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买房,我们领了结婚证 | 人间

haitao @ 2024年12月25日 故事

1

2020 年 7 月,我硕士毕业留在上海工作,男朋友博士在读,预计比我晚一年毕业,我们是校园恋爱,感情稳定。为了方便外出实习找工作,男朋友打算从博士公寓搬出来和我合租。由于疫情的缘故,从回校打包行李、领取毕业证、租房只有短短 3 天时间。

上海的夏天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跟着中介暴走了一天,中介滔滔不绝地讲着疫情后房租降了不少,经过几轮比价,最后我在豆瓣上转租了一套 1 居室,省下了一笔中介费。房子位于上海内环边上配套成熟动迁房聚集区,到陆家嘴需要地铁 6 号线转 2 号线换乘,这种需要换乘的房子会比 2 号线沿线房租要便宜一些。

隐约记得中介给我的推荐房源的传单上写着:1994 年建成的某某五街坊 50 平左右的一居室,房价大约在 250 万,单价约为 5 万元 /㎡。当时我对周边的房价没有认知,只是觉得房龄和我年龄差不多大,却要卖这么贵。

后来到自己买房的时候才明白,想在上海买房,对大多数的小镇做题家而言,意味着要掏空两代人的 6 个钱包,共同凑上一份首付,年轻人再马不停蹄地卷上二十年,其间要时不时担心房价下跌,上车晚的人,要时刻焦虑房价会不会上涨。

当一套房子被赋予了巨大的期待,承载过多的压力时,"有房" 便成了横亘于大多数想要扎根于此的沪漂面前难以跨越的一座大山。

2

2017 年起,我在上海读研究生,那几年上海的房价一直在震荡盘整,当时由于还在上学,没想过买房的问题。没想到 2020 年下半年,上海房价在沉寂 4 年后迎来一轮暴涨,二手房价开始水涨船高,尤其是次新房和优质地段的学区房,平均涨幅超 20%,一些房子的涨幅甚至高达 30%~40%,在高基数的影响下,20% 的涨幅可能意味着要多支付 100 万的购房成本。连当年的五街坊这类非学区老破小均价涨到了 6.5 万元 /㎡。

每次聊到买房的话题,身边的老同事都会语重心长地劝我说:"佳佳,在买房这件事上,你一定要把杠杆加到最高,全家上杠杆,从历史来看是房价一直会涨的。""对啊,2015 年买对一套房,等于少工作 10 年。"

那时看着日渐高涨的房价以及周边已经买房享受到红利的朋友同事,我的内心既羡慕又焦虑。

我的身边有不少在 2018 年 —2019 年买到新房的朋友,当时 7 万 /㎡买到的新房,交房后转手就可以挂牌 10 万 /㎡,而且在上海买房子或多或少会向银行贷款,在杠杆加持下的财富效应更为显著。面对巨大的财富效应,上海新房市场开始热度上升,新房逐渐变得一房难求。在狂热氛围下,我和男朋友开始商量买房的事情,他老家有一套闲置的婚房,当时房子还有租客,因为我们还在上学,并没好意思催家里卖房筹款。

过去 20 年里,一线城市的房子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房价上涨的趋势足以没上车的人后悔没早点上车,捶胸顿足,在车上的人感叹自己的眼光独到,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大家仿佛形成了一个共识:早买房早享受,提升居住体验的同时可以享受房价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在这种氛围下,当时的感觉就是一定要尽快买房,晚买一天仿佛要损失一个亿。

天不遂人愿,我们的买房路上充满坎坷。

首先是 2021 年 1 月出台了新房购房积分政策,社保年限越久额外积分越高,家庭比单身基础分高 10 分。新房的积分两极分化,高倒挂的新房积分至少需要 65+,甚至有楼盘需要 80+。60 分是新房品质的分界线,60 分以下的新房会存在离地铁站远,倒挂少等问题。积分高的新房一般和周边二手房价存在 20%~30% 的倒挂,这就形成了套利空间。很多本地有房家庭把房子出售或者过户给亲属,在积分政策的加持下,他们有更高的概率入围优质新房,享受到打新红利。

作为刚工作的新上海人,我和男朋友在社保年限上毫无优势,就如同众多新上海人自嘲的那样:"新政是要我们接盘老上海人的房子,他们既享受到了房子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又可以享受到买到 "高分好房" 的优先权。" 在这种背景下,分数不够结婚来凑,结婚之后可以多加 10 分基础分,而为了买到更好的房子,增加入围概率,我和恋爱 4 年的男友开始考虑结婚的事情。有人为了买房子假离婚的,而我们是为了顺利买房,脑子一热真结婚。

