里时我都在家吃,没下过几次馆子,而当我来到长春时,体验了回啥叫顿顿下馆子,姑父带我到处去玩,特别是我唯一一次冬天回去,带我去滑轮胎,还给我表演了如何从轮胎上掉下趴着滑下去,我小时候天天缠着姑父,就想跟着他,他带我堆了雪人,抓了蛐蛐,把表妹气得不轻,我们俩有时便会争抢姑父。
我一直以为他们家很有钱,天天到处吃喝玩乐,很羡慕,现在才知道,他们家并不富裕,当然,天天吃喝玩乐倒是真的。



【7】@阅读兽ReadingCub 

「威权政体由于缺乏程序合法性,所以更多地依赖于政绩合法性。这意味着,大家生活比较好的时候,社会相对会比较平稳,满意度也比较高,程序合法性的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但是,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时,程序合法性问题就会冒出来。
历史地看,只有极少的威权政体能够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所以,很多威权国家都会面临一个政治困境与转型的问题。比如,韩国就是一个威权政体下实现经济起飞、而后又通过政治转型走向民主的典型案例。」



【8】@美鸥阅读 

埃隆·马斯克怎么了 ? / 大西洋月刊
——
与查理·瓦泽尔对话,探讨这位科技亿万富翁如何成为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的代言人
作者:洛拉·凯利
即便按照埃隆·马斯克一贯的表现,他最近在网上的一些言论也令人震惊。他放大了关于总统辩论的阴谋论,传播了关于民主党的虚假信息,还在一篇现已删除的帖子中暗示"没有人试图暗杀拜登或卡马拉"很可疑。在后续的帖子中,马斯克声称他只是在开玩笑。我和同事查理·瓦泽尔聊了聊,讨论了马斯克,这位曾以硅谷的发明和贡献闻名的人,如何在今天成为MAGA运动的代言人。
▌从边缘走向中心
★洛拉·凯利:埃隆·马斯克涉足阴谋论和虚假信息的世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他最近似乎走得更远了。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查理·瓦泽尔:这很复杂,但也出奇地简单。我们无法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但他似乎真的以关注为生,喜欢被关注。马斯克向右翼靠拢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他收购推特并错误地运营——与广告商关系恶化、用户身份验证问题——这真的疏远了很多人,加速了他的转变。许多人过去认为他是21世纪的托马斯·爱迪生。他被塑造成一个创新者和精明的商人。当他走进推特并搞砸了一切时,他在那些曾认为他是天才的人中声望下降了。现在他非常努力地讨好那些仍然青睐他的人——比如那些活跃在互联网右翼角落的人们。
★洛拉:为什么马斯克如此高调参与这次总统选举,而且与特朗普走得这么近?据称如果特朗普赢了,他会给马斯克一个领导政府效率委员会的职位。他是想成为历史上的伟人,还是追求在可能的特朗普政府中的权力?
查理:埃隆·马斯克基本上是在特朗普最风光的时候站在他那边的。在第一次暗杀未遂事件发生后,他立即表示支持特朗普。当时,特朗普正迎来一波正面关注,而乔·拜登还在竞选,看起来特朗普很可能会击败他。自从马斯克在7月份支持特朗普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他真的是一个精明的政治操盘手,按理说,他现在应该对冲风险,说"我不能完全疏远一个政党,因为我有这么多政府合同和其他利益,我至少需要能够和民主党人坐在一个房间里谈"。
我认为他实际上已经成为唐纳德·特朗普的内部社交媒体团队这一事实表明,他不仅仅是在做政治计算。他不是在下一盘大棋。在我看来,他真的被激进化了。
想想看,这是一个有六份工作的人,却决定花大部分时间为一个政治候选人发布宣传并在他的平台上歌颂他。他还想要另一份工作吗?的确有可能,但我认为他其实最想要的是成为这个政治团体中的鲁伯特·默多克那样的人物。他似乎正在努力将自己定位为权力掮客的角色。
★洛拉:在某些方面,马斯克的转变令人惊讶。但他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查理:我在2010年代开始报道马斯克。当时就有一些迹象——与洞穴潜水员的争斗、他对特斯拉问题的轻描淡写、以不负责任的方式发推特,这些推文有时会影响股价。他是一个无法控制的人,表现出对法律和权威的不屑一顾。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方面都被埃隆·马斯克——这位伟大创新者的光彩形象所掩盖了。
由于他的背景和在科技界的名声,他做的每一件看似离谱的事情都会成为新闻。媒体机构不会报道亚历克斯·琼斯说的每件事,因为亚历克斯·琼斯从一开始就是阴谋论者。但当马斯克在X平台上针对卡马拉·哈里斯的暗杀言论开玩笑时,媒体惊呼:这个人怎么了?
不仅是他之前的品牌形象让人们在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之前一直没有真正看到他的变化,而且这也让他可以一直保持在公众视野中。这让他像特朗普在2016年那样,获得了过度的关注。人们真的很想弄清楚他的故事。
★洛拉:马斯克的观众如何影响了他的行为?
查理:当你的观众被你吸引时,你会迎合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以马斯克为例,他大量发推特,有时还会故意挑衅(也就是当个"巨魔"),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关注者。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开始影响你,因为你是在为他们表演。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你让观众来决定你该做什么、说什么。
马斯克找到了这群人,他们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而给予他想要的关注。按照社交媒体的经典套路,他得不断想办法讨好他们。这通常意味着他要让自己的帖子更有冲击力。如果他发了一条阴谋论的推文,人们称他为真相的代言人,那下次他的阴谋论就得更夸张一点。你渐渐变成了粉丝希望的那个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
★洛拉:马斯克在X平台上有这么多忠实的观众——但他是否在改变人们的想法,不管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线下?马斯克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影响力?
查理:我没觉得他能通过社交媒体改变人们的想法。他似乎只是让那些本来就信这一套的人更开心。他的影响在于把一些边缘的东西拉进主流的新闻循环。他有一个超级放大器——他拥有全平台最多粉丝的账号,而且他显然也拥有这个平台。马斯克被困在X平台上,关注着各种右翼的垃圾账号。他看到了这些,然后就放大它们。因为他的身份,这些内容被认为是值得报道的新闻。于是,一个边缘的论点就成了头条。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影响力。



【9】@Kevin在纽约 

『在美国,用"遥遥领先"这样的广告词会不会被处罚?』 在美国如果厂商不能提供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他们的产品确实"遥遥领先",可能会面临来自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或竞争对手的投诉和法律风险。
也就是说,"遥遥领先"如果被解读为一种客观事实陈述(即声称一个产品在某一方面明显优于竞争对手),那么厂商必须能够提供可靠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如果无法证明,这种说辞可能被认为是虚假或误导消费者,违反美国FTC的规定。

同时厂商说了这句话,还要特别注意竞争对手的反应:在美国,竞争对手可以通过"兰哈姆法案"(Lanham Act)提起法律诉讼,指控这些虚假的误导性陈述损害了他们商业利益,赔偿额可能非常巨大。
所以在美国,即使是行业领先的龙头大厂,为避免潜在巨大法律风险,是不愿意使用"遥遥领先"这样的推销用语的。



【10】@巴巴操盘 

今早一会看了好几个帖子,都是美国降息表明金融战美国输了,我们赢了。虽然美国这一轮也收割了不少国家,美国股市连创历史新高,但美国输了,虽然我们股市连续多年大熊市,经济稳中向好但我们赢了[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