3

2021 年 6 月男朋友博士毕业,同年 10 月他拿到上海户口,我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买房事宜,陆续关注了多个买房公众号,加了买房互助群和中介的微信,一边研究可以选择的地块,一边张罗年底两家见面,推进结婚的事情。

而就在 2021 年 8 月时,上海推出三价合一政策,即贷款评估价、网签备案合同价、房管局计税评估价三者取其高,这导致很多二手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 50% 附近,并且二手房要承担较高的税费。我们盘了盘可以凑到的钱总共在 250 万左右,买二手房的话只能买 500 万左右的房子,在当时的上海,可选的房子比较有限。

综合分析下来,打新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为了凑足 250 万首付,需要把男朋友老家的婚房卖掉。男朋友老家位于华东地区某三线城市,房子是 2013 年左右买的,2021 年的时候可以卖到 8000 元 /㎡,位置在市区重点高中附近,预估可以卖 90 万左右。

由于当时上海房价的行情比较好,我们对老家房子的价格也比较乐观。但现在回看当时已经是二三线房价的高点,作为当局者,对房价的高点是没有任何判断的,陷入了房价会一直上涨的错觉,没有预料到后面房价会进入长达 3 年的下跌区间。

2022 年过年,我们安排了两家家长见面,饭桌上男友爸爸问起:"你们家想要多少彩礼,你们养女儿不容易,我们尽量满足"。我们家对彩礼的事情比较佛系,见面前内部商量就是想要凑好首付。我爸按照约定的话术回答到:"上海买房子不容易,我们只希望孩子过得幸福,彩礼就算给我们,我们也会给孩子,我们就希望孩子能有房子住,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你们能凑出首付。""没问题,首付我们肯定会尽力满足。" 听到爸爸的话,我心里感到酸酸的,对于普通三四线城市的家庭而言,上海的首付相当于大半辈子的积蓄,着实是掏空了 6 个钱包,即便是这样,最后买下来的房子,其居住环境也难言舒适。

男朋友的爸妈回到老家就联系中介把房子挂了出来。没想到过年后上海从 3 月开始封城,这段时间上海的新房交易如火如荼,封城期间御桥博翠开盘,这个盘前期换过开发商,前面两期没有产证,三期交付出现延期。封城期间这个盘线上开盘选房,竟然基本售罄。据说售楼处的小姐架子很大,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令人哗然。果真在卖方市场的背景下产品力、安全性都不是大家考虑的因素。

解封之后,上海的房产交易迎来一波小阳春,封城期间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我和男朋友在解封当月便申领了结婚证,领取结婚证的过程还有个小插曲,本来我们找大师算了良辰吉日,在随申办上约好了时间,结果到了日子我们被封在家里,我们只能换到 6 月领证。积分买房政策真是提高结婚率的幕后推手。

男朋友家里陆续给我们转了 100 万,但是老家的房子一直没有卖掉,这笔钱没到账我们手里的钱不够参与意向的楼盘,因为卖房的事情,很少吵架的我们,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我埋怨他:"我们不领证就不卖房,为什么不早点卖房子。" 他理直气壮地解释说:"我问你要不要买你自己说不着急的,这房子我们又不是不想卖。" 我气得直哭:"我们又没结婚,我怎么好意思让你卖房子。" 好在情急之下的争执并没有影响我们,男朋友还是安慰我道:"别着急,不行可以找家里人周转一下,我再问问老家的朋友,看他们身边有没有人有购房意向,我们家那边很多买房需求都是上海打工回去买房子的,封城之后流动性不好自然会难卖,不是不想卖,我们再等等。"

从年后开始挂牌直到 7 月份,来看房的人寥寥无几。房子挂价 88 万,和去年的高点相比已经便宜了 7 万。后面又降价到 80 万,终于有人出价 75 万想买,经过几轮讨价还价,最后以 77 万成交。当时感觉是不是卖便宜了,纠结要不要再等等。男朋友说:"我们着急买房子,还是卖了吧,反正我爸妈也不住,他们不喜欢这套房子。"

今年 5 月份听说同小区楼层差一点的楼层,以 45 万成交,价格基本回到了 2015 年。听到这个消息无比唏嘘,暗自庆幸于在次高点卖了房子。

4

凑好首付后,我们结合积分情况和未来的现金流,明确了自己买房的目标。首付大约有 230 万,我们打算买 600 万左右的房子,这个价格在上海只能买到中外环的新房,目前基础分是 60 分,我社保 2 年,大约有 2.4 分的加分。有一次有个朋友提醒下,我才发现我们算错了社保积分,应该用我男朋友的社保基数,博士读书期间算社保年限,他工作 1 年叠加博士 3 年,大概有 4.8 分的额外积分,为此我们错过了 2 个盘的摇号。对于离地铁站远,周边配套不好,规划不确定的房子我们会明确放弃,由于新房打新需要准备很多材料并且要去现场排队,所以对于公众号或者新房销售明确表示我们分数不够的房子,我们都不参与打新,出于自住和投资的考虑并不想捡漏有瑕疵的房子。凑好首付之后,我们租车考察了上海待上市的土拍地块,标出值得参与的目标新房。

我加入了一个群友主要是新上海人的买房群,群里会讨论买房攻略,分享自己买房的情况。每当有群友成功上车,大家都会在群里接好运,送上祝福。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个群友着急上车,买了唐镇王港的新盘,均价 6.5 万 /㎡,没有地铁,2019 年附近 1.2km 的新房开盘价在 4.5 万 /㎡,这个盘明显安全垫不足。楼盘第一期竟然触发了 5 年限售。群友买到新房后在群里开心分享,随着后面几期这个盘不仅不要积分,还启动了中介分销,后面群里聊起这个楼盘,买到的群友在群里自我安慰,大家对他也从祝福变成了安慰。目前小区周边的次新房价格已回到了 5 万 /㎡,不知后续这个小区的二手房要如何定价。

和前同事 M 聊天,他已经踩线上车热门新房,房价 7 万 /㎡,周边均价 9 万 - 10 万 /㎡,他的摇号靠前,买到了不含装修的心仪楼层,当时我和老公回老家探亲,觉得自己的积分不够就没参与,看到前同事成功上车,内心充满了羡慕和嫉妒。随着周边买到房子的朋友越来越多,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全是理论没有实践。

后面我们租到了同事 M 家附近的公租房,今年偶然和他聊起后面住得很近,周末有空可以聚聚,他说:"如果可以租一辈子房子,我也不想买房。" 此时,新房周边二手房均价也从 9 万 + 回归到 7 万 +。

在我们踩过的众多楼盘中,有一个位于凌空路的新房,我们的积分肯定够,房子 6.4 万的均价,离地铁站不算近,没有倒挂,周边的动迁新房只要 4 万 /㎡左右。我们去踩盘的当天,售楼处人山人海,销售小哥忙不过来,我惊讶于这种地段还能如此火爆。最后我和队友还是理智战胜了买房的焦虑,没有参加,后面随着房市遇冷,这个盘的三期已经开始降价分销,周边的新盘也没有去化。

2022 年 10 月,闵行外环边某高端社区开了新盘,这里 2020 年开盘的小区 B,开盘均价 6.8 万 /㎡,100 平米小三房均价在 6.2 万 /㎡,到了 2022 年小区已经可以挂到 9 万 +/㎡,投资回报率十分可观。相较于 B 小区离地铁站仅有 1000m 的距离,新盘离地铁站步行 2.7km,99㎡的户型均价在 6.5 万 /㎡。小区虽然周边环境很好,但是对于需要地铁通勤的我来讲,着实增加了通勤成本。虽然成功案例就在眼前,但是我自己还是下不去手,总觉得这个盘卖不出 9 万 /㎡的均价。群里有个很活跃的群友 W 也打算参与这个盘,我们加了微信,他是做芯片设计的,他和我们一样刚结婚不久,比我早工作 2 年,迫于媳妇的压力需要尽快买房。这个盘入围比只有 1:1.3,只要入围就有较高的概率摇中,看着认购群里的人数很快到了 500 人,我感觉这个盘我的分可能不够,加上距离地铁站过远,我们放弃参与认购。W 最后压线入围,顺利摇号上车。我内心复杂地对他说:"恭喜恭喜,周边的学校也蛮好的,总算对你老婆有交代了。" 他说:"谢谢,希望你们尽快买到心仪的房子。"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闲聊了几句,W 的老婆生了娃,他问我:"房子买得怎么样啦?应该已经买到了吧。",我回复道:"我还在躺平观望。" 他羡慕地说:"现在看样子房子一段时间都不会涨了,你们可以慢慢挑了。现在已经是买方市场了。" 他羡慕我无债一身轻,我羡慕他人生大事搞定,后面安心搞钱就好。

5

2023 年初,全国放开口罩管控,房地产三支箭齐发,大家对经济和地产充满了期待,上海房价迎来了一波小阳春。我们关注很久的楼盘要开盘了,房子位于浦东外环某绿地旁,一条马路把城市分成两个界面,一面是动迁房聚集,房子 6.8 万 /㎡,一面是国际社区,房子可以卖到 10 万 +/㎡。楼盘是镇政府和城投联合开发,分三批上市,第一批在中间位置性价比最高,第二批沿河最贵,第三批靠马路。由于疫情的缘故,浦东是小程序预约认购,线上拿号填写资料,由于某些缘故第一批房子在小程序预约阶段,销售不理,线上取不到号,无法参与认筹。只有少部分 "幸运儿" 抢到了预约名额,没抢到号的买家愤怒地把小程序的开发商投诉到了 12315,这个小程序就这样被下架了。

自此以后,新房认购要现场排号,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就此终结。第二批沿河而建,河上有一个水闸,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喜欢流动的水但不喜欢拦住水流动的水闸,不想每天睁眼能看到水闸,加之第二批比第一批平均每套贵了 50 万,我担心买入价高后面卖出时优势不大。尽管销售预判摇到的概率非常高,本着买房子我要住半辈子的想法,也由于水闸和价格的原因没有参加认筹。

我们参加了最后一批的新房认筹,我和男朋友下班去交材料,交完材料回家已经半夜 2 点,我们在小区周边闲逛时梦想着可以有个小家。摇号结果出来,一共 400 套房子,我们排了 866 号,数字很吉利但意味着我们和房子失之交臂。回忆起来,如果当时摇到了房子估计就上车了,我认识的 2 个朋友都摇到了该小区,回看当时摇号的时点正是这波房贷利率的高点,之后不久上海房贷利率开始下降,买到房子的朋友抱怨 "刚买房贷利率就降了,真是无语。"

这个小区第一批开盘时,我和男朋友过来踩盘,当时附近还有一个高端小区在开发,物业费 12 元 /㎡,对外宣传的后续规划和服务非常诱人。周边小区都在 5 万 /㎡的均价,高端小区的楼盘均价要 8 万 /㎡。正在乱逛的时候,有个大爷带着他的泰迪小狗叫住了我们,大爷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对我们说:"这个楼盘周边全是拆迁房,不灵的。我儿子买了那个(高端小区的)楼盘,我们卖了三套房子,1500 万买的那里的房子,那里很好的,有学校,还有高端商场。那里才好呢,这里全是拆迁户,我都看不上。" 说罢大爷带着他的小狗扬长而去,小狗昂着头看着我们,仿佛在说:"我这只狗都比你们有钱。" 我问男朋友:"大爷这是要表达什么?" 男朋友耸耸肩:"估计是买了房子无处炫耀,想找人炫耀吧。"

这种大爷在售楼处里算是常态,经常会听到大爷大妈大声地交谈:"我满分,我把家里的老房子卖了,打算全款换个新房子住。" 大爷大妈掌握着生产资料和金钱,还要凭着制度优势抢占更好的资源。

6

一直到 2023 年下半年,上海的二手房市场开始降温。老破小楼盘的价格出现跳水,上海法拍房数量增多,新房市场依旧火热。因为我和男朋友都是金融民工,2023 年陆续传出降薪、降佣的恐怖消息,我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前景都持有谨慎态度。在多重利空因素的加持下,我的心态慢慢发生了转变。房价上涨时我每天都想要尽快上车,每天都很焦虑,觉得钱放在手上一天都是在贬值,房价开始下跌让我有了持币观望的打算。

2023 年 10 月,我们幸运地申请到了公租房,就在浦东某国际社区,全新小区,当年开盘的时候是 80 多分的热门楼盘,小区物业费 8 元 /㎡。我们是第一户入住,房子是 60㎡的小两房,房租 5000 元 / 月,房租包含物业费。租到公租房让我们终于告别了和房东打交道的日子,上海人把 "租房子" 称为 "借房子",对此我其实一直很不理解,租客又不是没付房租,为什么还要说是 "借" 的?

在上海这么多年,奇葩的房东 Z 女士还是给我们上了一课。她的房子是陆家嘴附近的一个 80 年代建成的老破小,到陆家嘴核心区步行 20 分钟,沿江而建地段非常好。看房时她的口头禅就是 "我是个好人,我所有的租客都觉得我是个好人。" 面对她们家用了 15 年隔断板都坏了的衣柜,她会说:"我家这个家具很新的,当年买都是好东西。" 碰一碰都掉渣的柜子,她会打开柜子感叹道 "这个装修当年用的都是最好的料子,现在看都很不错。" 和 Z 女士的相处的过程并不愉快,她给自己发好人卡的行为让我非常不适。租之前说好修理损坏的水管,自如上门修理只要 80 元,她死活要给我快递工具让我自己修理,最后是我自己付的钱。Z 女士总是摆出一副家长的姿态教育我说:"年轻人,我是为你好,你们为什么不知道省钱不知道自己动手吗?你这是和长辈说话的态度吗?" 还好我们只租了 1 年,租约结束的时候她要我去全是灰尘的信箱里找水电燃气的账单和她对数,要不然就扣我押金,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也让我渴望有自己的房子,至少可以公对公沟通的房子。

租到公租房以后,虽然通勤时间长了不少,幸福感确实有了明显的提升,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我想这可能是那么多人愿意花几百万买房子的原因吧。到了 2023 年底新房积分一降再降,原本 75 + 的新房逐渐降到 60+,甚至很多新房采取分销变相降价等方式,缩短去化周期。过去一房难求的大虹桥倒挂逐渐消失,买一套房立赚 200 万成为历史,当年高攀不起的大虹桥现在也被人爱答不理。

3 年时间不长,我们却误打误撞见证了一轮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牛熊轮动,高位抛盘的人吹嘘自己强如巴菲特的投资水平,高位接盘的人捶胸顿足后悔买房。

后记

2024 年金融行业进入了寒冬,我和老公在保住工作的边缘徘徊,我们会暗自庆幸没有背上 300 多万的负债,如果上海混不下去还能带着现金回老家。

随着二手房价格的下跌,上海的新房由倒挂变为了正挂。贷款利率一降再降,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限购政策打开了空间,2024 年房地产市场的小阳春没有如期而至,还在以价换量的阶段。很多区域的二手房相较于 2022 年的高点跌幅达 20%~30%,相较于高点的房贷利率,一个月可以省不少利息。当年的五街坊的房价也回到了 2019 年的价格,小区外立面做了美丽家园,除了房龄长了 4 年外,一切仿佛是一场轮回。

年初的时候,沉寂已久的买房群里有群友问:"群里的朋友应该都上车了吧,还有人没上车吗?" 大家对房地产的态度没有了 2 年前的乐观,交流的热情不似从前,以前群里天天都有人闲聊讨论,现在最近一次有人说话还是 5 月。听到关于房子的故事从买一套房赚几百万的神话变成了亏没首付的伤心故事。

没有人能精准判断市场的底部,我的朋友 J 先生,他的工作是地产研究员,工作内容就是研究经济情况和国家政策,J 先生自诩对房子有深入研究,他觉得 2023 年下半年应该就是房子阶段性底部,所以他上车了一套二手房。没想到过了年,房价又跌了 10%,J 先生非常郁闷,只能愿赌服输。

我的客户 L 小姐,上海头牌大学的博士,毕业之后去了某央企下属研究院,她对我说:"自己就是个韭菜,2016 年博士毕业,工作 5 年,攒下 100 万,在 2021 年买了一套房子,现在首付跌没了。每个月公积金还 4000 元,自己还 4000 元,剩下几千块钱省吃俭用。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宁可一辈子都租房子。" 每次听到这种故事,同样打算买房的我心里不是滋味,大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2 年过去了,我还没有买到房子,可能短期也不打算买房子了,但领取结婚证对我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领取结婚证后对职业女性来讲身份会变成已婚未育,有经验的前辈告诉我:"你要结婚的话最好尽快怀孕,已婚未育无论对跳槽还是职业发展都会产生影响"。我有时候会和老公自嘲:"你用买房子的理由让我和你结婚,现在房子没见到,我自己还搞的已婚未育,职业发展受限,你反倒好,人家看你已婚,觉得你是最好的牛马。"

回看 2 年前的自己,既庆幸当年没有摇到号,又担心某天房价会不会突然上涨。公租房虽然可以让我们不用和房东打交道,这毕竟不是我自己的房子,公租房只配有简单的装修和家电,没有充足的收纳空间,我不敢买大型家具以免后面搬家麻烦,买的收纳箱都是带轮子,方便搬家时带走。虽然没买房子也不敢消费,怕突然有一天看到心仪的房子想买房上车。我还是会持续关注房价的变化,关注房子的政策,刷买房 APP,关注房价走势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虽然对买房子已没有执念,还是希望能有一个自己亲手设计的家。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人间 theLivings